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3-02-04 11:49:4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的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的教案(集合15篇)

数学的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用乘法来表示加法的简便过程,能够灵活运用于

  3.增强用所学的乘法的意义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森林王国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天天练本领,打算在五月份召开的森林运动会上一显身手。你们想知道都有谁参加了吗?

  生:想

  师:(课件出示)看,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都来了谁?

  生:小青蛙、小猴子、长颈鹿、小狐狸、小老鼠、小狗、小免。

  师:嗯,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们都在练习什么本领吗?

  生:想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第1题

  师:我们先去看看小青蛙在练习什么本领?(点击课件,出示第1题)

  生:跳远

  师:谁来读一读题要求?

  生:xxxx

  师:你们发现小青蛙是怎么跳的吗?

  生:从刻度0跳到刻度3。

  师:真是好眼力,我们算它跳1步。

  师:小青蛙要想跳2步应该怎么跳?

  生:接着在第1步后面跳,从3跳到6。

  师:谁能画出来?

  生:xxxxxxx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带箭头的曲线,从刻度3出发画到刻度6。

  师:这时小青蛙一共跳了几个3?

  生:2个3

  师:所以,小青蛙2步跳了几格呢?

  生:6格

  师:接下来,小青蛙3步跳几格?6步跳几格呢?你们能画出来吗?

  生:能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题卡纸上动手画出来。

  生:动手画(教师巡视)

  师:(选1名同学的作品展示并评价)这是1名同学画的作品,我们请他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画的?

  生:xxxxx

  师小结:xx同学的口才可真了不得,小青蛙可把它的`本领变成了小儿歌,(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准备好了吗?小青蛙1步跳3格,2步跳6格,3步跳9格,6步跳18格。

  2.课件出示第2题

  师:看到了小青蛙的本领,可把小猴着急坏了,这不,小猴拿着小棒走来了。谁来读题?

  生:xxxxxx

  师:谁来说说小猴是怎样摆小棒的?

  生:一堆摆4根,像这样摆了五推。

  师:用虚线把这样的五堆小棒圈起来,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师: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呢?

  生:4+4+4+4+4=20

  师:这时,我们发现有几个几相加呢?

  生:5个4相加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乘法

  师:下面老师,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填空,其他同学在第2张题卡纸上把题补充完整。

  生:xxxxx

  师:写完的同学就做好,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填的对不对?(请答题的同学来说给大家听)

  生:对

  师:老师有个疑问,大家看,这幅图可以用乘法算式5×4表示,还可以用哪个乘法算式表示呢?

  生:xxxxx

  师:谢谢你哟,这回我没有问题了。通过做这道题,你看出了小猴子具有什么样的本领啊?

  生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师:大家同意他总结的吗?(生:同意)恭喜你们,已经学会了小猴子的本领了。

  3.课件出件第3题

  师:要说着急莫过于长颈鹿了,看,他带来了摆圈本领。(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题?

  生:看一看,填一填。

  师:题要求读明白了吗?好,大家看第一幅图,长颈鹿是怎么摆的?

  生1:1列摆5个圆圈,摆了这样的5列。

  师:表示几个几?(生:5个5)

  师:这是竖着观察的,我们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2:1行摆了5个圆圈,摆了这样的5行。

  师:噢,你能说出这样摆法表示的意义吗?

  生:也表示5个5。

  师:怎样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请大家写在第3题上。

  生:5+5+5+5+5=25,5x5=25

  师提问:加法算式5+5+5+5+5=25,乘法算式5x5=25。

  师:这是长颈鹿的一个本领,它还有第二个本领,看第二幅图,它又是怎样摆的?

  生:3个连一起,像这样摆了8份

  师:表示什么意义?

  生:8个3是多少?

  师:请在纸卡第3题上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生:xxxxx

  师:看大屏,这是长颈鹿根据图意列出的算式,请大家对照一下,看你写的对不对,对的,请举手!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长颈鹿的本领了。

  4.课件出示:第4题

  师:小狐狸看到它们的本领,记在了心里。谁来读一读题要求?(生:)

  师:这个本领可不简单,我们看第一题,这道加法算式表示几个几?怎样写出乘法算式?

