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时间:2025-01-08 09:24:53 智聪 归园田居 我要投稿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通用5篇)

  《归园田居(其三)》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通用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1

  师:《桃花源记》我们已经学过,现在老师向你们请教两个问题,第一,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1: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2:是一个人人平等,百姓丰衣足食,热情淳朴的地方。

  生3:是一个景色优美,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师:很好。第二,我们知道,像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创造这个社会呢?

  生: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动荡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渊明以这个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今天我们再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去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师板书题目作者)谁来为大家朗读一遍?(一生毛遂自荐,效果不错,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想一想,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心理描写。3.时间为五分钟。(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锄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休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生2:南山脚下有块豆地,杂草丛生,豆苗稀疏,还有几棵营养不良,毫无生机。没有办法谁让我不善种田呢?尽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劳动归来的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掌声)

  师:写得真好!我们都陶醉在你描绘的意境之中了。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创作,诗中哪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让你产生丰富地想象?请你再反复地品一品,然后把你独到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生1:“带月荷锄归”,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还,一个“带”突出了人物的主体性,“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周围景物地喜爱和劳动后的愉悦心情。有此警句,全句生辉!(掌声)

  生2:对这句诗我的感受是:天上一个皎洁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闲的老人,肩上扛着一把心爱的锄头,轻松走在一条回家的路上,这句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意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大概如此吧。

  师:陶渊明有你们二位知音,定当含笑九泉。

  生3:“道狭草木长”中,草势旺盛,蔓延到路上,盖住了路面,所以“狭”正面写路窄,侧面写草长。

  生4:“狭”还有“长”的意思,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乡间小路,斗折蛇行。在月光地映衬下,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也许在诗人的眼里,与其说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如说走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

  师:你们二位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生5:句中用“狭”而不用“窄”,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让我联想到一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而我们写作中就往往缺少这种精神。(转向同学)我说的对不对?(掌声,生说:“对!”)

  师:既有批注,又有自省,还不失时机“笼络人心”,不愧是一班之长。(转向全体同学)除了词句,其他方面呢?

  生6:我很欣赏本诗的语言。诗中语言,不见丝毫装饰,朴素如随口而出,明白如话,如话家常。

  师:嗯,我有同感。

  生7:就本诗结构而言,不断转折是本诗的特色,草盛豆稀不仅不弃,反而早出晚归,精心侍弄。言及归来似乎无话可说,诗人转而道狭草长。露打湿衣,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心志就行。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而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平和,如果不是语言功底深厚,我觉得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学生点头颔许)

  师:有理有据,(抱拳)佩服佩服。

  师:刚才大家精彩地赏析有点有面,既有局部地探究,也有整体地把握。不知道大家能否融会贯通,把自己对作品地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大家先准备一下,一会儿,我们举办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自由报名,男女不限,名额有限哟!(生笑并跃跃欲试)

  (音乐响起,学生朗读声情并茂,教室里掌声不断。)

  师:我的嗓子痒痒了,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行吗?

  生(异口同声):行。

  (老师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情充沛地背诵了一遍,引起了学生共鸣。)

  师:如此美诗,如果背诵下来,那该多好呀!

  (学生背诵,教师找个别学生试背,效果不错)

  师:陶渊明诗中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概括。

  生1:美好的,温馨的。

  生2:幸福的,自由的。

  生3:既辛苦又愉快。

  师:现实生活中的归隐生活果真如此吗?(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可能一时没想到老师这样问。)让我们考证一下。(出示课件《五柳先生传》节选。注释略。)

  五柳先生传(节选)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师:这是陶渊明的自传,真实地记录了的归隐生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划线句子表明了陶渊明怎样的归隐生活?

