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1
教学设想:
《春江花月夜》是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里的一首诗,在学习这篇文章前学生在必修一已经接触过唐诗宋词元散曲,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学生自主鉴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重在让学生欣赏诗歌,体验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月在古典诗词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纽带,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情思,一月千年,意蕴丰富。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咱们学过的有关月的诗句。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师:一提到月,同学们可谓滔滔不绝啊。(生笑)的确,月可以说是中国的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之一,诗人对月抒怀,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他们的人生坎坷,意蕴丰富。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明月高悬,清辉映照,在空间上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明月寄托着诗人或相思或失意的情感,代表着情感意象。在李煜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明月亘古不变,人生却易逝,此时的明月代表着时间的意象。(幻灯片展示)
今天咱们一起走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看他的笔下,月亮会带给我们什么。(幻灯片展示张若虚的简介)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诗不在多,精彩进行。(生笑)张若虚的作品不多,但《春江花月夜》可谓孤篇绝伦,诗人也因此名垂后册。
二、置身诗境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了这首诗,咱们现在就跟着配乐朗读一遍。(播放配乐,师生一起诵读全文)
读之前咱们先回忆一下,朗读要注意什么?
生(多):读准字音字词、语速、情感、节奏。轻重缓急的抑扬顿挫的。
师:这首诗的节奏是?
生:二二三。
师:语速适合?
生:轻缓。
(生齐读)
师: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节奏把握也很好,在语速和情感方面,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笑轻声):不好。
师:咱们先看一下这首诗的韵脚。这首诗一共有九韵。(幻灯片展示)
声音从洪亮—细微—柔和—洪亮—细微变化,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这些韵脚,同学们再结合文章的内容看一下,和什么有关。(静默一分钟)
生:情感变化。
师:对了,所以咱们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运用轻重缓急的语速读出它的情感变化来。我试读一下1—8句,同学们看读得怎样。(师示范读)
生(鼓掌):好!
师:谢谢。请哪两位位同学接着读剩下的部分?(两生个人读)
师:两位同学读得都很不错,速度把握得好,感情也读出来了,现在请全班同学一起来配乐朗读。(配乐)
师:同学们这一次比第一次读得怎样?
生(笑):好多了。
师:同学们这次就很好,读出了它的音韵美。像这样经典的作品更值得咱们多诵读,时间关系咱课堂上就读到这里了,课后请同学们多诵读。现在进入下一个环节——鉴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鉴赏古诗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
生:艺术手法。
生:形象。
生:……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艺术手法,炼字,形象或意象,思想感情、内容等是咱们常见的鉴赏诗歌的切入点。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合作探究,任选一角度鉴赏这首诗,15分钟,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我补充一点,咱们教材上的版本是“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有些版本是“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也可以列入讨论的范围。(学习开始,师到各个小组指导)
三、探究学习
生(小组代表1):我们小组以炼字为切入点,觉得这首诗有很多字写得特别精彩。比如,海上生明月的“生”,写出了明月随海水涌动的动感,气势很大,似乎明月有了生命。还有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徘徊,它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月亮人的感情,可怜在这应该是可爱的意思。可爱的月亮好像被女主人公的痴情感动了,徘徊着跟着她,不肯离去。至于老师刚刚说的“望”“待”与“只”“照”,我们认为,“只”是只有的意思,写出了月亮虽不变但只是重复而已,比较吻合作者的意思,望字则表现不出来, “只”好一点。而“待”,有等待的意思,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而“照”字显得平淡一些。
师: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所以,精彩的炼字是我们欣赏的角度。不知道有没有小组也是以字为切入点欣赏的呢?
