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29 16:35:0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数学教案集锦15篇

有关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有关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p4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述。

  难点: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间的差别。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老师在纸上写一个数字,由一个学生当小老师点几个学生的学号来回答老师问题,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回答来引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表示数的大小程度的词语。

  (二)讲授新课

  1、说一说,对比感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写字吗?今天动物王国里面有几个小动物也在写字(分别是小青蛙、小老鼠),看看他们有什么问题要我们解决的。

  小青蛙写了14个字,小老鼠写了12个字,谁写的多?谁写的少?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么样的吗?(在这里引出多一些、少一些的知识点)

  小青蛇看见他们在写字也加入他们的队伍,它写了72个字,那现在小青蛇和小青蛙、小老鼠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里引出多得多、少得多的知识点)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交流,加深了解

  动物王国里面的国王看见他们那么爱好学习,于是给他们颁发了奖品(彩笔),奖品设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说出答案,理解词语(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

  (三)举一反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本43页做一做

  2、课本45页第4题

  (四)闯关(运用知识)

  咱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老师看见你们表现很棒,给你们设了两个个难关,你们相信自己能闯关吗?

  第一关比较时间

  第二关比较价格

  (五)做一做课本45页数学游戏

  (六)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说一说身边的事物吗?

  五、板书设计

  ()比()多一些()比()少一些

  ()比()多得多()比()少得多

有关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0.3 6

  (二)已知126×45=5670,直接说出5670÷45和5670÷126的得数,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这两题的结果,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三)引新: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分数除法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

  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演示课件:分数除法的意义)

  1.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教师提问:半块月饼用分数怎么表示?求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就是求几个?求4个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2.两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列式:2÷4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列式:

  教师提问: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结果的?

  4.组织学生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练习反馈。

  1.出示例1.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演示课件:分数除以整数)

  (1)求每段长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得多少呢?

  米平均分成2段就是要把6个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米是米。

  (3)教师板书整理。

  2.教师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6段怎样计算?

  也可以这样想:把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

  把米铁丝平均分成6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

  3.教师继续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怎样计算?

  为什么采用转化成分数乘法这种方法比较好呢?

  组织学生观察在转变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4.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二)求未知数

  1.2.

  (三)判断。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已知两个分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用除法解答。()

  (四)解答下面各题。

  1.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什么数乘以6等于?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二)解下列方程。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

有关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教具、学具准备:茶杯图,直尺图,学生准备0~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口算。

  2+3 5-1 4+1 4-2 5-3

  2+2 3-2 3+1 1+2 3+2

  5-4 1+4 4-3 5-2 1+3

  2.从1数到5。

  3.看图写数。在黑板上出示下一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0

  接着复习中的看图写数。

  提问:如果我把每个圈里的茶杯都拿走3个,想一想,每个圈里还剩几个茶杯?

  教师从左边的集合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留下面板书:2。

  教师从中间的集合圈中拿走一3个茶杯。提问:还剩几个茶杯?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圈下面板书:1。

  教师从右边的集合一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呢?

  师:像这样一个也没有,我们就用零表示。在集合因下面板书:0。(注意写得慢一些。)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数字。带着学生念几遍。说明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表示。

  师: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个数字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回答可能会有许多种,教师肯定其中比较合适的.,如:0像个鸡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数字0和上面的集合圈的形状一的关系_。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并渗透空集思想,可以形象地说。0就相当于把上面的圈竖起来。因为把茶杯都拿走了,所以圈是空的。

  2.认识直尺: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以前见过0吗?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教师出示直尺图。然后让学生先在直尺上找到0,再找到1,说明0到l是一段。用1表示;接着我2,说明0到2是两段,用2表示一段一段地数到5。说明0是开始,是起点。0在1的前面。带着学生从0到5数几遍。

  3.0的写法:

  教师先在放大的写字格里板书,来示范0的写法。边示范边讲清笔顺的要点;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上线中间偏右一点,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与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再向右上拐,到中线附近与有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要特别提醒学生,0写得要圆滑,尤其在拐弯处不能有棱角。

  带着学生书空2~3遍。

  打开教科书第24页,看写0的笔顺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按书上的虚线字描写数字0。

  三、拓展应用:

  (1)做练习五的第1题,教师说明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填( )。做完后指名订正。

  对要填0的,问一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五的第2题。教师巡视,对书写不正确的要进行纠正。

