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时间:2023-12-20 09:27:0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精选16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1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 一个橡皮头。 ……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 (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袋盐,(出示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 (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 (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 (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 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2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两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称,8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盘鸡蛋,一些黄豆,2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一架天平。

  4、视频展示台,电脑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

  (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

  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

  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3、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4、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课件展示)

  (1)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2)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3)识秤练习。

  (4)小组学习如何使用桌面上的盘秤。

  (5)小组比赛分别称出一本数学课本和一个文具盒的重量。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师:生活中较重的物品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提问。

  师: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盐都是2袋,为什么1千克的苹果,每组称得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

  4、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5、让学生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6、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比1千克还重的物品吗?

  生: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

  生:我们的桌子、凳子的重量。

  师:很好。互相抬一抬吧。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桌面上的1袋苹果、1个苹果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5、猜一猜1克的黄豆大概有几粒?猜后指名演示。

  6、动手实践。

  (1)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

  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

  (2)师:想不想知道你们猜得对不对?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到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哪些小组愿意当市场管理员?

  (2)任选三个小组当市场管理处,每组都选出一名工作人员,其它同学是监督员。其它五个小组的同学拿着刚才所猜的物品任选一家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称后将结果填入实验卡(2)中。

  (3)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4)请猜得最准的小组交流经验。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六、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

  七、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

  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 6kg=( )g 7000g=( )kg 11000g=( )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7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8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等,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 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 评析 自然引入“轻”“重”。)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生:xxx同学轻,xxx同学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 评析 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

  1、 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 评析 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 评析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能正确使用称称物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的过程,提升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千克的认识。

  【难点】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单位“克”。

  提问学生: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计算重量的`单位?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想到斤、公斤、千克。

  引出课题《千克的认识》。

  (二)讲解新知

  1.认识“千克”

  教师明确: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大屏幕展示生活常见物品的图片,组织学生观察,读取数学信息。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得到:洗衣液的净含量为5千克,一箱苹果的净含量为25kg。

  教师明确:“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到过用“千克”计量的物品。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教师明确1千克=1000克。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盐,让学生观察每袋食盐的重量,思考1千克有多重。

  学生根据封袋信息,能够知道1袋食盐重500克,2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感受2袋食盐的重量,并说说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3.认识秤

  教师明确生活中有很多以“千克”作单位的称,展示教材三种称的图片,顺势介绍称上的最大数值即为称量物品的最大重量,超过之后便不能进行称量,称量物品时指针指到几就表示物品是几千克。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发放的盘秤称量手边的物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三)课堂练习

  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个苹果约150一箱(12瓶)牛奶约3。

  (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作业:回家帮妈妈称一称买的水果和蔬菜。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10

  一、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以及相关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认识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自学指导

  仔细看课本85页和86页彩图,思考下列问题。

  1、估一估:在超市小强和小丽看到的物品哪个重一些?

  2、猜一猜: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4、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5、算一算:一袋砂糖500克,两袋砂糖有多重?

  6、填一填:1000克=()千克

  7、比一比:感觉一下两袋砂糖的重量和一个硬币相比,谁轻谁重?

  8、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9、想一想:你知道怎样把物体的重量用合适的单位表示出来?

  (自学时间6分钟)

  (二)学生自学

  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带着问题开始自学。

  师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自觉认真的自学。

  自学结束

  师检查自学效果。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品的质量,培养学生估量物品的质量。

  3、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估量物品的质量。

  设计特色:注重突出学生的活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去体验、感知,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含义。教学立足于现实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可以运用于生活。

  教具准备:

  天平、盘秤、盐每组2袋用黑袋包装、每组1袋重1千克的沙子、每生自准备1个苹果、1个2分硬币。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做手指操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小手,老师教你们做做手指操好吗?真不错一下就学会了,相信你们呆会儿会把最棒的一面展示出来的,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一、生活引入,感知轻重。

  1、谈话:

  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的手特灵巧,现在再来考考大家的反应,一起来判断老师说的话是对还是错。注意了:

  教鞭长,粉笔短;

  男同学多,同学少;

  老师高,这位同学矮;

  老师轻,这位同学重;

  师:果然聪明!看来生活中的物体有长有短,有多有少,有高有矮,还有轻有重。

  2、汇报老师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课前老师在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轻重(出示挂图)

