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4-12-31 10:44:57 玉华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

  大学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 1

  一、知识要点总括

  基本知识要点

  1、《秋夜》,作者鲁迅,现当代最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体特点是通过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

  2、《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女作家。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文章的总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3、《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4、《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5、《毛伶传》,作者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清初的文人。这是一篇人物传记,采用倒叙方式,使文章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

  二、单元内容概要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

  1、叙事

  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1)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如《哭小弟》、《我与地坛》等文章。

  (2)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分叙(也叫平叙)。

  2、写人

  写人主要有五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即对话描写)、行动描写(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写景

  景物描写,是对于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的特定背景的描写。景物描写可分为两种: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前者为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写。

  4、抒情

  记叙文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记人寄情、叙事述情、写景寓情、状物抒情、说理言情等多种方式。

  5、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较大的不同。它与叙述相结合,并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表现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和夹叙夹议三种形态。叙事、记人、写景、抒情、议论几种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三、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秋夜》:鲁迅,现当代最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哭小弟》:宗噗,当代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我与地坛》:史铁生,当代作家。

  《都江堰》

  本保主要考核点是:

  余秋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掌握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对比的意义;划分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部分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着眼点;识别文中所采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或比拟作用;认知本文较强的思辨色彩。其中重点掌握: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壮观的水利工程的描绘,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行为和举措。

  2、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对水流壮观景象的描写是重点。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观点。

  第二层,包括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原因。先说明“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接着在将两者进行对比,指出都江堰虽然在规模上空间上比不上长城的宏大与辽阔,但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接着历数都江堰在从三国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期间所起的伟大作用,再次印证都江堰的伟大。然后将两者对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并把它比拟为一位用爱心细细浸润儿女,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比起长城的突兀、僵硬和傲慢来,它确实要伟大得多。

  第三层,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话再次对都江堰的伟大作用作出肯定性判断。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描绘都江堰水流的壮观。这一部分为纯记叙的语言,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自己开始以为都江堰只是一处水利工程,不会有大大的游观价值。此为欲扬先抑之法,为下文盛赞它的壮观作反衬。

  第二层,包括第2—3自然段,对都江堰的水流壮观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先在第2自然段用三个含比喻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来写水流的声音,极为形象、生动,这是正面描写;然后再写作者的感觉,“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这是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极写江水翻卷咆哮的壮观。开始从侧面将江水与海水进行对比,突出它的喧嚣的生命力。接着用汪洋恣肆的文笔对江水进行正面描写:它的运动“极有规矩”,遇到分水堤就“刷地一下裁割为二”,遇到坚坝后,“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突然又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它“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这一段大量运作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江水的巨大声势。

  第三部分,即第三节,赞颂和评价李冰父子的伟大功绩,夹叙夹议,具有思辩色彩。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都江堰的一切应归功于李冰。

  第二层,包括2至12自然段,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对比等手法,展现李冰的光辉形象。

  第三层,包括第13至15自然段,写李冰对后世的影响。由于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所以李冰父子的事业能够延续到后世,他们父子已成为为民造福的象征,最后,作者坚信,只要都江堰不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第四部分,即第四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横江索桥和二王庙。可划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横江索桥的高、险及江流由凌厉锐进到驯服的情景,进一步称赞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

  第二层,包括第2至5自然段,由二王庙祭扫李冰父子展开议论,希望人民永远纪念李冰父子,从而进一步赞颂李冰精神的伟大。

  大学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 2

  《大学语文》共分为五部分: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和附录。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接受和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与写作这种文体。教材选录了15篇议论文,其中现代文10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议论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应能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反语、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说明文是一种常用文体。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说明文已成为人们传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交流介绍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方法的重要文章体裁。教材选录了8篇说明文,通过阅读这些说明文,我们能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这8篇说明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应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以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教材选录了13篇记叙文,其中现代文8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记叙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应能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并能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从先秦至清,历代留存至今的诗歌(包括词曲)数以万计,且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教材选录了20首诗词(以古代诗词为主),就是为了让考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切实理会诗歌的情感内容、抒情方式及艺术特点。对于诗词部分,考生应能熟读或背诵;应能概括并记忆20首诗词的情感内容;应能认知20首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总之,以上四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进一步提高考生的语文水平,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分析一般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范文学习和作文训练,提高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掌握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识、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大学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 3