生(小组代表2):我们小组也是欣赏字的,不过我们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望”“待”与“只”“照”,相比“望”更好,望指望上去,看上去,有抬头的动感,是人的动作,比较符合当时的语境。
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都有道理,诗无达诂,言之成理即可。但在这里有一点我们要明确,那就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如果说作者认为人生须臾,江月永恒,那作者的人生态度就是消极的,但从全文看,作者的态度是消极的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师:对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从这句看作者羡慕江月永恒,为人生须臾而烦恼。但作者同样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生命代代相传,同样是永恒的,而且不尽相同,而江月只是单调的重复罢了。由此看来,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积极向上的,基调也由此显得哀而不伤。好,还有那个小组要补充炼字的吗?
生(小组代表3):我们组还找出了两个字,觉得很精彩。“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卷”和“拂”,这两个字传神的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念挥之不去,有点李清照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觉。(生笑)
师(笑):很好,以诗解诗。有没有哪个小组是从其他角度鉴赏这首诗呢?
生(小组代表4):我们组以内容为切点欣赏,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我们以前学的诗比起来丰富很多,意象也很丰富。首先,它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然后又写了关于人生的问题;接下来写到了女主人公对君的思念;最后还有作者的感概。月亮这个意象也很丰富,就像老师前面说的,月可以作为空间意象,时间意象,情感意象,我们以前学的诗歌大都只有一种含义,这首诗三种都有。
师:这个组的切入点与众不同哦,高屋建瓴,从诗的内容和月亮的意象出发欣赏它。只是咱们看一下诗的最后部分,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这里是作者的感慨吗?
生(轻声):不大像。
师:前面讲的是女主人公,也就是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这点比较明确。(生点头)后面,有一个人不能回家“春半不还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可是“闲潭梦落花”。这个人是?
生:游子。
师:对了,所以最后是写游子对思妇的思念之情。好,综合全诗,咱看一下,全诗以月为线,1—8句写景,9—16句写理,最后写情。(师板书)这首诗是情景理完美融合,意蕴丰富。
景—月之色—春江花月美景
理—月之问—宇宙人生哲思
情—月之情—思妇游子相思
师:同学们欣赏的角度都非常的不错,还有最后五分钟,还有小组是不同角度的吗?请抓紧时间。
生:我们组是名句鉴赏的'角度。选了两句,一句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前面同学说了,我们意见基本一致就不重复了。还有一句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悠闲自在,但离人却因为离别承担着痛苦,用了反衬的手法;而青枫浦是离别的地点,也是最让人伤感的地方,就算是这样的地方,它的愁也比不上思妇的愁,可见思妇的思念之深。
师:说的有道理,这组同学从名句角度欣赏,同时也是抓住了主要的意象“白云”“青枫浦”。同学们请看一下下一句的意象“扁舟子”,它和白云在行踪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齐声):行踪不定,飘泊,飘忽不定。
师:很好,扁舟子代指游子,明月楼代指思妇,出门在外的游子行踪不定,明月楼中的妻子肯定是万分挂念。这里写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啊!这首诗出来刚才分析的几个意象外,还有很多其他意象同样精彩,比如最后部分提到的残梦、落花、流水、残月,与游子的相思之情相辅相成,给人以凄美之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你发现别样的精彩,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希望这节课,只是同学欣赏这首诗的开始,它的美还有待同学们课后慢慢体验。课后请同学们把你们未来得及展示的成果写在练笔本里,让老师继续分享。谢谢,下课。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或一段赏析文字。
附:《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里的一首诗。选修课的学习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在讲这首诗课的过程中弱化了知识的以及技巧的传授,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体会诗文的音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确实不易,所以,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把它讲解好,更不容易。在备课过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复研究课本,发现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诗的意境、主旨、情感等,无论选哪个点,都可以讲上一节课。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赏这首诗,发现它的美。
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读出了音韵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对诗歌的有自己的见解。课后的作业当中也有所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当然,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读的时间太少了,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如果加多一个分组读或请朗读能力最好的同学演示一下,或许更能带动同学置身诗境。其次是在讲到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时,我处理得不够好。前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宁静旷远,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面前却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恒,人生渺小的感伤。
这段感慨来得突然,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我能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讲解可能会好一点。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男儿志在四方,只身一人出门远游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长安前,大概二十岁时,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将近十年的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们大凡有感,随手成文,所以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优美的关于的游记散文或诗词,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只身一人,也可以说是是孤独时,审视自己,与自己或与天地自然间对话的成果。例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苏子与客,其实是苏子与自己的对话。现在的学生也许是被保护得太好了,也许是太忙了,难得出门,即使出门,或是家长老师护送,或是三五结伴成群,到到游人如织的所谓旅游圣地溜达一圈,很难有与自然直接对话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未必能静心与自然对话。所以很难有作者的情感体验。