  一袋饼干重110克、一盒香皂重180克、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听奶粉重900克、一袋苹果重2千克

  师: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轻重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物品的单位是克,有些是千克。

  师:真能干!生活中说物品的轻重就是物品的质量。孩子们发现的克与千克就是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与千克。(揭示课题)克和千克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克可以英文字母g来表示,千克用kg来表示。

  师:有关克与千克你还知道些什么?大多数小朋友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对克和千克比较陌生是吗?不过我相信通过呆会儿的学习,你会与克和千克交上好朋友的。

  二、感知经历,加深认识。

  1、掂一掂

  师:到底1克有多重?1千克又有多重呢?请看,这是一个2分币,请你也拿起来像老师这样轻轻地掂一掂,掂过之后,你的感觉怎样?(很轻)孩子们,这个2分币大约就重1克。说明1克怎么样?

  师:再看,这是一袋重一千克的沙子,请你也放在手里轻轻地掂一掂。小组轮流掂一掂,感受感受。1千克怎么样?

  师:来,像老师这样一手放1千克的沙子,一手放1克的2分币,小组再轮流掂一掂,比一比。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通过掂一掂质量是1千克和1克的物品,我们都觉得1克很轻,1千克比较重。

  2、找一找

  师:好,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下面我们就用感觉来找一找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请听要求:在你们的桌上找出重大约1克的物品放一堆,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也放一堆。比一比那个小组最快。

  师:(指一小组)告诉大家,大约重1克的物品有哪些?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这些物品你们是怎样找的?(通过掂一掂,凭感觉找出来的)其他小组同意吗?究竟它们的重是不是1克和1千克呢?我们可以怎样验证?(用秤来称)

  3、称一称

  (1)师:是个好办法,要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一称。那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生答)现在我们来认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出示挂图)说说在哪见过?

  (2)师:现在我们就用秤来称一称找出的这些物品。这是一粒花生米,应选用什么秤来称?(天平)这是一架调好的天平,在使用天平时,把物品放在天平的左盘,右盘放入砝码,当天平平衡时,物品的质量和砝码的质量相等。花生米太轻了,我们不需要使用砝码,只要移动标尺就行了,(师演示)看,平衡了,说明花生米的质量就就1克。

  (3)师:我们再来验证这袋物品(黑色包裹的两包盐),放在天平上合适吗?为什么?那选用什么秤?(盘秤)(出示盘秤并介绍如何认秤)

  师:来,看看这包物品到底有多重?演示(板书:1千克)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自己的估计能力怎样?(4)师:其实,这袋物品里还藏着秘密呢?请你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盐)有几包?(两包)你能猜一猜1包有多重吗?(500克)你怎样知道的?你真善于观察!掂一掂,500克的感觉怎样?

  师:一包盐500克,那两包同样的盐合在一起是多少克?(板书:1000克)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看来1千克和1000都是这袋盐的重量,它们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合表示?(=)1千克=1000克(范读)

  4、估一估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一刀砍”的本领吗?(没有)就是有一个卖肉的屠夫,他卖肉时不需使用秤。如果你需要1斤肉,他眼瞅一下,一刀砍下去就是一斤;需要2斤,一刀砍下去就是2斤,不多也不少。厉害吧?你想不想练就这样的本领?那我们也来练练吧。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重点难点:

  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谁记得是什么?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千克=8000克

  ()克=4千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自主练习2)

  二、新授

  1、出示: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吨的知识。)

  2、出示小博士的话:1000千克就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1吨=1000千克

  3、感受1吨

  4、请几位学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约重1吨。

  5、什么物品一般用吨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先看图,弄清图意再回答。

  2、自主练习5学生自己完成练习同位互相你问我答。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6指名说说图意自己完成:这艘船能一次将货物运完吗?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7出示图画:认识它们吗?自己试着填一填说说为什么填写这样的单位说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作业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板书设计:

  认识吨(t)

  1吨=1000千克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教学准备】

  盘秤 、天平、200克的果冻、500克的盐、二分硬币、水果、1千克沙子等

  【学具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2分硬币、10克凉茶,200克的果冻,1千克沙子、2袋500克的盐、纸巾一卷,数学书一本,橡皮檫,中方本,一张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课件出示两名学生对话情景:比一比谁更重,我的体重是45米,我更重是52分钟)师:他们说的对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米是长度单位,分是时间单位。

  师:那到底在生活中是用什么单位表示重量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小猴子新开的超市看看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它们的重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生:克,千克,g,kg

  师:其实英文字母g就表示克,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板书:克(g),千克(kg))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以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引出重量单位,复习了旧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新授课

  1、认识秤

  师:生活中大部分物品是没有标出重量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的重量?

