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凡卡》教学实录
《凡卡》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习俄国作家契诃夫120年前写的一个故事《凡卡》我想先问一下同学们,我们要学的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记叙文。
师:“记叙”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具体到这篇课文,它的体裁是什么?
生:写信的记叙文。
师:这不是一篇完整的书信,文章只是把书信穿插在文里,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一篇小说。什么是小说?小说,是用塑造人物的方式,创造一定的情节,设置一定的环境,通过人物的故事表现生活的作品。
师:大家先把黑板上的八个字读三遍,力求读准字音,并看清它的结构和笔画。
摩 崽 戳 噎 鲇 醺 耷 蘸
(生认读生字)
(师板书:说说凡卡)
师:这篇课文的阅读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走近课文中的主人公,每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内容,用简短的句子表述凡卡是怎样的小孩。发言的要求是:说一个简短的句子,根据课文来说话,力求发言的角度和别人不同。我先说一个句子:凡卡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大家继续说开去。
生:凡卡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受人剥削的小男孩。
师:这是比较概括的语言,请根据课文来说话。
生:我从课文第8段“经常挨毒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读出凡卡是个受人剥削的小男孩,他的命运很悲惨。
师:这就是根据课文来说话。
生:我觉得凡卡是一个天真的小男孩(生有感情的朗读)“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师:我觉的“天真”这两个字还需要再换个说法,写信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天真的举动吗?他充满着希望,期待爷爷来救他。
生:我感觉凡卡是一个向往快乐生活的男孩。文章说:他天天受到主人的毒打,并且在信中哀求爷爷很多次,说是想回到村子里因为在城市他很孤独,村子里虽然很穷,但是很快乐。
师:我补充一点,他是个非常希望快乐和自由的小孩,自由的成分比快乐更重
生:我从第8段“简直没有”、“一点”这些词中读出凡卡是一个命运十分悲惨的小男孩。
师:是啊,他是一个常常吃不饱的童工。他可能是一个即使不会做错事,也是要挨打的童工。他也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孤儿。
生:凡卡说他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所以我认为他饱受折磨。
师:老师来小结一下课文中的凡卡,他是一个没爹没娘的9岁的童工,是一个饱受欺凌的儿童,是一个曾经在乡村里和自己的爷爷有过苦难和自由的小孩,是一个在学徒期间饱受欺凌,设法写信给爷爷,期望脱离苦海的男孩。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是故事里儿童悲惨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板书:读读课文)
师:刚才诸位同学不约而同的找到这样的材料:“昨天晚上我挨了一次毒打”这是第8自然段我们来读一读。第一次读:设身处地的读,好像自己就是凡卡,就是一个9岁的男孩在倾诉自己的苦难。每一位同学都自由地读吧,开始。
(生自由地轻声朗读)
师:这段文字有一部分需要用低诉的语调来读,有一部分需要用恳求的语调来读,揣摩一下,再读起来
(生自由地分层朗读)
师:我们再来读,男生用低诉的语调先来读,女生用恳求的语调来读,在什么地方衔接,自己去悟。
(生男女分工,有感情的分层朗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心灵很震撼。这样的课文不能大声朗读,因为这是在写悲惨的生活。保持这样的语调,声音可以稍微大一点,再读一次。
(生再次朗读)
师:9岁的孩子,在信中向爷爷倾诉了自己的辛酸,再回到这一段,用三个字概括凡卡的生活状况。这一层是从哪几个角度写凡卡的生活的,找出文章里面的关键字。
生:我感觉应该是“揪”、“揍”、“戳”
师:这三个关键字可同时概括为一字,哪个?
生:打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饿”因为他早饭只有一点面包午饭只有稀粥,晚饭也只有一点面包。
师:注意这样一个语句与语句之间的过渡:“吃的呢?简直没有”,这一层都指向一个字“吃”。一个“打”,一个“吃”继续看语句之间的衔接。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累”,因为他不知不觉睡着了。
师:这是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累,而且信中反复写了一个字,是哪个字?我觉得是“睡”。
师:我们读一段文章的时候要非常关注它的层次,刚才的朗读就是读出这一大段的层次。刚才的概括,又是继续的细化、深化第一层次中的三个小层次。课文正是从“打”、“吃”、“睡”三个方面来表现凡卡的苦难生活的。其他的各段也可以这样来读。
(师板书:谈谈感受)
师:下面的活动更有难度,你认为这篇课文里面最撼动你的心灵的`是什么地方?
生:课文里面最撼动我的心灵地方是凡卡写信时伤心的叹气和他在信中一次次哀求爷爷。当时凡卡才9岁,是个很小的孩子,心中却充满了哀怨和痛苦。
师:反复写自己的哀怨,反复的哀求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生:第8自然段中:“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我从“跪”、“永远”、“祷告”这些词感觉到凡卡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师:凡卡唯一能求助的对象只有爷爷,因此只有哀求爷爷。
生: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我仿佛看到了一双绝望的眼神,凡卡才9岁,不应该有这样的眼神。
师:“呆呆的望着窗口”引出的是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就更增加了悲哀,快乐的时光没有了只有挨打受饿,这是用快乐的回忆写自己的悲哀。
生:第21段最让我感动“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这是凡卡在遭受毒打后的梦,是一种向往。
师:多么美好的梦,注意这个“梦”,在凡卡的世界里,写梦就是写他的悲哀。
生:读着21段,我觉得很心酸,因为他只是9岁的孩子,但现在能做的是将甜蜜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全部归结到梦境。
师:是啊梦境是现实的反光,我觉得我们下一步的讨论要升华一下,从作者表达的技巧来看最震撼我们心灵的地方、最让我们感受到满腹悲哀的地方在哪里?