  一、记叙文单元

  1. 基础知识

  记叙文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类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间用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法。它取材广泛,反映现实有相对“完整性”,且有特定观察点和叙述角度,可细分为写人、叙事、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2. 课文相关

  《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是纪事散文,记叙了郑国统治者内部的战事。

  《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讲述齐楚争霸中的一场外交斗争,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展现外交斗争过程。

  《齐晋鞌之战》:选自《左传成公二年》,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展示战争过程,如齐侯的轻敌表现为“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等,在刻画人物和叙事上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方法。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由刘向整理编订。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所作,议论与叙事并重,夹叙夹议,语言慷慨激昂,充满悲剧气氛。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作品,他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众体皆备,这篇传记形象鲜明,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背影》:朱自清的回忆性抒情散文,只集中描写一个片段却感人至深。

  二、议论文单元

  1. 基础知识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是作者观点主张,可分为对事物本质意义、价值评价、结果、把握事物本质要害策略问题的看法等。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史实、具体事例)和理论论据(名人名言、公理规律、推理所得道理)论证分为立论(正面证明自己论点)和驳论(反驳别人错误论点),基本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

  2. 课文相关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先秦语录体散文集,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思想核心为“仁”和“礼”。本文是驳论,以对话方式批驳,论据多样,论证有力。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文章善用比喻排偶,说理气势磅礴,孟子倡导民本思想,本文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采用连锁推理句式。

  《大同》: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思想深刻,本文运用正反对比、排比句式描绘“大同”“小康”理想社会形态。

  《谏逐客书》: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奏章,写作技巧出色,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结构曲折多变,多用排比对偶句,开散文辞赋化风气之先。

  《灯下漫笔》:鲁迅作品,选自杂文集《坟》,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善用修辞手法增强议论气势和讽刺性。

  《谈时间》:梁实秋的议论性随笔散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比较论证与归纳论证方法并用。

  三、诗词曲赋单元

  1. 基础知识

  古代律诗、词、散曲、赋都属诗歌范畴。古代诗歌分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等诸体)和近体诗(包括排律、律诗和绝句)。词产生于唐末,兴盛于宋,句式长短句为主,押韵灵活,文辞通俗。曲兴起于元代,分剧曲(用于演唱,有完整故事情节)和散曲(供人托情言志),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特点是音乐性强,句句押韵等。赋是汉代特殊文体,兼具诗歌与散文性质,起源于楚辞,受先秦散文影响。

  2. 课文相关

  《七月》:选自《诗经豳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篇,艺术手法上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运用比兴、双关隐语、顶真等。

  《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通过爱情悲剧控诉封建礼教和门阀观念罪恶,表达爱情婚姻自主愿望,运用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塑造形象。

  《登高》:杜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写登高之景雄浑苍莽,语言凝练,情景交融。

  《发现》:闻一多作品,选自诗集《死水》,表现对军阀黑暗统治的失望愤懑和对祖国的复杂情感,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情感。

  四、小说戏剧单元

  1. 基础知识

  小说是散文体叙事性文学体裁,我国小说渊源可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等,西方小说在史诗和戏剧文学基础上发展。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反映社会矛盾冲突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剧本是文学体裁一种,戏剧冲突体现在人物性格冲突上,戏剧语言包括人物对白和舞台说明。

  2. 课文相关

  《风波》:鲁迅作品,选自《呐喊》,描写辫子问题的风波,揭示辛亥革命不彻底性,反映农村社会停滞与落后面貌。

  《断魂枪》:老舍作品,他的作品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浓郁北京味,这篇小说体现其语言特色。

  《米龙老爹》:莫泊桑作品,采用倒叙方式,先描写田园风光引出故事,善于通过肖像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作品,采用“一虚一实,双线并行”结构,善于通过人物外部行为和表情揭示心理活动。

  大学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 4

  一、课程内容概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体裁。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知识的科学性,表达的客观性。

  学习说明文这一单元,应掌握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与结构及常见的说明方法。

  1、说明文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说明文进行以下几种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

  前者如《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以及《我们肚子里的食客》四篇文章。后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和《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四篇。

  (2)按文章表达的语体划分,可分为两类:文艺性说明文,非文艺性说明文。

  前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和《我们肚子里的食客》《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苏州园林》(均为科学小品)。后者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与结构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概括起来有三种:

