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鸡鸣狗盗的故事
鸡鸣狗盗的故事1
春秋战国时期,有四个人在诸侯各国中名气很大,被称作“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其中以孟尝君的名气最大,他热情好客平等待人,不分贵贱、国别、能力大小,对待门客一视同仁,以礼待之,甚至连他国逃亡犯罪之人也一概接受。一时间“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他尊贤好士的名声传遍列国。
秦昭王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于是派人请他到秦国做客,还想拜它为宰相。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赏识,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有人说:“孟尝君确实贤能,但他可是齐王的同宗。如果担任秦国的宰相,一定是先考虑齐国的利益,尔后才是秦国,秦国可就危险了。”
秦昭王觉得有道理,于是下令将孟尝君软禁起来。孟尝君的门客去请秦王的宠妾燕姬帮忙。燕姬却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大王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孟尝君听了燕姬的话,心里叫苦道:“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要到哪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门客自告奋勇的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天明以前我一定能弄回白狐裘。”于是当天晚上,这位门客化装成狗的样子,偷偷进入皇宫,瞒过了卫士,偷回了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姬,燕姬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秦王也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害怕秦王反悔,立即趁着夜色逃跑。夜半时分,一行人来到了秦国的边界涵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不得他了。可是现在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真是急死了,按照秦国规定,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而派人追赶他们,这该如何是好呢?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位擅长学鸡叫的.门客扯开嗓子,学起了鸡鸣,这一下全城的鸡都糊里糊涂地跟着一起啼叫起来。守城门的士兵一听到这么多鸡在叫,以为时辰已到,于是就打开了城门。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平安度过了涵谷关,离开秦过,回到齐国。
不久秦昭王果然后悔释放了孟尝君,便派兵马追赶,但追到了涵谷关才发现孟尝君一行早已出关而去,只好无功而返。
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鸡鸣狗盗之徒”。
典故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宋代名相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鸡鸣狗盗,学雄鸡啼叫,装狗进行盗窃。后多用作贬义,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
鸡鸣狗盗的故事2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鸡鸣狗盗的故事3
战国时期,七雄逐鹿,各国之间会有不同的矛盾和间隙,而在此时,外交人才是最不可或缺的。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由于这些故事富有哲理,人们口语相传,最后就变成了有历史真实故事的成语。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到如今也经常被运用到,它是一个贬义词,意思就是说微不足道的本领或者说做事偷偷摸摸。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史记孟尝君列传》,讲述了秦昭襄王时期,孟尝君和秦昭襄王之间的一段故事。
孟尝君,名田文,是齐国人,而且是齐国王室之人,他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也是齐宣王的异母弟弟。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田婴都在齐国担任要职,后来还成为齐国的宰相。父亲死后,田文就继承了父亲的封地薛,成为了孟尝君。在封地,孟尝君就相当于是那个地方的土皇帝,需要精力和时间去治理封地。不过,孟尝君是个人才,他很喜欢有才能的人,爱才之心很盛。他喜欢在各地招揽人才,加上他自己的名声就很大,于是就有很多人慕名而来,长此以往,孟尝君门下的门客就特别多。孟尝君就是以拥有食客三千而闻名的。
这个孟尝君有一次,带着自己的许多的宾客出使秦国,到了秦国,他受到了秦昭襄王的隆重的款待。经过一番交谈,秦昭襄王就觉得孟尝君的确如传言中的`那样具有才能,于是就动了要将他留在秦国的心思。他劝说孟尝君从此留在,秦国王位怎么办?该由谁来统治?他可不想让外戚钻了空子。
没过多久,相继有朝臣对秦昭襄王进谏,都是要求杀掉孟尝君的人。他们对秦昭襄王说:孟尝君是齐国人,在齐国的时候就已经位高权重,秦国的丞相他应该是看不上的,可是他却留下来了,一定是有什么阴谋。而且他在齐国有家人、朋友,他如何甘心永远留在秦国!所以,留孟尝君在秦国是非常不好的。秦昭襄王听了之后,也觉得十分的有道理,他也害怕孟尝君留在秦国不是因为真心。最后,秦昭襄王下令将孟尝君一行人软禁起来,他会为他们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死掉。
孟尝君这是飞来横祸啊,他也没有想到,自己本来是出使的使者,对方的王非要自己留下来,好了,自己已经答应留下来了,为什么还会受到这种待遇呢?想了很多,孟尝君还是不想死。孟尝君曾经就听说了,秦昭襄王有一个十分宠爱的妃子,宠爱到这个妃子说什么,秦昭襄王都会努力去实现。他第二天就急急的派人去求见这位神秘的妃子,希望她帮帮忙,求一求秦昭襄王,让他不要杀了自己。
这位妃子听了孟尝君托人带的话,她略一思考就同意了,因为这对她来说并不是难事。可是她也提出了要求,她可不是善良到无偿帮助别人的人。她说事情办成以后,她一定要得到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孟尝君听了之后,很是为难,因为他在到达秦国的第一天,就将这件举世无双的狐白裘作为礼物献给了秦昭襄王。这时,孟尝君带来的一个门客就说自己有办法弄到那件狐白裘。原来,这个人惯会偷鸡摸狗,他先是打听到了秦昭襄王舍不得穿那件狐白裘,将它存放在了精品储藏室中。到了晚上,他就悄悄将狐白裘给偷取了出来,还拿给了那位妃子。
妃子拿到了报酬,就开始劝说秦昭襄王不要杀了孟尝君,总之就是什么理由她都用上了,最后秦昭襄王放弃了杀掉孟尝君的想法,还准备将孟尝君送回齐国。可是孟尝君害怕夜长梦多,计划提前回国。他们趁着夜色赶到秦国函谷关,却见到城门紧闭,原来函谷关是要听到鸡打鸣才会开门。他们一群人正发愁呢,突然听到一声鸡鸣,后来相继有了许多鸡鸣。是孟尝君手下的一个人学鸡叫,鸡听到打鸣声,就会跟着叫。就这样,城门打开了,他们终于回到了齐国。
【鸡鸣狗盗的故事】相关文章:
鸡鸣狗盗的典故03-04
鸡鸣狗盗的典故4篇(优)03-06
育儿故事胎教故事06-02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懒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儿故事08-25
龙舟的故事03-09
熟能生巧的故事03-09
母亲的故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