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时间:2025-03-05 09:00:16 雪桃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1

  一、导入

  师: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人绕不开的情愫。我们一起读读从古至今留下的佳作,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

  (PPT展示: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师:今天,我们走进东北领略端木蕻良的家国情怀,学习《土地的誓言》,寻找黑土地下的印记。(板书:土地的誓言)

  二、听教师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PPT展示:

  任务一:圈出你不会读,难读准,难写,不知道意思的字词或重点字词。

  任务二:划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师:同学们,接下来带着这两个学习任务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师范读课文)

  (字词检测)

  三、教师示范,自主赏析

  (PPT展示: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写的句子好,还是课文中的句子好?为什么?

  生:挚痛,有真挚的感情而不止是痛。(ppt展示:挚痛词语分析)

  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老师这样的赏析思路,拿起笔在划出的句子旁写你的理解。

  (ppt展示:小组交流:把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员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1:“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用了第二人称,又阐明了作者对故乡的亲切与眷恋之情。

  生2: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作者把流动的血液说成是喷涌,说明作者的内心非常的激动。

  生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句话用了两个“无时无刻”,无时无刻的意思是每时每刻,但是无时无刻是双重否定词,语气上要比每时每刻更加强烈。说明作者时时刻刻都在想念他的故乡。

  师:第三人称变成第二人称,感情更强烈。用了呼告手法。

  生4:家乡是美好的。

  师:那么作者面对这样的土地,有着这样的情感,发出了他的`誓言,那么他发出了什么誓言呢?

  (PPT展示:誓言)

  生齐读

  师:美丽的家乡不复存在,美丽的回忆也只能在回忆里。

  PPT:(回望历史,展示背景)

  师:日本人不仅夺去了我们万千东北同胞的生命,还试图夺去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他们在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用日语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作者端木蕻良,已整整10年未踏上他的故土了,只能将这种日日夜夜的思念用满腔的热血喷涌出来,让我们再次呼喊出他的铮铮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2

  一、导入

  师:《土地的誓言》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散文。

  (字词检测)

  师:很高兴大家都有提前预习过。

  二、文本研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第一段,给端木蕻良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东原野的什么东西?

  生1:喜欢那里的一切。

  生2:土地,土地和心连在一起。

  生3:儿时在原野的生活。

  ……

  师小结:(ppt投影:景物诗行体)

  师:第二段中,让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画面?

  生1: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

  生2: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

  生3: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生4:九一八战争,可能他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分别。

  (PPT展示:诗行体)

  在故乡的土地上

  ……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师:端木蕻良用诗意性的语言深情地为我们描述了关东原野。除了诗意性的语言之外,大家还能找到其他不同特点的语言吗?

  生1:“大地的心跳声”,拟人,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生2:怀念自己家乡的.土地。

  生3:第一段排比,非常有气势。(生齐读)

  生4:“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师:这里用了呼告的手法。

  生5:“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拟人。

  师:有同学知道背景吗?

  (ppt投影:九一八背景介绍)

  师:日军侵华时,执行三光政策,有两位日本军官甚至打赌,看谁先杀满100个中国人;甚至再后来,他们烦了一刀刀杀人,索性直接活埋。端木蕻良被迫离乡,流亡在外十余年,夜夜期盼着故乡,有更多的人被迫永远的留在了故乡。这怎能不让端木蕻良有所触动呢?所以,他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这篇《土地的誓言》。能不能读出他的心声?

  (ppt投影: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生读)

  三、课堂小结

  师:要读出庄严感和投入感。

  (生齐读)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3

  一、导入

  师: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写于什么时候?

  生:九一八十周年。

  问: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下这篇文章?朗读文章思考。

  (生读)

  生1:对土地的眷恋。D1“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

  师:有没有更直接的句子呢?

  生2:“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师:什么叫挚痛?

  生2:诚恳而深切。

  师:还有什么地方能读出诚恳而深切之情?

  生3:阅读提示第一段。

  师:自读课阅读提示是最好的老师。

  二、感受故乡景色的美丽丰饶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呢?自读第一段,划出写故乡景色的句子。

  生:“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师:从旁批来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富有东北气息。

  (PPT展示:

  学习任务一

  默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请结合相关细节进行赏析。

  以“我从__________,读到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乡”回答。)

  生1:“红”、“黑”,色彩斑斓的美丽故乡。

  生2:闲适而神秘。

  生3:生机勃勃。

  生4:富饶。

  师:后面用的是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

  (PPT显示: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我想起幽远的车铃,……)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读出对故土挚痛的爱。

  (生读)

  师朗读指导:形容词重读。语速慢慢加快,表示回忆越多,情绪越来越激动,中间的偏正短语要读得快,后面“我想起幽远的车铃”语速放慢,速度平缓。

  三、感受故乡生活的丰富多彩

  师:通过品读第1自然段,我们读到了作者美丽富饶的故乡,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想想作者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是怎样的?