生:文章的第4、5自然段可以看出他愿意回到的村庄。虽然村庄很穷,而凡卡还是愿意回去,可见他是向往快乐和自由的。
生:我从15自然段中的两个“可怜”可以看出凡卡遭遇的生活很悲惨。
师:是啊,我还从你读的文字里看出凡卡心灵的纯洁,多可爱的小男孩啊。但是最撼动我们心灵的地方,请大家关注第16 、17段,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第16 、17段):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
师:再读一次,把“乡下爷爷收”读得充满希望
(生再朗读)
师:我认为最撼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就在这里:“乡下爷爷收”,为什么?你们用这样的句子来说话:这是一封永远××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
生:这是一封爷爷永远收不到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充满希望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对爷爷充满爱的信。
师:这是一封永远在信封里装着的、倾诉自己苦难的信,他的爷爷永远不可能收到他满怀的期望、无限的期盼和痛苦,无人知晓,只能在梦中梦到爷爷。他不能解脱,也不能逃脱,他可能真的要死了。这是最悲哀之处。这篇文章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就在这样的笔法上,他用了一种模糊的称呼:“乡下爷爷收”,没有地址!这符合一个9岁孩子的知识状况,这也告诉我们,当时凡卡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灾难是无穷无尽的。大家可以继续品析。
《凡卡》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习俄国作家契诃夫120年前写的一个故事《凡卡》。我想先问一下同学们,我们要学的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记叙文。
师:“记叙”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具体到这篇课文,它的体裁是什么?
生:写信的记叙文。
师:这不是一篇完整的书信,文章只是把书信穿插在文里。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一篇小说。什么是小说?小说,是用塑造人物的方式,创造一定的情节,设置一定的环境,通过人物的故事表现生活的作品。
师:大家先把黑板上的八个字读三遍,力求读准字音,并看清它的结构和笔画。
摩崽戳噎鲇醺耷蘸
(生认读生字)
(师板书:说说凡卡)
师:这篇课文的阅读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走近课文中的主人公,每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内容。用简短的句子表述凡卡是怎样的小孩。发言的要求是:说一个简短的句子,根据课文来说话,力求发言的角度和别人不同。我先说一个句子:凡卡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大家继续说开去。
生:凡卡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受人剥削的小男孩。
师:这是比较概括的语言,请根据课文来说话。
生:我从课文第8段“经常挨毒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读出凡卡是个受人剥削的小男孩,他的命运很悲惨。
师:这就是根据课文来说话。
生:我觉得凡卡是一个天真的小男孩。(生有感情的朗读)“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师:我觉的“天真”这两个字还需要再换个说法,写信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天真的举动吗?他充满着希望,期待爷爷来救他。
生:我感觉凡卡是一个向往快乐生活的男孩。文章说:他天天受到主人的毒打,并且在信中哀求爷爷很多次,说是想回到村子里。因为在城市他很孤独,村子里虽然很穷,但是很快乐。
师:我补充一点。他是个非常希望快乐和自由的小孩。自由的成分比快乐更重。
生:我从第8段“简直没有”、“一点”这些词中读出凡卡是一个命运十分悲惨的小男孩。
师:是啊,他是一个常常吃不饱的童工。他可能是一个即使不会做错事,也是要挨打的童工。他也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孤儿。
生:凡卡说他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所以我认为他饱受折磨。
师:老师来小结一下。课文中的凡卡是一个没爹没娘的9岁的童工,是一个饱受欺凌的儿童,是一个曾经在乡村里和自己的爷爷有过苦难和自由的小孩,是一个在学徒期间饱受欺凌,设法写信给爷爷,期望脱离苦海的男孩。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是故事里儿童悲惨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板书:读读课文)
师:刚才诸位同学不约而同的找到这样的材料:“昨天晚上我挨了一次毒打”。这是第8自然段。我们来读一读。第一次读:设身处地的读,好像自己就是凡卡。就是一个9岁的男孩在倾诉自己的苦难。每一位同学都自由地读吧,开始。
(生自由地轻声朗读)
师:这段文字有一部分需要用低诉的语调来读,有一部分需要用恳求的语调来读,揣摩一下,再读起来。
(生自由地分层朗读)
师:我们再来读,男生用低诉的语调先来读,女生用恳求的语调来读,在什么地方衔接,自己去悟。
(生男女分工,有感情的分层朗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心灵很震撼。这样的课文不能大声朗读。因为这是在写悲惨的生活。保持这样的语调,声音可以稍微大一点,再读一次。
(生再次朗读)
师:9岁的孩子,在信中向爷爷倾诉了自己的辛酸。再回到这一段,用三个字概括凡卡的生活状况。这一层是从哪几个角度写凡卡的生活的,找出文章里面的关键字。
生:我感觉应该是“揪”、“揍”、“戳”。
师:这三个关键字可同时概括为一字,哪个?
