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给儿子》阅读题
《给儿子》阅读题1
亲爱的儿子:
刚刚打开你的爱机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你设置的开机问候真是吓了我一大跳,那低沉的一声“哈罗”让我忽然意识到,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
真的,转眼间你已经16岁了,不再是那个像“附件”一样跟着我的小男孩,已经到了具有逆反心理的年龄,这就使得我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兼容”,“冲突”也越来越多。记得对我以前给你下达的命令,你的运行速度不亚于当今的P4处理器,可现在哪怕是让你倒个垃圾这样的小事,你都不太情愿,有时候我还得敲几次“回车”你才执行,遇到你不高兴的时候就干脆“死机”--根本不理我。
有时逼你吃饭,我是怕你“系统”资源不足,“主板”受损,尽管你已经瘦得像一根“内存条”,你却毫不领情。看着你漫不经心地吃着饭菜,我恨不得在碗里“剪切”了,直接往你嘴里“粘贴”!
自从买了电脑回来,你的眼里就只有它,只要在家,你都是坐在电脑前。我担心你在电脑前坐久了会过早地“安装”上“视保屏”,担心影响你的学习,更担心你被网上的“病毒”传染,为此,我限制了你的上网时间。你却对我说,我对你的这一套“操作系统”版本太旧,需要“升级”。
前天的家长会上,你的班主任说你的成绩明显下降,还说了你在学校的种种“非法操作”。比如作业没做好就顺手将同学的作业“复制”一份,上课时用小纸条给MM“发送”信息(还画个小企鹅)……
我承认你在电脑方面有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过了省计算机中级考试,可是现在你不打好文化基础,将来还是会被社会“删除”的。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些陌生,因为我越来越看不懂你了。在我眼里,你有时像加了密码的文件,而我忘记了密码;有时像幅不知什么格式的图片,没有合适的看图工具打开它;更多的时候,你像一堆乱码,我看不懂解不开。
说实话,我并不想改变你原有的“界面”,也不愿每天挂着个“黑屏”的脸面对你,更不愿“压缩”你的个性,只想用我的爱为你筑起一堵抵御侵袭的“防火墙”:亲爱的儿子,你能理解做母亲的这颗心吗?因为从你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就中了“I love you”病毒,无药可救了。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我不想做你威严的母亲,就当我是你的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希望这封信对你有所帮助,还请你用“磁盘扫描”程序检查一下“系统”中的错误,用“杀毒软件”杀一下毒,或者干脆重装一下“系统”,那样运行起来会更快、更好!
祝你重装成功!
爱你的母亲 20xx年6月24日
1、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文中的儿子具有逆反的心理,导致母子之间越来越难以交流。
B、文中的儿子成绩明显下降,那是因为有电脑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过了省计算机中级考试。
C、“还说了你在学校的种种‘非法操作’”的意思是班主任说儿子在学校不安心学习,不守纪律,出现了违纪的行为。
D、“我恨不得在碗里‘剪切’了,直接往你嘴里‘粘贴’”的意思是母亲看到儿子因迷上电脑而茶饭不思,生气得把碗摔成了几块,把饭菜塞进他的嘴里。
E、从信中的内容知道,文中的母亲希望能成为儿子的朋友。
2、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信中的儿子,请你用同样风格的语言作简短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D
2、信中活用了许多电脑用语,语言显得幽默生动,不但使母亲教子的道理让儿子易于接受,而且使文章更富独特的文采。(意对即可)
3、“略”。(回复的内容自定,只要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即可。)
《给儿子》阅读题2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 《让儿子独立一回》阅读答案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选自小说集《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删改)
1.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20字)(4分)
2.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4分)
3.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4.小说围绕“儿子”独立问题来写。作者借此是想引发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4分)
【答案】
1.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因病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后,儿子寄回一叠发票。妻子很欣慰,我却为此大伤脑筋。(语言简洁,意思符合即可。)
2.妻子看看陪读复习,为儿子费尽心血,爱子之心令人感动。在培养过程中,她溺爱儿子,包办了除读书以外的所有事情,导致儿子脱离社会,缺乏独立能力。他认为儿子花钱解决问题搞好关系能成大事,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3.详写儿子寄回发票和儿子如何过独立瘾,可以突出儿子花钱买独立的可笑(荒唐)之处,更好地表达对这种假独立的讽刺(批评、否定)之意。(意思符合即可)
4.第一问答案:对“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子女)”这个问题的思考。第二问:示例:小说中儿子的独立是花钱买来的假独立,反映了他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错误的处世观念。(第一问,答“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也可;第二问,要求观点鲜明,能结合儿子行为进行评价)
《给儿子》阅读题3
《致网虫儿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儿子:
刚刚打开你的爱机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你设置的开机问候语真是吓了我一大跳。那低沉的一声“哈罗”让我忽然意识到,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
真的,转眼间你已经16岁了,不再是那个像“附件”一样跟着我的小男孩,已经到了具有逆反心理的年龄。这就使得我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兼容”,冲突也越来越多。记得对我以前给你下达的命令,你的“运行速度”不亚于当今的P4处理器。可现在哪怕是让你倒个垃圾这样的小事,你都不大情愿。有时候我还得敲几次“回车”你才执行。遇到你不高兴的时候就干脆“死机”——根本不理我。
有时逼你吃饭,我是怕你“系统”资源不足,“主板”受损,尽管你已经瘦得像一根“内存条”,你却毫不领情。看着你漫不经心地吃着饭菜,我恨不得在碗里“剪切”了,直接往你嘴里“粘贴”!
