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简短故事

时间:2025-02-21 11:34:47 雪桃 好文 我要投稿

关于孝的简短故事(通用23个)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孝的简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孝的简短故事(通用23个)

  孝的简短故事 1

  三国时期,有个叫陆机的人对父母非常孝顺。六岁的时候,他曾到过袁姝家,袁姝叫人把橘子拿出来招待他。但他没有吃,而是静静地把它藏在怀里。

  然后他向袁姝敬礼并道别。当他磕头时,三个桔子从他的臂弯里滚了出来。袁姝笑着说:";如果你吃得不够,你就得吃。”;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橘子。我不愿意吃。我想把它送给我的母亲。

  袁姝很惊讶,认为一个6岁的孩子学会约束自己、尊敬长辈是很有价值的。

  他叹了口气:“这是我的'工作。”;萧路郎有这样一种道德品质,他将来将成为为国家服务的支柱事实上,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陆机长大后对国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孝的简短故事 2

  周朝有一个叫谭子的人,从小就很孝顺。当他的父母年老时,他们都患有眼病,想要喝鹿奶。坦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鹿皮,到山里的'鹿群去了。他想给父母买鹿奶。没想到,他被猎人们发现了。就在猎人举起弓箭准备杀死他时,他迅速喊道:“我不知道。”;为了获得鹿奶,我给患有眼疾的父母穿上鹿皮,并和鹿混在一起喝鹿奶“猎人知道那是人,不是鹿,所以他放下弓箭,没有射杀他。他对自己对父母的孝心感到惊讶。有一首诗赞美道:亲吻老鹿奶,穿一件棕色毛衣,如果你不大声说话,就把箭带回山上。

  孝的简短故事 3

  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一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孝的简短故事 4

  金代,一个孝顺的儿子叫杨翔,14岁时经常跟着父亲到田里收割庄稼。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抓住了他的父亲。当时杨翔手无寸铁,但他深知要救父亲,所以不顾自己的'危险,立即爬上老虎的背,紧紧抓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手逃跑了。他的父亲也逃离了老虎,救了他的命。

  有一首诗赞美道:当我们在深山中遇见拜耳时,我们努力与鱼腥风搏斗。父亲和儿子都很安全,从老虎口中逃了出来。

  孝的简短故事 5

  潘岳,邢阳中牟人,字安仁,晋武帝时河阳县长。他很孝顺。当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所以他带着他的母亲为他服务。他喜欢种花种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桃子和李子已经变成了一片森林。每年花开的时候,他总是挑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亲自帮助母亲在森林里赏花。有一年,我母亲生病了,想回到她的家乡。潘岳得知母亲的意图后辞职回家。上官一再要求他留下来。他说:";如果我贪图荣誉和财富,拒绝听从母亲的意愿,那是什么样的`儿子;上官被他的孝道感动了,允许他辞职。

  回到家乡后,他的母亲病愈了。当他家很穷的时候,他会种田卖蔬菜,然后买回他妈妈最喜欢的食物。他还每天喂一群羊,给妈妈挤奶。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他的母亲安享晚年。诗中说:弃官守母孝,诚恳敬虔,回家牧养农庄,以庆贺养母,恢复幸福。

  孝的简短故事 6

  陈金排——“久病床前”亦有孝子

  母亲生病期间,他日夜陪护身边片刻不离,他用自我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久病床前”亦有孝子。母亲故去后,他仍然无微不至照顾父亲,挽着父亲的手走走转转,陪父亲聊聊天,对他来说是最平常可是的事儿,孝敬父亲的'同时还替父亲赡养年过百岁的奶奶。

  孝的简短故事 7

  王建省——千里寻医为母看眼

  创业路上的.艰辛仅有自我默默消化,他为了母亲的眼睛早日康复,走到哪问到哪,问到哪带到哪,跑遍全国只为寻得良医为母亲治疗眼疾。“千里行孝”,他让我们真切明白:赤子之情水长山高!

  孝的简短故事 8

  苏伟——养父母之志,忧父母之忧

  奋斗路上,他不畏风雨敢拼敢闯,只为实现父辈的'期望光耀苏氏门楣。事业有成,他代替父母照顾弟弟妹妹的家庭,挑起家庭这份沉甸甸的职责,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孝子楷模这一诗篇!

  孝的简短故事 9

  包楚,字文芳,汉末新丰人。他生来高大孝顺。一天,当他不在家时,一帮强盗抢劫了他的母亲。鲍楚听到这个消息,大发雷霆。他拿起一把刀,不顾一切地追赶他。一路上有十几个小偷被杀,最后抓到了抢劫他母亲的强盗。从远处,他看到他的母亲和邻居的老太太绑在一起。他咆哮着向前推进。当小偷们看到他凶猛且势不可挡时,他们害怕逃命。包出去了,不想追上敌人。他径直跑上前去磕头道歉。跪下来为母亲和老邻居解开绑绳,把他们解救回家。

  战后,他为母亲服务,并在南阳避难。小偷的母亲想回到家乡。然而,在路上很难抬起一把轿子。经过深思熟虑后,包编了一个竹笼,让妈妈坐在笼子里,把她带回家乡。后人有一首诗赞美它:拯救母亲就像在薄冰上行走。过山时,你小心地扛着台阶,在危险的`时候你会更有耐心。孝道是无与伦比的,可以保留。

  孝的简短故事 10

  王元甲——最简单的孝道就是听父母的'话

  孔子说:“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要顺父母之心,孝容易,顺很难。他从小就能体谅父母的艰辛,从不与父母争执,完全顺从父母的心意。欲孝先顺,一腔热忱,凝聚着他对孝亲的真诚!