生:打。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饿”。因为他早饭只有一点面包。午饭只有稀粥,晚饭也只有一点面包。
师:注意这样一个语句与语句之间的过渡:“吃的呢?简直没有”,这一层都指向一个字“吃”。一个“打”,一个“吃”。继续看语句之间的衔接。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累”。因为他不知不觉睡着了。
师:这是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累,而且信中反复写了一个字。哪个字?我觉得是“睡”。
师:我们读一段文章的时候要非常关注它的层次。刚才的朗读就是读出这一段的大的层次。刚才的概括,又是继续的细化、深化第一层次中的三个小层次。课文正是从“打”、“吃”、“睡”三个方面来表现凡卡的苦难生活的。其他的各段也可以这样来读。
(师板书:谈谈感受)
师:下面的活动更有难度。你认为这篇课文里面最撼动你的心灵的是什么地方?
生:课文里面最撼动我的心灵地方是凡卡写信时伤心的叹气和他在信中一次次哀求爷爷。当时凡卡才9岁,是个很小的孩子,心中却充满了哀怨和痛苦。
师:反复写自己的哀怨,反复的哀求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生:第8自然段中:“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我从“跪”、“永远”、“祷告”这些词感觉到凡卡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师:凡卡唯一能求助的对象只有爷爷,因此只有哀求爷爷。
生: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我仿佛看到了一双绝望的眼神。凡卡才9岁,不应该有这样的眼神。
师:“呆呆的望着窗口”引出的是回忆和爷爷在一起快乐的时光,这就更增加了悲哀,快乐的时光没有了。只有挨打受饿,这是用快乐的回忆写自己的悲哀。
生:第21段最让我感动。“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这是凡卡在遭受毒打后的梦,是一种向往。
师:多么美好的梦,注意这个“梦”,在凡卡的世界里,写梦就是写他的悲哀。
生:读着21段,我觉得很心酸,因为他只是9岁的孩子,但现在能做的是将甜蜜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全部归结到梦境。
师:是啊。梦境是现实的反光。我觉得,我们下一步的讨论要升华一下,从作者表达的技巧来看最震撼我们心灵的地方、最让我们感受到满腹悲哀的地方在哪里?
生:文章的第4、5自然段可以看出他愿意回到的村庄。虽然村庄很穷,而凡卡还是愿意回去,可见他是向往快乐和自由的。
生:我从15自然段中的两个“可怜”可以看出凡卡遭遇的生活很悲惨。
师:是啊,我还从你读的文字里看出凡卡心灵的纯洁,多可爱的小男孩啊。但是最撼动我们心灵的地方,请大家关注第16
、17段,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第16、17段):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
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
师:再读一次,把“乡下爷爷收”读得充满希望。
(生再朗读)
师:我认为最撼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就在这里:“乡下爷爷收”,为什么?你们用这样的句子来说话:这是一封永远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
生:这是一封爷爷永远收不到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充满希望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对爷爷充满爱的信。
师:这是一封永远在信封里装着的、倾诉自己苦难的信。他的爷爷永远不可能收到。他满怀的期望、无限的期盼和痛苦,无人知晓,只能在梦中梦到爷爷。他不能解脱,也不能逃脱,他可能真的要死了。这是最悲哀之处。这篇文章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就在这样的笔法上,他用了一种模糊的称呼:“乡下爷爷收”,没有地址!这符合一个9岁孩子的知识状况,这也告诉我们,当时凡卡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灾难是无穷无尽的。大家可以继续品析。
评点
余老师《凡卡》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最令我们回味之处有三点。
一、对教材准确、精到的提炼,对教学简洁、深刻的设计
《凡卡》在小学阶段属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而作家契诃夫的文笔又处处值得品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何提炼教材,成为教师面对此课教学时的最大难题。
余老师从文章体裁入手,确定品析人物形象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集中而明确。围绕这一目标,余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次:通过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这里我们要注意余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①用一个简短的句式表述。②根据课文内容来概括。③力求和别人的角度不同。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学生会尽量认真地关注课文内容,因为“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来概括”;学生会尽量全面地熟悉课文内容,因为“要力求和别人的角度不同”;学生会把看到眼中的大片文字一点点在脑中加以提炼,因为“要用一个简短的句式来概括。”这样的阅读要求像导火索,会把学生的阅读引到我们希望到达之处。这样的要求会在不知不觉中教会学生如何初读课文。
第二层次:选取文中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一小部分内容,反复、深入地阅读,深度把握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意蕴。教学中“精读”环节,唯有少,才能精。而精读哪里,略读哪里,需对教材有一针见血的把握能力。文章第8自然段最充分地体现了凡卡的苦难,且对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有训练价值。余老师抓住了这一段话,引导学生一读、二读、三读。第一次读,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读,好像自己就是九岁的小男孩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的苦难,读之前余老师加了这样一句话:“每一位同学都自由地读吧,开始。”这样的环节告诉我们,阅读一段话首先需要无任务的放松状态的读,唯有这样一种读,学生的心才会尽可能地贴近主人公的心。同时也告诉我们,唯有先设身处地地读,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之后,才可能在阅读中解决其他的一系列问题。第二次读,引导学生读出这段话的层次,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内心。第三次读,读出层次当中的更小的层次,细致入微地吃透一段话,同时细腻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阅读训练唯有这样穷追不舍,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增长。
