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边塞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1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评此诗说:
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须日诵一过,心摹而力追之。……
此诗“奇峭”,我以为非仅限于“忽如”六句,而是“奇才、奇气、奇情逸发”通贯全篇。唐代杜榷《岑嘉州诗集序》评岑参诗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移来单评这首诗,也非常贴切。所谓“迥拔孤秀,出于常情”,也无非是说它才奇、气奇、情奇而已。早在岑参写此诗之前,他的好友杜甫就曾指出:“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卷中》也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可见用“奇”字来概括岑参青、壮年时代诗作的特色,几乎已成为古今评论家一致的看法。
此诗“奇”在哪里呢?我借用方东树的话略谈三点:
1、奇在诗人才高:
所谓“才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指诗人的形象思维特别敏锐。如开头两句,发唱惊挺,既点明了空间和时间,又描述了气候和景物,写出了盈耳溢目的风声和雪色。但若无三、四两句,则头两句也只属寻常,因为光是它还不足以激起读者的审美联想。诗人才高,就高在他能用奇妙的比喻喧染出一幅“令人心神一快”的边塞风光图,真正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虽然,南朝萧子显曾用雪比喻梨花落(《燕歌行》),但终不及岑参用梨花开喻雪来得警辟和新颖。因为前者毕竟只求得形似,而后者则除形似之外,更难能可贵地托出了诗人乍睹此景时的审美神情。况千树万树之花开,仅归于“一夜春风”之忽来,其意境是何等瑰奇、壮丽,其想象(即形象思维)又是何等敏捷、自然!岑参真不愧为诗坛巨擘,能大笔挥洒而不留墨痕。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所谓“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指的就是这样高超的艺术造诣。
2、奇在诗人气豪:
这里的“气”,既指诗人的气度,又兼指作品的风格。如“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一作犹)着。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六句,极言边地之严寒;但在诗人笔下,却写得十分轻快。读者仅从上文“春风”“花开”的比喻中,便能觉出诗人的豪迈气概和诗的豪放风格。即使“愁云惨淡”句透露出诗人凝结不开的万里乡愁,也只是暗暗地在脑海中萦回,而另有一腔为国戍边的热忱分明见于言外。不然,都护铁衣为何“冷难着”呢?岂不跟北朝民歌《木兰诗》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来反衬英雄的爱国形象是同样的道理么?
3、奇在诗人情深:
此诗主题,在题目中已经叙明:既咏雪景,又抒别情。表面看,直到“中军置酒”句以下才写送武判官归京情事;而实际上,前半咏雪即与送别紧密攸关,它为雪中送别铺设了一个更能充分表达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如果说,“雪中送炭”能格外使人感到温暖;那么,岑参雪中送别,也捧献出一颗如炙炭般赤热的心。席上酒肴纷呈,席旁弦管交奏,固然已足见送行人的殷勤;就是辕门外那面风掣也不翻动的红旗,也何尝不形象地表达出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意!朋友们依恋不舍地送到轮台城东门外,仍伫立在弥天风雪中目送行者远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读者试细心寻绎,不见的何止是行者?送行人的心也早已随之东去,因为行者所去之处,正是他们梦魂萦绕的故国、家园啊!留下的又何止是雪上的'马蹄印迹?一缕缕离愁和乡思,也渐渐地被吞没在边地的风雪中了。这样结束,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诗人才高、气豪、情深,故诗中洋溢着浓厚的审美趣味。又因为诗中才奇、气奇、情奇,所以后世读者每一吟哦,都仿佛有无穷新意,涉过时间的长河,萌生于审美主体──欣赏者的心底。你瞑目细想,会觉得整首诗就象是一个个跳动的特写镜头,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向你展示出祖国奇异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你很可能会惊叹不已:在我们祖国的艺苑里,竟绽开过如此美妙的奇葩!