  生1:家贫如洗,家徒四壁。

  生2:衣几乎不蔽体,食几乎不裹腹。

  师:读了自传,再看本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陶渊明在诗中隐去了生活的困苦与艰难,把田园生活描写得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

  师:问得好,这是为什么呀?能否用本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但使愿无违。

  师:怎样理解句中的“愿”呢?(板书:愿)

  生1: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生2: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生3:安贫乐道,与世无争。

  生4:陶渊明不在乎物质上的清贫,而追求精神上的富有。

  师:诗言志,古人写诗往往抒发自己的志向,陶渊明隐去现实生活中的困顿、潦倒,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与古文《桃花源记》的主旨殊途同归。

  师:以前老师教学生这首诗,也是学到这儿,遇到一件惊喜的事。有个学生一连问了三个问题: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老师说,你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慢慢道来”故意拖长声音。)

  (屏显: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归园田居》组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共五首,这是其一。(师动情范读,而后学生齐读。)

  师:聪明的同学们,以上三个问题你能帮助他解决吗?

  生1:从“尘网”、“樊笼”而归。

  生2:因“性本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而归。

  生3:归向“田园”,归向“自然”。

  师:“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生:比喻官场。

  师:诗人把自己比喻什么?

  生:“羁鸟”、“池鱼”。

  师:你的悟性很高嘛!(齐读)

  (屏显:人生格言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同,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师:东晋末年,社会上物欲横流,攀比、腐化、奢侈之风愈刮愈猛。而陶渊明反其道而行之,毅然辞去官职,舍去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他的这一抉择,正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师板书:人生境界)同学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将如何正确选择“舍”与“得”呢?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背诵《归园田居(其三)》。(学生背诵,下课。)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2

  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听?诗大家想不想读诗?想不想写诗?想不想当诗人?

  生:想……

  师,好,既然大家激情这么高涨,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大大的舞台,让大家尽情地去听,读,然后过把写诗的瘾!在次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归园田居》,同学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生;陶渊明。

  师:对,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同学们想一想关于陶渊明的诗,除了这首《归园田居》外,你还知道那几首诗?

  生:《归园田居》(其三)、《吟酒》等。

  师: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首非常有名的诗《归园田居》(其一),同学们从题目里能看出什么眉目吗?

  生:陶渊明回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生活。

  师:那作者之前干什么去了呢?

  生:当官。

  师:那他又为什么回来呢?归来后他的生活又怎样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默然后一阵私语)

  师:同学们,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要追寻的问题,那么要知道此事的原由,我们还得从原诗说起,我们今天分四个环节:仔细地听,投入地读,认真地品,好好地说(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仔细地听,我们先请两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来评价。

  生1:读(个别字音不准确,语速过快,没有把握住节奏。)

  生2:读(对作者的感情把握较好,普通话标准。)

  生1:评:第一位同学声音洪亮,但对诗预习不够扎实,对个别字读的不到位。第二位同学有较强的朗读基础,而且感情充沛。

  生2:评:第一位同学的语气我认为不符合本诗的感情基调,第二位同学的诗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较好。)

  师:看来这两位同学各有千秋啊,而且点评的这两位同学也是头头是道,下来我们就来听,第一遍听老师读,看和这两位同学读的有和不同?请同学们整体感受诗的意境,特别是诗的读音、节奏、语气、强弱、快慢等。

  (师读第一遍。)

  (生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划分节奏,而且低声跟读。)

  师;下面我们听第二遍,这次是录音,看又和老师及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异同?这次听要求同学们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中那浓浓的田园气息。

  生:听录音,继续跟读。

  师:好了,听完后我们进入我们今天的地二个环节:投入地读。第一遍我们一起读,而且要富有感情的读,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原味。

  (生放声大声地朗读。有部分学生闭起双眼,摇头晃脑地读。)

  师;第二遍我们带有欣赏性地去读,要读出诗里所渗透的情景,读出诗人的.心理,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

  (生自由去读。神情多样,煞有介事。)

  师:看来这一次是同学读的最有感觉的一次,但老师觉的最后一句要读的更深情一点,这样才能体现诗的深意,才能把作者那种回到田园后的悠闲、自得感受的更真切。

  (我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范读了一遍。)

  生:又自己感觉似的读了最后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下面我们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三个环节:认真地品。品什么呢?用一个专业术语叫“妙点揣摩”。你最喜欢这首诗的那一句或几句,能说说理由吗?你觉着哪个字或词用的最妙,妙在那里?你认为这首诗作者在创作思路上有和特色,请举例说明。你能谈谈这首诗的言外之意吗?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陶渊明的那些诗,和这首诗相比较,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

  生:我觉的这首诗的个别词语用的很好。如:“误”字,把作者不得已混进官场后的后悔很形象的写了出来。

  生:对,这个字还应有几分感慨,似乎有一言难尽,又有几多眷恋的意思。

  生:如果说是作者“误”落官场,我认为“尘网”更能体现作者的意悔。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跟我们谈谈你的的见解?

