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时间:2025-02-11 16:39:42 玉华 归园田居 我要投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精选8篇)

  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精选8篇)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课时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

  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

  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第三步:疑难指津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阅读迁移(比较异同)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五、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预习设计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

  2、自我选圈重点词句。如“误落”、“尘网”、“樊笼”等。

  3、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预习使学生在课前进入陶诗所营造的氛围,为学习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准备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官场田园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三》选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十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 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甚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 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归园田居 其三》这首诗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素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3、学情分析

  在《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打下基础。同时,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 、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

  二、说教学设想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2、体味诗歌的内涵 。

  3、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公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情真意醇,学习这些诗,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味诗歌的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现诗歌意境画面,对于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处理通过色彩和字型的变化加深学生印象,加入符合诗歌意境的音乐使学生的朗诵更加富有情感。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诵读,把握其节奏韵律,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诗歌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教学设计思想

  第一首诗由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第二首诗由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第三首诗由学生完全自主感悟,由浅入深,最终使学生达到能独立赏析这一类诗的能力目标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如果说作品是世界的微缩、心灵摄影的话,朗读的使命是唤醒蚊子,复活语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读者学习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归园田居其三》是一篇隽永精美的古诗,在反复诵读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的意境。

  2.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诗歌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4分钟)

  在我们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诗歌。今天,我们就将走进一位诗人的生活,去领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去感受“种豆南山下”的喜悦,他就是陶渊明。(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画像)

  同学们能说说对陶渊明的了解吗?

  (学生应该能答出陶渊明所处的年代,陶渊明是一个隐士,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知道了他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爱莲说》里知道他喜爱菊花,由此可知他的人生志向等。学生答对后老师还可选择一些重要的文句让全班学生一起重复,旨在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补充提醒学生注意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他隐居之前的出仕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为后面诗歌的了解奠定基础。)

  教师介绍:《归田园居》组诗写于诗人辞官后的第二年,共五首,课本选了其三。(多媒体展示课题《归园田居 其三》)

  二、初读诗歌,初步感知(约5分钟)

  1、(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学生自读,全班齐读,教师正音,注意“秽”、“荷”等字,并作初步的语气和节奏指导。

  2、学生再读,教师作评价。

  (此时学生大都还不理解诗意,朗读语气可能仍欠佳,教师提醒学生在下面环节注意诗歌意境,为读好本诗作准备。)

  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意(约10分钟)

  1、解题:《归园田居》中的“归”指为何而归?

  从题目上我们可知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所选择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明确弃官归隐,选择田园生活)

  2、感知诗意:

  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

  教师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关键词,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关键词如下:

  “南山下”点明地点,

  “盛”和“稀”写出野草与豆苗长势的对比,点出锄草的必要。

  “晨兴”与“带月”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草木长”和“夕露”可以让我们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多媒体展示意境剪影)

  3、理解情感:

  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辛苦,他自己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但使愿无违”的“愿”,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

  4、小结:(多媒体展示小结)

  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

  四、三读诗歌,感悟意境(约8分钟)

  同学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读诗的时候应该表现怎样的情感呢?(愉悦、自然)

  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教师作评点并指导,若第一遍读得不够理想,教师示范个别句子后再读。

  同学们读好了这首诗后,再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语言。

  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初看此诗,能看懂吗?作者的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明显吗?陶渊明是一个大诗人,他的诗句深奥难懂吗?

  陶诗用语平淡自然,朴实无华,但富于情趣,意境醇美。(多媒体展示语言风格)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3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单元。陶渊明的诗作内容比较简单,选入中学课本的这几篇都是讲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选择。加上初中已经学过《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学生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熟知度。必修二诗歌单元选编这篇《归园田居》,后面必修五还有陶渊明的一篇骈文《归去来兮辞》,我希望高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有逐渐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拘囿于我们给陶渊明贴的标签。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虽然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高中再读陶渊明希望给他们更深层的认识和引导。同时,高一孩子思维很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表达效果可能会不够规范,需要慢慢贯彻。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针对这些,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探知陶渊明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陶渊明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学习作者诗意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来体会其文其人。在讨论时,通过合作探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说学法

  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在语文学习中尤其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作品《我向往的生活》,初步引导: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你披荆斩棘历经高考,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选择。

  (二)以文本为基础探究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细品陶渊明其文其人,感受陶渊明的人性光辉。

  (三)探究讨论: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是赞成还是反对?

  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难免有些许污浊之气和阴暗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学习陶渊明并不是学他的归隐田园而是那种纯净的坚守,最后得出结论:积极抗争,固为上策;随波逐流,才是下策;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最后展示以积极进取为生活态度的《我向往的生活》,做到首尾照应,进一步渗透。 综合整节课内容,并联系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题目是《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八、说作业设计:

  写作文片段《我向往的生活》。

  九、说板书设计:

  十、说课后反思:

  优点:

  1、教学设计上创新,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入,注重科学态度、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教育渗透;注重学生良好精神面貌、思想情感,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对于处于懵懂青春期的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明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这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2、重难点把握准确适当,教学设计衔接较好,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板书设计规范切合主题,作业设计和目标一脉相承。

  不足:

  1、诗歌是朗读的艺术,因为课堂容量大,为学生提供的朗读的机会有点少,朗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应该齐读、范读、请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因为是公开课,学生难免紧张,加上高一的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并未形成,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回答问题不积极,缺少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欠缺自我意识,课堂少了一些灵动和精彩。

  3、上课节奏有点快,不能很好的关照到学生,放手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参与。

  4、教学设计可以再做修改:不再是以“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线索贯穿,而是从探究文章入手,其文—其人—延伸拓展,这样环节脉络更加清晰,也能节省出来时间留给学生展开讨论。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激趣导入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取舍,这些取舍是否满意不取决于他人的议论,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当一个农民,在许多朝代都会被人耻笑。但东晋的陶渊明却辞官不做,宁可归隐农村,做一个农民,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了解他的思想初衷。(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由学生完成)

  (三)诵读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点评,五言诗歌断句上有别于四言及杂言之处:二二一拍,二一二拍。

  2、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齐读背诵。

  (四)合作探究

  围绕“归”字,回答四个问题: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注重圈点和朗读。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归来? 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拓展延伸: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堂上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七、说作业:

  根据本文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5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的第1课时,主要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二)、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二)、解题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三)朗读背诵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⑴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⑵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思考: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清幽优美安定和谐和平宁静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小结全文

  明确:《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3、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5、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6、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7、朗读并背诵。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7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诗文,选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首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陶渊明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和人生追求,同时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等,对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时,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赏析文言诗歌语言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体味诗歌的内涵,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加强朗读训练,初步尝试吟诵,并在领会诗人情感后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内涵,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赏析陶诗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对田园生活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再读诗歌:

  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尝试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派代表发言。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强调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撰写读后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可以包括诗歌的题目、作者、主要景物描写、思想感情等要素。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三》。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田园为背景,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和人生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但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和人生追求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知作者陶渊明及其影响。

  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品读、比较、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赏析陶诗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精读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派代表发言。

  诗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强调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撰写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可以包括诗歌的题目、作者、主要景物描写、思想感情等要素,以及学生的讨论结果和教师的总结。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08-20

归园田居其三11-29

归园田居·其三06-14

《归园田居·其三》08-25

《归园田居 其三》10-03

《归园田居》其三10-30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9-26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10-05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