  (1)时间顺序,如《菊花》。

  (2)空间顺序,如《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3)逻辑顺序,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B.最常见的说明文结构方式有两种:

  (1)总分关系。“总一分”方式,如《苏州园林》:“总一分一总”方式,如《桥的运动》:“分一总”方式,如《白丝翎羽丹砂顶》。

  (2)并列关系。如《菊花》。

  3、常用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法。其公式为:被定义概念=属十种类。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中对“物理”的说明。

  (2)诠释法(解释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的特点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海市蜃楼”的成因。

  (3)比较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建筑布局不讲究对村的特点,就与古代宫殿和近代住房比较。

  (4)比喻法,如《桥的`运动》用人坐板凳造成板凳变形,比喻说明车过桥上引起“变形”的力学原理。

  (5)图表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运用箭头图表示工序。

  (6)数据说明法。

  (7)例证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用烧水泡茶喝的生活事例说明统等方法如何应用的道理。又如《桥的运动》举出车行、风雨、气温、浪打、地震等引起桥变形的例子说明在外因作用下桥的运动。

  (8)引用说明法,如《白丝翎羽丹砂顶》介绍丹顶鹤的形态、生活特征时,即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和诗词;《菊花》说明菊花的悠久历史,也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及诗词、小说等。

  二、说明文单元考核的知识要点

  1、基本知识要点

  1、《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作者钱学森,当代核物理学家。按说明对象分,这是将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科技说明文。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运用了“层层推导、条分缕析”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说明方法。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者竺可帧,现代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又属于科学小品。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相结合,主要运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

  3、《桥的运动》,作者茅以升,现代桥梁专家。按说明对象分,这是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来看,属科技说明文。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比喻、引用等说明方法。

  4、《统筹方法平话引子》,作者华罗庚,现当代数学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本文属非文艺性说明文。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运用了举例、图表等说明方法。

  5、《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作家、教育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采取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运用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

  6、《白丝翎羽丹砂顶》,作者贾祖湾,科普作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全文采用“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大量采用“引用”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

  7、《菊花》,作者杨宪益,现代翻译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总体上采用并列关系的结构方式。每一部分又采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逐层展开说明内容。文中多用引用说明法,大量运用掌故,引述典籍、资料。

  8、《我们肚子里的食客》,作者高士其,现当代科普作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按空间顺序说明细菌在人体内寄食的情况。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文学表现手法,把说明对象形象化、人格化。

  三、基本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钱学森,核物理学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桥的运动》:茅以升,桥梁专家。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华罗庚,数学家。

  《苏州园林》:叶圣陶,作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白丝翎羽丹砂顶》:贾祖湾,科普作家。

  《菊花》:杨宪益,翻译家。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高士其,科普作家。

  2、体裁归类

  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的有:《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的有:《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属于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苏州园林》。

  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既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又属于科学小品的有:《菊花》、《苏州园林》。《白丝翎羽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既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又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有:《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3、结构方式归类

  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结构方式说明的文章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统筹方法平话引子》、《桥的运动》。

  采用了“总一分”结构方式说明的文章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州园林》、《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采用了“分一总”结构方式的说明文是《白丝翎羽丹砂顶》。采用了“并列”结构方式的说明文是《菊花》(各部分中又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4、主要说明方法

  主要的说明方法的采用,各课文如下: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定义、举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诠释。

  《桥的运动》:定义、列举、比喻、引用。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定义、举例、图表。

  《苏州园林》:比较、比喻。

  《白丝翎羽丹砂顶》:引用。

  《菊花》:引用。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比喻、拟人。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钱学森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钱学森自赴美留学后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现代自然学科体系;识记本文着重说明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强调了基础学科特别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知本文“总一分一总”的整体结构方式;识别本文综合运用了定义、诠释、举例三种说明方法的含义。

  这是一篇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在宏观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构成和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后,着重说明了基础科学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强调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故此,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说明的中心

  作者在宏观介绍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与基本体系之后,着重说明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一再强调基础学科尤其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即物理与数学)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文章结构

  本文的文章结构是“总一分一总”整体结构方式。首先概说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再由基础学科推进到“最基础”的学科。进而,作者又展