  生:好的,这里作者把“官场”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为“尘网”更形象地说明了官场生活的污浊,庸俗。

  师:很好,那老师如果把“尘网”改为“官场”,你认为怎么样?

  生:不好,‘官场“体现不出那种宦官生活的庸俗,而且也使诗失去了谋种含蓄性。

  生:其实我觉的还有一个词就是“樊笼”,也是来比喻“官场”的把官场那种使人失去自由的约束很形象的表达出来。

  师:那同学们再看看,除了以上比喻之外,本诗中再有没有比喻啊?

  生:有。

  生:如“恋旧林”和“思故渊”我觉的就很形象地告诉我们作者是如何渴望回到田园生活的心情。作者那种被束缚而失去自由的痛苦就不难理解了

  (全班同学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看书很仔细,而且善于品诗,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些词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啊。

  生:老师;我认为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烦。

  生;我觉的是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老师:我认为把他们的意见合起来就是答案。

  (全班同学大笑。)

  师:对,就是这位同学说的,通过我们学习就能体会出诗人对官场的厌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师:对了,同学们,诗人如此热爱田园生活,那在这首诗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景呢?你能从那些词语或句子看的出呢?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爱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有趣,很和谐,而且有动有静的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句。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好的。如“狗吠”“鸡鸣”都是动的,而“深巷”“桑树”“方宅”“草屋”等都是静的,这就是动静结合。

  师:非常好,你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其实除了动静结合外,还有远近结合,如远的是“村庄”“犬吠”,近的是“方宅”“田园”。因此老师再在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添两个词语:“淳朴自然、平静安详。”。通过同学们这么认真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首诗归纳三点:一是语言清新,二是意境独特,三是意象丰富,而陶渊明我们用一个字总结就是“真”。下面我们在来学习他的另首诗,《吟酒》看看这首诗和我们今天学的《归园田居》(其一)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生:读《吟酒》(多媒体显示原诗)

  生:我最喜欢《吟酒》,特别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觉的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生;是的,我也是,这两句诗把诗人回到田园的那种隐居生活很好的予以表达,我特喜欢,我奶奶也喜欢。

  (全班同学大笑。)

  师:不仅你们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现在老师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看”或“望”字,你看效果好不好?

  生;不好。“看”或“望”没有“见”形象,也体现不出诗人的悠闲。

  生:对,“见”是在“采菊”时不注意看到的,而“望”或“看”则是有意行为,不符合作者的当时的情形。

  (全班同学鼓掌。)

  师:是的,老师改的字很显然没有原诗中的好,同学们很聪明。其实在诗里用哪个字好,不在于字是什么字,关键是那个字更能符合作者当时的心态,更能符合原诗的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远离官场后,回到田园生活的那种自得与悠闲,其实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是篇,更重要的是留给我们深深的人生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的作业是一道说话题,其实是一道仿写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交给你们的老师,好吗?

  生;好!

  多媒体显示作业题:

  生活是一杯淡淡的清茶,需要我们细细地去品尝。生活是;生活是;生活是。

  最后在学生的背诵声中下课铃响了。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3

  一、导入新课:

  师: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千万富翁,叱咤商界多年,有一天,你累了,你关掉手机和电脑,离开办公室,带着至亲去“隐居”,请问此时你最大的追求是什么?你如何设计自己的隐居生活?