  (PPT展示:

  学习任务二

  默读第2自然段,想想作者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是怎样的?请结合相关细节进行赏析。

  以“我从__________,读到他在故乡的生活是_________。”回答。)

  生1:丰富多彩。

  生2:欢乐、勤劳。

  生3:有趣,捉蚱蜢。

  生4:充实。

  师:多么美丽,多么丰饶……然而,1931年9月18的到来,这一切都不复存在。

  (PPT显示相关照片,师做讲解,美丽富饶的故乡没有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没有了,学生读板书,师擦板书)

  师:取而代之的是血流成河,妻离子散,横尸遍野。这是端木蕻良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誓言。

  (ppt展示誓言,生读)

  师:哪些地方你做了处理?

  生:必定;或者我的坟前。

  师: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故土的挚痛之爱,一起齐读第2自然段。

  (生齐读)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4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上的这篇课文是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当同学们初看这个题目时有什么疑惑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素读”文章的能力,《土地的誓言》一文,从课题切入,让学生在接触文本之初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1:这是怎样的一片土地?

  生2:土地怎么会发出誓言呢?

  生3: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大家的疑惑!

  二、研习文本

  触摸关东大地,体味炽热情感

  师:先听老师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并用笔划下课文中的依据。

  投影显示:这是一片________土地

  (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生认真听读课文,不时圈点勾画)

  【设计意图:通过两段不同的配乐,让教师的朗读更具有感染力,让学生能更好理解文章的内容,能更深感受到作者笔下黑土地的美丽丰饶。】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后,相信同学们对这片土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先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我们全班分享。

  (生同桌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请同学说说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生1: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表现在“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松香气味的煤快”、“赤色的足金”说明这片土地肥沃,物产和矿藏资源丰富。

  生2:从红布似、金黄、斑斓、赤色我还觉得这是一片五颜六色的土地。

  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告诉大家通过这些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吗?

  生2:看到高粱成熟,远远望去似一快红色的布遮盖着大地,豆粒又大又圆,浑身泛着成熟的金色,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活力与丰饶。

  师:你的想象让老师佩服啊。

  生3:“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这片土地的富饶。

  师:哪一个字特别能体现?

  生3:“厌”,形象说明了粮食多,不是吃饱了,而是已经吃得厌掉了。

  生4:这是一片幸福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快乐的劳动,快乐的收获。

  师:文中有具体体现么?

  生4:“空气中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子辘辘地响着”。特别是“欢喜”“香气”“辘辘”等词都能体会到人在劳时那种愉快的心情,连蛛、牛、麻雀都是那样的悠闲自在。

  师:说得真好,这真是一幅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图景啊。对于这片土地,谁还有其他的感受?

  生5: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着。

  生6:是一片美丽的土壤。在文章第二段中“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地窜出来,空气中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老公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景美,人美。

  生7:我觉得无论是前面讲的物产的丰饶,马儿的生机勃勃,自然的景色还是东北人民快乐的生活,都是一种美。

  师:相信这位同学对美的内涵有很深的认识。还有同学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么?

  生8:这是一片有着作者美好回忆的土地

  师:能具体说一说么?

  生8:从“在故乡的土地,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这片土地上嬉戏,捉蚱蜢,劳动,种大白菜还收获了。

  师:这菜的味道怎么样?

  生8:香的。

  师:为什么?

  生8:因为故乡的土壤是香的,而且这菜是作者亲手种的,就更香了。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太精彩了。这片土地上留有作者成长的'足迹,有欢快、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看来大家对这片土地已经有很深的认识了,我们说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灵,那么回忆着美丽丰饶的家园故土,作者又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感?请同学再读课文,找出文章里面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读给自己的同桌听一听,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文章里有许多饱含作者深情的语句,在感受作者笔下黑土地的美丽丰饶后,有必要让学生来体会作者对这片土地浓浓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生热情高涨地朗读,同桌交流理解与体会,师巡视)

  生9:“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在呼喊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热烈而深沉的思念。

  师:哪些词当中特别能体现出来?