赏析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 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 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2
1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带拼音版
bái xuě gē sòng wǔ pàn guān guī jīng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én shēn
岑参
běi fēng juàn dì bái cǎo zhé , hú tiān bā yuè jí fēi xuě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hū rú yī yè chūn fēng lái , qiān shù wàn shù lí huā kāi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sà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áo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jiāng jūn jiǎo gōng bù dé kòng , dū hù tiě yī lěng yóu zhù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hàn hǎi lán gān bǎi zhàng bīng , chóu yún cǎn dàn wàn lǐ níng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zhōng jūn zhì jiǔ yǐn guī kè , hú qín pí pá yǔ qiāng dí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fēn fēn mù xuě xià yuán mén , fēng chè hóng qí dòng bù fān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lún tái dōng mén sòng jūn qù , qù shí xuě mǎn tiān shān lù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shān huí lù zhuǎn bù jiàn jūn , xuě shàng kōng liú mǎ xíng chǔ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文及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大雪飘落的样子,像夜里忽然到来一阵春风,把千万棵树上的梨花吹得绽放开来。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天气太寒冷了,将军饰有兽角的弓都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铁做的盔甲也冷得难以穿在身上。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在营帐里设置酒宴为你送行,帐篷里弹奏起胡琴、琵琶,吹起羌笛。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朋友啊,我为你送行到轮台东门,你离去时大雪已经下满了天山,道路难以分辨。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文及赏析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前八句主要描写大雪的降临和天气的寒冷,用北风、白草、珠帘、罗幕、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等事物,来表现边疆地区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存条件,冰天雪地的环境,衬托了戍边将士的万丈豪情。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想象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雪花的神奇,生动形象,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诗歌的后半部分,作者叙述了设宴送行的场景。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为过渡句,用荒凉与严寒衬托出人们分别时的心境。接下来,帐中饮酒,雪中送行,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进行叙述,直到最后看着友人消失在茫茫雪域中。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3
白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品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这首诗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注解】
1、武判官,未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
2、胡天:这里指西域的天气。
3、梨花: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4、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5、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6、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7、阑干:纵横的样子。
8、惨淡:昏暗无光。
9、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10、辕门: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
11、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12、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百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shi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这又是诗人好奇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分手作了暗示。其中,愁云二字亦景亦情,为该篇只诗眼。这两句在全篇中起过渡作用.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fan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4
北风卷地白草折2,胡天3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4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5,狐裘不暖锦衾薄6。
将军角弓不得控7,都护铁衣冷难着8。
瀚海阑干百丈冰9,愁云黪淡10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11,胡琴琵琶与羌笛12。
纷纷暮雪下辕门13,风掣红旗冻不翻14。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15天山路。
山回路转16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判官:官名,隋时始置。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佐理事务,身份是僚属。武判官:名不详。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此诗。
2白草:西北高原的一种牧草,秋天变白,非常坚韧,但经霜后变脆,故能断折。白草折:显出风势猛烈。
3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4梨花:春天开放,花为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盛开一样。
5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诗是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6狐裘: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大被。锦衾薄:锦缎大被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7一作“雕弓”。不得控:因为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8都护:都护府是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汉代在西域设有西域都护府,三国魏、西晋设有西域长史府,唐代设有六都护府,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此处泛指镇守边镇的长官。铁衣:铠甲。着:穿着。难着:一作“犹着”。
9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这句诗是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0黪淡:昏暗无光。
11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军队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动词,宴饮。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
12胡琴、琵琶、羌笛: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这句诗是说在饮酒时奏起了各种西域乐曲。
13辕门:军营的大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将帅衙署的外门。
14掣(chè):拉,扯。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此句谓红旗被雨雪打湿,冻结僵硬,虽有风吹而不能飘扬。
15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铺满。
16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赏析:
唐朝前期,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在边疆军队中一共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开篇的“北风卷地白草折”,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塞外苦寒,以及诗人的惊喜心情。“忽如一夜春风来”,不仅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达出了诗人见到塞外大雪的惊喜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把边地寒冬比作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诗人紧接着从帐内写到帐外,通过人的切肤感受——“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写天之奇寒。这就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载歌载舞,开怀畅饮,欢送武判官归京。武判官远行的脚印,很快就被纷飞的大雪掩埋了,只留下怅惘中的诗人,伫立在奇丽多变的雪景中,心中涌起万千思绪。这首诗以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战友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5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旅舍。
[注释]
①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象梨花开了一样。
②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③锦衾(j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④角弓:饰有兽角的弓。控:拉开。这句说因为太冷,将军都拉不开弓了。
⑤着:穿上。
⑥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⑦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⑧辕门:军营的大门,临时用车辕架成,故称。
⑨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⑩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说,一夜大雪,树上挂满雪花,天明一看,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犹如昨天吹来了春风,而使千树万树梨花怒放。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妙甚,传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句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盛开的雪白梨花,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妙手回春”,以雪喻花,匠心独运,将内地春景比塞外冬景,构思奇巧,意境奇绝,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①瀚海:大沙漠。东起兴安岭西麓,西尽天山东麓,自东北至西南绵延二千公里,以浩瀚如海,故名。此指西域一带的沙漠。 ②阑干:纵横散乱貌。 ③惨淡:阴暗。 ④凝:冻结。
这两句诗写的是大漠冬日冰天雪地的景象——戈壁滩上百丈冰雪遍地纵横,万里长空凝结着阴暗的愁云。雪虽暂停,但天气短时不会转为晴好。以夸张笔墨,写天写地,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喻武判官的归程将是艰辛难行的。
【韵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译文]
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好似突然一夜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狐皮裘再不觉暖和,锦缎被褥也感到单薄。将军的兽角硬弓也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铁衣难穿着。浩瀚的沙漠处处纵横百丈巨冰,惨淡的愁云凝滞,仿佛压低了天空。中军帅中摆下酒筵,为武判官归京送行,胡琴、琵琶伴着羌笛,起舞和鸣。纷纷扬扬的暮雪飘落在军营辕门,寒风狂舞的红旗,此时也冻挺凝结,成为一抹静止的红云。在轮台东门送居离去,那飘飘洒洒的大雪已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君。雪地上空留着一排马行的蹄痕。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一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赏析]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显然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怀念祖国的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得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多么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不正是将士的象征吗?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相关文章: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09-22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11-29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11-18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08-14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01-0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赏析11-10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09-1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赏析10-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08-23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