  生:5个3;3x5=15或5×3=15

  师:看来你对小狐狸很了解吗。看这道题,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以下4道题方法同上)

  5.出示课件:第5题

  师:(课件出示)读题,小老鼠为森林运动会衣服缝上了漂亮的钮扣,大家先来看左边这幅图,,谁来说说它是怎么缝的?

  生:1件4个,缝了5件

  师:表示几个几?

  生:5个4

  师: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师:请用直尺在题卡上连出来。你来说说你是怎样连的?

  生:xxxxx

  师:由于参加人员的衣服很多,小老鼠邀请亲人来帮忙,看右边这幅图,谁来说说图意?

  生:1组5只,有4组,表示4个5

  师: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生:xxxxx

  师:这时,右图与哪些卡片可以用线连起来?在题卡上连一连。

  师:老师发现一个问题,5+4为什么没有连?

  生:因为5十4表示5加4合并在一起,而5x4表示4个5相加或5个4相加。

  师小结:可以看出两道算式表示的意义不同。以后我们做题可要认真,不能马虎。

  6.出示课件第6题

  师:小狗

数学的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背醪蕉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迸嘌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上一堂数学课,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探究新知

  (一)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苯淌Γ何颐蔷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提?

  2毖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二)教学主题图,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背鍪局魈馔肌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2毙∽樘致郏焊据主题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毙∽榛惚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毖生口头解答所提问题。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背鍪尽白鲆蛔觥钡牟逋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笨渭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3笨渭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条件:有15只小鹿。

  提问: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4弊邢腹鄄欤看着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苯淌Υ友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说明:“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6苯淌η敫霰鹧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三、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1惫鄄煅生的奖品“智慧鸟”,提问:“能不能提出数学问题呢?”

  2惫鄄炱渲幸桓鲎榈娜耸。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四、总结

  1彼狄凰担航裉煺饨诳文阌惺裁词栈?

  2苯淌,幔航裉煳颐茄Щ崃艘桓鲂卤玖欤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用数学)

  五、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例3,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答的用数学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备课时,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在让学生熟悉“用数学的题型结构的基础上,从给出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过渡到给两个条件可提多个问题,接着是只有一个条件提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最后是看图自己选择条件提问题。根据教材编写层层递进的特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因地制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1碧寤崾学问题的含义。

  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体验到什么叫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然后将提问题的要求提升,引导学生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再以合作的方式解答问题,并由学生做评价。

  2毙驴谓萄А

  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入例题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这一环节的教学又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据教材主题图,不规定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二是根据教材“做一做”的插图先给定两个条件提出问题,最后是只给一个条件提问题。

  第一层次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地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仔细地观察,当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后,提出思考题:“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活动,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再口答。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范围上要窄,难度上要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在第一层次学习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的第二、第三层次。首先是“做一做”的小鸟动态图,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感受教学知识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数感,并能说出两个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其次是再演示出现“15只小鹿”,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问题。这一层次的学习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设计时采用了计算机形象生动的演示,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给学生带来乐趣,还化难为易,使全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突破了难点。最后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后,让学生进行书面列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列式,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规定选择,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喜欢写哪题就写哪题,还可以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做,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最后的环节是知识应用。“用数学”这个课题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用”字,如何才能用好数学?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应用活动,一是观察学生的奖品“智慧鸟”引导学生从大小、颜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其中的一个组的人数,根据这个条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让“用”字发挥到实处。要说明的是,对本节课课题“用数学”的出现,原本是一开始就出示的,但经过反复试教发现,由于一年级学生本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弱,课题出现得早了,学生根本不明白用数学的含义,就把它搁在一边,不去想它,最后课题与教学内容还是无法统一起来,至于这节课到底学习了什么,还是一知半解。现在的设计是在学生反复体验用数学知识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最后才总结出这节课的课题“用数学”,这样就使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用数学的含义。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问题,再抽象成书本数学知识,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的教案3

  教学要求: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5~6位置练习

  教学要求: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数形结合的特点理解平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巩固旧知

  1、说说怎样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3、说说下面两组物体的位置关系。

  (1)A(2,6)和B(5,6)

  (2)C(4,3)和D(4,0)

