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如何书写呢?《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山水佳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 五色交辉( )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4)晓雾将歇(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 ,又像一首流动的 ,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
这篇文章运用了 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 ,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四、合作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我检测:
1、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 ⑵五色交辉( ) ⑶四时俱备( )
⑷晓雾将歇( ) ⑸夕日欲颓( )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选出加点字意思有误的一项( )
A 蝉则千转不穷(尽) B 负势竞上(凭借)
C 横柯上蔽(隐蔽) D 好鸟相鸣(美丽)
⑵、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 从流飘荡 B 任意东西 C 互相轩藐 D 天下独绝
⑶、解释加点字
①猛浪若奔( ) ②风烟俱净( )
③窥谷忘反( ) ④梳条交映,有时见日( )
⑷、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⑸、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1、⑴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⑵我国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2、tuí yù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略。
二、1、⑴交相辉映⑵坠落⑶潜游在水中的鱼⑷消散⑸参与,这里指欣赏。2、略。3、略。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抒情、议论。
三、1、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景之美。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2、⑴略。⑵提示:对偶描写。3、欣赏山川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雅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4、略。
四、1、思路提示: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传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3、无人能欣赏景物的妙处,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谢中书比肩。
自我检测:
1、⑴书信⑵辉映⑶季节⑷消散⑸坠落。2、跳 山川之美景。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酷爱自然、归隐林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5、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6、⑴C⑵B⑶飞奔的马 全、都 通“返” 返回 掩映⑷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⑸略。
知识扩展:《答谢中书书》复习重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二、重点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3)语言美。言简意赅,骈散结合。修饰性贴切练。
四、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08-19
《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精选10篇)09-09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06-12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导学案10-01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案例09-09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10-10
答谢中中书优质教学案例09-07
《答谢中中书》教学案例及反思10-18
答谢中书书09-18
答谢中书书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