第三层次:可谓这堂课的绝妙之笔。引领这个教学环节的,就只是一个提问——“你认为这篇课文里最撼动你心灵之处的是什么地方,谈谈你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仅妙在问题本身,还妙在它出现的时机。首先“最撼动你心灵之处”,学生所谈之处可能会各不相同,这样又引导学生再次回归到课文整体上来,巧妙地补充了上一个环节只抓一点的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辐射到课文其他值得品析的细节上去。第二,这一环节建立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此刻,学生对人物形象不仅有了初步全面的把握,还有了深入细腻的感受,带着这样的认识再读课文,便很容易发现撼动心灵之处。无论是就文章的思想情感还是表达特色,学生都比较容易有感而发。若把这一环节放在教学伊始,学生的状态也许会有些麻木,所发之感极有可能是无病呻吟。再次,“最撼动心灵之处”在文章最精妙之笔“寄信”一处,教师有自己的预设,而学生却未必有这样的鉴赏能力。余老师在充分肯定大家认识的基础上,一步步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到了这一处的精妙,非常有价值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综观这三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清利务实,看似简单平易,实则蕴意深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阅读方法,锤炼了阅读能力,深刻了心灵感受,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全面达成。
二、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做一件事情时,只要能真正从服务对象的需要出发思考问题,就一定能找到最科学、最实用的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的感悟由浅入深,并且悟出读书的方法,必须让学生读在其中,想在其中,体验在其中。
整堂课共五十分钟,余老师让学生没有任何干扰静心读书感悟的时间就占到了近十八分钟,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阅读思考的环节多达八次,每一次都能不急不躁地静心等待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发现。下面让我们以第二层次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品味余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读书中读出自己的发现的。
在引导学生以设身处地的状态自由朗读课文第八自然段之后,余老师提出这样一个读书要求:“这段话中有一部分要用低诉的语调来读,有一部分要用恳求的语调来读。揣摩一下,再读起来。”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会思考很多:哪里要用低诉的语调?哪里要用恳求的语调?它们分别写了什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为何要低诉?为何要恳求?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的阅读不能不设身处地,不能不贴近人物。这个问题好似一根魔棒,让学生的心深深地扎到了阅读中。在这样一种凡卡即我、我即凡卡的阅读状态下,文章的层次自然会被学生发现,主人公的内心也自然会被学生所感悟。更妙的是,在下一环节以男女生接读的形式汇报读书发现时,余老师并没有事先让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在接读中自然表现出自己的发现。这个环节,类似于猜谜语,谜底不能说出来,而要用行动表现出来,谁都想做最聪明的一个,谁都怕当众露怯。这样的读书形式非常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了学生在读书中读出最高明的发现的欲望。有效地把学生引到了兴趣盎然地反复揣摩阅读之中。
三、关键处点拨到位,精彩处有力升华,彰显了教师深厚的底蕴
教学中既有预设也有生成,欣赏一堂课需要在学生来言处看教师去语之妙。教师是否听得出,抓得住,导得准,点得透,是否语气委婉自然,而态度却清晰明朗,这些都是看一位教师底蕴的关键之处。这堂课余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精彩的示范。
让我们共同回顾以下几处余老师精彩的引导。
第一处:
生:我从第8段“简直没有”、“一点”这些词中读出凡卡是一个命运十分悲惨的小男孩。
师:是啊,他是一个常常吃不饱的童工。
学生依据课文具体内容,概括出来的却是放到哪里都适用的笼统、宽泛的一句话。余老师没有否定学生,却非常自然恰当地给学生作出了示范,同学们会在这样的示范中自然感悟到如何概述更有针对性。
第二处:
师:9岁的孩子,在信中向爷爷倾诉了自己的辛酸。再回到这一段,用三个字概括凡卡的生活状况。这一层是从哪几个角度写凡卡的生活的,找出文章里面的关键字。
生:我感觉应该是“揪”、“揍”、“戳”。
师:这三个关键字可同时概括为一个字,哪个?
生:打。
学生没有关注“角度”这一要求,提炼出一个角度的三个字,余老师干脆利索地引导学生将三个字概括为了代表一个角度的一个字“打”。
第三处:
生: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我仿佛看到了一双绝望的眼神。凡卡才9岁,不应该有这样的眼神。
师:“呆呆的望着窗口”引出的是回忆和爷爷在一起快乐的时光,这就更增加了悲哀,快乐的时光没有了。只有挨打受饿,这是用快乐的回忆写自己的悲哀。
学生谈到了一个关键之处,但受鉴赏能力所限,对作者此处的表达用意,还意识不到。余老师在这里及时地升华学生的认识,真正导出了分量。
第四处:
师:但是最撼动我们心灵的地方你们刚才还没有提到,请大家关注第16、17段,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第16、17段):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
师:再读一次,把“乡下爷爷收”读得充满希望。
(生再读。)
师:我认为最撼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就在这里:“乡下爷爷收”,为什么?你们用这样的句子来说话:这是一封永远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
