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10-21 13:41:1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于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初步学会求绝对值等于某一个正数的有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从数形两个侧面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以及求绝对值等于某一个正数的有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两只小狗从同一点O出发,在一条笔直的街上跑,一只向右跑10米到达A点,另一只向左跑10米到达B点。若规定向右为正,则A处记作XXXXXXXXXX,B处记作XXXXXXXXXX。

  以O为原点,取适当的单位长度画数轴,并标出A、B的位置。

  (用生动有趣的引例吸引学生,即复习了数轴和相反数,又为下文作准备)。

  2、这两只小狗在跑的过程中,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在数轴上的A、B两点又有什么特征(从形和数两个角度去感受绝对值)。

  3、在数轴上找到-5和5的点,它们到原点的距离分别是多少表示和的点呢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存在这样的情况,无需考虑数的正负性质,比如:在计算小狗所跑的路程中,与小狗跑的方向无关,这时所走的路程只需用正数,这样就必须引进一个新的概念———绝对值。

  二、建立数学模型

  1、绝对值的概念

  (借助于数轴这一工具,师生共同讨论,引出绝对值的概念)

  绝对值的几何定义: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比如:-5到原点的距离是5,所以-5的绝对值是5,记|-5|=5;5的绝对值是5,记做|5|=5。

  注意:①与原点的关系②是个距离的概念

  2、。练习1:请学生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明解决有的问题只需考虑的数绝对值。[温度上升了5度,用+5表示的话,那么下降了5度,就用-5表示,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意义(即:上升还是下降),只考虑数量(即:温度)的变化,我们可以说:温度的变化都是5度。银行存款,如果存入100元用+100表示,那么取出100元就用-100表示,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意义(即:存入还是取出),只考虑数量的多少,我们可以说:金额都是100元。]

  (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应用深化知识

  1、例题求解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1.6,0,-10,+10

  2、根据上述题目,让学生归纳总结绝对值的特点。(教师进行补充小结)

  特点: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零的`绝对值是零

  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3、出示题目

  (1)-3的符号是XXXXXXX,绝对值是XXXXXX;

  (2)+3的符号是XXXXXXX,绝对值是XXXXXX;

  (3)-6.5的符号是XXXXXXX,绝对值是XXXXXX;

  (4)+6.5的符号是XXXXXXX,绝对值是XXXXXX;

  学生口答。

  师:上面我们看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是由符号,和绝对值两个部分构成。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规定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那么大家在今天学习了绝对值以后,你能给相反数一个新的解释吗

  5、练习3: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这个数是什么数

  ②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个数是什么数

  ③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吗

  ④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对吗

  ⑤绝对值是同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这句话对吗

  (由学生口答完成,进一步巩固绝对值的概念)

  6、例2.求绝对值等于4的数

  (让学生考虑这样的数有几个,是怎样得出这个结果的呢对后一个问题由学生去讨论,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个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分析:

  ①从数字上分析

  ∵|+4|=4|-4|=4∴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4和-4画一个数轴

  ②从几何意义上分析,画一个数轴

  因为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4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两个,即表示+4的点P和表示-4的点M

  所以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4和-4.

  6、练习:做书上12页课内练习1、2两题。

  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3、由学生自行总结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的体会。

  五、课后作业

  1、让学生去寻找一些生活中只考虑绝对值的实际例子。

  2、课本15页的作业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知识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情境导入同学们,20xx年10月15日,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多媒体同时出示“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的画面).那么,你们知道宇宙飞船离开地球进人轨道正常运行的速度是在什么范围吗?这时它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米/秒)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米/秒).、的大小满足。怎样求、呢?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请看下面的问题.“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此内容有感染力,使学生对

  本章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这里的计算实际上是已知

  幂和乘方的指数求底数的问题,是乘方的逆运算,学生以前没有见过,由此引出了本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这些内容的大体思路.

  提出问题

  感知新知多媒体展示教科书第160页的问题(问题略),然后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练习:教科书第160页的填表.练习:教科书第160页的填表.这个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就是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的边长,这与学生以前学过的

  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它的面积的过程互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这种互逆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归纳新知上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乘方运算中,已知一个数的指数和它的幂求这个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 (x≥0)中,规定x = 。

  思考:这里的数a应该是怎样的数呢?

  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因为……也可以写成,读作“二次根号a”。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比较抽象,原因之一是学生对石这个新

  的符号的理解要有一个过程.通过此问题,使学生对符号“而”表示的具体含义有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应用新知例.(课本第160页的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4)0.0001

  建议:首先应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应满足怎样的等式,应该用怎样的记号来表示它,在此基础上再求出结果,例如求100的算术平方根,就是求一个数x,使=100,因为

  例题的解答展示了求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思考过程.在开始阶段,宜让学生适当模仿,熟练后可以直接写出结果.

  探究拓展提出问题:(课本第160页)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教科书在边空提出问题“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

  这是为在10.3节介绍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做准备.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提问: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布置作业3、必做题:课本第167页习题10.1第1、2、3题;168页第11题。

  4、备选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i.是25的算术平方根;

  ii.一6是的算术平方根;

  iii. 0的算术平方根是0;

  iv. 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算术平方根.

  (2)下列各式哪些有意义,哪些没有意义?

  ①-② ③ ④

  (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0平方厘米,求以这个正方形的边为直径的圆的面积。

  在本节的第一个“探究”栏目之前,重点是介绍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因此所涉及的数(包括例题中的数)都是完全平方数(能表示成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所求的是这些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主要是要建立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为了使学生体会引入算

  术平方根的必要性,感受新数(无理数)的产生是实际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章前图的学习不要省略.特别地应提醒学生这里求速度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幂和乘方求底数的问题,是一个新的数学问题.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并有兴趣

  的.教学中要注意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对它的符号的理解与接受要有一个过程,但这也是最重要的,能从根号很自然地联想到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应满足的一个等式)这是学好平方根概念的基本保证,所以在例题之前安排了试一试和想一想,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关的训练.

  通过对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引人算术平方根符号的必要性,明确有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不能容易地求得,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

  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5=12(吨)

  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

  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

  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

  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1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

  (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

  (3)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

  分析:

  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

  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

  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

  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总份数:3+2=5

  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

  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验算:

  ①求总数240+160=400

  ②求比240∶160=3∶2

  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

  (附图)

  这道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

  多少。

  师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试一试。

  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

  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

  ①总份数4+5=9

  验算:①总棵树20+25=45(棵)

  ②比20∶25=4∶5

  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

  (三)巩固反馈

  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

  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

  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

  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

  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

  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白话文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

  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0÷2,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

  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

  0.6×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5

  解:设氢为x千克。

  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设氧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03-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2-24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计划教案02-27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03-2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03-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反比例》教案03-27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优秀07-19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