  生:我会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放松身心,享受清净。

  生:如果我是那个千万富翁,我要到郊外买个农庄,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再也不想回到尔虞我诈的商场了。

  生:我想去一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把烦恼统统抛到脑后。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打算,那么你知道吗,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沿袭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进入官场,在己经官场黑暗以后,他选择了归隐田园,种豆、除草……他就是——

  全体:陶渊明。

  师: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已经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诗《归田园居》其三,更进一步认识这位诗人,并从中获取一些关于怎样读诗和怎样做人的启示。

  二、初读诗歌

  师:《归田园居》组诗写于诗人辞官后的第二年,共5首,课本选了其三。因为其一对其三是很好的注释,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两首诗,当然其三是重点当中的重点,要求当堂能背诵和默写。余下三首请同学们课后再去阅读和赏析。

  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欣赏他的朗读,一边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大家推荐哪位同学来读呢?

  生:×××。

  师:好!我们请×××来朗读,其余同学拿起笔,洗耳恭听!

  学生范读。

  师:非常不错!朗读水准让老师为你折服,看来同学们的选择是错不了的,现在我请其他同学来读一读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别输给×××哦!请说出你找到的相关诗句。

  生: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师:还有补充吗?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几句写的是田园的物质生活和环境。

  师:说的很好,别的句子还有吗?

  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句也写到了田园生活的环境。

  生:还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诗的味道,体会一下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吧!

  学生齐声朗读。

  师:诗的味道读出来了吗?比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这句话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生:远处的村庄很昏暗看不清,有一缕烟从村庄中升起。

  师:那“依依”是什么意思?

  生:炊烟很轻柔、舒缓的样子。

  师:那么我们就读出它的幽远、轻柔和舒缓。再如“晨光里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早出晚归,为什么不是月照而归,而是带月而归呢?

  生:是不是作者并不觉得累,反而很轻松尽兴,有些玩而忘归呢?

  师:有道理!所以我们就应该通过“带”读出作者内心的这种感受,下面我们再读一遍诗歌,读出它的情味来!

  学生齐声朗读。

  师:好极了!读得非常棒,那么同学们感觉到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了吗?

  生:作者说:“晨光里荒秽,带月荷锄归”田园生活是需要劳动的、辛苦的、不过也是充实和悠闲自在的。

  生:田园生活应该是很好的,因为他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生:田园生活还是很美的,自然风光非常幽美,有榆树、柳树、桃树、梨树,在房前房后。

  师:很优美?请问是幽美,还是优美?

  生:我认为应该是幽美,因为那里不仅美,而且幽静。作者提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间”,没有官场的嘈杂,感觉非常悠闲,非常清净。

  师:的确!正如《陋室铭》中所言:无丝竹之乱耳——

  生:无案牍之劳形。

  生:老师,我觉得不见得很幽静,不是还有狗吠和鸡叫吗?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村庄里不可能没有狗和鸡。狗吠和鸡叫应该是一件很正常得事情。

  生:我想作者可能是想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来衬托环境得安静。

  师:说得很有道理,正所谓“以动衬静,静更静”。如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如此这般。

  生:我还有补充,这句诗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很相似,给人感觉非常和谐。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陶渊明笔下归隐后的生活是平静的、充实的、质朴的、自然的、和谐的、幽美的……那么身处其中的诗人内心又是如何的呢?

  生:诗人的内心也是平静的,否则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

  生:诗人是喜欢这种生活的,他的内心是高兴的、愉快的。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诗中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生:而且“久在樊笼里”这一句,我觉得从中还可以看出作者是很轻松的、悠闲的,离开官场后,陶渊明如释重负。

  生:我认为诗人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他说:“衣湿不足惜,但是愿无违”,衣服弄湿了也不值得可惜,诗人的愿望没有违背,换成一般的农夫,肯定会不高兴的。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从这句话看出来的:“少无适俗,性本爱丘山”作者本来就喜欢丘山,所以在田园生活、劳动,他是愉快的。

  生:我还要补充一点,我觉得作者的内心是自由的。因为他做官的时候,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现在他可以种种豆子,除除草,业余写诗歌,做自己想做的事,很自由自在。

  师:可以这样说,我们从作者的描绘中看出了宁静、自由、充实、愉快和欢喜。那么,现实的归隐生活亦如此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的自传,它真实记录了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三、深读诗歌:

  学生齐读《五柳先生传》。

  师:现实生活和诗歌中的生活有着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反差。请同学们来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生:《王柳先生传》中的陶渊明生活很贫困,常常吃不饱,家徒四壁,根本没有什么方宅草屋。

  生:陶渊明温饱都难以保证。

  生:他们的心情都很好,《王柳先生传》中的他写诗消遣,《归田园居》就是让他用来消遣的。

  师:自我消遣,打发时光?