  孝的简短故事 11

  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最终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之后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孝的简短故事 12

  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非常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之后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我,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孝的简短故事 13

  唐代有个姓杨的人。他家很穷,但他很孝顺。他乞求食物以供养父母。所以人们叫他杨琦。他要的所有食物都带回家给了他的父母。他的父母没有尝过。虽然他饿了,但他不敢先尝一尝。如果有酒,跪下来,拿给你的`父母。当你的父母拿起杯子时,他们会像孩子一样站起来唱歌跳舞,让你的父母高兴。

  一些人同情他的贫穷,建议他为别人工作,用收入来供养亲戚。杨琦回答说:“我不知道;父母都老了。如果他们为别人工作并且离家太远,他们就不能及时为他们服务听他的人会觉得他真的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父母去世后,他乞求棺材安葬。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他带着食物去墓地哭泣和献祭。有一首诗赞美道:乞酒、敬亲、歌舞、学娇姿、娱亲、妙笑、春风满屋。

  孝的简短故事 14

  田江波——养父母之身

  独自承担着生活的压力拼搏奋斗,心里最挂念的.还是家里的老人,老人不愿给子女添麻烦,身体不舒服会忍一忍,他凭着一颗赤诚之心奉养老人,关注老人身体健康,身体力行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他的孝心,是一个人最伟大的本真!

  孝的简短故事 15

  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明白必须去救自我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最终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孝的简短故事 16

  汉文帝侍母

  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

  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我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向在母亲身边照顾。

  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当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

  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

  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

  孝的简短故事 17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黄湘的人以孝道而闻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了。从那时起,他更加照顾他的父亲,独自做所有的'家务。

  冬天,他担心父亲会感冒,所以他先钻进冰冷的被子里,用身体温暖被子,然后帮父亲睡觉。

  与现在不同的是,当他可以打开电热毯和暖气时,他只能使用自己的身体。

  在夏天,为了让父亲在晚上很快入睡,他每天晚上都用扇子扇垫子,然后让父亲睡觉。黄翔从小就有这样的孝道,这也使他在生活和学习上取得了成功。后来,他成了一个以孝道闻名的好官员。他被称为“天下无双的江夏黄香”,并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孝的简短故事 18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在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在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就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与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孝的简短故事 19

  今天下午,我做完作业和姐姐一起看电视,看的是生活频道,讲了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有4个儿女,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儿子长大了,并且都成家立业,按理说他母亲可以享福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天,她大儿子想买几只宠物回来养养,他就在集市上走来走去,他看看那儿,看看这儿,没有合心的宠物养。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了卖猪老板,他就去老板那里买了几只猪回来养着,还特意给猪搭了一个猪圈。他住的房子就只有两个卧室,他一家有三口人,再加上他母亲,不可能四个人同时睡两个床,他打了一个坏主意,让他的母亲睡在猪圈里。有一句俗语叫娶了媳妇忘了爹娘,这是一个冬天的下午,儿媳妇让他母亲住进猪圈里不说,更加可恨的是还把母亲横扫在外,让她自己孤零零的在外面,穿着又破又烂的棉袄和棉裤,真叫人生气。幸运的是小儿子及时发现母亲让大哥给赶出了家门,就气冲冲的'去找哥哥,哥哥还蛮不讲理的说是母亲先错的,于是他们两个开始吵架了,吵得很凶,小儿子说:“哥哥我恨你,你不应该这样对待我们的妈妈。”哥哥回家想了想是他错了,母亲含辛茹苦得把他们拉扯大,不该让母亲住在猪圈里,更不应该把母亲给赶出了家门,他找到弟弟说:“哥哥错了。”弟弟说:“知错就改还是我的好哥哥,还是妈妈的好儿子。”于是哥哥把母亲接回家去,好好的跟母亲过日子。

  小朋友们我们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不要像上面的大儿子那样,当然,他能知错而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孝的简短故事 20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孝的简短故事 21

  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异常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之后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我,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孝的简短故事 22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的简短故事 23

  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之后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明白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孝的简短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孝的简短故事03-13

(热)关于孝的简短故事03-14

[经典]关于孝的简短故事38篇05-22

孝亲敬老的故事03-09

孝亲敬老的故事(精选)10-08

(优)孝亲敬老的故事03-14

关于孝亲的故事(精选19篇)06-08

(必备)孝亲敬老的故事(精选30则)06-07

关于孝的小故事(通用15个)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