生:这是一封爷爷永远收不到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充满希望的信。
生:这是一封永远对爷爷充满爱的信。
师:这是一封永远在信封里装着的、倾诉自己苦难的信。他的爷爷永远不可能收到。他满怀的期望、无限的期盼和痛苦,无人知晓,只能在梦中梦到爷爷。他不能解脱,也不能逃脱,他可能真的要死了。这是最悲哀之处。这篇文章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就在这样的笔法上,他用了一种模糊的称呼:“乡下爷爷收”,没有地址!这符合一个9岁孩子的知识状况,这也告诉我们,当时凡卡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灾难是无穷无尽的。
虽然余老师一再给学生读书鉴赏的机会,但学生始终谈不到文章结尾部分这一撼动人心之处。余老师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关注一下第16、17段。其中最妙的引导是“再读一次,把‘乡下爷爷收’读得充满希望”。余老师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但学生却在充满希望的读中恍然大悟,尤其是补充了“这是一封的信”之后,学生自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文章浓重的悲剧色彩。此时为了突出表现文章撼动人心的力量,余老师没有让学生零零散散谈自己的感悟,而是自己用一段感染力很强的语言道出了文章主题的深度。这一环节余老师的引导可谓艺术而深刻。
《凡卡》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研究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式】
辩论。正反方分别确定三位主辩手,其余学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分组就座,允许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临时改变自己的观点,交换座位。教师担任主席。
【教学准备】
用一节课时间(也可布置课外作业)研究课文,确定观点,寻找依据。前20分钟独立研究,后20分钟小组(观点相同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
围绕《凡卡》一文的结尾,从梦醒之后切入,设想凡卡的命运,以“凡卡今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悲惨”展开辩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参与正反方的研究和辩论。
【辩论过程】
主持人:很多同学都说,读了《凡卡》这篇课文,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凡卡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故事的结尾写的是凡卡做了一个美梦,可是,凡卡毕竟要从梦中醒来。他以后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生活呢?幸福还是悲惨?请双方一辩发表你们的观点。
正方一辩:通过对课文的研究,我们认为,凡卡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也是我们美好的祝愿。
反方一辩:我们也认真研究了课文,但是,我们发现,凡卡根本不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他的命运还会更加悲惨。
主持人:反方说得很坚决。下面,双方开始自由辩论。
正方二辩:我们之所以认为凡卡会很幸福,是有道理的。首先,爷爷知道孙子过着连猪狗不如的生活,一定会把他接回乡下去。
反方二辩:(请对方辩友注意)凡卡的爷爷根本收不到凡卡的信,怎么会接他回乡下呢?
正方三辩:爷爷的确收不到这封信。但是,这并不等于爷爷就无法了解孙子的处境,他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打听到孙子的消息。
正方观众:到莫斯科打工的乡亲回家后,一定会把凡卡的消息告诉爷爷。
反方一辩:即便爷爷得知凡卡的处境十分艰难,也不可能将他接回去。
正方三辩:请问有何根据?
反方三辩:爷爷本来就年迈体弱,在乡下的日子也不好过,自己都很难照顾自己。如果爷爷能养活凡卡,当初就不会把他送到莫斯科。毕竟这是他唯一的亲人。
反方观众:谁都知道,城里的生活比乡下要好。爷爷会以为凡卡是想家的原因才想回乡下,所以即使收到信也不会接他回去。
正反观众:报告主席,我想改变自己的观点,站在反方一边。
主持人:同意。(学生流动,反方鼓掌)如果在辩论过程中,你们改变了观点,可以坐到你支持的那一方去。
正方三辩:我们暂且同意你们的上述意见。但是,凡卡还有别的方法逃离老板家。比如,他可以自己跑回去。
反方二辩:在冰天雪地的世界,凡卡又身无分文,他能光着脚跑回遥远的乡下吗?
正方观众:凡卡并不是身无分文,她不是有钱买信封和邮票吗?况且,如果凡卡忍无可忍,他可以偷老板的鞋和钱,悄悄跑回乡下去。
反方一辩:难道凡卡要做贼?
正方二辩:那不算贼。凡卡为老板打工,老板却克扣了他应得的报酬。凡卡现在拿自己急需的东西,怎么是贼呢?
反方三辩:如果你上课玩玩具,被老师没收了,难道你能撬开老师的办公桌取回来吗?
正方一辩:凡卡本来就生活在不讲理的环境中,一个善良无辜的人为了生存,他还要跟残暴的老板讲法律吗?
主持人:反方注意,你们不要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可以主动出击。
反方观众:从吃的、住的、穿的和所做的工作都可以看出,凡卡在这里受尽了折磨,劳累过度,营养不良,也许还等不到爷爷的消息就已经悲惨地死去。
反方观众:同样的道理,爷爷日日夜夜思念自己的亲骨肉,也许早已在悲伤和中含恨死去了。
正方观众:凡卡写信的时候才9岁,可见离开爷爷的时间并不长。再说了,从爷爷守夜和砍圣诞树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爷爷是个乐观性格开朗的人,不会这么快就去世的。
正方一辩:你们自己也承认,刚才的两种假设都是“也许”和“可能”,这不正说明了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吗?
正方二辩:凡卡参加了苏联红军同样也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反方观众: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已经交代了《凡卡》是一篇小说,契科夫写这个故事是在1886年,据我所知,前苏联红军建军节是1918年2月23日,那时候,凡卡已经40多岁了,怎么可能参加红军呢?
正方二辩:我觉得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凡卡完全可能遇上好心人收养了他。
反方二辩:店里的伙计同样是打工的,也是穷人,他们都想出很多办法来捉弄凡卡,怎么会有人帮他呢?
正反观众:莫斯科那么大,就没有一个好心人吗?
反方一辩:再说了,穷人的日子都不好过,谁还会收养一个孤儿?
正方三辩:我读过《穷人》那篇课文,桑娜不是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吗?