  生:他是文人,当然喜欢写诗歌,还可以打发时间。

  生:《王柳先生传》说写诗是透露自己的志趣。

  生:我想他们的心境是相同的,刚才老师说诗中陶渊明的内心是平静的,《王柳先生传》中又说自己是坦然的,所以我认为两者的心境是相同的。

  师:理解很正确,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

  师:想知道原因的同学,让我们从陶渊明的仕途经历和诗歌中去寻找答案。一起读一读他的仕途经历和《归田园居》一、三。

  学生齐声诵读。

  师:现在你们看出所以然来了吗?

  生:是不是这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者认为做官就像在牢笼中,他一点不喜欢做官,自然就不会去留恋了。

  生:还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说自己做官是误落尘网,这就说明他本来不恋官,从资料上看,陶渊明做官是不快乐的,所以他才会辞官,因此他也就不会留恋官场了。

  师:不错,还有补充吗?有没有同学知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被羁绊的鸟留恋原来的林子,池中的鱼思念原来的池水。

  师:这句诗写出了陶渊明仕途中的内心感受,他时时留恋的怀念的是过去。同学们知道“旧林”、“池水”在哪里吗?

  生:在自然中。

  生:在丘山中。

  师:很好,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做官只是误入官场,被关樊笼,身在官场,心在旧林,心在故渊。所以他面对困顿生活时不抱怨现实,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生:但使愿无违。

  师:对!“愿”指的是爱丘山,返自然。“违”就是那一段令人失望,令人不快,令人身心俱疲的岁月。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道出了诗人的心声。理解了以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诗歌。

  学生齐读。

  师:可是我们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决,诗人为什么在诗中隐去现实的潦倒,而将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呢?

  生:我猜这是表达诗人的一种向往吧!

  生:我从《五柳先生传中》感到陶渊明虽然贫穷但他是很洒脱的,所以他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内心,他的理想,所以他把田园生活写的那么好!

  师:诗言志,古人写诗抒发自己的志向,陶渊明隐去现实的困顿、潦倒,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也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

  课件展示小结:

  生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比什么都重要。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他生来不会逢迎世俗,进入令人失望的官场违背了他的本意,是误入尘网,是被困樊笼。回归田园才是顺应本性的生活,即使生活潦倒、困顿不堪,诗人也心满意得、无比欣慰。而他的诗歌正展示了其宁静丰足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他超凡脱俗的高远志向,更是诗人人格超越自我的文字体现。

  师:谈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诗的题目,《归田园居》中的“归”和“居”,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生七嘴八舌:归是回归、归隐,回到本来的出发点。居是居住、生活、定居的决心。

  师:由此,我们知道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内心的意愿,田园生活让他疲惫、烦躁的心得到放松和平静,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

  课件展示。

  生读: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师(指最后一句):而这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和伟大。

  四、拓展:

  师:陶渊明被封为一代隐宗,在他之后有许许多多的真隐士、假隐士。有人效仿陶渊明真正归隐山林,有人却因隐而仕,读书人的归隐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觅不见隐士的踪影,但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有寄情山水的心情。正如我们先前提到的千万富翁,也会有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念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作家说过的话——

  课件展示。

  生读: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师: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得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是一种境界,所以他不愧为东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那么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得和舍体现了人生的境界,我们可以做到陶渊明得境界吗?

  生摇头、略有所思。

  师:那么带着崇敬的心情,让我们再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吧。

  学生齐读,然后背诵,教师检测背诵。

  五、结束本课

  师:陶诗语言朴实而直白,所以我们没有过多的去深入字词的学习,下来后,请同学们加以关注。此外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请同学说说应怎样学习诗歌?