张若虚只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对着苍茫宇宙,人显得多么的渺小。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或许是作者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的所得吧,也是这首诗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美不胜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生命虽短暂,但各有精彩,同样是一种美;而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相思,虽然难免苦涩,但有值得牵挂的人,同时又被人牵挂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2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并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歌的背景和地位。例如: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开始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听到的音乐是什么,然后引出课题——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介绍诗歌的地位:“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二、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朗读或播放配乐朗诵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例如:
教师或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
提问学生:诗歌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提示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春、江、花、月、夜)以及这些意象的变化。
三、深入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景、情、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融合。例如:
景的分析:
提问学生:诗歌开头部分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学生可能会回答: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芳草蔓生的原野,月光照射在开满花的'树林上,像洒上了一层白雪。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景物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引发的情感变化。
情的分析:
提问学生: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学生可能会回答: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等。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通过“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感受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通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等诗句感受思妇的离愁别绪。
理的分析:
提问学生:诗歌中蕴含了哪些哲理?学生可能会回答: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离别虽苦但相思不断等。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深入理解这些哲理的含义和表达。
景、情、理的融合:
提问学生:诗歌中的景、情、理是如何有机融合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变化、情感转折和哲理表达,感受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呼应。
四、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活动,如比较阅读其他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欣赏与《春江花月夜》同名的民族管弦乐曲等。例如:
提问学生:你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什么独特的含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月亮在不同诗句中的含义和表达。
播放与《春江花月夜》同名的民族管弦乐曲,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与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神韵。
五、课堂总结
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的景、情、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融合,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探索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例如:
总结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表达,强调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和美感。
鼓励学生多读多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导入新颖:通过古筝曲和提问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诗歌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学生参与度高:课堂上通过朗读、描述画面、讨论等方式,学生积极参与,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注重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不足之处:
朗读时间不足:虽然设计了朗读环节,但朗读时间相对较少,未能充分展现诗歌的音韵美。
难点处理不够深入:对于诗歌中景情理如何交融的难点,处理得不够深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学生互动不足: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改进建议:
增加朗读时间: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分组读、配乐读等,增加朗读时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深入解读难点:可以通过与其他诗歌的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景情理如何交融,解决难点。
加强学生互动: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批判思维。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3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培养学生的诗歌情景想象、复述能力,以及通过分析景物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体会诗歌美意境所含的人生思考和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策略
采用点拨法、问答法、朗读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并介绍:有一首诗被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有人称这首“孤篇盖全唐”,这就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美的春江花月夜,把它变成我们共同陶醉的美妙盛宴。
2.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春江花月夜》,要求学生用心感受诗歌,置身其境,用心感悟,看看诗歌能在脑海中投下哪些美丽的画面。然后提问:诗歌美婉动人,意境迷人,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味,看谁能描述一下诗歌在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色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月初生
诗歌是在一个怎样的画面中展开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歌开篇的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提示学生找出意象,结合、重构画面。
教师明确:江水婉延、春潮涌动、月色如霜、花林似霰。
提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提示:喜悦、高亢,因为面对的景是富有生机之景:春季生机勃勃;月潮共生,朝气蓬勃,还有美丽的花林点缀。
孤月高悬之宇宙人生
在美妙迷离的春季月夜,诗人江畔而立,看月共潮生。提问:随着景象的变化,诗人的笔下之景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初生的月亮渐渐升起,挂在半空,如霜的月色显得更加皎洁明亮。诗人想到孤月照孤人,很自然引出了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提问:面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诗人有没有找到解脱?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诗人想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令人欣慰。诗人虽然有些无奈,但却站在超越个人的人类高度找到了安慰,哀而不伤。