反方二辩:桑娜并不是收养,只是觉得孩子不能跟死人呆在一起,暂时抱回家而已。
正反观众:凡卡在信中提到他的好朋友,比如艾果尔、马车夫等,也许这些朋友会帮助他。
反方一辩:凡卡在信中提到的那几个朋友还都是穷人,而且独眼的艾果尔还是残疾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帮助凡卡。
主持人:请双方注意,不要纠缠在一个问题上。
正方三辩: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老板发慈悲,从此改变了对凡卡的态度。
反方三辩: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课文看出,老板和老板娘简直坏透了,怎么可能对凡卡另眼相看呢?
主持人:双方的'辩论势均力敌,都很精彩。现在,请双方派一位辩手做最后总结,再次阐明自己的立场。
正方一辩:从我们的辩论可以看出,凡卡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的途径是相当多的。难道对方不希望看到凡卡生活幸福吗?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仁慈之心吗?(全场掌声)
反方一辩: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佩服对方帮凡卡找到那么多过上幸福日子的方法。我们何尝不希望凡卡能生活得幸福?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你们列举的种种可能不是都被大家否定了吗?难道我们发发慈悲,就能改变凡卡的命运吗?(全场掌声)
主持人:正方充分展示出善良的美德,反方更关注现实的残酷性。不光辩论的过程精彩,双方的总结发言也相当出色。台下的观众积极参加辩论,为我们的辩论增色不少。支持正方的有16人,支持反方的15人,没有大的差距。虽然我们没能决出胜负,但是,观众的掌声已经证明:你们双方都是优秀的,成功的。祝贺你们!(全场掌声)
《凡卡》教学实录4
【设计理念】
整堂课我以凡卡信中的一句话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展开教学。以读说为主要的方法深入学习。最后通过练说和三次哀求爷爷再次深入地体会凡卡生活的悲惨,激起读者的同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学习中心句。
2、感受凡卡的悲惨遭遇,对凡卡产生深深的同情和对老板、老板娘他们的行为感到气愤。
【教学重点】
感受凡卡的悲惨遭遇,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学习中心句。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
(信的内容、作者的叙述、回忆乡下生活。)
2、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学习中心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俄国少年,他的名字叫──
出示:
凡卡
二、初读感悟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
学生默读课文。
2、检查:
⑴ 那么,你在读课文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呢?
点关键词说。
⑵ 出示:
凡卡·茹科夫 阿里亚希涅 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阿辽娜 艾果尔 菲吉卡
师:现在我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很多人名,它们很长也很难读,看看谁能读准这些名字。
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响亮又准确,不错。还有谁愿意来读。
师:你知道这三个人的身份吗?
(学徒、鞋店老板、守夜人。)
师:看来这些已经难不倒你了,那么其他人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
(点击第一排名字变色。)
师:能用上这三个人的名字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指名说。
(三个月前,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把凡卡·茹科夫送到鞋店老板阿里亚希涅那儿当学徒,遭到了虐待、毒打,所以凡卡·茹科夫写信给爷爷想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3、理清课文的线索:
师: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所学的有点不一样,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文由信、回忆乡村生活、现状环境描写作者的叙述三个部分组成。)
师:快点找找这些内容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做上不同的记号。
三、深入读课文
1、学信:
⑴ 师:凡卡给爷爷写了一封信,那就让我们从信的开头学起吧!
出示(信的开头两句):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师:自己读读这几句话,读的时候,哪一句话拨动了你的心弦?为什么?学生读,指名说。
(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点击变色。)
师:读读课文开头,你有什么发现?
(没有亲人所以三个月前爷爷会把他送到鞋店当学徒。)
师:联系上下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师: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
师:真是一个可怜的凡卡。
师:从你的声音中老师感到你非常同情小凡卡。
⑵ 师:年仅九岁的凡卡没爹没娘,现在又离开自己唯一的亲人──爷爷,孤身一人来鞋店当学徒,他在城里的生活怎么样呢?他在给爷爷的信中写道:
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齐读。
(点击指望变色。)
师:你能给指望换个词吗?
(希望。)
师:没有希望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你能说说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吗?
指名说。
齐读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一读吧。
师: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封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凡卡的生活真的没有指望了呢?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由读。
检查交流。
出示: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抓住动词和被打的原因:从揪拖拿皮带揍感受老板凶狠,根本不把凡卡当人看。从凡卡被打的原因上去看,竟然只是因为摇摇篮时睡着了。)
师:小凡卡才只有九岁呀,他只是睡着了而已,这是什么不可饶恕的错吗?但是凡卡却因此被老板(引读)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一顿。多么无辜的小凡卡啊!老师从你的眼神中看到了同情,那么就请你来读吧!(指名读)除了老板还有哪些人也欺负凡卡呢?
指名说。
(老板娘、伙计。)
老板娘:竟然只是为了这根本不算理由的理由就遭到了毒打,真是太可怜了。
伙计们:同学们,伙计们是干什么的呢?
(和凡卡差不多,在那儿工作的下人。)
师:连下人也要欺负他,再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师:随手捞起一个东西,真是没把凡卡当人看,文中提到过有一次老板就用──
出示:
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
(楦头──图。)
师:可怜的凡卡,一个年仅九岁的凡卡,不仅老板、老板娘要虐待他,就连身份同样低等的伙计都要欺负他,捉弄他,这样的生活真是叫人无法忍受啊。就如凡卡在信中所说的──
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读。
师:从你的声音中,我已经感受到了你非常同情。
师:能告诉我们你在读的时候,心情怎样吗?是啊,此时我们的心里不仅有着对凡卡的同情还有对老板、老板娘他们的痛恨。请女生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你除了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上感受凡卡的生活已经没有指望了,还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呢?
