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弈》课堂实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学弈》课堂实录(通用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弈》课堂实录(通用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弈》课堂实录 1
一、警句引路,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生齐读名言警句。
老师:这两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老师:你都积累过哪些用文言文写成的名言?背给大家听听。
生背诵积累的名言。
老师:积累是学语文的好方法。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与结晶,学好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老师也很喜欢文言文,今天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
师配乐背诵《学弈》。
老师:知道这篇文章出自何处吗?(《孟子》)通过预习,你对孟子有哪些了解?
生汇报资料
师课件展示孟子简介。
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这篇经典文章。(板书课题)“弈”字是生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书空练习(生书空后齐读课题)
老师:谁能单讲这个“弈”字?那“学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在现代的汉字中有一个字和“弈”字发音相同,长得又特别象,你知道是哪个字吗?(学生:是“神采奕奕”的.“奕”字)对,就像我们今天的学习状态一样。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老师:他们在下什么棋?(围棋)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一个老人在教两个人下棋,一人听得很认真,另一个却三心二意。
老师:认真观察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那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把书打到46页。
二、范读引领,自渎学文。
(课件出示:自渎要求。)
学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老师:这篇文言文该怎样来读呢?(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语速慢,停顿多,有感情。
老师:古人读书讲究吟诵,读得入情入境,如醉如痴。学好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朗读,最好的方法也是朗读。
生用多种方式朗读(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互读、赛读、齐读)
老师:要想把文章读得更好,怎么办?
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
老师:你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学生:可以看注释、联系上下文,还可以对照译文。
老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一定能把课文学好。
三、研读课文。
老师:读了这么多遍课文,谁愿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说课文内容。
老师:弈秋是个怎样的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
学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老师:者,的人的意思。如读者是读书的人,作者是写作的人。像这样的你还知道吗?
学生:听者是听别人说话的人......
老师:这么好的老师,肯定会“严师出高徒”啊,这两个人又是怎样学的呢?
学生:其一人专心致志。(师板书:专心致志)
师:一人专心致志,这个称呼合适吗?理由呢?
学生:惟弈秋之为听。(课件)
老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这个人专心致志的听讲,弈秋的话声声入耳,其他的声音听而不闻。看来,这个称呼恰如其分,还可以怎样称呼他呢?
学生:一心一意者、一丝不苟者......
老师:其实你们说的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文,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如果有人问你“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来自何处,你可以自豪地告诉他——(学生:学弈。)
老师:另一个人起个什么名字?
学生:三心二意者。(师板书:三心二意)
《学弈》课堂实录 2
(铃声响,师生问好。)
师:课前,老师听到同学们在背古诗,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古诗的?
生:我上一年级就会背古诗了。
生:我五岁就会背很多古诗了。
生:我三岁开始爷爷就教我背古诗了。
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可是光会背还不行,会用吗?
生:会。
师:那好,老师提供画面,你们来配以恰当的诗句。
(学生非常踊跃地竞猜诗句)
师: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的很棒。那么,有谁会背古文呢?
生:我以前背过《论语》。
(多数同学沉默)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接触过古文,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对古文产生兴趣。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跟老师一起写“弈”)
师:谁知道“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生:“弈”就是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习下围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了文章后面的注释后知道的.。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注释,学习古文”。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有谁能把课文通顺地读下来?
(生纷纷举手)
(师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余同学拿出铅笔,在他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做个记号)
(生读完全文后马上有同学举手。指出他读得不通顺的地方。教师相机指导全班朗读。)
师: 我们知道,读书时还要一边读一边想,你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我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两个学生一起和弈秋学习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另外一个总是想着有没有天鹅飞来,所以,他学得不如前一个人。
师:说得不错,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有没有读不懂的句子呢?
生:老师,我不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
生:老师,我不知道“思援弓缴而射之”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问一下“为是其智弗若与?”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学贵生疑”。你们能主动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很好。怎么解决呢?老师教你个办法,这些句子中有的词语的解释就在文章后,你们把它们批注在词语旁边。然后,连起来想一想,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自学读不懂的句子。)
(生自学完后开始举手。)
师:谁来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心想着拉弓射箭把天鹅射下来。
师:射天鹅?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
生:我从“之”知道的,“之”的意思就是“天鹅”。
师:看来你是真的读懂了。其他的句子谁能读懂?