  (3)做练习五的第3题,拿出0~5的数字卡片,把卡片的顺序弄乱,做游戏。

  师:把这些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队,看谁排得又对又快。

  订正后,再问一问0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把0排在第一个。

  (4)做练习五第9题。教师往意巡视,对笔顺写得不对的要及时纠正。

  课间活动。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数字0,知道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就用0表示,0还可以表示起点。

  我们还学会了0的写法.要注意,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写得要圆滑,

  不能有棱角。最后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

  也得原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有关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

  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3、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1、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解算法为:

  输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则;

  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

  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

  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1)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

  (2)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说明:

  (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

  (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两个退出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有关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如虚数、纯虚数、复数的实部与虚部、两复数相等、复平面、实轴、虚轴、共轭复数、共轭虚数的概念。

  (2)正确对复数进行分类,掌握数集之间的从属关系;

  (3)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初步掌握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4)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训练学生条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 、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介绍了复数的有关概念,然后指出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接着介绍了有关复数的几何表示,最后指出了有关共轭复数的概念.

  2 、重点、难点分析

  (1)正确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对于复数,实部是,虚部是.注意在说复数时,一定有,否则,不能说实部是,虚部是,复数的实部和虚部都是实数。

  说明:对于复数的定义,特别要抓住这一标准形式以及是实数这一概念,这对于解有关复数的问题将有很大的帮助。

  (2)正确地对复数进行分类,弄清数集之间的关系

  分类要求不重复、不遗漏,同一级分类标准要统一。根据上述原则,复数集的分类如下:

  注意分清复数分类中的界限:

  ①设,则为实数

  ②为虚数

  ③且。

  ④为纯虚数且

  (3)不能乱用复数相等的条件解题.用复数相等的条件要注意:

  ①化为复数的标准形式

  ②实部、虚部中的字母为实数,即

  (4)在讲复数集与复平面内所有点所成的集合一一对应时,要注意:

  ①任何一个复数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 )唯一确定.这就是说,复数的实质是有序实数对.一些书上就是把实数对( )叫做复数的.

  ②复数用复平面内的点Z( )表示.复平面内的点Z的坐标是( ),而不是( ),也就是说,复平面内的纵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是1,而不是.由于=0+1 ?,所以用复平面内的点(0,1)表示时,这点与原点的距离是1,等于纵轴上的单位长度.这就是说,当我们把纵轴上的点(0,1)标上虚数时,不能以为这一点到原点的距离就是虚数单位,或者就是纵轴的单位长度.

  ③当时,对任何,是纯虚数,所以纵轴上的点( )( )都是表示纯虚数.但当时,是实数.所以,纵轴去掉原点后称为虚轴.

  由此可见,复平面(也叫高斯平面)与一般的坐标平面(也叫笛卡儿平面)的区别就是复平面的虚轴不包括原点,而一般坐标平面的原点是横、纵坐标轴的公共点.

  ④复数z=a+bi中的z,书写时小写,复平面内点Z(a,b)中的'Z,书写时大写.要学生注意.

  (5)关于共轭复数的概念

  设,则,即与的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不能认为与或是共轭复数).

  教师可以提一下当时的特殊情况,即实轴上的点关于实轴本身对称,例如:5和-5也是互为共轭复数.当时,与互为共轭虚数.可见,共轭虚数是共轭复数的特殊情行.

  (6)复数能否比较大小

  教材最后指出:“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要注意:

  ①根据两个复数相等地定义,可知在两式中,只要有一个不成立,那么.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只有相等与不等关系,而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命题中的“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的确切含义是指:“不论怎样定义两个复数间的一个关系‘ < ’,都不能使这关系同时满足实数集中大小关系地四条性质”:

  (i)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来说,a<b,a=b,b<a这三种情形有且仅有一种成立;

  (ii)如果a<b,b<c,那么a<c;

  (iii)如果a<b,那么a+c<b+c;

  (iv)如果a<b,c>0,那么ac<bc.(不必向学生讲解)

  (二)教法建议

  1.要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复数是二维数,其几何意义是一个点,因而注意与平面解析几何的联系.

  2.注意数形结合的数形思想:由于复数集与复平面上的点的集合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用“形”来解决“数”就成为可能,在本节要注意复数的几何意义的讲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

  3.注意分层次的教学:教材中最后对于“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本节它们的大小”没有证明,如果有学生提出来了,在课堂上不要给全体学生证明,可以在课下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解答.

