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优)
《杜甫传》是由冯至创作、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24年出版的文学传记。全书以"童年、青年、中年、晚年"四大人生阶段为框架,运用"以杜解杜"的考证方法系统梳理杜甫生平轨迹与诗歌创作脉络。下面是《新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原文: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适逢安禄山叛乱,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临时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后来杜甫逃了出来,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琬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琬,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建立有远大理想要成为纯儒,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琬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这样皇帝从此很少和录用人才了。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自身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文学创作成就
《新唐书》称杜诗 “善陈时事”,“世号诗史” 。杜甫的诗作题材极为广泛,上至庙堂卿相、国家大政,下至田夫野老、市井生活,皆被纳入诗材。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将江左诗歌的清绮与河朔诗歌的贞刚气质完美融合。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深刻揭露社会的贫富悬殊与阶级矛盾;《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 等篇章,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悲惨遭遇与社会的动荡不安,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全貌 。
杜甫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极为丰富,首开诗歌夹叙夹议之先河,综合运用赋、比、兴、夸张、白描、抒情、议论等手段。在格律运用上,无论是五言七言、律诗绝句,还是歌行乐府、古诗排律,都运用自如,且能借诗句精准传达心声。中唐大诗人元稹评价杜甫 “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苏轼也赞 “诗至于杜子美…… 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高度肯定了杜甫诗歌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与卓越成就 。
思想观念体现
忠君爱国:杜甫出生于封建官宦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青年时期就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的远大理想,将辅佐君王、实现国家昌盛视为自己积极入世的信念 。《新唐书》评其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即便身处困境,仍心系朝廷。当得知前线传来捷报,写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真切表达出对国家恢复和平的喜悦之情 。
忧民情怀:杜甫对百姓怀有深切的同情与关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在风雨中,他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渴望天下寒士能免受饥寒 。当连日淫雨时,担忧百姓收成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面对多年社会的动荡,发出 “丧乱死多门” 的惨痛感慨 。他把对百姓的深厚情感融入诗歌,充分展现出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
自然与生命关怀:杜甫受孟子 “爱物” 思想影响,对世间生命充满怜悯。他欣赏马的矫健、鹰隼的迅猛,在《房兵曹胡马》中描述 “竹披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徵士》里写 “鹰隼亦屈猛” 。在《义鹘》中,以雄鹰报复白蛇吞噬幼子之仇,展现鸟兽的 “物情”,体现其爱物仁心 。在成都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关注花草鸟鱼的生机,向往众生自由生存,如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体现出对自然生态和细物的关怀,符合儒家 “体仁万物” 的宇宙伦理 。
【《新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新唐书杜甫传原文翻译10-23
《新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11-20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和翻译06-21
杜甫传原文与翻译09-08
杜甫传原文翻译07-22
杜甫传原文及翻译10-01
《新唐书韩愈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7-22
《新唐书·杜甫传》阅读理解及答案10-29
《新唐书·郭震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