生:我知道这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是,虽然后一个人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却不如他。
师:我还想问问,你是怎么分清后一个人和前一个人的?
生:我是联系前面的内容知道的。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前一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
生:(看图描述)因为第一个人专心致志,而第二个人却在想着会不会有天鹅飞过来。所以,虽然两个人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师:谁能再用书上的语句说说。
生:“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谁的表述更清楚?
生:我觉得第一个同学说得更清楚些。
师:是不是用书上的语言表述就不清楚了呢?听老师读读。
(师范读)
生:老师注意了停顿,所以,听起来就清楚多了。
师:老师刚才在哪些地方停顿了?
(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
师:同学们,你们也在书上标出来,然后试着读读。
(生朗读。)
师:你看,注意了停顿,句子表达的意思就更清楚了。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 “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是,难道是第二个人的智力不如第一个人吗?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
生:“其”。
师: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生:试读。
(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把全文读好吗?
(生充满自信地回答:能。)
(自由朗读。
(师指名朗读。)
师:你读得真不错。平时读书一定很棒吧?
(生纷纷摇头)
生:老师,他平时学得不好。而且还会拖欠作业呢。
师:(疑惑)是吗?“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然也。”
师:那是什么?
生:因为他这节课专心致志,平时上课他总喜欢开小差。
师:你看,专心致志就有收获。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有。上星期,由于我上课听讲非常专心,所以上周的作业每次都是优。
生:有一次,我做手工,刚开始还挺认真,可后来弟弟叫我下楼陪他玩,我一心想着快点做好。于是,就匆匆忙忙完成任务,结果第二天我的手工制作受到老师的批评。
生:我写作业时总是不专心,老想着动画片,所以,每次作业质量都不好。以后,我一定专心写作业。
……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专心听讲了吗?
生:专心听讲了。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 咱们合作背诵全文怎样?
(生很流畅地背诵了全文。)
师:这节课,同学们借助注释自己学懂了文章,由于你们专心听讲,课上就把文章背了下来。还想再学习古文吗?
生:想。
师:那好,老师布置一篇文章请同学们自学——《夸父逐日》,有信心学好吗?
生:(满怀自信地回答)有。
下课。
《学弈》课堂实录 3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听好了!请大家快速阅览老师发给大家的小故事材料,并熟记心中,2分钟后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好,开始!
师:看完了吗?记得着了么?好的,谁愿意当一回小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1: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敢说就是好!不简单,这么短的时间把故事记得着了,还说得很流畅。谁愿意再来?
生2: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弈秋的人,他最善于下棋……
师:你把故事讲得更动情了。
师:同学们,这个小故事有11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是用文言文,那么用文言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70个字。来,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文言文来记叙这个故事的。
点评:教师通过给学生看译文故事——熟记——讲故事,这样的教学导入,是独显匠心的。先出示现代文,再学文言文,既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为下一步感悟文言文进行铺垫。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师:请你自学5分钟,反复把这篇文言文读通,然后对照课后的注释和刚才发的译文,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板书课题,巡视指导读书。)
师:把课文读过三遍的举手,看来大家都反复读了课文。平时班里谁书读得较好,请你来推荐一位同学,好吗?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推荐。)
师:谢谢你,你推荐他人读书有功,老师奖赏你一次读书的机会,你就来读读课题吧!
