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故事经典(15篇)
诸葛亮的故事1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诸葛亮的故事2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
诸葛亮的故事3
1、三顾茅庐
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
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2、隆中对
刘备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
3、白帝城托孤
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白帝城托孤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扩展资料
诸葛亮对刘备如此忠心的原因:
1、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
刘备曾经为了请出诸葛亮而三顾茅庐,大家要知道那可不是一般的待遇,他为了能够让诸葛亮出山,而三次光顾,由此可见他相当诚心,也正是因为感动于他的诚心,诸葛亮才决定从此以后都要辅佐他,而且绝无二心。
2、在诸葛亮的心目当中,只有汉室才是正统。
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一直辅佐刘备。而在刘备离世之后,又为他留下了一个幼主,虽然刘禅非常荒唐,但是诸葛亮依然认他这个正主,所以即便是正主非常无能,他也愿意拼尽自己的全力为他守住家业。
3、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注重纲常的'人。
在他的心目当中,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而且这一点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如果改变了一切也就乱套了,所以,他既然已经认下了刘备这个主,就不会轻易生出叛乱之心。而且他自己也明白,这对于他而言,是一件让人很不耻的事情,所以他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诸葛亮的故事4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的故事5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亮不得。
一气,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诸葛亮调赵云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
二气,周瑜孙权用美人计,甘露寺招亲,骗刘备至吴,企图谋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气,周瑜又生一计,明取西川,暗夺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差点被活捉。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的故事6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象征。
诸葛亮以他独特的智慧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崇拜。他拥有卓越的谋略和策划能力。他精通各种兵法,善于运用战术战略。通过他的智慧,他成功地指导刘备在乱世中建立了蜀国,并且使其在与强大敌人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冷静而聪明的军事家,他也是一个深思熟虑和善良的人。他秉持着仁爱之心,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推行公平正义,努力为百姓创造幸福和安宁的社会。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他的故事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智慧和勇气。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善于分析问题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将智慧与勇气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诸葛亮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坚守道义和价值观。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始终秉持真善美的原则。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应该时刻以实际行动为他人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在历史中熠熠生辉,他的故事一直被传颂至今。通过讲述他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以此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行动。诸葛亮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然而,他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个体,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
诸葛亮的故事7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昭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昭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昭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昭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
土兵们把信递给,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昭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昭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故事8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7、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8、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 胆识过人
10、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A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A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
11、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12、六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d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A。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d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意志坚定 性格倔强
13、七擒孟获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却令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众将拜伏曰:“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14、星落五丈原
次曰,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曰,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后日本诗人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
诸葛亮的故事9
一时瑜亮
周瑜一向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麽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潜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诸葛亮的故事10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理解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就应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能够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之后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此刻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诸葛亮的故事11
管理故事:诸葛亮的太太叫阿丑。当初,诸葛亮毛遂自荐,拜见阿丑的父亲黃承彦,要当他的乘龙快婿。聊完后,黄叫阿丑送客。到门口时,阿丑送诸葛亮一把羽扇。
阿丑问诸葛亮:"你知道我为什么送你这把扇子。"
诸葛亮说:"礼轻情谊重。"
阿丑又问:"这是其中之一,可知其二?"