孤月高悬之深沉思恋
诗人在江畔、朗月孤照之下,除了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命运,还引发了什么思绪?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思念。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总是把月与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月的圆缺,因为月光的纯净朦胧。
请学生朗读诗的9~12行,并用语言描述诗人月下思念的情景。
提问:这一部分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究竟是男子思念女子,还是女子思念男子?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像这样自己思念别人写成别人思念自己的写法在古诗词中常有。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对面着笔的手法,使感情一份变成了两份,强化了思念离愁的浓度。
提问:思愁如此深重,诗人有没有想办法解脱?又解脱了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诗人借月传情,鱼雁传书,当然不可能实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落月西斜
一轮孤月引发了诗人无限又无可解脱的愁绪,青春的美好、生命的温度面对离别总显得那么无助。情到深处,无言可表,无论梦境还是现实,作者只能把无尽的孤寂寄托于自然之中。提问:诗歌的最后四句,作者通过写哪些景物来寄托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花落闲潭(梦境),虚实相生,春尽月落,归路遥遥,意味悠悠(无奈、希望、羡慕、思情悠悠)。
4. 拓展训练
提问:请回顾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归纳月亮在古诗词中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教师总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景、情、理三个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描绘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四、课后作业
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
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意境、情感以及哲理的理解。
教学反思
优点:
导入新颖:通过古筝曲和生动的导入语,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度高: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诗歌的意境、情感、哲理等核心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诗歌。
不足:
朗读时间不足:虽然设计了朗读环节,但朗读时间较短,未能充分展现诗歌的音韵美。
难点突破不够:对于诗歌中景情理如何交融的难点,未能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讨论,学生理解不够透彻。
课堂互动不够:虽然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未能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
改进建议:
增加朗读时间:可以增加分组朗读、请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示范等环节,以充分展现诗歌的音韵美。
深入讲解难点:可以通过与其他诗歌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等方式,加深对诗歌难点的理解。
加强课堂互动:可以设计更多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看法,以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4
教学目标:
学生初步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情景想象、复述能力,以及通过分析描景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体会诗歌美意境所含的对人生命的思考和生活的热情。
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吗?有一首诗,被称之为‘诗中的顶峰,顶峰上的顶峰’,也有人称这首诗‘孤篇盖全唐’,这就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敞开心扉,走进这美的春江花月夜,把它变成我们共同陶醉的美的盛宴,好不好?”
二、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春江花月夜》,并提问:“诗歌优美婉转,意境迷人,你们闭上眼睛回味一下,看能不能描述一下诗歌在你们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教师提示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并询问哪一个意象贯穿全诗。学生回答是“月”,并指出月有变化。教师总结:“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色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于诗歌的欣赏,我们要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作者笔下的景不仅美,而且富有变化,景明情,就是根据景的特色去感悟人情的特色,而景的变化可能就暗示着情的变化。”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月初生
教师提问:“诗歌是在一个怎样的画面中展开的?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歌开头的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意象,并重构画面。教师提问:“江水婉曲,春潮涌动,月色如霜,花林怎么样?”学生回答:“花林沐月,如出浴的美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一景象所蕴含的感情,并示范朗读前四行。
孤月高悬之宇宙人生
教师提问:“在美妙迷离的春季月夜,诗人江畔而立,看月共潮生,初生之月升起,诗人笔下的景象(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初生的月亮升起,挂在半空,如霜的月色显得更加皎洁明亮。”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孤月”这一意象,并提问:“那能不能从诗人眼中之景的变化入手,结合4-8行,看看随景的变化又引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思考?”学生回答:“空旷的天地之间,孤月照孤人,很自然引发了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面对宇宙之大、人生短暂的感慨,并提问:“面对宇宙无穷,同时想到人生短暂的张若虚找到解脱没有?”学生回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代代相传无穷无尽,诗人感到欣慰。”
孤月高悬之深沉思恋
教师提问:“诗人在江畔、朗月孤照之下,除了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命运,还引发了什么思绪?”学生回答:“思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总是把月与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并提问:“请读诗的9-12行,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描述的方式把诗人月下思念的情景再现一下?”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是男子思念女子,还是女子思念男子,并引出虚与实的问题。教师类比举例柳永的《八声甘州》和李清照的'《一剪梅》,引导学生理解对面着笔的手法,使感情一份变成了两份,强化了思念离愁的浓度。
落月西斜
教师提问:“一轮孤月引发了诗人无限又无可解脱的愁绪,青春的美好、生命的温度面对离别总显得那么无助,而月满人圆、月传人情本就是个善意的千载谎言,任他万般柔情,那清冷的素月怎能温暖梦醒之后的凄寒!情到深处,无言可表,无论梦境还是现实,作者只能把无尽的孤寂寄托于自然之中。我们来看诗歌的最后四行,作者通过写哪些景物来寄托情感?”学生回答:“花落闲潭(梦境),虚实相生,春尽月落,归路遥遥,意味悠悠(无奈、希望、羡慕、思情悠悠)。”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意味之悠长,并以美读来带动学生情绪,读出悠悠之味。
四、拓展训练
教师提问:“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该诗:‘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也学会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