  生:多读,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来读诗。

  生: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生:读他的更多的诗和文章,以诗读诗,以文读诗。

  生:还要利用后世评论家的学术研究来读诗。

  生:我认为还要去欣赏字词和名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诗歌欣赏题在今年中考中将作为一种新题型出现,如何应对它呢?我想我们必须通过平时的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古诗词欣赏水平。课本中的阅读量毕竟有限,所以同学们不仅要读懂一首诗,还要通过一首作品了解作者,以及一个时期一系列的创作,以此丰富自己的积累。希望同学们通过平时的努力能在将来的角逐中厚积而薄发。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回家作业:①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②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③背诵和默写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下课!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4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描绘田园生活的佳作。今天,咱们就一同走进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世界,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去感受那份独特的质朴与悠然。在学习之前,我想问问大家,提到田园生活,你们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生 1:我会想到大片绿油油的农田,还有农民在田间劳作。

  生 2:有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院子里养着鸡、鸭,种着各种蔬菜。

  师:大家的想象都很丰富,那陶渊明笔下的田园又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师:在深入学习诗歌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陶渊明。谁能给大家简单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陶渊明?

  生 3:他是东晋的诗人,写了很多田园诗。

  师:非常好,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他生活在东晋末年那个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的时代。面对官场的污浊与黑暗,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于是毅然辞官归隐,回归田园,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归园田居》组诗一共有五首,真实地记录了他归隐后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咱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相信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现在,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初步感受它的韵味。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声音洪亮。不过,要想读好一首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和韵律。大家看,这首诗是五言诗,通常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比如“种豆 / 南山 / 下”,大家按照这个节奏,再试着朗读一遍,看看能不能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好多了!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成果?

  (生 4 朗读,声音清脆,节奏把握准确)

  师:读得太棒了!大家掌声鼓励。通过朗读,咱们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诗歌,疏通诗意,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能不能解决。

  (学生默读、小组讨论,教师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四、解读诗歌,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想必对诗歌的意思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咱们一起来逐句解读这首诗。先看第一句“种豆南山下”,谁来说说这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生 5: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子,感觉画面很简单、质朴。

  师:非常好,一个简单的动作“种豆”,点明了诗人的劳作内容,“南山下”交代了劳作的地点,一幅田园劳作图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下一句“草盛豆苗稀”呢,又描绘出怎样的画面?

  生 6:地里野草长得很茂盛,但是豆苗却很稀疏,好像诗人种地不太在行。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这句诗看似在写田园实景,实则也流露出诗人初归田园,农事尚不熟练的一种真实状态。大家再想想,诗人面对这样的场景,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 7:应该有点无奈吧,辛苦种的豆子,草却比豆苗多。

  师:有无奈之感,很有道理。接着往后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把诗人一整天的劳作过程描写得十分生动,谁能具体说一说这两句的含义,以及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 8:早晨起来就去田里清除杂草,一直忙到月亮出来,才扛着锄头回家。我觉得诗人很勤劳,一整天都在田间劳作。

  师:说得不错,从“晨兴”到“带月”,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披星戴月、不辞辛劳的身影,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田园生活中。那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漫长的劳作过程中,诗人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吗?

  生 9:我觉得还有精神上的满足,虽然身体累,但是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回归了田园,心里应该是踏实、快乐的。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诗人在劳作中,既承受着身体的疲惫,又享受着回归自然、远离尘世喧嚣的那份心灵的宁静与满足。最后两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指的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热烈讨论)

  组 1 代表:我们组认为诗人的“愿”就是能一直过这种田园生活,不被官场的事情打扰。

  组 2 代表:还有他希望自己的劳动能有收获,能在田园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陶渊明的“愿”,既包含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坚守,不愿再卷入官场的黑暗与纷争;又有着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期待,希望通过辛勤劳作,收获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整首诗,诗人以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田园劳作的场景,抒发了他归隐田园的情怀。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习了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其三)》,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钟情。其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有许多诗人也写过田园诗,比如王维、孟浩然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哪些田园诗作呢?

  生 10: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秋天山间的美景。

  生 1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了去朋友家做客,感受到的田园风光。

  师:非常好,这些田园诗虽然出自不同诗人之手,但都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诗意。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这些诗作读一读,比较一下它们与陶渊明这首诗的异同。现在,咱们请几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归园田居(其三)》,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几位同学依次朗读,课堂在深情的朗读声中落下帷幕)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5

  一、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出个谜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一职业。

  生(齐声):农民!

