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06 10:01:2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1

  一、单元内容简析及教学目标

  1、内容简析: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倒数的认识,共3节。本单元也是下一单元分数除法的学习基础。

  2、教学总目标:

  知识目标:

  ①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②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③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④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

  ①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课时子目标

  第一节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①正确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注意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②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与笔算。

  ③掌握分数乘加、乘减和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来进行计算。

  第二节分数乘法应用题

  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地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②培养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习惯,提高审题能力。建立量率对应关系。

  第三节倒数的认识

  ①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③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四、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教学课时计划

  单元名称

  分数乘法

  课时

  14课时

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提问: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指出: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答:每天读9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 和6 : 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 60:40

  内项: 6o

  外项: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 :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 60/40

  3.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练一练,练习十一6-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的小数位数的小数或把小数化简。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千位的数,或根据要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指名口算练习十一第6题)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

  二、复习小数的性质。

  (1)提问: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的性质的作用是什么?(板书小数的性质)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写,指名口答,教师板书订正。

  (3)做练习十一第7题

  指名口答

  追问:为什么20末尾的0不能去掉,0.020里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会改变小数的大小吗?为什么?

  2、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提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板书:小数点各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点左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2)做“练一练”第3题

  学生观察后指名口答

  (3)做“练一练”第3题

  学生口答结果,说一说为什么?

  (4)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填课本,集体订正

  三、复习数的`改写。

  1、复习数的改写

  (1)做“练一练”第4题

  提问:A、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B、怎样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2)归纳方法(略)

  (3)把3.24956保留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各是多少?

  一人板演齐练,集体订正,说一说怎样想的?

  3、做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教师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复习内容和方法。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9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7

  第14课时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动。

  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

  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2、深入探究: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如:

  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

  3、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4、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5、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104~P106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百分数,知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培养和作意识,以及比较、分析、综合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意义,会读、会写。

  教学难点:

  意义,以及与分数的比较。

  教学准备

  口算卡、答题卡(考验)、实物投影、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认识学生):

  50×3=17÷100=25×4=60÷80=3÷20=

  2、续编故事《白雪公主》——去救小矮人。

  “看:哪一支队伍能成为我们班最有实力的代表队。”

  二、探究新知

  1、理解意义,学习读、写法

  帮白雪公主挑选冒险队伍(课件出示)。

  猜一猜。

  独立分析。

  合作探索,教师巡视,参与挑选(讨论1)。

  汇报(讨论2):

  说明挑选原因。

  引导:比——成功的几率。

  定义:百分数。

  带:写法、读法、表示?

  (评:我们班最有实力的代表队)

  观察(课件)

  百分数的分子的情况:由于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的比率关系,所以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可以是小于100的数,也可以是等于或大于100的'数。

  小结:谈收获。(板书补完课题)

  感知用途:看资料(课件),拓展。

  2、应用

  迎接白雪公主的挑战(课件出示)。

  完成课本P105的1和P106的1、2题

  (开火车:1;)

  (投影展示第2题)

  (分别说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评:我们班最有实力的代表队)

  3、百分数与分数的比较(评班级代表队的关键)

  讨论——帮小矮人们解答疑问。

  三、应用

  (老师也相信,经过了时间的磨练,大家的知识肯定会有所增长)

  1、P106的4、3题。

  2、联系实际:

  ①。本次营救的成功率?

  ②。我们班有条件加入白雪公主的冒险队伍的人占全班的___%。

  (评:我们班的代表队)

  四、拓展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风影队:

  火影队:

  雾影队: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

  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简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联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要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同学们,昨天看新闻了吗?谁能给大家发布一条体育新闻。(生:第十二届亚运会于昨天在日本广岛结束,中国队共获得137枚金牌,名列第一。)对,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博,为国赢得了荣誉。(注:上课当天为第十二届亚运会结束的第二天,1994年10月17日。)

  亚运会结束后,通常要对各国获得金牌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的制成统计表,有的绘成统计图,请同学们看这样一张图。