生: 学弈。(读课题)
(全体齐读。)
师:弈是什么意思?弈字的第四笔是?请在桌面上书空一次。(学生书空)
师:你很荣幸,能够第一个读书,请把课文读一遍。听读是一种学习,请大家用心听读。
(一位被推荐的男同学站起来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古文有读古文的语气,我们这样读,只是在念字,这还不够,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读。老师想先来试一试,好吗?给点掌声!谢谢。
师:请你们认真听,看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停顿的地方可以用笔画一下斜线。
点评:新课标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教师的范读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较好的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
师:好,学着老师的办法,再练习读一读。
点评: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并放手让他们结合注释和译文来感悟文言文大意,大大降低了学生初次学文言文的难度,也体现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师:来,一起读一下第一句。(学生齐读)
师:老师想问一些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
生:弈秋是人名,他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下边的注释中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学习,学古文就应该会对照注释来理解。
师:通国呢?之?善?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意思弄懂了,读起来就有底气了,我们再来读一读。(全体齐读)
师:好,懂了意思再读就不一样了。谁愿意自己读?
(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读第一句。)
师:读得真好。就这样读,大家再来。
师:不看书,把它背下来,齐。
师:就是这样读书,潜心会文本。(放幻灯)把意思、语气结合起来,把自悟、自得结合起来,熟读成诵──就这样读古文。知道了吗?
师:我们继续来研读后面四句话,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桌读,要读好、读懂,不懂的你地方可以问老师、同学、看注释,开始研究吧。
(学生有的自己读,有的同桌合作研读。)
师:谁愿意读第二句?
(一位女同学读了第二句,但读得不是很好。)
师:你觉自己读得怎样?
生:(低着头)我读得不好。
师:哪读得不好?
生:没停顿好。
师:老师建议你再读慢一些,有信心读得更好吗?再来,给她掌声。
(这位女同学再一次读第二句文言文,这会读得有进步了。)
师:读的更好了,会读了还不行,还要读懂。老师想看看你读懂了哪些,你们可以就这句话问她一些问题,就像答辩一样,一问一答。
生1:我想问你,“诲”是什么意思?
生2:我想问你,你是怎么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的。
师:这一句还有哪不明白的`吗?
生:(齐)没有了。
点评:教师巧设“答辩”情境,鼓励学生互动学习。在互动中,教师顺学而导,不留痕迹的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学会研究,学会提问,学会合作互助、取长补短。
师:好的,我们来把它读好了
(学生齐读。)
师:语速再慢一些,再来!
师:站起来,背一背。(学生试背诵)
师:我们来看插图:左边那个人在下棋时是怎样表现的?
生:左边那个人他专心致志地下棋。
师:你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吗?当什么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的。
生1:当我看书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生2:当我听课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们还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专心致志的人。
生1:聚精会神。
生2:一心一意。
生3:全神贯注。
生4:一丝不苟。
师:大家积累的词语真多!
师:课文还有三句话,你读懂了那一句?
生:我读懂了“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师:你读懂了,能读好吗?来,试一试。(生读)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句,这一句后面有个什么符号,这是什么句?
生:问号,这是反问句。
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一起读出反问的语气。(齐读)
师:再问的强烈些!(生再读)
师:问得更强烈些!(生再读)
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生:曰:非然也。(个别读)
师:读得肯定些!(再读)
师:一起肯定地回答!(学生齐读)
点评:教师的教读是建立在学生自读了基础上,重视教在难读处,教在学生朗读不到位之处。
师:读到这里,你还有读不懂得地方吗?
生:没有了。
师:课文基本读懂了,老师想看看你们读好了没有,注意语速放慢些。
(学生齐读全文。)
师:效果好多了,还不行。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师: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师:来,配上动作,读出韵味来。
(学生配动作朗读。)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对读,老师读一句白话文(也就是一句翻译),你们就读一句文言文,能背的更好。
(师生对读)
点评:纵观上面的教学片断可以看到,学生的多读、品读、熟读代替了以往教师法所多余的串讲和串问,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四、交流感受
师:你刚才在读文言文时感觉和白话文(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文言文比现在的白话文字数少,表达比较简洁。
生2:朗读时感觉韵味不一样。
师:对,读古文时停顿比较多,语速要慢些。
生3:文言文中的用“之”“也”比较多。
师:你很细心,之乎者也较多,这可是文言文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师:我们通过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对读初步感受了文言文的一些特点,下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把这篇文言文读好背好,并交流感悟文中的道理。
(下课)
点评:通过对比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一些特点。
【总评】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学弈》这节课整个教学中遵循了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重视培养了学生体验探究的能力。
1、体现以读为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下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能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多形式、多种角度地朗读,如自由读、对比读、配动作读等;使学生读得有味,读得有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2、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面对文本,产生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本课通过讲译文故事导入,让学生产生了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文言文的感悟。
3、文白对读,降低难度:
教师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再读文言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接触、感受、发现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文言文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学弈》课堂实录 4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文言文像一艘船,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它言简意 赅,不但记录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课文言文两则中的一则《学弈》。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却蕴含着一个道理。
你对孟子有多少了解?
