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4-23 10:10:2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前项和后项,会正确地读、写两个数的比,会求比值。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比

  电脑出示三幅长方形的画(标出每一幅的长和宽)。

  谈话:这里有三幅不同形状的画,你们觉得哪幅画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三幅画画的都是美丽的海滨,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这三幅画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你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每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宽是长的1/2……)

  提问: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过渡:是的,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每一幅画长和宽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二、 自主活动,认识比

  1. 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讲解:像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也可以表示为:长和宽的比是2比1,记作2 ∶ 1,“∶”是比号。宽是长的1/2也可以表示为:宽和长的比是1 ∶ 2。你能说一说怎样用比表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

  学生分别用比表示另外两幅画的长和宽的关系。

  (2)出示一瓶××牌洗洁液,用实物投影放大洗洁液的使用说明。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指说明中1∶4的图,提问:这里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 ∶ 4是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 ∶ 4,就是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的意思,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再问:那么水和洗洁液的比是几比几?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1 ∶ 8和1 ∶ 1的含义。

  2. 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看一幅图(出示图:一堆梨,下面标有2千克,共3元;一堆苹果,下面标有3千克,共6元)。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知道梨的单价是多少元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总价÷数量。

  讲解:像这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梨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 ∶ 2,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提问:你能用比来表示苹果的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这里的6 ∶ 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3. 理解比的意义。

  谈话: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两个数的比吗?

  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 自学课本。

  提问:关于比,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第53页,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反馈:通过自学,你又了解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1)比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叫什么?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的比值?

  (3)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4)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小结:(略)

  三、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比所表示的意思。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改写后,再读一读,并分别指出每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

  3.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

  出示: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 173厘米。写出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

  学生练习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不能写成1 ∶ 173。

  4.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 ∶ 20,第二杯是1 ∶ 25。

  提问: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 ∶ 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 课外延伸

  出示课始的三幅画,谈话: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出示的三幅画吗?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这里面还藏着许多奥秘呢,同学们想了解吗?

  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黄金比。

  谈话: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黄金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的比,等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再去研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4页整理与复习第14-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一)找出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1/3

  2、实际比计划节约了25%

  3、今年产量比去年提高3/8

  4、乙数比甲数少2/5

  (二)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

  (三)出示课本第114页第14题,对比练习。

  学生读题,独立分析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式解答。完成后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解法上有什么不同?

  二、巩固训练

  1、做课本第114页第15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引导:这道题里的3个分数意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把什么看着“单位1”?

  学生列式解答。完成后集体讲评。

  2、做课本第114页第16、17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法。

  三、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页练习八第5-9题。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4÷5/8 1/2÷4/5 5/6÷1/2 4/5÷1/5

  2、分析数量关系。

  (1)出示,在小组里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4/5

  ②一桶油,用去了3/8

  (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①男生的人数×4/5=女生的人数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

  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②方法同上。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八第6题。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说一说,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各自解答,并指名板演。

  2、做练习八第7题。

  说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3、分析练习八第8题。

  (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来。

  (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5、9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从而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发展学生空间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 引入课题 学习新知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4、请同学们在展开图上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谁也来帮老师在黑板上标明。 生:上台演示、

  5、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师:你怎样理解表面积?那怎样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生:测量、记录、计算。 (做完后,生汇报)

  6、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 结合实际,灵活应用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三、 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 把一个长10m,宽3m,高2m的长方体木块分成3个小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课件演示)

  2、 分组讨论人,交流汇报。

  生:沿高的方向坚分(与左右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左右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3×2×4=24(m2)。

  生:也可以沿长的方向横分(与上下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上下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10×3×4=12(m2)。

  生:还可以沿宽的方向竖分(与前后面平行,课件演示),增加了像前后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10×2×4=80(m2)。

  四、 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2、 结论及板书: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第一单元 方 程

  教学内容: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5课时

  体积与容积(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

  直尺,木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6课时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页例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条件,引导理解题意。

  (1)读题,理解题意。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①如果先求3盒一共有多少升,怎么想?怎么算?