诸葛亮想了一下,想不出来。
阿丑说:"诸葛先生,刚才你跟家父谈天下军事。谈到刘备请你出山的时候,眉飞色舞;谈到蜀国的时候,你雄心壮志。但是,我听到你谈到蜀国在三国中最弱的时候,你眉头深锁;谈到曹操与孙权的时候,你忧心忡忡。大丈夫做事情,要喜怒不形于色,我送你这把扇子,是用来遮面的。"从此以后,诸葛亮就羽扇纶巾,这个成语就是这样出来的。
管理感悟:
即便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其EQ还有不足之处!我们当代管理者,平日里时时刻刻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就更要强化自控能力。性格一般是难以改变的.,但我们不可因此而放纵,因为任何缺点都是可以进行修饰的。
诸葛亮的故事12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那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那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那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建立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的故事13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先主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诸葛亮的故事14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 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 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位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立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士,扮为百姓,打扫街道。如果魏军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
魏军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了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仅有20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板着脸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然冲进去,必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呢?还不快退!”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众官员问他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 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诸葛亮的故事15
以“某某圣人在世”自诩的人,通常病得不轻。
经过《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渲染,诸葛亮算度精准,智慧高超,已近乎神,近乎妖,甚至神妖也望尘莫及。诸葛亮高卧南阳时,“自比管仲、乐毅”,没有谁怀疑他吹牛。他死后,以“今亮”自诩,以“老亮”自居的,不止一个两个,随手就可拎起一大串“螃蟹”。刘伯温自吹法螺,大家确实有几分相信,但货色可疑的宋献策(李自成的军师)也给自己脸上贴金,就该贻笑大方了。
说到底,“诸葛亮情结”是那些好以谋略骄人傲物的高手共有的心结。可是他们自诩归自诩,自居归自居,总还得时人和后人肯承认才行。否则,掉价落入低仿的赝品之列,只会令识货者嗤之以鼻。
“诸葛亮情结”最严重的“患者”非左宗棠莫属。他有一副对联广为流传,那就是“文章西汉两司马,经世南阳一卧龙”,貌似夸赞司马相如、司马迁和诸葛亮,骨子里却满是洋洋得意的自况。牛皮不是吹的,他执掌戎机三十年,东成西就,罕逢败绩。
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率领湘军克服岳州,左宗棠参赞军事有功,却谢绝朝廷的褒奖,这是为何?他在致刘蓉的书信中谈到自己的抱负,口气大得惊人:“……唯(总)督、(巡)抚握一省之权,殊可展布,此又非一蹴而能得者。以蓝顶尊武侯而夺其纶巾,以花翎尊武侯而褫其羽扇,既不当武侯之意,而令此武侯为世讪笑,进退均无所可。……若真以蓝顶加于纶巾之上者,吾当披发入山,誓不复出矣!”左一个“武侯”,右一个“武侯”,他自居不疑。说白了,他不愿接受知府的职务,是嫌弃官职小,不足以施展他经天纬地的才干;要当官,就得当总督、巡抚那样的封疆大吏。信中,他自比为武乡侯诸葛亮,倒是有几分类似。孔明高卧南阳,羽扇纶巾,纵论天下大势,不就是要钓一条“鲸鱼”吗?
尚未发迹时,左宗棠自比诸葛亮,难免遭人哂笑;一旦得势,马屁精就争先恐后,投其所好。他担任陕甘总督时,甘肃学政吴大澂召集士子,采风赋诗,命题为杜甫现成的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消息传到左宗棠耳中,他掀髯大笑。
左宗棠的诸葛亮情结根深蒂固,既有一门心思逢迎拍马的,也有明里捧场、暗里拆台的。某日,左宗棠与藩司林寿图聊天,说起智者料事如神,他自诩能明见万里之外。林寿图适时地给他一个甜头:“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左公大乐,两撇浓眉立刻飞扬。随后,左宗棠又谈到古往今来自比为孔明的人很多,林寿图给他的却是一个苦头:“此‘葛亮’之所以为‘诸’也。”颠倒一字,讥诮的“馅仁”破皮而出。“诸”字不仅有“多”的意思,而且与“猪”字谐音。林寿图玩弄文字游戏,话中有刺,绵里藏针,左公顿时气得脸色涨红,既难受,又难堪,却不宜发作。
与其说诸葛亮是神算子,还不如说他是苦长工,给先帝刘备打工多年,他不嫌活儿累,又继续给那位智商不在服务区的阿斗打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我们稍加梳理,就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乃是小说家罗贯中渲染夸张的成分为多,失街亭不算大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元气大伤,则是铁的`事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就是说,诸葛亮的长处是治国,短板是用兵。
如此看来,左宗棠的诸葛亮情结就有点不伦不类,因为他的长处恰恰是韬略,至于治国的功夫如何,在这方面,由于他没有机会显露身手,我们不得而知。
梁启超研究中国近代史,功力不凡,他格外高看左宗棠,对于左公的诸葛亮情结,他的评论堪称公允:“说到左宗棠和诸葛亮才华的高下,人们可能还有争议,但说到对国家的贡献,诸葛亮就得甘拜下风了。”梁启超称赞左宗棠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也就顺理成章。
所以说,左宗棠自称“老亮”,别人以为他给自己加了分,其实是他给诸葛亮挣了脸。
【诸葛亮的故事】相关文章:
诸葛亮的故事01-31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06-01
(合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06-02
(通用)有关诸葛亮的故事15篇06-02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06-02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故事03-22
诸葛亮拜师10-29
诸葛亮的作文07-20
诸葛亮作文09-22
关于诸葛亮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