生:不了解。
师:那好,老师给你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你认真听,就会对孟子有一些了解。
(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邹县人,他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人们尊称为圣亚,后来将孔子与他合称为孔孟。)
师:再看课题,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弈是什么意思?
生:下棋。
师: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对,看注释是理解文言文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就会运到它。知道是下的什么棋吗?
生:不知道。
师:据我所知,当时下的是围棋。不过,现在不限于下围棋,就指下棋。你会下围棋吗?围棋是我国古代人的发明,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如果有这方面的爱好,好好练,争取为咱祖国争光。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下棋。
师:不错。让我们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学?跟谁学?怎样学?学得怎样?
师:我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相信通过你的反复朗读,这些问题就会很快解决。
二、读通读顺课文
师:想想以前是如何朗读文言文的?
生:放慢速度,停顿得当。
师:那好,下面我们就自由朗读课文,如果你还有哪个句子有困难要多读几遍,也可以请教同学与老师。开始吧。
师:谁愿意起来读给大家听?
(找一生读)
师:虽然你读得有些吃力,但你能第一个站起来读,很佩服你的胆量。这样吧,老师再教你一招。
对照注释,按照序号,将注释中的内容简单地标注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你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意思,知道意思,再读可能就顺多了。如果还有困难,随时问老师,怎样?
(学生再按照此方法标记,然后再读)
师:谁想起来试试?
(抽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还真不错。读古文讲究断句。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要根据它的意思,在适当的'地方拖声,这样读,自己比较理解,别人也能听懂。我读给大家听听怎样?为了让大家听得更明白,我读得慢一点,拖音也长一些,你可以用手中的笔将你听到的结果用“/”标记一下,好吗?
(师范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呤咏,读得入情后便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摇晃起来,(师范)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下面你模仿老师刚才的朗读,看看能不能读出滋味来?一会我们再展示,如何?
师:大家读得真认真,谁敢站起来展示?
个人读,齐读,指导读(为是其智弗若与)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好懂一点?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
听好:弈秋是什么意思?
生:是一个人名。
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会下棋。
师:没听明白。他会下棋,会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师:这么说,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啦。哪一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读第一句)
师:这句话有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文章的人。
师:那读者?胜利者?那善弈者呢?
生:读文章人的。取得胜利的人。善于下棋的人。
师:这样看来,者字,严格地应该当“的人”来讲。你们刚才讲的作者是作文章的人,××者都是的人,是吗?
师:第二个问题?谁学下棋?
生:两个人。
师:他们让弈秋干什么?
生:让弈秋教导他们。
师:有些别扭。如果说老师今天教导《学弈》这课,你听着觉得怎样?那可以怎么说?
生:让弈教导两个人学下围棋。
师:对,这样说就顺多了。其实我们在利用注释帮助理解文言文时,不能只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进去,这样听起来有种硬邦邦的感觉。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话,自然地讲出来就行了。
三、深入课文,感悟道理
师:弈秋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下棋的?他们学得怎样?下面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谁最先解决问题。
生: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之是什么意思。
生: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是这么说是,但我们平常不是这样说话。比方说:我们要听老师的话。这个老师的话是不是就是教导我们的话。所以这里怎么说较顺口些。你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个句子的意思连起一说说吗?
师:这个人的学习态度怎样?
生:专心致志
师:除了可以用专心致志这个词外,还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了的学习态度?
生:一心一意,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师:同学们想一下,有了这样的学习态度,这棋肯定能学得怎样?用一个词来说明?
生:成功。
师:另一个学生怎样学呢?
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第一个之是什么意思?