  复数的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实部,虚部;

  2.掌握复数相等的意义;

  3.了解并掌握共轭复数,及在复平面内表示复数.

  教学重点

  复数的概念,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教学难点

  用复平面内的点表示复数M.

  教学用具: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复数的定义。

  2.虚数单位。

  二、讲授新课

  1.复数的实部和虚部:

  复数中的a与b分别叫做复数的实部和虚部。

  2.复数相等

  如果两个复数与的实部与虚部分别相等,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

  即:的充要条件是且。

  例如:的充要条件是且。

  例1:已知其中,求 x y .

  解:根据复数相等的意义,得方程组:

  ∴

  例2: m 是什么实数时,复数,

  (1)是实数,(2)是虚数,(3)是纯虚数.

  解:

  (1) ∵时, z 是实数,

  ∴ ,或.

  (2) ∵时, z 是虚数,

  ∴,且

  (3) ∵且时,

  z 是纯虚数. ∴

  3.用复平面(高斯平面)内的点表示复数

  复平面的定义

  建立了直角坐标系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

  复数可用点来表示.(如图)其中 x 轴叫实轴, y 轴除去原点的部分叫虚轴,表示实数的点都在实轴上,表示纯虚数的点都在虚轴上。原点只在实轴 x 上,不在虚轴上.

  4.复数的几何意义:

  复数集 c 和复平面所有的点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

  5.共轭复数

  (1)当两个复数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个复数叫做互为共轭复数。(虚部不为零也叫做互为共轭复数)

  (2)复数 z 的共轭复数用表示.若,则:;

  (3)实数 a 的共轭复数仍是 a 本身,纯虚数的共轭复数是它的相反数.

  (4)复平面内表示两个共轭复数的点z与关于实轴对称.

  三、练习1,2,3,4.

  四、小结:

  1.在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时应注意:

  (1)明确什么是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2)弄清实数、虚数、纯虚数分别对实部与虚部的要求;

  (3)弄清复平面与复数的几何意义;

  (4)两个复数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比较大小。

  2.复数集与复平面上的点注意事项:

  (1)复数中的 z ,书写时小写,复平面内点Z( a b )中的Z,书写时大写。

  (2)复平面内的点Z的坐标是( a b ),而不是( a bi ),也就是说,复平面内的纵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是1,而不是 i

  (3)表示实数的点都在实轴上,表示纯虚数的点都在虚轴上。

  (4)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一一对应:

  五、作业1,2,3,4,

有关数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正确运用“轻”、“重”表述物体比较结果。

  2.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按物体轻重进行正、逆排序。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备对轻重的初步认识。

  物质准备: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幼儿天平人手一架;排序板(4)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图片人手一套记录表幼儿人数一份、示范记录表二份

  活动过程:

  1.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运用“轻”、“重”词汇表述比较的结果。通过师幼互动游戏“抱一抱”,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1)师:老师和小朋友,谁重?谁轻?为什么?

  (2)学习用“”符号表示物体轻重。

  师小结: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师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师轻。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导幼儿通过提一提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师: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

  小结:看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断物体的轻重。

  (2)出示苹果和梨,介绍天平,通过工具称一称,比较两个物体轻重。

  师:雷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苹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个重,哪个轻?(介绍天平)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还可以用工具称一称。

  (3)幼儿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

  第二组:花片和积木

  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

  师:

  (1)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3.比较和讨论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

  师:(请出两个小朋友)

  (1)你们知道它们谁重?谁轻?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讨论)那么老师和小朋友谁轻,谁重?

  (2)为什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重,一会儿说它轻?他到底是重还是轻?

  (3)小结:看来这个小朋友是重还是轻要看它和谁比。

  4.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师:请小朋友根据我们三个人重量给它们排排队,怎样排呢?

  5.提供材料(石头、积塑、花片),介绍材料的名称及操作方法。

  (1)幼儿操作,按照排队的顺序,用图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师巡回指导。

  (2)师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6.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将5种材料(核桃、积木、石头、积塑、花片)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继续比较。

有关数学教案8

  目标:

  1:知道0的含义,会计算关于0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全面看问题的。

  教学重点

  会计算0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3+11+23+25-14+13-25-3

  2、看图列式

  (1)(2)

  ♂♂♂

  二、学新知

  1、出示青蛙跳水图

  (1)观察图

  (2)同桌说看到了什么?