  二、深化练习,增添新知

  1、P5练习一第3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重要地名索引。

  (2)讨论地图册中的重要地名索引是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的。

  (3)这种方法和我们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重要地名索引用三个数据或字母确定位置,数对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这里确定的是一个区域,数对确定的是一个点。

  (4)在图上指出天文馆、少年宫、五爱城所在的区域。

  (5)表示出游泳馆、邮电大厦、医院、红星剧场和火车站所在的位置。

  2、P5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做第(2)题时,注意最后要连成封闭图形,要连EA。

  3、P6练习一第5题。

  先自己设计,想一想怎样才能说的清楚,画的准确。

  三、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1、P6练习一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平移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有什么变化,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P7练习一第8题。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3、P7生活中的数学,结合围棋、地图等使学生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6练习一第7题。

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的:

  了解新数学认识观,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熟练复合函数的分解。

  重难点:

  数学新认识,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教学程序:数学的新认识—>函数概念、性质(分段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例子(定义域、函数的分解与复合、分段函数的图像)

  授课提要:

  前言:本讲首先是《高等数学》的学习介绍,其次是对中学学过的函数进行复习总结(函数本质上是指变量间相依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定量反映。高等数学主要以函数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必须对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有深刻的理解)。一、新教程序言

  1、为什么要重视数学学习

  (1)文化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准确性、严格性、应用广泛性,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思维特征,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2)开发大脑——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对于训练和开发我们的大脑(左脑)有全面的作用;

  (3)知识技术——数学知识是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能力和技术;

  (4)智慧开发——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为人的一生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2、对数学的新认识

  (1)新数学观——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思想和方法,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2)新数学教育观——数学教育(学习)的目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新数学素质教育观——数学教育(学习)的意义:通过“数学素质”而培养人的“一般素质”。[见教材“序言”]

  二、函数概念

  页脚

  1、函数定义:变量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单值对应)。

  (用变化的观点定义函数),记:yf(x)(说明表达式的含义)(1)定义域:自变量的取值集合(D)。

  (2)值域:函数值的集合,即{yyf(x),xD}。

  例1、求函数yln(1x2)的定义域?

  2、函数的图像: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D,则点集{(x,y)yf(x),xD}就构成函数的图像。

  例如: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

  3、分段函数:对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围,函数用不同的表达式。例如:符号函数、狄立克莱函数、取整函数等。分段函数的定义域:不同自变量取值围的并集。

  x2,x0例2、作函数f(x)的图像?

  2x,x0x2,x0例3、求函数f(x)的定义域及函数值f(1),f(0),f(1)

  1,x0三、基本初等函数

  熟记:五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像、性质。

  四、复合函数:设y=f(u),u=g(x),且与x对应的u使y=f(u)有意义,则y=f[g(x)]是x的复合函数,u称为中间变量。说明:(1)并非任意几个函数都能构成复合函数。如:ylnu,ux2就不能构成复合函数。 (2)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各个复合体定义域的交集。

  (3)复合函数的分解从外到进行;复合时,则直接代入消去中间变量即可。例5、设f(x)x2,g(x)2x,求f(g(x)),g(f(x))

  例6、指出下列函数由哪些基本初等函数(或简单函数)构成?(1)yln(sinx2) (2) ye2x (3) y1arctan2x

  五、初等函数:由基本初等函数经有限次复合、四则运算而成的函数,且用一个表达式所表示。

  说明:(1)一般分段函数都不是初等函数,但yx是初等函数;(2)初等函数的一般形成方式:复合运算、四则运算。思考题:

  1、确定一个函数需要有哪几个基本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

  页脚

  2、思考函数的几种特性的几何意义?[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3、任意两个函数是否都可以复合成一个复合函数?你是否可以用例子说明?[不能]

  探究题:

  一位旅客住在旅馆里,图1—5描述了他的一次行动,请你根据图形给纵坐标赋予某一

  个物理量后,再叙述他的这次行动.你能给图1—5标上具体的数值,精确描述这位旅客的这次行动并用一个函数解析式表达出来吗?

  小结:函数本质上是指变量间相依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定量反映;复合函数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分段函数反映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作业:P4(A:2-3);P7(A:2-3)

  图1—5时间课堂练习(初等函数)

  【A组】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x21 (2) yex (3) ylog2(x-1) (4) yxln(4x2) x12、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yf(x)f(x) (2) yexex (3) yx2n1(n为自然数)3、作下列函数的图像?

  x21(1) y (2) yex (3) ysinx

  x14、分解下列复合函数?