  生:用秤来称。

  师:那你在生活中见过哪种秤?在哪见到的?

  (学生说出哪种秤并简单介绍它的使用方法和它适合称哪些物品,较详细介绍台秤)

  {教师拿出台秤,你们会使用台秤吗?(出示台秤照片)上面是用来放物品的,这里是用来读出称量结果的,到底该怎样读呢?上面写着 kg也就是千克,说明这个台秤是以千克作单位的,指针指到几,就说明物品是几千克。}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出要想知道物品的重量要用秤来称,并且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各种秤用在什么地方,称什么样的东西,作为本节课的拓展,重点介绍盘秤这种常用并容易认的秤,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认识克

  (1)感受1克

  师:你们猜一猜这个两分钱的硬币有多重?(生可能猜出是一克)那到底有多重呢?刚才同学们在认识秤的时候还记不记得像这样比较轻的物品用什么称?

  生:天平

  师:很好!当我们用天平称完之后发现,两分的硬币大约是一克重。(课件出示天平)

  师:1克重的物品放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呢?请各小组拿出两分的硬币每个人都掂一掂,感受一下。

  师:请看屏幕,老师这里有很多物品,你们猜一猜哪些是大约1克重的?

  (每一组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选一种,站在前面,并问下面的学生他们选的对不对,问两名在前面的学生掂1克的物品是什么感受,把选的物品拿回自己组和组员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克的重量,体验一克的不同物品的重量,为后面感受不同重量作对比作铺垫。

  (2)感受10克

  师:一个两分的硬币是1克,那两个呢(生:2克)老师手里有10个硬币是多重呢?(生:10克)你们猜一猜,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个是10克重的,再放在手里掂一掂。和你的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从一克慢慢增加到10克,让学生体验重量的变化和一克与10克的联系。

  (3)感受200克

  师:你们的桌面上还有一个果冻,你们掂一掂,估一估,这个果冻有多重呢?大家一起估一估(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学生汇报

  师:到底谁猜的最接近呢?现在揭晓答案,(投影果冻的重量)只要你的答案接近准确答案就是对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知道1克和10克感觉的基础上,初步练习估重。

  (4)对比200克和500克

  师:现在如果让你一手拿着果冻,一手拿着一袋食盐,你能估出食盐的重量吗?试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师:哪个组估完,可以把食盐上贴的白纸撕下来,看看到底是多重,检验一下你估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已有的经验,进行第二次估重练习,并对这节课重要教具500克的食盐的重量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认识1千克

  (1)感受千克

  师:一袋是500克,那两袋是多少克呢?(生:1000克)算的真快,怎么算出来的?(生:500+500=1000克)(板书:500+500=1000克)

  师:同样是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你能读出食盐的重量吗?(师操作: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课件展示用秤称的两袋食盐的照片)

  请几位学生读出称出的结果,再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写一下。(1千克)

  师:指针指到1,而单位是千克,说明两袋盐是1千克,他写对了。

  师:我们刚才算出两袋盐是500+500等于1000克,用秤称出来是1千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1000克=1千克

  师:也就是1000个1克就等于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画上边框)

  师:前面1000克是以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000和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后面1千克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和千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两袋盐的重量是1000克,还是在克的基础上,以克为单位,同是这两袋盐再用秤称,发现结果是1千克,用盘秤称巩固了之前介绍盘秤的用法,同时自然的将1000克和1千克联系起来,这两个都是表示这两袋盐的重量,所以是相等的。后面在介绍它们的不同,一个是以克为单位,一个是以千克为单位,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克与千克的关系与不同,理解深刻,帮助记忆。

  (2)教师教学如何读

  教师先说一遍,再单独找几个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师:我们比较熟悉几斤,其实1千克就等于两斤,两斤就等于1公斤。