  (3)你会列式吗?师板书:4-4

  (4)没有一只蝴蝶用“0”表示。

  (5)完成算式4-4=0

  2、说一说

  请一位勇敢的小朋友上来拿橘子。第一次拿走2个,第二次拿1个。

  其他生观察盘子里橘子的变化。

  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列式。

  指生到黑板上列式,纠正

  3、猜一猜

  (1)出示图,指导生看图。

  (2)提问:你觉得可能打倒几个瓶子?同桌说说并列式

  (3)生讨论:也许1个也碰不倒怎样列式?

  三、游戏:投篮

  四、练习

  1、口算

  2-13-24-35-21-15-32-0

  2、计算

  3、看图列式

  —=—=

  板书

  减法

  4-4=0

  5-0=5

有关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1)

  推导出公式: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 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有关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掌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能灵活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能求出大小

  【知识梳理】

  空间角,能比较集中反映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历来为高考命题者垂青,几乎年年必考。空间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及二面角总称。其取值范围分别是:0°? ? ≤90°、0°≤ ? ≤90°、0°? ? ≤180°.空间角的计算思想主要是转化:即把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把角的计算转化到三角形边角关系或是转化为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解。空间角的求法一般是:一找、二证、三求解,手段上可采用:几何法和向量法.

  【点击双基】

  1.如果平面的.一条斜线长是它在这个平面上射影长的3倍,那么这条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13 B. 233 C. 22 D. 23

  2.平面α的斜线与α所成的角为30°,则此斜线和α内所有不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角的最大值为………………………………..( )

  A. 30° B.60° C.90° D.150°

  3.如果向量a=(1,0,1),b=(0,1,1)分别平行于平面α,β且都与此两平面的交线l垂直,则二面角α-l-β的大小是………………..( )

  A. 90° B. 30° C.45° D.60°

  4.在△ABC中,M,N分别是AB,AC的中点,PM⊥平面ABC,当BC=18,PM=33 时,PN和平面ABC所成的角是 .

  5.PA,PB,PC是从P点引出的三条射线,他们之间每两条的夹角都是60 °,则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

  【典例剖析】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1(04高考广东18(2))如右下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AB=4,AD=3,AA1=2。E、F分别是线段AB、BC上的点,且EB=BF=1。求直线EC1与FD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思路一:本题易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把 与 所成角看作向量 的夹角,用向量法求解。

有关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2.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激趣法、问题迁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出示)(抢答)

  9+0= 100+0= 256-0= 872-0= 3407-0= 8255+0=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大的数你们怎么算的这么快呢?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0”和任何数相加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

  生2:任何数减“0”也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

  师: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揭示课题,有关0的乘法)

  二、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小猴子么?(喜欢)这节课老师把几只贪吃的小猴子请到了课堂上,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情境图)

  师:(指名同学说图中的信息)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愿意给大家编一个有关数学的故事呢?(指名学生根据信息看图讲故事)

  师:讲的真精彩,同学们听得这么认真,一定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你能根据这个故事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提出问题。

  生:(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三、互动新授

  1.教学例4

  师出示课件(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方法,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1:用加法计算:0+0+0+0+0+0+0=0(个)

  师:你为什么这么计算?为什么7个0相加等于0?

  生:因为0表示什么都没有。

  师: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生2:用乘法计算:0×7=0(个),也就是求7个0是多少。

  师:说的真好这是一道解决有关0的乘法的`问题,同学们在列完算式以后,千万不要忘记写答语。

  2.想一想,0×3,9×0,0×0各等于多少呢?为什么?(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师:谁来说说第一题,并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0×3表示3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说的很好,谁可以再来说一说?

  生:0×3表示3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这么想的?

  生:是

  师:照着老师的方法同桌讨论分别说一说第二小题,第三小题你又是怎么想的?

  (同桌说一说,汇报)

  生:9×0表示9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课件出示)

  生:对

  师:谁能来复述一遍

  生:9×0表示9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0×0又表示了什么?