  1(1) yx21 (2) yesinx (3)y (4)yln2(cosx) 1sin3x

  【B组】

  1、证明函数yln(xx21)为奇函数。

  2、将函数yx12x1改写为分段函数,并作出函数的图像?

数学的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数学的教案6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几)第69、70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9加几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会用“凑十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关键: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根小棒,苹果卡片。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20根。

数学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老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老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老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老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老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老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老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老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老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老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一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老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老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老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老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老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老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老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老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老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的教案8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倒数,感受倒数时越来越小的特点。

  2、理解教师指令、有序操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21块同样的长方体盒子。

  2。小纸人和“楼梯图”(如图),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㈠搭楼梯,引导幼儿学习6以内的倒数,感受倒数时越来越小的特点

  1。教师示范用长方体盒子搭建6级“楼梯”。

  楼梯是什么样的?今天老师要来搭一个楼梯,看看每个台阶是由几个小盒子搭成的?

  2。在搭建楼梯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感受楼梯的台阶数量逐渐增多、越来越高的特点,请幼儿数一数每个台阶分别由几个盒子搭成,教师在每个台阶下面对应地放上1~6的`数字卡片。

  3。教师手持小纸人走一走搭建好的楼梯,边走边引导幼儿顺数和倒数。引导幼儿直观地认识倒数时数越来越小的特点。

  ㈡运动小人走楼梯

  1。走楼梯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让我们的运动小人来走一走吧!

  2。发给幼儿每人一张“楼梯图”,幼儿小纸人在图上走楼梯,要求边走边数,上楼顺数,下楼倒数。

  3、请你让运动小人到其他小朋友的楼梯上轻轻地走走,边走边数。

  ㈢我们一起来运动,理解教师指令,有序操作

  1、现在,请运动小人一起来走楼梯,注意听指令。

  2。根据教师的指令,幼儿操作运动小人,从某一个数开始倒数。如教师发出指令“从3楼开始往下走”,幼儿就拿着运动小人边走边从3开始倒数。教师发出指令:“从5添上1的楼梯往下走”,幼儿就让运动小人从6楼往下走,边走边倒数。

  3、游戏数次后,让运动小人休息。

  4。幼儿以自己的身体作楼梯,用食指和中指模仿运动小人行走楼梯,先从脚部往上走到身体的某一部位,边走边顺数;然后从上往下走,边走边倒着数。

  ㈣小动物走楼梯

  1、教师出示玩具小猫,让小猫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楼。

  教师:楼梯搭好了,小猫想走一走楼梯,玩一玩。我们一起跟着小猫上楼吧。(让幼儿跟着教师一起随着小猫的步伐数出——1、2、3、4、5、6)

  教师:小猫向上走完了楼梯,它要转身下楼咯(再让幼儿跟着教师一起数——6、5、4、3、2、1)。

  2、让小猫重复“上楼”“下楼”一次,幼儿独立数一遍;再个别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看看都对了么,其他小朋友进行监督。

  3、教师:还有许多小动物请我们帮它们搭楼梯,这样它们都能玩走楼梯的游戏了。让我们自己动手给这些小动物们搭好楼梯。幼儿分组搭楼梯。搭好楼梯后,幼儿手持动物一边走楼梯、一边数数。

  4、教师小结:上楼时数数越来越大,下楼时数数会越来越小。顺着数是从少数到多,倒数是从多数到少。

  ㈤《顺数和倒数》

  幼儿根据书上所画的图,用手指代替进行走楼梯,练习6以内的顺数和倒数。教师可以先和幼儿一起来数一遍,再让幼儿自己数。

  ㈥游戏:走楼梯

  1、请个别幼儿与教师面对面模拟上楼的动作,玩走楼梯游戏。(如:幼儿上楼数数1、2、3、4、5、6,教师下楼数数6、5、4、3、2、1。如果先开始的人是下楼,那下一个就是上楼,强调好规则)

  2、幼儿自选同伴,两人面对面边玩“上楼”“下楼”边数数。

  3、根据幼儿倒数着的学习情况,可以增加数数的难度:上楼可从1数到6、7、8……,下楼从……8、7、6倒着数到1。

  结束环节

  复习小猴荡秋千的手指游戏,可以顺便复习课上学的6以内的倒数。

数学的教案9

  一、教材分析

  物体的平移在学生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在介绍平移时要注意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导入,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现象并体会他们的特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直观的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三、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感知平移的特点。

  四、课前预习

  1、怎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

  2、平移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一种生活中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平移)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移的特点

  师: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根据你们昨天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看看画面上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现象?)