  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

  1994年10月

  像这样的图,同学们见过吗?(见过)图中的数叫做百分数,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见过)在哪里见过?(生:在报纸上看见过;在包装盒上看见过;在爸爸单位的办公室里看见过;在像老师给我们看的这样图上见过)

  揭示: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2、导入:为什么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做百分数呢?今天我们学习百分数。(板书课题)

  [针对学生对体育比赛很感兴趣的特点,课上先让学生发布一条体育新闻,立即吸引了学生。再出示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百分数,引导说出在哪里看过百分数,并提出共同探求什么叫做百分数,学生非常乐意,并且兴趣盎然。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索,揭示特征

  (一)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上第128页的例题。

  思考: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

  (2)用百分数比较有什么好处?

  (3)什么叫百分数?

  让学生自学课本后,同座同学议论思考题。

  [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百分数的意义。]

  2、集体讨论,揭示意义。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是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

  (2)在这里,比率这两个字怎样理解?(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3)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比率是多少呢?是怎么得到的?五年级呢?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成下表:

  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学生人数

  六年级17100

  五年级30200=

  (4)用百分数表示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后板书:分母相同,便于比较。)哪个年级三好学生所占的比率大?

  (5)用百分数进行比较,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约分的要不要约分?(揭示: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

  (6)表格中,两个百分数的下面一格应填写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7)什么叫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例题中应把什么人数看成一个数,什么人数看成另一个数?谁能说一说表格中的百分之十七和百分之十五表示的意义?

  (8)百分数的概念中提到了几个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联系?(倍数联系)

  3、举例辨析,揭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1)鸡的只数是鸭的;

  (2)绳长是铁丝长的;

  (3)一堆煤重吨。

  师生讨论:

  (1)这三句话中的三个分数,哪个是百分数?为什么?

  (2)吨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3)这三个数都是分数,而前两个才是百分数。谁能说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后出示下表:

  分数百分数

  意义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

  从而得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百分数后面通常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师生讨论,初步建立概念后,再通过分数和百分数的辨析比较,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1.为了区别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教师示范百分号的写法后,让学生板演,进行书写练习,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写得最好看。

  2.教师示范书写百分数,引导学生写黑板上和上例中的百分数。

  3.教学读法。指出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齐读百分数。

  (三)揭示百分数的特征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特征:

  1、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2、只表示倍数联系;

  3、采用百分号%表示。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读出百分数,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练习三十第1题中的百分数。读后提问:

  (1)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这组百分数中还有比1%小的百分数吗?(0.5%)

  (2)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这是为什么呢?(指出:百分数固定分母是100,也就是把比较的标准平均分成了100份,相比较的量就可能是这样0.5份、1份、121.7份、300份等)

  2、教师投影出示下图,

  (1)用百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师先用红色画上8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出来,并说出8%的含义。然后用蓝色画出32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后提问:你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40%;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60%)

  (2)用阴影表示百分数。

  借用上图,让学生用阴影部分表示出65%和100%。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练习三十的第3题。

  [学生根据老师画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写出百分数后,并没有因而而满足,而是启发学生说出8%和32%的具体含义,启发学生紧扣百分数意义说出含义,将百分数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启发学生回答:在图中,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吗?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渗透了百分数相加减的思想方法,为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提供感性材料。]

  3、口答。

  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然后要求学生用带有百分数的句子回答已经写好的个数。(如一学生写好3个百分号,则回答: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或完成任务的30%。)

  4、选择练习。

  出示一组百分数。

  6%3.9%120%98%100%

  (1)提问;这一组百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两个最接近?