  生:0×0表示一个也没有,还是0 。

  师:同学们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真聪明竟然和小天使的想法都一样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小组交流你从算式中发现了什么?(交流汇报)

  生1:上面的算式都是乘法算式。

  生2:上面的乘法算式都是0和一个数相乘。

  生3:上面的乘法算式的积都是0。

  师小结:通过观察上面的算式和总结的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我们学习了新知识,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完成书上66页做一做第一题。(学生做完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那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出示课件)每个同学说一组

  追问个别题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0×6 5+0 )

  师:既然同学们都能把结果算出来,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通过上面的算式观察一下(讨论: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可以同桌讨论)

  生:不一样,0和一个数相乘结果还是0 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还是这个数

  四、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6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2.课件出示:花瓶里插了多少支花?

  3.快乐选一选

  4.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吗?

  1+2+3+4+5+6+7+8+9+0

  1×2×3×4×5×6×7×8×9×0

  (因为第二个里面有0,乘后得0,还得0)

  (强调“0”乘任何数都得0)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指名学生总结回答)

  六、板书设计

有关数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复习大、小,认识红色、黄色、绿色并进行分类。

  2、通过活动,学习按指令向一个方向爬,并能做到正确、快速、不拥挤。

  3、通过对唱游戏,感知歌曲的对答情趣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准备:

  1、红、黄、绿小猫图贴,每个幼儿一个。

  2、红、黄、绿小鱼许多。

  3、课件-颜色

  活动过程:

  一、问候

  1、听音乐开火车进教室。

  2、师生问候:挨个抱着每个宝宝亲吻表示问候。

  3、出示大猫图贴和小猫图贴:请小朋友跟猫眯打招呼(喵喵喵!)

  请幼儿区分大、小。

  4、我们来和小猫做游戏:

  宝贝们闭上眼睛,把你们变成小猫宝宝吧!我来做你们的妈妈吧!(喵!)

  妈妈和宝宝一起看这里有一些礼物,我们来把这些礼物分一分,大帽子、大裙子给谁?

  小帽子、小裙子给谁?请幼儿动手进行操作。

  二、运动

  音乐游戏:《好看的颜色在这里》

  今天的小猫真漂亮,小朋友看看都有哪几种颜色?

  认识红、黄、绿

  1、我们共同用好听的声音来问候吧!《好看的颜色在这里》一唱一答的形式,按颜色进行回答。

  2、教师带幼儿复习巩固对颜色的认识(唱歌)

  三、快乐

  游戏:《小猫捉鱼》

  1、向指定方向爬,并取物。

  2、巩固认识红、黄、绿三种色彩。请小猫们把取回来的`鱼按颜色进行分类。

  3、进一步巩固认识红、黄、绿三种色彩请小猫根据自己身上的颜色去捉鱼。

  四、温馨

  小猫玩累了需要回家休息,请小猫按照身上的颜色乘坐火车回家。

有关数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两张点子图的变化列出加减算式。

  2、复习7―8的分合、加减。

  3、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学会用语言描述游戏、讨论的结果。

  活动准备:

  点图、数卡、作业纸、蚕豆

  活动过程:

  一、复习7、8的组成

  1、玩“碰球”的游戏(碰7球)

  老师和小朋友集体碰球、老师和个别幼儿碰球。

  2、玩“对数”游戏(和为8)

  老师和小朋友集体对数、老师和小组接龙对数。

  二、学习看点图列算式

  1、游戏“超级变变变”

  (1)教师示范玩法: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新游戏,叫“超级变变变”,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蚕豆)现在我拿出了8粒蚕豆,变变变,看,变成了几粒?(1粒)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拿走了几粒?(7粒)小朋友也来变一变,猜一猜,好吗?

  (2)请1、3、5组的小朋友拿出8粒蚕豆,和对面的小朋友玩游戏,等会儿交换玩。

  (3)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2、看点图列算式

  看图列减法算式

  (1)师:蚕豆可以变,圆点也可以变。小朋友看这里有几个圆点?变变变,变成了几个?(图1)8个变成3个(边说边画一),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变少了用了什么方法?(减法)8个圆点拿走几个变成了3个?我们可以用8―(5)=3来表示。注意:后面的点卡是等号后面的数,也就是得数。

  (2)我们看下面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3)用什么算式来表示?7个圆点拿走了几个变成了5个,7―(2)=5小朋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让幼儿来辨别)

  看图列加法算式

  (1)师:这两幅图什么意思?(图3)1只小鸭变成7只小鸭,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怎么列算式?请同一张桌子的小朋友来商量一下,然后桌长把它列出来。

  (2)讲评: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家的答案,说说列的算式什么意思?