指名说。
(联系这一段的开头说。)
师:吃不饱,睡不好,这就算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也无法忍受呀!更何况凡卡,他才是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呀!你们说的都很好,那么能把你们的感受用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可怜──气愤──)
师:凡卡在城里的生活真是连狗都不如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八自然段,再次去体会一下凡卡的悲惨遭遇。
齐读。
出示: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⑶ 师:可怜的凡卡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而且这些委屈根本无人诉说,迎接他的只有一次又一次莫名其妙的打,难怪他说──
齐读。
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2、第一次求爷爷:
师: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没指望了,只有苦苦地哀求在乡下的爷爷来带他走。
出示: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师:你能帮凡卡来求求他的爷爷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乡下生活:
⑴ 师:凡卡这样不停地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那么乡下的生活真的有那么好吗?
请大家读一读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几个自然段,想想哪个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学生读。
交流:
砍圣诞树的事非常有趣,你把你认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读一读吗?
爷爷和泥鳅很有趣,那就来读一读吧。
爷爷生活很惨,是啊乡下的生活也并不富裕,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师:现在,你觉得凡卡在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理解:乡下的生活是很苦的,但是凡卡因为有自由而高兴,有爷爷而觉得快乐,这些比起城里的生活要好太多太多了,这里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其实就是反衬出了城里生活的惨。)
⑵ 师:难怪年仅九岁的他,应该拥有快乐童年的他,却说出这样一句话。
读。
出示: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4、第二次求爷爷:
⑴ 师:爷爷,只要您肯带我走,我愿意做任何事。
(如果您带我走,我会──我会──)
出示第十自然段(师引读)。
⑵ 练写:
师:凡卡此时是多么迫切地希望能回到乡下去呀!让我们也来学着他的样子的写一写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写几句。
出示:
爷爷,请您带我离开这儿吧!我宁愿_________也不愿_________。宁愿_________也不愿_________。
指名说。
5、第三次求爷爷:
师:同学们,正遭受折磨和虐待的凡卡,连狗都不如,这吃人的鞋店他一刻也不想待了,再待下去,他就要死了。他再一次苦苦哀求爷爷──
读。
出示: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亲爱的爷爷,来吧!
四、总结
这样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孤生一人在城里当学徒,受尽了各种折磨和虐待,简直连狗都不如了,他指望着乡下的爷爷来带他,来带他脱离苦境,那么他能如愿以偿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凡卡》。
《凡卡》教学实录5
《凡卡》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的文章,相信每个人读了都会为之动容,替弱小无依的凡卡将来的的命运担忧!课上,当讲到文章结尾凡卡那甜蜜的希望仅仅是一场梦而已时,学者都不由地黯然神伤,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短暂的沉默之后我本想借此机会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以《我和凡卡比童年》为题写篇类似读后感之类的文章(这一单元有这一方面的写作要求)。没想到在班内自命为“小飞侠”的小雨同学忽然站了起来:“老师,不是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吗?老板怎么可以如此体罚只有九岁的`凡卡呢?他应该去法院告这个老板!”“对,对!”讲台下很多学生都为这一“发现”而兴奋不已地附和道,“把这个没人性的老板告到法庭上去,让他出出丑!”
看来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教材!不过,我暗暗地佩服地他们还真有“法律”保护意识!这可是一个可喜现象的呀!没办法,这次我又得“服从”他们的意思,暂把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搁一搁了!我不露声色地反问道:“你们都认为凡卡能把这可恶的老板告上法庭吗?”我故意把“能”字拖长了声调。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太天真了。有的说:“当时沙皇大概还没有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吧!”有的说:“即使有这样的法律,凡卡只有九岁,他怎么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呢?”还有的说得更妙:“当时的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法律只会保护富人,不会理睬穷人的。”“是呀,要是凡卡生活在我们中间就好了,肯定会有很多人帮助他的!”“对呀,对呀!”……
你看,不用我提醒,他们已经在和凡卡比童年了!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继续畅所欲言地说下去……原本的写作课变成讨论会了,我认为效果反而更好——说得滔滔不绝了,还愁不会写吗?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苏霍姆林斯基语)仔细想想这句话,更觉说得有理!
《凡卡》教学实录6
第一板块:弄清人物关系 把握主要内容(10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读一个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故事----板书“凡卡”。请读课题。凡卡是故事的题目,也是故事的主人公。故事中还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你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组织好语言,再举手示意。
学生默读课文。
师:咱们先回忆课文,按人物出场的顺序说说主要人物的名字。(板书人物)
生:首先出场的是凡卡,接着是爷爷康斯坦丁·玛卡里奇,然后是老板和老板娘,最后是伙计。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人物名字并朗读:凡卡·茹科夫 伊凡·茹科夫康斯坦丁·玛卡里奇 阿里亚希涅
师:请用一句话概说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凡卡常常遭到老板的毒打,他给爷爷写了一封信,请爷爷带他回去。
师: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的这些小故事就是小说的情节。(板书:情节)
师:谁还有补充?