自从买了电脑回来,你的眼里就只有它,只要在家,你都是坐在电脑前。我担心你在电脑前坐久了会过早地“安装”上“视保屏”,担心影响你的学习,更担心你被网上的“病毒”传染。为此,我限制了你的上网时间。你却对我说,我对你的这一套“操作系统”版本太旧,需要“升级”。
前天的家长会上,你们班主任说你的成绩明显下降,还说了你在学校的种种“非法操作”。比如作业没做好就顺手将同学的作业“复制”一份,上课时用小纸条给MM“发送”讯息(还画个小企鹅)……
我承认你在电脑方面有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过了省计算机中级考试。可是现在你不打好文化基础,将来还是会被社会“删除”的。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之间有些陌生,因为我越来越看不懂你了。在我眼里,你有时像加了密的文件,而我忘记了密码;有时像幅不知什么格式的图片,没有合适的看图工具打开它;更多的时候,你像一堆乱码,我看不懂,解不开。
说实话,我并不想改变你原有的“界面”,也不愿每天挂着个“黑屏”的脸面对着你,更不愿“压缩”你的个性,只想用我的爱为你筑起一堵抵御侵袭的“防火墙”。亲爱的儿子,你能理解做母亲的`这颗心吗?因为从你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就中了“I Love You”病毒,无药可救了。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我不想做你威严的母亲,就当我是你的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希望这封信对你有所帮助,还请你用“磁盘扫描”程序检查一下“系统”中的错误,用你自身的“杀毒软件”杀一下毒,或者干脆重装一下“系统”,那样运行起来会更快、更好!
祝你重装成功!
爱你的母亲
小题1:找出第二段中出现的电脑术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答:
小题2:根据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含义。(3分)
我恨不得在碗里“剪切”了,直接往你嘴里“粘贴”!
答:
还说了你在学校的种种“非法操作”。
答:
小题3:在母亲看来,儿子现在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 ,
因此,母亲希望他能够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4: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颇有新意,请说说新在什么地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附件、兼容、运行速度、P4处理器、回车、死机(写出4个给2分,每少一个扣0.5分
小题1:(1)舀饭、喂饭(2)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
小题1:沉迷于电脑中,对身体、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减少玩电脑的时间,重视学习。
小题1:略,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给分。
1、读完本文可以发现文中有很多用引号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电脑术语。故第二自然段中带引号的词语有“附件”“兼容”“运行速度”“死机”等
2、可以在文中找出这句话,然后结合上下文来回答。这句话是出现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原句意思是母亲真想亲自喂饭给儿子吃。“剪切”是舀饭的意思,“粘贴”是喂饭的意思。
3、这句话出现在文中的第5自然段,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校里的一些不好的行为。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后面的比如即为答案。“非法操作”即为抄同学作业,上课写纸条给女同学等.