  1+(6)=71+7=8

  讨论:哪一种算式符合题目的意思?

  (3)(图4)这幅图是几个圆点变成几个圆点?怎么列算式呢?

  4+()=7

  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看点图列算式的又一种形式,圆点变少了就用减法,变多了就用加法。注意:不能把两边的点数直接相加或者相减,后面卡片上的数就是得数。

  现在老师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本领学得最好(出示4张点卡,复习所学内容)

  三、幼儿操作练习

  (1)师: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操作题,要先看清楚图表示的意思,再列算式。比一比,要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幼儿练习,教师指导。

  (3)做好的幼儿送给教师批改,然后出去休息。

  大班数学教案 篇4活动目标:学习看图列加法算式,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准备:Flash课件,熊二动物卡片及相关题卡。活动过程:

  律动:《我还有一点小糊涂》

  T:小朋友我们刚刚做的律动,谁知道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

  S:《熊出没》。

  T:《熊出没》动画片中都有谁呢?

  S:幼儿自行回答。

  T:这部动画片中你最喜欢谁呢?

  S:幼儿自行回答。

  T:今天老师把动画片中的人物也请来了,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是谁啊?

  S:想。

  T:小朋友们请闭好眼睛,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了?

  S:熊二。

  T:熊二看到小朋友们非常高兴,他想请小朋友去丛林参加翠花的生日宴会,但是,他有一些问题想考考小朋友,谁答得好,就带谁去?

  S:幼儿开火车读题卡。

  课件展示,数的组成练习题。

  T:小朋友回答的太棒了,让我们和熊二一起出发去丛林吧。

  例题一:3+8=11

  我们路过了蹦蹦家,我们听听热情的蹦蹦对我们说什么了?

  蹦蹦:小朋友们见到你们很高兴。我给你们准备了礼物是我最爱吃的,请小朋友猜猜是什么?

  S:松果。

  T:是吗?看看小朋友说得对不对,我们一同去蹦蹦的家中看看吧!

  小朋友们答对了,真的是松果,你们太棒了,鼓励自己一下。

  蹦蹦的家中有几个松果?

  S:3个松果?

  T:3个松果用数字几来表示?

  S:3个松果用数字3来表示。

  T:蹦蹦又运回了一部分松果,这部分松果有几个呢?

  S:8个松果

  T:8个松果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S:8个松果用数字8来表示。

  T:小朋友请看,两部分松果合在一起有多少个?

  我们用点数的方法一起数一下吧。

  一共有11个松果。

  如果用列算式的方法,把两部分松果和在一起,应该用什么法做?

  S:加法

  T:谁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呢?

  S:3+8=11(若干幼儿)

  T:谁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呢?

  S:8+3=11(若干幼儿)

  T:小朋友们回答的非常好,掌声送给自己。

  小朋友们我们同熊二一起继续向丛林出发。

  例二5+7=12

  我们路过了池塘,小朋友们认真观察池塘中有什么?

  S:青蛙(林蛙)

  T:林蛙也是青蛙的一种。

  池塘中有几只林蛙?

  S:5只林蛙

  T:5只林蛙用数字几来表示?

  S:5只林蛙用数字5来表示。

  T:小朋友看大屏幕有什么变化?

  S:又出现了7只林蛙。

  T:7只林蛙用数字几来表示?

  S:7只林蛙用数字7来表示。

  T:把两部分林蛙合在一起一共有几只林蛙?用列算式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法做?

  S:加法。

  T:谁能列出一道加发算式?

  S:5+7=12(若干幼儿)

  T:谁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S:7+5=12(若干幼儿)

  T:小朋友们真棒!鼓励自己一下。

  我们继续向丛林出发吧。

  例三7+8=15

  我们遇到了萝卜头,看看他要和我们说什么?

  萝卜头:我的萝卜丰收了,请大二班的小朋友尝一尝吧。

  T: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要把两部分萝卜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个,用列算式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S:7+8=15(若干幼儿)

  T:谁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S:8+7=15(若干幼儿)

  T:小朋友们太棒了,掌声送给自己。

  小结:

  小朋友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算式

  3+8=11 8+3=11

  5+7=12 7+5=12

  7+8=15 8+7=15

  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都是看图列出的加法算式。

  T: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看图列加法算式。

  两部分合在一起,可以用前面的部分加上后面的部分,也可以用后面的部分加上前面的部分,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学的太棒了,掌声送给自己。

  让我们同熊二一起继续向丛林出发。

  终于到达了,翠花的'生日宴会。

  翠花:救命啊!救命啊!小朋友们快来救救我吧!