  生:平移现象有观光梯、缆车、话题、小汽车。

  师: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用手势来演示给大家看?

  师:这些运动都是平移现象,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课件出示)

  同学们认真观看。

  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那现在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先向右平移两步,,再向左平移两步。(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呢!你能用你桌子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学生自己用桌子上的物体做运动,然后集体交流汇报。

  通过刚才大家的认真观察和亲身体验,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平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平移的定义。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它的(形状)、(大小)、(自身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平移现象。

  (三)巩固提高(出示房子图)

  师:这里有几座房子,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移移看!

  学生交流汇报。

  小房子师朝哪个方向移动的?怎样运动?(让学生用语言描述)

  师:说的真好!瞧!(出示平移的特征)

  七、知识应用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两只蝴蝶,两只小乌龟为什么不连?(方向不同)

  其实,再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处处有平移,比如:我们在学习美术时,也能用到平移。

  八、走进生活,欣赏图形的运动。

  九、小结

  平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后大家可以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画一画,剪一剪,老师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更漂亮!

  课后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现象,而且还必须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以及活动集体探究出平移的特点。再次,通过小房子的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

  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学生举例说明小鸟的飞行也是平移现象吗?我没能够给与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只是让他再好好思考。我感觉在突发事情上,还是教学机智不够。

  2、激励性语言还是不够丰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数学的教案10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

  一、在备课方面

  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教科书第77-7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

  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本课时的教学正是为学生顺利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展开的。

  教具准备:

  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写有“你知道吗”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题,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有特殊意义的脚印图片。(出示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了。再请看第二个脚印:(出示?小华的脚印)这是一张千年之际出生的婴儿脚印的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

  二、参与探索,经历新知

  1、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1)说明估计的结果及过程

  (2)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估计值

  (3)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引导学生把图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学图形,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算出面积

  3、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计面积:

  三、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师板书: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1)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己先独立取脚印,然后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四、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1、估算第78页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课件依次出示)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每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动)

  (3)展示汇报:(师:我们在认识平方分米时,说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六、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数学的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x=50 000。

  答:原来有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 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xx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数学的教案1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对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不难掌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你能说几个百分数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几个百分数?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6=

  二、导入新课

  根据分数与小数化成互化关系,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吗?是的,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在生产生活中,为了简便,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互化。(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课本80。

  例1:小数化百分数认真看书观察每一步转化的过程,重点看1.4和0.123每一步的过程。然后学生交流改写结果。注意让学生说说方法,如:是怎样把一位小数1.4改写成百分数的?1.4是一位小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小数的位数不够你是怎么处理的?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2、总结方法。

  师:除了把小数转化为分数再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外,你还有更快捷的方法吗?学生组内交流,明确结论: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小数点向右移2位,添上%(同时板书:小数百分数)

  3、填空:小数化百分数,先把小数转化成()数,再把分数转化成分。

  4、把小数化成百分数、0.45=0.60.125=2.5=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小数到百分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第80

  5、认真看课本80页自学。

  例2:百分数化为小数。

  6、如果反过来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又是怎样的呢?你还能说说吗?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7、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师:请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例1中三个例子,想一想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板演)让学生用一般的方法转化后汇报。

  师:观察百分数数和化成的小数,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并让学生说说怎样移动小数点?教师进行评价,引导验证规律。去掉%,小数点向左移2(同时板书百分数小数)

  8、把百分数化成小数12%180%=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百分数到小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80

  三、课时小结

  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你掌握了什么新知识?学得轻松吗?是用什么方法学的?

  四、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数学的教案14

  (1)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圆、绳子、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花坛和一个圆形花坛。

  。

  问:这是什么图形?围着花坛跑一圈,哪个长哪个短呢?