生:弈秋的教导。
师:对,和上面的是一个意思。第二个呢?
生:天鹅。
师:你怎么知道?
生:前面说的是天鹅,后面肯定射得就是它。
师:你真会理解,能根据上下句子理解,真会学习。你能说说这句是什么意思吗?
生:(略)
师:你看这个学生,不好好学习,还想猎杀珍贵动物,比起前一个人,这人能不能学会?那他失败的原因如果也用成语来概括,你想到哪个成语?
生:一心二用,心神不定。
师:好,下面我们对比着读这个两句子,体会一下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
(男女读。)
师:弈秋的这两个学生,一个是专心致志,一个是三心二意,他们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结果会怎样呢?书上是怎么说?你能找到吗?
生:虽与之学......
师:这里也有两个之,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是前一个人,第二个是后一个人。
师:你再联系句子去读读,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生:都指前一个人。
师:对,虽然后一个人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但是总是不如前一个人。
师;真是奇怪,同是一个老师教学下棋,竟然会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生:(读最后一句:为是其智)
师:同学讨论一下:这句话如何理解?
生:(说意思)
师:造成两人学习的结果不同,并不是他们智力存在着差别,而是(引出——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是专心致志,后一个是三心二意。)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谈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生1: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生2:学习要专心致志。
师:对,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会一事无成。
四、拓展延伸
师:实际在我们生活、学习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反面的。谁愿意起来说说?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老师相信咱们同学今后的学习态度会更加端正。课后可这个小故事讲给父母听听,把文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前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后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学弈》课堂实录 5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白话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导的。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就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白话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迟疑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
(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如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如果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按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学生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爱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老师,课文里有两个也字,好象都没讲,它们是什么意思?
师: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第一个是:通国之善弈者也,第二个是:非然也。
师: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听我说。这个也字在现代语中最多见的是当同样讲。比如:你去我也去。他朗读也很好。都是这个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表示某种语气,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生:没意思。(大笑)
师:对,它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活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次讲,不要求越简单越好。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清晰。现在要讲故事,应该在符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挥,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众笑)但要添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我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找三位同学讲。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吧!
生:我推荐王亚欧。
生:我推荐秦浩然。
生:我推荐我自己,我叫史维荣!(笑声掌声)
师:好一位维护自己尊严与荣誉的女同学!有个成语,就是讲自己推荐自己的,知道吗?
生:毛遂自荐。
师:差不多,只差两点!在你说的遂字上面加上两点变成遂(板书遂),毛遂自荐。毛遂也是一个人名,是战国时代平原君的门客。他自己推荐自己当一次谈判代表把事办成了。后来人们就用毛遂自荐来表示自我推荐的意思。好吧,现代女毛遂──史维荣女士请上台!(笑声)
(三位学生并排站在讲桌前,面向同学。)
生:(自荐的史维荣)大家好!(师插话:很好,先行问侯!出于礼貌,哪位同学讲完了,我们都要报以掌声!对不起,打断你的讲演,重新开始吧!)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就在四千多年前(众笑),有一个人名字叫弈秋。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呢?因为他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了,所以叫弈秋,说明他的棋艺已经到了丰收的秋天,结满了累累的硕果。人们见他棋下得这么好,就请他出面教两个人学习下棋。
师:想在他丰硕的果园里再增添两只金苹果!(众笑)
生:这两个字下棋的学生一个叫李中芳(学生大笑,纷纷往后看),一个叫赵迪。(学生又笑又看)
师:笑什么?(有学生说刚才说的两个人都是本班学生。众大笑,师亦笑)你太棒了!为什么单说他两人?是不是一个爱学习,一个上课尽走神?
