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赏析

时间:2025-03-28 16:45:03 赛赛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赏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茹志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表达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之情。

  人物简介

  茹志鹃(1925——1998)

  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度日。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读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历任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了10多篇小说,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草原上的小路》(《收获》1979年第3期)、《儿女情》(《上海文学》1980年1月)、《家务事》(《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一支古老的歌》(《文汇增刊》1980年第3期)等。

  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也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赏析】相关文章: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后反思04-15

樟树11-24

《大江保卫战》课文赏析12-18

樟树的作文10-13

胡雪岩故居作文10-12

钱学森故居作文11-18

老樟树作文01-24

游西施故居作文08-10

游周恩来故居作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