4、此题结合全文来回答,文章主要是讲述儿子沉迷于电脑,母亲写信想劝儿子能少玩电脑。
故母亲认为儿子存在的问题是沉迷于电脑,对身体和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母亲希望它能减少玩电脑的时间,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要专注于学习。
5、结合全文可以看出文章中运用了许多电脑术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给儿子》阅读题4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然而“渔王”年来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的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网。他们张大了,我又教他们怎么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常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见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的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你只传授给他们的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1、“渔王”年来的时候为什么苦恼?(用文中的话回答)
2、“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表明渔王在教孩子捕鱼技术上的做法是:(一个成语)
3、渔人的失误是什么?
4、“路人”的观点是什么?(简要概括)
5、请你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说说如何教育学生。
6、“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为什么这么差?”表达了“渔王”当时怎样的心情?
7、从文中找出反映渔王教捕鱼技术态度的词语。
8、你认为这则故事仅仅是在批评渔王吗?
《渔王的儿子》答案:
1.因为它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2.循序渐进
3.他只传授给儿子技术,而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
4.人要想成大器,不仅要学现在的技术,还要在挫折和教训中吸取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6.认为自己花费了心思,但儿子们的捕鱼技术却不高,为此感到懊恼而又不得其解的心情
7.最基本最容易 最不会 毫无保留
8.不是,其实也批评了渔王的儿子,批评他们在学技术时不求甚解,不能独立思考,不能开拓创新,不能打破父亲给他们设置的框框。
《给儿子》阅读题5
林秀贞的儿子朱新宇1974年出生,女儿朱宝琴出生在1977年。76年林秀贞开始照顾朱书贵、刘秀焕老两口时,家里正是上有老下有小,需要人手的时候。林秀贞照顾不过来时,都是孩子们的姥姥做大后方。因此,孩童时,小新宇和小宝琴大部分时间是在姥姥的看护下长大的。
采访林秀贞的儿子朱新宇时,他回忆说:“小时候,我们生活很节俭。有一次,我从姥姥的褥子底下偷了一毛钱,买了一把瓜子,被妈妈发现,妈妈问我从哪里来的,我不肯说,但不说不行,不说就得罚跪。我承认错误后,妈妈教育我说,上学买书买笔买本花多少钱我都不心疼,吃一把瓜子有什么用?从那以后我一分钱也不敢乱花。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人一直保持着这种勤俭节约的传统。”
他说:“我小的时候,我妈每天除了干活,上班,就是照顾老人。每天早晨,我妈我爸都是三四点起床,摸着黑下地干活。晚上下班回家还要去照顾老人,每天晚上我们都是很晚才能吃上饭,爸妈更是十二点以前没睡过觉。”
在小新宇6岁那年,妈妈依旧忙碌,有一天,当她正要出门时,小新宇跑过去楼住了妈妈的腿,眨巴着大眼睛抬头看着妈妈,希望妈妈能抱抱他。小新宇委屈地说:“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有爸爸妈妈领着玩,为什么妈妈很少带我出去玩,也很少抱我?是不是妈妈不爱我?”林秀贞赶忙低下头去,把孩子抱了起来,亲了又亲。儿子的一番话,让林秀贞打心窝子里难受。心想:“儿子啊!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妈妈比任何人都爱你,都惦记你!”那天,儿子在妈妈怀里不愿下来,秀贞没办法,又要马上去照顾孤寡老人,只好狠狠心,把孩子放了下来,说:“妈妈不是不爱你,但是有更多的人需要爱,妈妈有更重要的事情做,和他们比起来,你的爱比他们多多了。”
说句心里话,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林秀贞何尝不想多陪陪孩子?多少次林秀贞在梦里亲孩子红扑扑的小脸颊,陪孩子在村里玩耍……可林秀贞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天的`时间恨不得辫成八瓣用,等到她闲下来时,孩子早已在睡梦中了,无奈的林秀贞只能经常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发呆,林秀贞心里觉得欠孩子很多很多。
现在,朱新宇已经32岁,并已成家立业。可是每次回家,还是觉得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他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直到现在我每次回家还总是围着妈妈转,像个小尾巴,恨不得一刻也不离开妈妈,甚至妈妈上厕所,我都要陪着她走到厕所门前。”
在儿子的记忆里,妈妈从来没有因为困难掉过一滴眼
泪。“妈妈个性很好强,遇到困难时从来不会消极地发愁、等待,总是积极努力地找解决的方法。她经常说的一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哪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们觉得她生活得太累了,但她自己从来不觉得。我妈这人很乐观,她走起路、办起事来一直风风火火。60岁的人了,还是30岁的心态。20xx年正月的一天,我妈早晨起来忽然感觉天旋地转,后来诊断为脑供血不足。从此头发白了,皱纹也多了,走路也不像原来那么稳当了。我们做儿女的很心疼她,可我妈还反过来安慰我们说:‘没事,我还跟小伙子一样呢’!”