生:不是,他俩是我的好朋友。这个李中芳还不错,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上课,她只听弈秋讲课;可是那个赵迪就不行了。(众笑)她一边上课一边走神,看起来好象是在听课,但她一个心眼想着:要是有一群天鹅飞来有多好呀!我拿起弓射它几只下来,可以饱一顿口腹。
师:那叫一饱口福,福气的福。
生:可以一饱口福。结果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老师(众笑)
师:最好不要说弈老师,你不是说弈秋是人们称赞他的一个称呼吗?他不一定姓弈,也没听说有姓弈的。
生: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秋学棋,可是赵迪很快就跟人家李中芳差远了。(众笑)可赵迪还说:我的脑子不如你,没你聪明!但是弈秋却摸着胡须说:错了,不是这个原因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干什么事,学什么本领和知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然就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们用的成语专心致志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师:真的不简单啊!下一位讲。(该生发言略──编者)
生:(讲演得过奖的王亚欧)先生们,女士们。(笑声)
师:这种称呼是从国外传来的,他们比较尊重女性,所以应该把次序调过来。
生: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光临今天的故事大全!(笑声)话说唐朝天宝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越演越热的时侯。地球人都知道,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一点不假。这天,正是春末夏初,贵妃娘娘刚刚在华清池洗完了温泉。觉得无事可干,就想下一盘棋。
师:弈秋终于快出场了!(众笑)
生:可是下棋唐玄宗不是杨贵妃的对手。于是,玄宗皇帝传来了太监高力十,问他通国上下谁人下棋最好。高力士说:启奏万岁,小臣听说诗人李白棋艺不低。玄宗说:传我口谕:宣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听说了下棋的事,赶忙奏曰:微臣李白不才,不敢在娘娘面前现丑。臣推荐一人必能令娘娘满意。玄宗说:此人是谁?什么背景?快快道来!
师:这回弈秋该来了吧?
生:众位客官莫急,嘴急吃不了热豆腐!(众笑)话说李白长吁一口粗气,手捋三绺不长不短之须──我这个之字也当的字讲。(众笑)我下面开始扮演李白。启奏万岁,此人名弈秋,年已花甲。他乃我大唐天下最负盛名之弈手。日本使臣也派高人与弈秋手谈
师:告诉大家什么叫手谈。
生:手谈就是对弈,也就是下棋,是一种文雅的说法。我接着讲。结果日本人也大败而去。(众笑)这时玄宗皇帝已被说得兴起,说:派两个学生去向他学弈。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李白说:臣领旨谢恩。然后李白就给弈秋送了两个徒弟过去。其中一个名叫聂卫平(大笑)
师:怪不得聂卫平人称棋圣,原来师出名门!另一个便是享誉全国、名扬欧亚的本人──王亚欧!(全场鼓掌大笑)
师:啊,你也是弈秋名下高徒!请问先生,您会下围棋吗?
生:不瞒您说,本人粗浅涉猎,学艺不精。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就是没有机会!(大笑)话说开学以后,聂卫平兢兢业业、专心一意好好学棋,惟师傅弈秋之言是听;而王亚欧那小子(众大笑)虽然也貌似听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眼见秋去冬来,(师:又扯远了!)大雁准要南飞。(师:不是大雁吧?)天鹅也是侯鸟,到冬天也要迁移。
师:那不叫迁移,一般称其为迁徙。
(师板书迁徙拼音并写徒与之区别)
生:好。天鹅也和大雁一样要迁徙。于是那个王亚欧就一心想着天鹅就要到来了。我得引弓射箭,命中几只,好献给老师弈秋。但时间一长,好坏就显出来了。虽然他与聂卫平同师学艺,但两个人的棋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师:孙悟空翻一个筋斗都追不上)就是。所以聂卫平成了棋圣,王亚欧明年才能小学毕业。(大笑)唐玄宗听到这里说:这个王亚欧可能是小儿痴呆症吧?但杨贵妃却说:圣上此言差矣,那个亚欧小儿,非智不如人,是其不务正业,一心贪玩、不求上进也!(鼓掌)
师:太好了。我问你,我国的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最喜欢哪本?
生:都看过。《红楼梦》没多大意思,尽是家庭琐事。我最喜欢《水浒传》,里面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们的绰号我能背着说出一大半,《三国演义》我也喜欢。
师:他为什么能讲这么好呢?主要是他读书多。读书多,知识就丰富,所以语言生动。说实话,他的知识面和表达能力,就是和中学生比也丝毫不差!你不会骄傲吧?