生:凡卡给爷爷写信的时候,还回忆了乡下的生活。
第二板块:比读书信和回忆内容 发现表达的特点 (12分钟)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可知,凡卡一边写信一边回忆乡下的生活。这两部分内容有什么不同点呢?
屏幕出示:请快速默读课文3—15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写在便利贴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完成共学单一。
师:请你读读学习小贴士。老师还有两个提示:1.小组学习讨论的声音不要影响到邻组的同学。2.小组内分工合作,任务明确。现在开始阅读吧。
师:阅读时间到,咱们来交流。一个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请认真倾听,在便利贴或者是共学单上补充记录。
生:我们组找到了两个不同点,凡卡以前在乡下生活,和爷爷一起很快乐;凡卡现在在城市当学徒,和老板们住在一起很痛苦。
师:人物和生活的环境不同。请其他小组接着说说你们发现的不同点。
生:城里的圣诞节有很多限制,比如孩子们不能举着星星走来走去,唱诗台不允许人随便上去唱诗;乡下的圣诞节可以。
师:同样的节日,庆祝的方式不同。
生:乡下的兔子在树林里,城里的野兔在肉店里。
师:乡下的动物是自由的。
生:乡下的圣诞节凡卡可以吃到糖果,在城里的学徒生活,他连饭都吃不饱。
师:你们组很锐利。只有细心阅读,才能发现如此细微的不同。
生:乡下可以弹手风琴,城里的学徒生活不可能弹琴。
师:合理的推测。
生:老板家的伙计捉弄他,乡下的伙伴不会。
生:乡下的爷爷和凡卡逗笑,城里的老板毒打他。
师:截然相反的生活经历。
生:城里的老板虐待凡卡,乡下的老板没有虐待凡卡。
师:一处一处的不同都被同学们发现了,真是了不起!交流至此,你有何感受?你看到了怎样的凡卡?
生:我觉得心里很难受,看到一个可怜的凡卡。
师:请你把“可怜”写到黑板上。
生:我很同情凡卡,看到一个痛苦的凡卡。
生:我为凡卡感到悲伤,因为乡下很快乐,那时候凡卡是快乐的。
师:请你把“快乐”写在黑板上。
师:契诃夫用什么方法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呢?你能发现表达特点吗?
生:契诃夫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
师:绝对认真思考的结果,写作密码被你发现了。板书:对比
第三板块:比读第8和第13段 体会表达的效果
师:同学们,咱们在找不同中,有了自己的感受,还发现作者的写作的奥秘。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到课文的第8段和第13段,试着找一找乡下生活和城市学徒生活的相同点,这个有点难度,不过我相信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你们一定会找到。
出示学习贴士:仔细阅读第8和第13自然段,找找凡卡乡下生活和城里学徒生活的相同点。(请一名同学读贴士)
师:先独立阅读,边读边思考,之后和组里的同学讨论总结,完成共学单二。第二次发言的同学和第一次的不重复。开始阅读吧。
开始汇报
生:我们找到的相同点是天气都很寒冷。
师:关注到环境,不错!
生:我们找到的相同点是都要给老板干活。
师:关注要情节。
生:我们发现无论城里还是乡下都要过圣诞节。
师:请接着补充。
生:我们发现凡卡在乡下和城里的生活其实都很苦。
师:你们组的思考很深刻呀!那咱们就来说说乡下生活是如何苦的?请用文中的话来说。
生:第13自然段中说“冻了的山林渣渣地响,爷爷冻得吭吭地咳…..”这么冷的天应该是在家里烤火的,可是他要和爷爷出来砍圣诞树。
师:有道理。就这样接着说。
生:文中说“凡卡冻僵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凡卡的生活很苦。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可是文中说“多么快乐的日子呀!”他可以和爷爷一起,爷爷还逗他笑,所以我认为他是快乐的。
生:这种快乐是比较城里的生活要快乐一点。
师:你又一次关注要表达方法了。谁还有补充
生:乡下的生活其实也很苦,虽然很苦,但凡卡觉得快乐,还想回去,说明城里的学徒生活就更苦了。
师: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表达方法叫反衬。板书:反衬
契诃夫的这一对比,一反衬,你有看到一个怎样的凡卡呢?
生:孤独的'凡卡。师:请板书
生:悲苦的凡卡。师:请板书。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去体验一番凡卡的心情吧!
出示:朗读的语段
师:亲爱的爷爷--
生: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师:这时候我想到---
生: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我也跟着吭吭地咳……
师:我多想回到您的身边呀!
生: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
师:不光老板打我,老板娘也不放过我。
生: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师: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
生:我给你跪下了……到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师:爷爷,我每天都好饿。
生:早晨吃一点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面包……
师:爷爷,我每天都很困。
生: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
生:亲爱的爷爷,其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生: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的生活没有指望我了,连狗都不如!亲爱的爷爷来吧!
师:亲爱的孩子们,我们就这样读着说着,发现契诃夫用对比和反衬的方法写出一个一个情节,在不同环境中的一个一个情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怜的,悲苦的,孤独的凡卡。他的命运是否可以改变呢?请你们用今天这种找一找比一比的方法读读《凡卡》的原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原文就在你们的抽屉里。
下课!
【《凡卡》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凡卡》教学片段10-13
凡卡的作文01-24
给凡卡的回信03-06
凡卡续集作文06-24
凡卡续写10-18
凡卡课堂反思08-17
寄给凡卡的信12-08
凡卡续写08-19
《凡卡》续写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