  设计意图:用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克与千克的不同。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简单的说说千克与斤和公斤的关系。

  (3)找一找 掂一掂

  师: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再找一找桌面上哪些东西是1千克重的。(生汇报:沙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一袋沙和两袋盐掂起来感觉差不多。

  用台秤称一称的确是1千克。

  师:考考你们,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

  引导说出:轻的东西多一些,重的东西少一些。

  师:刚才体验了那么多重量,我们了解到 一般情况下,我们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根据已经知道的1千克的体验去寻找同样是1千克的沙,知道掂起来感觉差不多的,重量也是差不多。在此处拓展,锻炼学生思维,并让学生对重量与体积的关系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89页第4题

  师:下面我们就分辨一下这些物品到底是用千克做单位合适还是克呢?(生汇报)

  2、出示给姥姥的一封信

  师:同学读一读,小组讨论一下,这封信有哪些错误。(生讨论)

  师:小明的信主要错在哪个方面,(生:单位)(师在每个有重量单位的文字下面划线让学生一个个纠错)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克表示重量轻的物品,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的认识,小明的信使学生在趣味中巩固新知。

  3、活动

  4、比一比

  每一组发一张统计表,一盘物品,组长登记,小组合作让学生估重,把

  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填到统计表,看哪一组的学生最会估,最后老师公布答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14

  教学内容: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4. 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15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 使学生认识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昨天,老师从超市里买回来一些东西,是什么呢?请你们猜一猜它们哪一袋更重一些?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重,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马上知道?

  师: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读一读!(出示几个包装上标示的重量)

  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再读一读标示的质量。(课件)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为质量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课件)

  师:老师还购买了一些水果,比一比,你能知道哪一样水果的重量重一些吗? 师: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这样不统一?

  师:其实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而且这两样水果的大小又差不多,光凭观察,能看得出谁轻谁重吗?能不能换一个别的办法试一试!

  师:我们不如同时拿在两只手上,看看能不能感觉得出。谁想来掂一掂?

  二、认识秤

  师:怎么办呢?拿在手上掂一掂还是难以确定。其实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课件导入):电脑里有几个录像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这些称物体的工具吗?除了以上的三种秤,还认识别的秤吗?(课件)逐一认识,在哪里见过,介绍有何作用?怎么用?

  师:(课件)那么大家认识这种秤吗?它的名字叫天平,一对手臂长又长,两手托着两只盘,可以上下来摆动,头上长着一根针,它的作用特别大!左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左偏;右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右偏;不轻不重指中间。

  师:既然天平可以分辨出哪一边的物品重量重一些,我们为什么不请它来帮忙呢?(操作演示:把一只苹果和一只梨子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只盘子里,并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

  师:结果怎么样?谁稍微重一些?为什么?

  师:天平不仅可以比较出物品的`重量,还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课件)使用天平时,左盘放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砝码。要使天平保持平衡,还可以再移动游标,最后砝码的重量加上游标所指的数量就是物体的重量。

  师:用天平称一称,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呢?

  三、认识1克

  师:下面我们要称1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上掂一掂,互相交流一下感觉如何?(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课件)让天平告诉我们1枚2分硬币的重量吧!我们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盘,移动游标,使天平左右两端保持平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1克)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课件)

  四、认识1千克

  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

  师:谁估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 师:(课件)一袋糖500克,两袋呢?(1000克)

  师:就是这两袋糖,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课件),你们发现了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000克=1千克)

  师:把1千克的糖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师:两袋糖重1千克,刚才的一大包萨其玛也是重1千克,分别拿在两只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一样重)

  师:对,不论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师:判断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课件) 师: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品的质量也是1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

  五、应用

  1、 填写质量单位:(课件)

  2、 数学日记找错误:(课件)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鸡蛋两个,150克重的苹果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克的小猴子和脖子长达3克的长颈鹿。

  3、学生阅读:(课件)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重100千克,它的一个蛋就重1500克。

  六、课后延伸作业

  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课件)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06-13

数学《千克的认识》教案05-05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3篇)08-22

《千克和克》教案03-09

克、千克、吨教案04-01

克、千克、吨教案04-01

克与千克计算教案07-09

克和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克与千克说课稿附教案06-02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通用19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