生:不会。我没学好下棋就已经后悔了!(笑)
师:幽默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大家要像他一样多读书,好吗?还有一点我得告诉大家:讲故事可以创造发挥,展开想象,但这种想象一定要符合一般的人情和事理,不能有硬伤。例如,亚欧刚才说他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这可以,因为马晓春确实是一个围棋高手;但如果要说成想与姚明小试牛刀,就成了硬伤了。至于故事中把唐玄宗、李白都扯进来,好坏就是一种幽默了,是可以的。
《学弈》课堂实录 6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遍,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边听边思考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有什么区别,并做上记号。
(伴随着优雅的古典音乐,老师开始读,学生听并记录。)
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谁听出读文言文与读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文言文比我们读平时的课文要慢些。
(师点头认可。)
生:我听出了句子中间有一些停顿。
师:你听得真仔细。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读文言文停顿较多,但停顿时要“音似断非断,声断气不断”。下面老师来领读一遍。
(师领读,生模仿。)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读。
生:想。
师:好。现在同学们自己练读,边读句子边揣摩句子的意思。
〖反思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读通,是指读得正确、流利,表现在不读错字,正确地隔词断句,读出连贯的语气。初学文言文,学生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读不通顺。这时老师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味,对文言文的语法有个整体感受。同时,通过范读,老师把词句的停顿、语词的轻重、语气的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接着老师的`领读,引导学生切切实实掌握每一句的读法,准确把握节奏和轻重音,为读通乃至背诵奠定基础。
在本片段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范读后找出读文言文与读白话文的不同,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去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理念。
《学弈》课堂实录 7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流程,体验有效的学习。
⑵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⑶初步感悟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3、情感、价值观: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⑴师:有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关节约和环保方面的名言警句。
生: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这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句话是用文言文写的。
师:你还能背出哪些文言警句。
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言必行,行必果。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文言警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⑵出示教学目标,指名读。
2、自学质疑: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生:本文的作者是孟子。他是战国时期邹国人。
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
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查资料的。
师: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方法是诵读,最好方法也是诵读。让我们试着把课文读上两遍,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组内同学讨论,讨论后仍然不懂的,由组长在汇报时集中提出,由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3、交流:
生:我们想知道最后一句“为是其智弗与?”的意思。
生:我们想知道弈秋为什么不批评开小差的那个人?
生:我们想知道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点拨新授
1、初读,体会韵味节奏:
师: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
一生读(读得不是很流利,有乱断句的现象。)
师:你们感觉如何?
生:我认为他读得不是很流利。
生:我认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他停顿得不够准确。
师:谁再来试一试。
又一生读。
师:这次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他还是没能将停顿处理好。
师:让我也来试一试,好吗?请你们认真听听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出笔画一画。
师范读。
师: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将整篇课文读一读,你准备向谁挑战?
生:我读,我准备向陈尚智挑战。
学生赛读……
师:还有许多同学还想读,别急,等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你们会读得更好的,到那时,我们再来比一比。
2、研读,理解内容:
师:请对照注释,再读一读,看看这次有什么新收获?
生分组自学后交流汇报
生:我知道“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生:我知道:“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导。
生:“为是其智弗与”的意思是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
师:谁能把故事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师:你知道:“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吗?请用写格言的形式把自己体会写出来。
生:做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否则将一事无成。—未来的数学家(陆法东)。
生:专心致志乃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未来的动漫大师(刘修文)。
生:一心一意万事能成,三心二意一事无成。—未来的文学家(李梦婷)。
3、赛读,尝试背诵:
师:文章的内容,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我们就试试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来比一比。
学生自由练读,然后举行朗读比赛。
师: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
一生背,非常熟练。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告诉大家。
生:我是先在头脑中想一想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再背诵。
师:谁敢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背一遍。
生一起背。
4、对照目标,找出不足:
师:学了本课你感到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生:我最满意的是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的道理,最不满意的是我们小组的'人不肯回答问题。
生:我最满意的是会被《学弈》,最不满意的是老师没有让起来说故事的意思。
生:我最满意的是掌握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那就是多读,最不满意的是老师没有叫我读书。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你还有什么地方没掌握的向老师提出来。
三、练习巩固
1、出示竞赛题:
⑴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
⑵读了本文后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写一写。
2、各小组对照竞赛题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
2、汇报竞赛结果。
五、拓展练习
师:我们以前做过改诗成文的练习,课后请同学们试着将这篇文言文改写成一篇叙事具体的记叙文。(下课)
《学弈》课堂实录 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视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懂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
【教学难点】
学生参考注视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幻灯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指明读,并讲每句话的意思。)
2、师: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选自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板书课题《学弈》(出示课件:插图)师:谁能讲讲这幅图?
