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全诗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全诗赏析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注释】
李十一:即李健,字杓直。元九:即元稹。
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白话译文】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创作背景】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赏析】
此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号称“诗王”,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汉族,公元772年2月28日生,河南新郑人,进士学历,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再后又升迁杭州、苏州刺史,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主要作品有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近三千首诗。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一、社会关系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巩县县长,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曾任江苏徐州别驾。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白居易刚出生七个月就能翻书,他用姆指划拉的“之”、“无”两字,重试数百遍都象形不差。白居易五岁能吟诗,九岁识声律,读书十分刻苦。
白居易十六岁时,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京城长安应考。考前,白居易将自己写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当时的诗坛领袖人物顾况看。顾况没看诗作,先看署名后,讥讽笑道:“长安百物贵,白居大不易!”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转而又惊又喜地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在顾况的大力推荐下,白居易考中进士,从此名扬天下,此桩轶事亦传为美谈。白居易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诗歌文学的“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在洛阳时,还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二、政治生涯:为官
白居易的政治生涯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唐朝后备干部。这期间,白居易虽然官职不高,但很有政治热情。但是在815年6月,白居易44岁时,唐朝官场发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事情发生后,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查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文职官员,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越权行为;于是他被外放贬为地方官,来到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马。
由中央到地方,官职没升反降,而且自己没有犯任何错误,白居易的政治生涯受此挫折,他心灰意冷,在诗作中流露出“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的避世求佛思想。三年后,白居易在好友崔群的帮助下,升任重庆忠州刺史。820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白居易又召回了首都西安,任中书舍人等官职。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白居易极力请求外放,822年出任杭州刺史。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使当地百姓免除了困扰己久的旱灾之苦,这就是西湖胜景之一的“白堤”。之后,白居易还担任过苏州刺史,七十岁时在朝中任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此时的白居易,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比起富有政治抱负的青年时期,他消极多了。但同时,白居易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正直官员,他仍然怀抱忧国忧民之心。勤于政事,作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
三、个人爱好:嗜酒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但李白、杜甫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他们经济条件所限,与他们喝酒的人也大多是落魄文人,市井百姓等。而白居易喝的酒是自己家专门酿制的品味极高的美酒。他每次喝酒时也很排场,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也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大将军裴度、大官僚刘禹锡等。
又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大得可以泛舟游弋。他宴请宾客,有时就在游船上。他命仆人在船旁悬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如此看来,与李白、杜甫的苦况相比,白居易才算是真正的“酒中之仙”呢。
四、历史成就:诗歌
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长恨歌》作于806年,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其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名句流传千古。
《琵琶行》创作于816年。当时,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权奏事,又罗加了其它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州司马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遭此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至九江的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其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名句字字珠玑。白居易还有不少赠酬亲朋好友的诗歌,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以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另外,白居易诗歌中最多的是杂律诗。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还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09-09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翻译赏析08-18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译文及赏析11-07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译文及赏析03-29
《同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诗词赏析09-26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歌鉴赏09-29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唐诗鉴赏08-30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原文及赏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