“妈妈再忙再累,从来没有耽误过工作,她总是教育我们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家里的事再重要也没有工作重要。在工作中,会私要分明,公家的便宜一分钱不能占,自己吃点亏无所谓。妈妈给我的工作和为人处事作了很好的榜样,从开始工作到现在,我一直谨记这一点。记得那年春节,我在山东淄博的一个水泥厂做党委书记,我如果不带头值班做出表率,肯定没人愿意加班加点。当时我心里也有些矛质,好几年春节没有回家了,我何尝不想和家人团聚啊!我就给家里打电话,我妈连犹豫都没扰豫,让我以公家事为重,说这是咱家祖祖辈辈的传统,家里你放心。结果初十那天我赶到家里,妈妈因突发脑供血不足,已经躺在床上四五天了,连地都下不了,我心里很难受。即使病成这样,妈妈都没打电话告诉我,就怕耽误了我的工作。”
采访结束时,朱新宇表示,如果妈妈以后干不动了,他们做儿女的会主动承担起照顾朱书常老人的责任。向社会承诺过的事,他们绝不会半途而废。
(原文有删改)
易错点5 概括不全面
从道德模范林秀贞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
探究:此类题目作答时容易漏掉相关信息,概括不全面;有的考生只是照搬原文大段语句,不会提炼综合。新闻类文本的写作肯定有一定目的,要表现的内容肯定能分得开层次,所以此题可以根据新闻文本的具体分层来回答,如关爱他人、勤俭节约、奉献等。
警示:采访某人一般是从多个方度多个层面展开的,概括人物形象也须从文体特征出发作切分,然后根据采访的角度进行概括。在概括时可以选取关键词语,合并同类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答案:关爱他人,让孤寡老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勤俭节约,严格教育子女;坚强面对困难,具有奉献精神。
答案:文章在看似平淡的叙写中表现了妈妈的可敬,主要是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妈妈的形象:生活上节俭、勤劳,为人善良,富有母爱和对他人的同情心。本文还多处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真实,丰富了林秀贞这个道德楷模的形象。
《给儿子》阅读题6
给儿子陈村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公众号“小俊语文”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给儿子》阅读题7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儿子的鱼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锯战→沉入深水区→与鱼周旋→拖入灌木丛→捕鱼成功
2.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 A )处: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我来赏析( b )处: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
我来赏析( c )处: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我来赏析( d )处: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垢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
(任选两句)
3.问题探究:
⑴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我的理解:
①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
②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
⑵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
我的分析:
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
4.生活体验: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
我的经历:
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
我的感受:
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给儿子》阅读题8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 名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 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 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18.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从记叙的顺序看,文中画横线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说围绕儿子独立问题来写。作者借此想引发读者思考什么问题?你又如何评价儿子的这种独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8.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因病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后,儿子寄回一叠发票。妻子很欣慰,我却为此大伤脑筋。(意思符合即可。)(3分)
19.妻子陪读复习,为儿子费尽心血,爱子之心令人感动。在培养过程中,她溺爱儿子,包办了除读书以外的所有事情,导致儿子缺乏独立能力。他认为儿子花钱解决问题搞好关系能成大事,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三点中答出两点,意思符合即可。)(3分)
20.插叙 写出儿子从来就没有独立生活的动手能力,为下文写他上大学花钱买独立作铺垫。(3分)
21.(第一问)引发思考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子女)这个问题。(或答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也可)。(第二问)小说中儿子的独立是花钱买来的假独立,反映了他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错误的处世观念。(要求观点鲜明,能结合儿子行为进行评价。)(4分)
【《给儿子》阅读题】相关文章:
邂逅阅读题12-19
语文阅读题大全03-13
《犟龟》阅读题12-14
《徐文长传 》阅读题06-15
父爱不矮小的阅读题09-25
记忆中的香味阅读题09-01
语文阅读题知识点02-28
他是温暖的城市记忆阅读题05-17
飞机黑匣子阅读题04-24
《宋史杨掞传》阅读题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