  T:怎么了?

  小朋友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S:翠花被光头强抓走了。

  T:可恶的光头强,我们要怎么办呢?

  S:救回翠花。

  T:小朋友有没有信心救回翠花呢?

  让我们为自己加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口号)

  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闯关救翠花

  第一关:熊大送给翠花好吃的蛋糕,问熊大一共送给翠花多少块蛋糕?(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4+7=11 7+4=11

  闯关成功,有没有信心闯过第二关?谁有信心闯过第二关?(找幼儿闯关)

  第二关:熊二送给翠花他最爱吃的蜂蜜,问熊二一共送给翠花多少罐蜂蜜?(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6+8=14 8+6=14

  XXX成功闯过第二关,他太棒了,小朋友鼓励鼓励他

  谁有信心闯过第三关?(找幼儿闯关)

  第三关:猴王吉吉送给翠花好吃的苹果。问:猴王吉吉一共送给翠花多少个苹果?(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1+14=35 14+21=35

  XXX闯关成功,他太聪明了 ,掌声送给他。

  T:小朋友们,动物们都送翠花生日礼物了,你们想不想送她礼物啊?

  S:想。

  T: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但是都是半成品,需要小朋友们的帮助完成礼物的制作,这样才能救回翠花。

  每个小朋友的小凳下都有一份礼物,小朋友用笔完成礼物的制作。老师也要找两位表现好的小朋友到黑板前完成礼物的制作,看图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礼物完成的小朋友,举起你的礼物给你的家长看看。

  小朋友们太棒了,礼物制作的非常好。我们成功的救回了翠花。

  小朋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图列加法算式,知道了两部分合在一起,可以先用前面的部分加上后面的部分,也可以先用后面的部分加上前面的部分,总数不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好朋友翠花和我们说了什么?

  翠花:小朋友表现的真棒!谢谢小朋友的礼物,让我们一起跳舞吧!

有关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中经历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多种方法。

  2、归纳并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3、能正确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应用“>”“

  难点:理解并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法与学法:

  引导与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5○7 20○12 15○15(学生思考,交流)

  再大一些的数,会比较大小吗?这节课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1、出示情景问题,比较十位数字不同的两位数。

  (1)大家当裁判:谁赢了?

  小红和小明跳跳绳,小红跳了42下,小明跳了37下。谁跳得多?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比较的方法。

  预设:

  ①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42在37的后面,所以42>37。

  ②42根小棒比37根小棒多,所以42>37

  ③根据数的组成来比较。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37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4个十比3个十多,所以42>37。

  出示小棒图,一对一对应摆放,发现42够4个十,37够3个十,第4个十就不够了,4个十比3个十多,所以42>37。

  小结:十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谁的十多谁就大。

  ④42够减37,所以42>37、

  42>37,换个说法什么?(37

  2、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

  如果老师把42改成32,32和37哪个数大?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预设:

  (1)32

  为什么直接比较个位数字?

  (十位数字相同)

  小结:十位数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的.,这个数就小。

  (2)按顺序,37排在32大后面,所以32

  (3)用计数器,十位上珠子一样多,个位上珠子多的数就大。

  用计数器,怎样比较42和37?

  数学上规定:满十进一,42十位上有4颗珠子,37十位上只有3颗珠子,所以32

  3、归纳比较的一般方法。

  同学们,刚才大家比较数位上的数是比较大小常用的方法。齐声朗读。

  比较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数字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个位数字小的,这个数就小。

有关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数学教案-捞铁牛。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 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 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 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 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 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 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 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 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 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 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五、 书写生字词。

  六、 布置作业,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捞铁牛》。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 观察图画,引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画面上有哪些人物?简单地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打捞第一只铁牛的经过?哪个自然段写打捞其他铁牛的经过?

  三、 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超铁牛?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 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 师生交流。

  3.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读后评议。

  4. 读第五自然段。

  (1) 学生读。

  (2) 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3) 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第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 读第六自然段。

  (1) 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也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 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2.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

  二、 延伸课外。

  1. 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12-30

经典数学教案02-22

数学教案09-13

果子数学教案06-13

学校数学教案06-13

初中数学教案12-22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分类的数学教案11-16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分类数学教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