  板书:4/5×3=12/5(升) 12/5÷3/10=8(杯)

  ②如果先求一盒能装几杯呢?

  板书: 4/5÷3/10 =8/3(杯) 8/3×3=8(杯)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5×3÷3/10 4/5÷3/10×3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并指名板演。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 5/8÷3/4÷5/7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2)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师板书计算过程。

  5/8÷3/4÷5/7=( )×( )×( )=( )

  5、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1)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评议矫正。

  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解得又对又快。

  2、讨论练习八第11、12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八第13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0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难点: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说一说什么叫做百分数?

  2、出示判断题

  (1)一种商品降价15%,现价是原价的15%。…………( )

  (2)大于45%而小于46%的百分数不存在。……………( )

  (3)有99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100%。…………( )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师:如果把地球总面积看作100份,那么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占多少份?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指名说一说比是怎样改写成百分数的?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师问:你是怎样将百分数改写成比的?先读题,说一说题中两个百分数的含义。 独立完成并汇报。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第(1)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指名口答。

  思考:如果将65和35相加,结果是多少?

  6、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完成后师指出: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大于100。

  思考:如果将佳美超市的营业额看作100份的话,至诚超市与大达超市各应看作是这样的多少份?

  7、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延伸

  出示练习十四第11题。

  师小结:若两校总人数相同,则女生人数也相同;若两校总人数不同,则女生人数也不同。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见解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哪些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xx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xx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xx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xx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xx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xx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xx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xx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1、目标的定位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依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引出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样,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其次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5页“探索与实践”第11-13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

  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第11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练习与应用第12题。

  出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3题及思考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数的整除概念,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提高判断能力,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概念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的整除概念。数的整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部分知识。(板书:数的整除复习概念)通过这节课复习,我们要准确掌握概念,并理解概念,弄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过程

  1.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请大家看投影片上的三道算式:

  ①106=1.6 ②382=19 ③156=2.5

  (1)第①和②、③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②和③相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板书:整除)并追问:什么叫整除?

  (3)观察整除式382=19,谁能被谁整除?为什么?

  (4)在38能被2整除的前提下,38是2的什么? 2又是38的什么?(板书;倍数、约数)

  (5)什么叫倍数?什么叫约数?

  (6)倍数、约数能单独存在吗?它依存于哪个概念?

  (7)从382=19这个式子中,可以看出38是2的倍数,还能看出38是谁的倍数?那么38可以叫做2和19的什么?(板书:公倍数)

  (8)2和19只有38这一个公倍数吗?有多少个?为什么?

  (9)既然2和19的公倍数是无限多个,那么有最大的公倍数吗?有最小的吗?是多少?

  (板书:最小公倍数)

  (10)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11)依据382=19这个等式,谁能用整除、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来说明等式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

  2.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1)我们已经知道38是2的倍数,2是38的约数,除2以外,38还有哪些约数?(板书;1,2,19,38)

  (2)2的约数有哪些?19的约数有哪些?

  (3)观察38,2,19这三个数的约数,你能指出它们的公约数吗?(板书:公约数)

  (4)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5)38和2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38和2的什么?(板书:最大公约数)

  (6)38和2的最大公约数是几?38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7)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8)2和19有公约数吗?是几?有最大公约数吗?是几?

  (9)2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1,2和19是什么关系?

  (10)什么叫互质数?(板书:互质数)

  (11)请你举出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

  3.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1)观察38,2,19的约数的个数,并以此为标准,给这三个数分类,可以分几类?

  (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板书:质数、合数)

  (3)如果把382=19改写成38=219,2和19叫38的什么?为什么?(板书:质因数)

  (4)说2和19是质因数对吗?为什么?