六、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背诵《春江花月夜》,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和情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导入环节通过古筝曲和诗歌背景的介绍,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整体感知和深入解读环节,学生逐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哲理,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朗读与品味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训练环节鼓励学生将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朗读和品味环节可能安排得不够充分,导致学生未能充分领略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在深入解读环节,对一些难点和重点的处理可能过于简单或片面,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理解。
在课堂互动方面,可能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改进措施: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朗读和品味环节的时间,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在深入解读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探讨诗歌的难点和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水平。
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和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5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培养学生的诗歌情景想象与复述能力,以及通过分析景物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体会诗歌美意境所蕴含的人生思考和生活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伴随着优美的古筝乐曲,我们开始了今天的课堂。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唐诗《春江花月夜》的配乐。这首诗被誉为“以孤篇盖全唐”,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美妙的春江花月夜,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情感吧!
二、背景介绍
教师:在正式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张若虚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但仅凭这两首诗,他就名垂千古。其中,《春江花月夜》更是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何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三、诗歌朗读与感知
教师:现在,请大家先跟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
教师:读完这首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能不能描述一下这首诗在你们的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教师:很好,大家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诗歌中的画面。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吧!
四、意象与意境分析
教师: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呢?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春江、花、月、夜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五、情感与哲理分析
教师: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哲理呢?请大家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在这首诗中,作者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又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无穷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作者还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思念和离愁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六、诗歌鉴赏与拓展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对这首诗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那么,请大家再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吧!(播放配乐朗诵)
教师:听完配乐朗诵后,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是不是更加深刻了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读后感吧!
(学生开始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通过朗读、感知、分析和鉴赏等环节,我们对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哲理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运用这种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作业布置:
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
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阐述。
教学反思
优点:
导入新颖:通过古筝曲和生动的导入语,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注重学生参与: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突出诗歌美感: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不足:
朗读时间不足:虽然设计了朗读环节,但朗读时间相对较少,未能充分展现诗歌的音韵美。
难点处理不够深入:对于诗歌中景情理如何交融的难点,处理得不够深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可以考虑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或者通过与其他诗歌的比较来加深理解。
课堂互动不够充分:虽然设计了讨论环节,但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可以进一步增加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改进措施:
增加朗读时间: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分组朗读或请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以带动其他同学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深入处理难点:对于诗歌中的难点,可以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或者通过与其他诗歌的比较来加深理解。同时,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或思考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难点。
增加课堂互动:可以设计更多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10-22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12-28
《春江花月夜》 课堂实录11-04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范文06-21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10-16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08-12
《望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范本09-19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2篇06-01
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