  生10:“无时无刻不”用了双重否定,使这个情感表达地更加强烈。而且在这句话中,作者说听见故乡在呼唤,这只是作者想的,更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师:你读得很好分析得更好!继续。

  生11:“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永远取得了沟通。”“必须”、“不可阻止”、“不能选择”等词语语气坚定,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想、热爱已经要回故乡的决心。

  师:你把你分析的情感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了。

  生: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和作者故乡的土地已经完全融合了。

  师:我们说言为心声,同学们真的做到了,大家朗读得很精彩,能把自己的情感体味融入到语言中去。作者对家乡是无比思念的,这种情感特点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生12(众):泛滥!

  师:“泛滥”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含有贬义的色彩,那么用在这里是否恰当呢?

  生13:是褒词贬用,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下放纵奔流。

  师:那么作者的“泛滥”情感主要包含哪些呢?

  生14:对家乡的思念。

  生15:热爱、赞美故乡。

  生16:想要回到故乡。

  不忘屈辱历史,感悟铮铮誓言

  师:在大家印象中回家乡是件多么容易的事情,而作者既然如此热爱与思想着家乡,为何不回去呢?

  生1:他不能回去

  师:为什么?

  生2:东北三省沦陷了。

  师:是啊凡是经历过那段悲惨岁月的人,对那段屈辱的历史都会刻骨铭心。那么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那片美丽丰饶的黑土地上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投影九一八历史背景资料,并在哀婉的背景音乐中展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图片。学生看的很专注,从脸上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其心灵受到震撼。)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会很想知道黑土地到底发生了什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九一八的历史背景介绍以一及图片,并配上音乐,让他们了解那段沉痛的历史和身处于那段历史中人民的悲惨遭遇,迎合了学生一种期待心里,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理解作者誓言中所包含的情感。】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了作者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与思念,在作者的文字背后我们还能感受到另一种情感。大家能体会到是什么?

  生(众):对日本帝国主义恨。

  师:是的,美丽丰饶的故土,在作者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更深深嵌在作者的心坎上。然而在1931年9月8日那一天开始,这块土地被烙上了灾难和屈辱的印记。面对着同胞被杀,家园被毁,多少人背景离乡,多少人流离失所,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满腔热血的中国作家义愤填膺,面对着家乡的土地究竟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誓言,朗读并体味情感。

  (生找誓言,读誓言,悟誓言)

  生3:“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说明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好,只是没有读出“决心”的语气。大家认为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4:对于一些词要读出重音,如“必定”“必须”要读出坚定的语气,读出气势。

  师:有道理,两个感叹句表现了故乡由解放到站立的变化,朗读时语调要不断上扬。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全体学生齐读)

  生5:“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说明作者为了解放故乡,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是生命。

  师:读出了作者那坚定的信念,读出了誓死为家园解放的决心。所以我们在誓言中不仅要读出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还要读出对帝国主一的愤恨,读出坚定的信念。让我们怀着这些情感一起来齐读誓言。

  (课件展示誓言与东三省美丽丰饶的图片,配上《松花江上》的音乐)

  【设计意图:看着东三省美丽丰饶的图片,听着音乐,让学生自然与课文中描写的词语联想起来。和着《九一八》配乐,通过多种感官激起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情绪推向最高。】

  三、主题升华

  师:在上课之始同学们提出的几个疑惑,相信同学们都明白了,是作者端木蕻良面对美丽丰饶的家园发出的誓言,那么既然这誓言是作者发出的,那为什么不把课题改成“我的誓言”而要用“土地的誓言”呢?

  生1:因为这誓言不仅仅是端木一人发出的,而是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会发出如端木一样的铮铮誓言。

  师:对,比如我们伟大的诗人艾青,在抗战爆发后1938写的《我爱这土地》就是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的一腔爱国深情。让我们齐读艾青《我爱这土地》。

  (多媒体出示诗歌,并配上音乐,学生齐读诗歌,结束课堂)

  师:大家的朗读让老师感动,端木的家乡美丽丰饶,咱们脚下的萧然大地也是美丽动人,人杰地灵,我们的祖国更是江山如画,让我们铭记誓言,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使我们的家乡更美丽,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土地的誓言作文07-21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06-27

土地的誓言课后反思04-12

土地的誓言作文(热门)10-06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池上》教学实录03-13

天窗教学实录03-19

《燕子》教学实录06-23

船长教学实录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