  学生想办法:(1)看哪个跑得步子多。

  (2)计算它们的周长,进行比较更为简便。

  2、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C=(a+b)×2

  3、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新知探究

  (一)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1415926535……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得出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C = ∏d

  C = 2∏r

  (二)、解决新问题。

  1、解决情境题中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2、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

  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小组内想出解决的办法,并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已知d = 20米求:C =?

  根据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当堂测评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60分)

  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40分)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3)C =2πr =πd 。 ()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四、课堂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呢?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从以下几处着手:

  1、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课前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

  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在得出公式时及时解决问

  题,体现数学课的应用价值。

  2、重视动手操作,深刻理解公式。对于公式的探究,我改变

  以往的教师演示教学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让他们

  体会知识概念的形成。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后记:

数学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师:谁来介绍一下柯南?

  生:柯南是一名侦探。

  师:“对呀,柯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侦探,是一个破案高手,他在破案当中经常用到推理。今天陈老师把柯南邀请来到了2(2)班,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推理的游戏——猜一猜。(板题)

  师:柯南还带来了礼物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呢,礼物就在我手上,你们猜一猜礼物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猜到的同学,礼物就送给他!

  生1:礼物在教师的左手。

  生2:礼物在教师的右手。

  意见不同,原来缺少一条信息。

  师提示:“我的礼物不在左手上,你能猜出礼物在我的哪一只手上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生:因为老师说礼物不在左手,那么礼物就在右手。(师相机板书:不是——就是——)

  师引导小结:只有两种可能,礼物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不是左手,就是在右手。

  二、串设情景,感受推理的过程

  1、第一次猜书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像是一个小小侦探一样。下面小柯南想考一考大家了,请看题:欢欢和乐乐两人手里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柯南想让你们来猜一猜,他们是拿着什么时候书?你能猜出来吗?

  生1:我猜欢欢拿着语文书,乐乐拿着数学书。

  生2:我猜欢欢拿着数学书,乐乐拿着语文书。

  师:是的,有两种情况我们不能确定,我们要怎样才能猜出来呢?(多加一个条件),咱们看看乐乐说些什么?

  出示乐乐的话: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现在你们能猜出他们分别拿着什么书吗?

  生:欢欢、乐乐都有可能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但乐乐不是拿着数学书,那么他就是拿着语文书,拿欢欢只能是拿着数学书。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当我们猜两种物体时,如果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板书: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

  2、第二次猜书的游戏

  师:柯南说:“两个人两种书你们懂得做了,那么3个人3种书你们会猜吗?,小丽、小红和小刚三个人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请你们来猜一猜小丽她拿着什么书?

  生1:小丽可能拿着语文书。

  生2:小丽可能拿着数学书。

  生3:3种书都可能。

  师: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猜得准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给一些条件。给提示!

  出示: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同学们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师:现在再猜猜他们分别拿着是什么书?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想法。再让两、三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应该怎样猜?先猜谁的?

  生1:因为小红说拿的是语文书,所以我们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剩下小丽和小刚他们都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又因为小刚说他不是拿着数学书,那小刚就是拿着社会书,那么最后小丽是拿着数学书。

  师:说的真清楚,掌声表扬!谁还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

  生2: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小丽和小刚他们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再来肯定小刚,小刚说不是拿着数学书,就是拿着社会书,最后小丽拿着数学书。

  师:_X的思路真是清晰啊,说得真好!掌声表扬!

  师:对比分析:刚才第一次猜书与第二次猜书有什么区别?

  师:猜两种书时,怎么猜?

  生:不是……就是……

  师:猜三种书时,怎么猜?

  生:知道小红拿什么书,可以放在一边,再猜另外两个。

  师:对了,猜两种物品时,有两种可能,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个物体时,先确定已经知道的,把先知道的条件放在一边,再按照猜两种物品的方法来猜。(师适时板书:猜两种物品: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种物品:先确定已经知道的,再接猜两种物品的方法。

【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案10-16

数学的教案08-27

《数学广角》数学教案11-28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课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08-23

数学匹配教案11-26

教案数学反思01-17

数学复习教案01-07

数学优质教案12-29

数学花园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