  (5)质因数能单独存在吗?它必须依存于什么概念?还有什么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6)把38这个合数写成2和19,这两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板书:分解质因数)

  4.复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1)在计算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我们可以根据数的一些特征来判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的整除特征?(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38,2,19中哪个数能被2整除。为什么?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3)能被2整除的数叫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呢?(板书:奇数、偶数)

  (4)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依据是什么?

  (5)能被5,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6)改38中的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改?

  (7)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你能分别举几个数吗?

  (三)复习概念间的关系

  (1)在刚才复习的这些概念中,有哪些概念不能单独存在,请你列举出来。(板书:倍数、约数、质因数)

  (2)倍数、约数、质因数分别依存于什么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依存关系。(板书:依存关系)

  (3)哪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4)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什么关系?(板书:包含关系)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382=19这个等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不仅整理出了数的整除有关概念的网络图,还通过分析了解了概念间的关系。

  (四)练习

  (1)填空。

  ①在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一个数是( )。

  ②所有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

  ③能被3和5同时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④小于10的所有质数的和是( )。

  ⑤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百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十位上的数是自然数,但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合数,这个四位数是( )。

  (2)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①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 )

  ②最小的质数是自然数中全部偶数的最大公约数。 ( )

  ③任意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 )

  (3)思考题。

  有14,30,33,35,39,75,143,169八个数。①把这八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②把这八个数分成两组,每组四个数,且使它们的乘积相等。应该怎样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教学。

  1.通过一题多问,从具体到抽象,把本单元的主要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即:

  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复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这部分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学生对这块知识一目了然。

  2.进一步分析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明确概念间的不同关系。从而提高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约数和倍数与整除的依存关系等。

  3.应用概念综合练习。

  练习充分,有层次,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2-15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1、出示例2。

  师问:1.15倍是指什么?110%是什么意思?讨论: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多少的方法?

  师再问:求谁完成的个数多?

  2、师明确:要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的.多少,就是要比较1.15和110%这两个数的大小。

  二、讨论比较方法

  1、师: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

  归纳:(1)可以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与110%比较。

  (2)也可以把110%改写成小数,与1.15比较。

  3、体会互化方法

  (1)师问:怎样将1.15改写成百分数呢?

  师板书:1.15=115%

  (2)完成比较

  因为115%﹥110%;所以1.15﹥110%。王红完成的多。

  想一想:那怎样将110%改写成小数进行比较呢?

  三、归纳改写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呈现去掉中间环节的两个等式:

  0.3=30%0.248=24.8%

  问: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2、师:根据刚才总结出的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想一想,怎样直接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呢?

  指名说一说,并相机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再说一说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发现进行逆推,并在应用规律解题的基础上,适当总结。

  3、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13-15题。

  (1)指名说一说:1.36和3.9改写成百分数的过程和结果。

  (2)师:200%和0.7%是怎样改写成小数的?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材首先安排了例1和例2,通过教学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与除法的关系,进而描述比的意义,介绍比值的概念。然后通过随后“试一试”中,通过让学生把3:5分别改写除法算式和分数,进而说明比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接着启发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与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比的后项不能为0。“你知道吗”结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介绍了有关“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希望有参与活动、展现自己的平台,而不仅仅只满足于从老师的传授中习得知识,同时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的认识,而这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所以设计了“洗洁液配比”动手操作环节和小组探索“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在动手操作环节中他们都很跃跃欲试,很好地体验到了比不仅是具体数量的比,还可以表示份数的比;在小组合作环节中他们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积极交流,并在交流中去发现规律,习得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为了让孩子更好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还设计了生活中的比,学生也在这一环节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谈体会这一环节中,看到孩子也深刻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领学生经历比的概念的抽象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并让学生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初步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认识“黄金分割比”,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课前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种不同颜色的水,用这个杯子倒不同的份量,满杯为一份,再倒进烧杯里,看看会有什么神奇的变化?这些颜色一样吗?