  (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今天的课上,由于学生们认真听讲,学会同学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

  (2)大同小学学生每月的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50%。开展节约活动后,只占()。(3.9%或6%)

  (3)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4)由于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必定能达到()。(100%)

  5、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0%。

  (3)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

  (4)一本书已看了40%。

  (5)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

  提问:

  (1)第一、二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我国用只占世界5%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小事。如果我国人口有所控制,如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人民的生死水平将会怎样?(提高)我国的经济建立的速度将会怎样?(更快)

  (2)一本书已看了40%,说明还剩百分之几没有看?(60%)已看了40%,是不是必定看了40页?如果是看了4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如果这本书有200页,已看了多少页?如果有300页呢?如果有1000页呢?

  (3)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如果下半年也完成计划的60%,这样,全年的计划完成了吗?是正好完成,还是超额完成?超额了百分之几?(20%)你是怎么算出来的?(60%+60%-100%=20%)

  [学生读出含有百分数的句子后,教师提出一组问题,引导思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意义,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做好孕伏]

  6、再出示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读出图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亚运金牌统计图的再次出现,让学生说图中百分数的意义,巩固深化了新知识的学习,在一节课中,由设疑到答疑,前后呼应,便于学生领悟其所以然,做到结构完整。]

  四、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三十第4、5题。

  五、课堂小结

  六、游戏

  请这节课学会的同学举手,(全班56人都举起了手)谁能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说明现在同学们举手的情况。(这节课学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现在四个组的人数同样多,如果其中一组同学举手,举手的人数可用什么百分数表示?(25%)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两组同学举手呢?三组呢?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百分数:25%,说:这个百分数表示第一次离场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第一次可以走多少人?(一个组同学的人数14人)老师让第一组同学先离场。接着,又板书一个25%,提问:这个百分数表示第二次离场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又可以走多少人?又让第二组同学离场。还剩下两组同学,提问:老师再写一个什么百分数,大家都可以离场?(50%)这个50%表示谁是谁的50%?学生回答后,一起离场。

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第12页例6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出示例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

  问: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

  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

  4、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5、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6、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7、检验

  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

二、教学“练一练”

  1、做第1题,先审题

  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

  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解答

  2、做第2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

  再让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习

  对比练习:

  1、练习四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相同,但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2、练习四第9题: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生活情景的理解,生活信息的提取、加工,培养学生观察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问题的数量关系。

  3.通过学生灵活选择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操作,培养学生完整的数学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分数乘法两步问题的数量关系。

  2.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1.下面各题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3÷5。

  (2)一条公路,已修了4÷7。

  (3)小明有一些零花钱,用去一部分后,还剩下3÷4。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1÷11。

  2.口头列式

  (1)32的3÷8是多少?

  (2)120页的1÷6是多少?

  3、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分数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

  二、自主探究 掌握新知

  1.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已发现3个兵马俑。

  2.课件出示兵马俑资料

  (1)1号坑内有6000尊陶俑、陶马,已清理出它的1÷6。

  (2)1号坑面积最大,比2号坑大5÷9,2号坑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

  (3)2号坑内的陶俑、陶马数比1好少3÷4。

  (4)3号坑最小,内有陶俑66尊。

  3.让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并思考: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论1:1号坑还剩下多少尊陶俑、陶马没有处理?

  生2:1号坑占地面积约有多少平方米?

  生3: 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

  4.同学们的提问都很好,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生1的问题。课件出示:1号坑还剩下多少尊陶俑、陶马没有处理?

  5.学生选择有关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可以借助画线段图的方式。

  6.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呢?师和学生一起边画图。(图略)

  7.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师巡视)

  8.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结论1:先求出清理出多少尊,再用总尊数—已清理出的尊数=剩下的尊数。

  6000—6000×1÷6

  =6000—1000

  =5000(尊)

  生2:先求出未清理的'尊数占总尊数的几分之几。

  6000×(1—1÷6)

  =6000×5÷6

  =5000(尊)

  要求汇报时,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单位是表示单位“1”的量。

  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生1的问题,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生2的问题。

  1.课件出示:1号坑占地面积约多少平方米?

  2.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自己画线段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图略)

  3.师生检查线段图画的对不对。

  4.尝试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

  强调:谁是单位“1”?