  开分述,对一般基础学科分门别类地逐一解说,突出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最后,在条分缕析的基础上,作者又用归纳法勾画出以根本的基础学科为支柱的现代科学体系的总体构成。全文纲目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大学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 5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竺可桢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本文所说明的重点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认知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的特点,读来引人人胜,简要说明开头的叙事有什么作用;识别本文主要运用的诠释说明方法。

  这是一篇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说明文。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所以,在学习时,应予注意把握好下面重点内容:

  1、写作特色

  本文最主要的一个特色是:说理与叙事相结合。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所以这篇科学小品行文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把说理同叙事结合起来,在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将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等穿插在说理过程中,形成近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象”的同时不时插入科学道理的讲述,读来引人人胜。

  2、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周密,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而且行文较自由,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从而将事理诠释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文的说明中心是解释“海市蜃楼”与“鸣沙”两大怪异见象的成因,作者因此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将形成这些现象的特定条件逐一解释清楚。

  《桥的运动》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以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说明的中心和要点,以及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义、列举两种说明方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说明和引用说明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析理精深的科学小品,是阐述桥的运动的说明文。作者运用辨证唯物观点和物理学知识,剖析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意识到本课的说明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本文不仅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还使用了引用。其中定义和列举是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定义说明法:如说“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等。

  列举说明法:如说“一座桥不论是在有重车疾驰、狂风猛扑、巨浪急冲或气温骤变的时候,或是在风平浪静、无车无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过桥的影响的时候”,都有内部分子的运动,则是列举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生动,通过通俗易懂的形象描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如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在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就是运用了比喻说明方法。

  引用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文章开头用尾生守约的故事来说明桥的固定性,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文末用恩格斯的话来总括桥的运动的实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两者均运用了引用这一说明方法。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华罗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据课文,概括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认知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来说明复杂科学道理的总体特点;认知本文的图表说明法,简要说明文中三个图表的不同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统筹方法的说明文。文章主要是说明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本文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难懂为浅显易懂。运用这种事例说明的方法,在学习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

  统筹方法是一种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

  运用统筹方法来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是应用统筹方法的目的。而合理安排工序,则是关键所在,此为统筹方法的要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出统筹方法“主要是有关时间的问题”,科学地利用时间,一定大有补益,这段点明了统筹方法的作用。

  2、写作特色

  本文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文中所举的泡茶喝的例子,就是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普遍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通俗易懂的;典型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

  3、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图表说明方法,本文所制的三个图表的依次展开,体现了文章层次内容的不断深化,它们不仅揭示了统筹方法的运用过程,而且收到了使整个说明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的效果。

  第一个图表的作用是:标明泡茶喝的全过程、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其它要素。

  第二个图表的作用是:简化工作程序,看出缩短工时的关键。

  第三个图表的作用是:用数字代替文字,显示统筹方法的“数字方法”实质。

  《菊花》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杨宪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划分有关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本文的并列式总体结构和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说明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引用”说明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

  这是一篇介绍菊花的说明文。在学习时需要掌握

  1、杨宪益(1925一)是现代翻译家。本文是他的一篇说明文,既是一篇实体事物说明文,又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本文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法。引述典籍、资料,大量运用掌故,是这类说明方法的特征。

  2、熟知课文的内容:

  比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陶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诗人,他又很喜欢菊花,而菊花又是一种到了秋天才开的花,也像很有骨气,因此后来大家都拿菊花比作有骨气的文人,无形中提高了菊花的身价。

  (1)从这里可以看出,自陶渊明时开始,人们对菊花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这段文字看,陶渊明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3)从这里看,人的骨气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

  (1)从延年益寿观念到人格气节象征观念。

  (2)一是由于陶渊明非常爱菊,二是陶渊明与菊花都有骨气。

  (3)人的骨气是在与恶势力的抗争中显现出来,菊花的骨气是在与肃杀秋霜的抗争中显现出来,两者异质而同构,故可用秋菊象征人的高风亮节。

【大学语文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语文知识点归纳03-04

《乘法》知识点归纳08-29

三年级语文期末知识点归纳12-18

《线的认识》知识点归纳02-29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06-11

语文课文知识点归纳02-27

陈情表知识点归纳11-20

《鸿门宴》的知识点归纳09-17

地理水平考知识点归纳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