  师:非常棒,看来大家都很聪明。在古代啊,有一位大诗人,他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偏偏跑去当“农民”,过起了田园生活,他就是陶渊明。今天,咱们就要学习他写的《归园田居(其三)》,一起走进他的田园世界,看看他的田园生活到底啥样,有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惬意。来,先齐读一遍题目。

  (学生齐读题目)

  二、知人论世

  师:要读懂一首诗,了解作者是关键。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陶渊明?

  生 1:他是东晋的诗人,写了好多田园诗,很有名。

  师:不错,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可是个乱世,官场腐败,风气污浊。陶渊明一身正气,不愿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于是就辞官回家,种地去了。《归园田居》是他的一组诗,一共五首,咱们今天学的第三首,就记录了他种地时的一些事儿和心情。了解这些,能帮咱们更好地体会诗里的滋味。现在,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在教室里走动倾听)

  三、初读正音,感知韵律

  师:好,都读完了吧。谁来试试给大家朗读一下,勇敢地展示自己。

  (生 2 举手朗读,个别字音读错)

  师:这位同学很勇敢,不过有些字音有点小偏差,大家一起帮他纠正一下。“秽”这个字读“huì”,不是“suì”哦,跟老师读一遍。还有“荷”在这里是“扛着”的意思,要读“hè”,大家再读几遍,记住了哈。现在,咱们一起跟着音频朗读,注意模仿播音员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五言诗的独特韵味。

  (学生跟读音频,朗读效果明显提升)

  四、诗意疏通,小组协作

  师:读顺了,下一步就得弄懂意思。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先试着理解诗句,有不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集思广益,看看能不能解决。要是小组也解决不了,就举手问老师。开始吧。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教师参与多个小组讨论,解答疑问)

  五、精读赏析,体悟情感

  师:看来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咱们逐句来品品这首诗。第一句“种豆南山下”,很直白,谁来说说这简单几个字,你能读出啥画面?

  生 3:我好像看到诗人在南山脚下种豆子,挺悠闲的。

  师:悠闲之感都体会到了,不错。那下一句“草盛豆苗稀”呢,又有啥新发现?

  生 4:感觉诗人种地技术不太好,草比豆苗还多。

  师:哈哈,是有这意思。其实这也说明诗人刚回归田园,农事还不熟练。大家换位思考下,要是你辛苦种的地,草多苗少,心情咋样?

  生 5:会有点沮丧吧。

  师:有道理,可诗人沮丧了吗?接着往后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太精彩了,谁来讲讲,从早到晚劳作,诗人到底啥状态?

  生 6:诗人很勤劳,天不亮就去田里除草,天黑了才回家,太辛苦了。

  师:确实辛苦,可仅仅是辛苦吗?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下,诗人扛着锄头,伴着月光,走在田间小路上,他心里会想啥?

  生 7:他可能觉得虽然身体累,但田园生活很自在,心里挺满足的。

  师:太对了!诗人在劳作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最后两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可是全诗的关键,小组再讨论下,你们觉得诗人的“愿”是什么?

  (小组再次深入探讨)

  组 1 代表:我们觉得他的“愿”就是能一直过这种田园生活,远离官场争斗。

  组 2 代表:还有他希望庄稼能有好收成,自己的劳动有回报。

  师:大家分析得太到位了!诗人这“愿”,既有对田园的热爱,又有对劳动的期待,他用质朴文字,倾诉归隐情怀。

  六、对比拓展,深化理解

  师:陶渊明这首田园诗写得妙,古代还有很多诗人也爱田园。像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都别有风味。大家课后找来读一读,比较下和陶渊明这首诗的异同,下节课咱们交流。现在,全体起立,带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感情地朗读《归园田居(其三)》,结束咱们今天的诗意之旅。

  (学生起立,饱含深情朗读,课堂在朗朗书声中圆满结束)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10-06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09-11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09-21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01-06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11-08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07-04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10-25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11-28

《归园田居 其三》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