  5.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结论1:先求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再用2号坑的面积+大出的面积=1号坑的面积。

  9000+9000×5÷9

  =9000+5000

  =14000(平方米)

  生2:先求1号坑占地是2号坑的几倍。

  9000×(1+5÷9)

  =9000×14÷9

  =14000(平方米)

  6.对比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你们学会了吗?下面,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了吗?

  课件出示: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说明: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画好线段图,分析数量、列式解答,师生订正。

  (1)6000-6000×3÷4 (2)6000×(1-3÷4)

  =6000-4500 =6000×1÷4

  =1500(尊) =1500(尊)

  二、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为了使数量关系更加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要注意方法多样性,有时可以选择更加简便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81页第1题,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订正。

  板书设计

  两步分数乘法问题和简便运算

  1.1号坑还剩多少尊陶俑、陶马没有清理?

  6000-6000×1÷6 6000×(1-1÷6)

  =6000-1000 =6000×1÷6

  =5000(尊) =5000(尊)

  2.1号坑占地约多少平方米?

  9000+9000×5÷9 9000×(1+5÷9)

  =9000+5000 =9000×14÷9

  =14000(平方米) =14000(平方米)

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页的例5,完成第44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3—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一个圆柱形物体,一个圆柱形杯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一的第3题(可以用卡片或用投影出示):

  ①4、5十0、37 0、25×8 5、8十2、9

  ②7、2÷9 6、1—4、8

  2,复习圆柱的体积。

  教师: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叙述一下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面积×高”,即:V=SH。

  二、新课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应该怎样表达?

  引导学生根据底面积S与半径r的关系可以知道:S=∏×R × R,所以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V=∏×R×R×H。

  2、教学例5。

  出示例5。

  (1)教师提出下面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水桶的容积是什么意思?根据什么公式?为什么?

  要使学生理解水桶的容积就是水桶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内部的体积。所以可以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⑧要求水桶的容积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确,水桶的底面积在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水桶的底面积,再求水桶的容积。

  ①水桶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2)让学生叙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求出水捅容积之后,教师提问:最后结果应该怎样取值?

  使学生明确要把计量单位改写成立方分米,取近似值时要采用去尾法。

  (3)做第44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这是一道实际测量、计算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每组的茶杯可以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一下自己的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学生测量时,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做完后集体订正,要注意强调不能只计算出茶杯的体积,还要计算出可以装多少克水,以及取近似数的方法。

  2、做练习十一的第5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题目只告诉了圆柱形粮食囤的底面半径和高,要求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强调得数的取舍方法。

  3、做练习十一的第6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应该怎样求?

  引导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入手,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计算,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做练习十一的第7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怎样利用已知条件求出这个油桶的容积?”

  “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改写更简便?”分别指名学生回答。要使学生明白,这里可以先将40厘米和50厘米分别改写成4分米和5分米计算更简便。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是否掌握,计量单位是否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改写,最后得数的取舍是否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复习题(见幻灯课件)

  问: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题中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做15页复习题

  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什么意义?

  3、引入新课--学习分数应用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想方法

  (2)分析两种不同的方法

  找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存在的联系

  (3)巩固练习做17页练一练1

  2、教学例2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

  (2)列式并说说想的过程

  重点指出把谁看作单位1

  3、教学想一想

  (1)读题、思考、画线段图

  问把谁看作单位1

  (2)列式

  (3)问:算式中的3/2是什么分数?

  (4)说明: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假分数,也可以是真分数。

  (5)做练一练2

  4、小结

  问: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都告诉我们哪两个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都是要先确定哪个数量?

  1、说一说下面各题里单位1的量

  (见幻灯课件)

  2、做练习三第1题

  3、做练习三第5题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什么方法?

  4、作业

  练习三第2~4

  课后感受

  初次接触应用题,学生在说想法上还存在一点问题,常常是明白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特别是数量关系方面,可加强说想法的练习,形式也可多样些。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教案12-12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2-02

六年级数学教案01-04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1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1-1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0

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