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下面同学们的开书。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
师:老师读的有时么特点?
生:老师读得比较慢。
生:老师读得比平时读课文时停顿较多。
2、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出示课件:文章的停顿。)
3、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学生自由练读。)
4、检查学生读得是否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生:一次自然实验课上老师讲师验方法我一心想着英语课要做准备,做实验
时我就不会做了,学了这可我懂得了专心听讲的重要。
声:有一次,水开了,妈妈让我灌暖壶,因为心里想着看电视,所以差点烫脚,所以我们做事也要专心致志。
……
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时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读文言文的方法。
生2:我懂得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生3:我学会了参考注视理解古文内容的方法。
《学弈》课堂实录 9
一、警句引路,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生齐读名言警句。
老师:这两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老师:你都积累过哪些用文言文写成的名言?背给大家听听。
生背诵积累的名言。
老师:积累是学语文的好方法。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与结晶,学好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老师也很喜欢文言文,今天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
师配乐背诵《学弈》。
老师:知道这篇文章出自何处吗?(《孟子》)通过预习,你对孟子有哪些了解?
生汇报资料
师课件展示孟子简介。
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这篇经典文章。(板书课题)“弈”字是生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书空练习(生书空后齐读课题)
老师:谁能单讲这个“弈”字?那“学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在现代的汉字中有一个字和“弈”字发音相同,长得又特别象,你知道是哪个字吗?(学生:是“神采奕奕”的“奕”字)对,就像我们今天的学习状态一样。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老师:他们在下什么棋?(围棋)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一个老人在教两个人下棋,一人听得很认真,另一个却三心二意。
老师:认真观察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那课文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把书打到46页。
二、范读引领,自渎学文。
(课件出示:自渎要求。)
学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老师:这篇文言文该怎样来读呢?(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语速慢,停顿多,有感情。
老师:古人读书讲究吟诵,读得入情入境,如醉如痴。学好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朗读,最好的.方法也是朗读。
生用多种方式朗读(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互读、赛读、齐读)
老师:要想把文章读得更好,怎么办?
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
老师:你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学生:可以看注释、联系上下文,还可以对照译文。
老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一定能把课文学好。
三、研读课文。
老师:读了这么多遍课文,谁愿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说课文内容。
老师:弈秋是个怎样的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
学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老师:者,的人的意思。如读者是读书的人,作者是写作的人。像这样的你还知道吗?
学生:听者是听别人说话的人......
老师:这么好的老师,肯定会“严师出高徒”啊,这两个人又是怎样学的呢?
学生:其一人专心致志。(师板书:专心致志)
师:一人专心致志,这个称呼合适吗?理由呢?
学生:惟弈秋之为听。(课件)
老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这个人专心致志的听讲,弈秋的话声声入耳,其他的声音听而不闻。看来,这个称呼恰如其分,还可以怎样称呼他呢?
学生:一心一意者、一丝不苟者......
老师:其实你们说的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文,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如果有人问你“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来自何处,你可以自豪地告诉他——(学生:学弈。)
老师:另一个人起个什么名字?
学生:三心二意者。(师板书:三心二意)
【《学弈》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学弈》课堂实录03-08
学弈原文翻译05-30
《纪昌学射》课堂实录09-02
读《学弈》有感08-09
《吆喝》课堂实录03-06
《春》课堂实录03-07
《灯光》课堂实录03-12
背影课堂实录03-16
课堂实录《蒲公英》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