  不同的份量能调配出不同的颜色板书:蓝色杯数黄色杯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比。

  刚才我们调配了颜色,换一换果汁和牛奶吧。

  1、引入比

  示例: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课件)

  师:用学过的知识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说到比,师:你用到了比的知识,真厉害,但是要把他说完整,果汁杯数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等会我们再一起来学习)

  生:牛奶比果汁多1杯;

  果汁比牛奶少1杯;怎么算的?

  小结:可以用减法比较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

  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3|2;(连着说)

  师:怎样列式?(随机板书)2÷3=2/3;3÷2=3/2;(指着板书说)

  小结: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认识比。(板书)

  2、用比表达

  师:刚才我们说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齐读)那这里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真是会变通!(齐读)

  3、看书自学,比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师:比还有其他哪些知识呢?好,翻开书本68页,自学例1部分的全部内容。有一个要求哦,看完以后,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了解到了比的其它哪些知识?

  师:掌声示意停,谁来?

  生:2比3可以记作2:3,师:比怎么写?两个小圆点写在哪个位置?——中间,它叫——比号

  生:3比2可以记作3:2。

  生: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2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3是——比的后项

  一齐说——2是比的前项,3是比的后项。3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质疑,明确比是有序的,加深对比的理解。

  师:哎,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同样是2杯果汁,这里是比的前项,这里又成了比的后项?

  生:第一个2在比的前面,叫比的前项,第二个2在比的后面,叫比的后

  师:是由它在比的位置决定的。

  师:第一个比代表的是谁和谁的比?第二个呢?

  生:第一个比是果汁比牛奶,第二个比是牛奶比果汁,师:位置不同,表示两个不同的比。(及时板书)

  小结:所以写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清谁和谁比,不能随便颠倒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帮老师释疑,加深学生对比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由表及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应用比。

  孩子们,像这样的比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没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里不是吗?谁能用比来说

  (1)蓝色杯数和黄色杯数的比是()(引导学生说完整)

  比还在我们班里,刚才老师了解过了:

  (2)我们班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3)一个正方形方格纸被涂成了红白相间的图案。红格与白格个数的比是————;白格与红格个数的比是————。

  过渡:比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很大,谁来读题介绍一下

  (4)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蓝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物分表示加进的水)。出示第一个比

  ①动画演示:把洗洁液看作1份,水是这样的几份?让学生说完整:洗洁液是1份,水是4份,一齐数来验证一下

  ②关系:那么1:4是谁和谁的比?不能颠倒位置。用比还可以怎么说?

  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4,水和洗洁液的比是4:1

  它们的关系不用比又可以怎么说?

  洗洁液是水的1/4,水是洗洁液的4倍;

  ③老师动手操作:老师这里有一瓶洗洁液。

  先倒一杯洗洁液,我准备把它配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4。怎么做?(学生——倒4杯水)

  ④1:8,但我觉得这杯太浓了,怎么办?——加水,我打算把它调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8,谁来?

  生:操作(不要出声,小声帮他数)

  师:不加了,说说你的想法,现在烧杯里洗洁液一共是几份,水是几份?

  生:一杯洗洁液,8杯水。

  师:现在你喜欢怎样说洗洁液在和水的关系?

  ⑤1:1这个比又说明什么呢?(相等)洗洁液是几份?水是几份?

  师:如果我想把它配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1,怎么办?同桌之间说说

  生:倒7杯水

  师:为什么?

  生:这里有1杯洗洁液,8杯水,再加7杯洗洁液就有8杯洗洁液。

  师:那烧杯里一共要有几杯洗洁液,几杯水?也就是把8杯洗洁液也看做一份,8杯水当成一份。刚好相等。

  师;那如果这里一共有6杯水,要有几杯洗洁液——6杯洗洁液;说说你的想法(5杯水呢?要几杯洁液)

  小结:所以比有时表示的是具体数量的比,有时是份数的比。有时还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一齐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三、练习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2-22

数学六年级上册辅导教案01-06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0-2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04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5篇)12-23

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8-2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0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24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