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大班数学教案模板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将5以内的蔬菜分在两个箩筐里(红色、黄色箩筐),知道可以有多种分法。
2.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分的结果。
3.体验数量分合变化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熟悉绘本故事《箩筐》。
物质准备:
1.课件:5的分法。
2.5以内各种蔬菜图片(萝卜、茄子、土豆、芹菜)等人手一份。
3.箩筐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引发幼儿的回忆
师:“箩筐有时会很满,有时会很空。”爸爸的箩筐里盛满了很多萝卜,装都装不下了,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帮爸爸把萝卜分在两个篮子里,一个是红色箩筐,一个是黄色箩筐,该怎么分?
二、幼儿自由探索分蔬菜
(一)把5个萝卜分别装在红色箩筐、黄色箩筐里,幼儿自由操作。
(二)了解5分成两份的多种分法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分法。
如:红色箩筐2个,黄色箩筐3个。
提问:谁和他分得一样?是怎么分的?
幼儿描述自己的分法,提示用“我把5个萝卜分别分给红色箩筐2个,黄色箩筐3个”句式描述。老师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提问:谁与他们分得不一样?
幼儿说出不同的分法并记录,直至所有分合式完成。
出示所有的分合式,幼儿集体读一遍。
(三)复习分合号,进一步理解5的分合
1.复习理解分合号的意义。
提问:这些分合式里边都有一个符号,像什么?叫什么?代表什么意思呢?(复习分合号,用手势动作摆出分合号等方法,熟悉分合号)
2.用逐渐增加的方式重复5的分合。
提问:给红色箩筐分了1个土豆,那黄色箩筐该分几个呢?(出示相应的图片)
如果再分给红色箩筐1个土豆,那黄色箩筐的土豆是多还是少了?为什么?
依次完成5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的分法。
提问:5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
提问:看看这些分合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红色的箩筐多分了一个,黄色的箩筐就要少一个。这是数量分合中递增、递减的关系。
3.游戏“你问我答”,复习5的分合式。
4.幼儿动手操作,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分的结果。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分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把这些蔬菜分别装在两个箩筐里,该怎么分?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合式。
师:今天你们帮助爸爸分了蔬菜,爸爸很开心,谢谢小朋友们。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活动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中班小朋友在玩医院游戏的时候,遇到一个困难,他们想学医生的样子给小朋友量身高,可是他们不会用尺子,又找不到其他的材料来量,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想一想,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量身高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活动延伸: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活动反思: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来自屈.老师教案.!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2、感受和体验平面下立体图形的不同。
活动准备:
皮球、乒乓球、茄子、萝卜、易拉罐、水杯(有把的)、笔等实物,圆形纸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球体
1、请每一个幼儿取一些圆形纸片和一只乒乓球,让幼儿分别观察、比较。运转圆片及乒乓球时形状怎么样?发现了什么?
(幼儿运转圆片发现有时看上去是圆形,有时不圆,有时成一条线。拨动乒乓球时无论怎样转,看上去都是圆形)。
2、小结:这些圆片,正面看是圆形,转动后有时看上去是椭圆,再转动成一条线,继续转动又成了圆形,而乒乓球就不一样,无论怎样转,看上去都是圆形,因为它是球体。(让幼儿知道球体名字)
3、请幼儿将各种球和茄子、萝卜等玩一玩,转一转,滚一滚,并组织幼儿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东西转得快,时间长,滚得远;有的东西转得慢,时间短,滚不远。转得快,时间长,滚得远的是球体。
4、请幼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球体?
(如皮球、弹子、篮球等,凡举到麻球、西瓜、土豆时教师应肯定:“对,像球体。”)
幼儿说不出时教师可以把已准备好的球体物品让幼儿观察,启发引导。
二、认识圆柱体
1、请幼儿将铅笔、易拉罐、水杯滚一滚,玩一玩。
2、组织幼儿讨论并帮助幼儿总结:你发现了什么?
如:有的东西可以滚动,有的东西滚不了,铅笔、易拉罐可以滚动,水杯(有把的)不能滚动。
3、请幼儿观察并说出,铅笔、易拉罐的共同特征。
4、教师小结:上面是圆形,下面也是圆形,二个圆形一样大,中间一样粗的物体是圆柱体。
5、厨师大小,高度不同的圆柱体实物,让幼儿知道凡是符合以上特征的都是圆柱体。
6、请幼儿想一样,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
三、游戏:奇妙的'口袋
让幼儿逐个摸出袋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柱体,球体分类。
活动结束:
由圆形过渡到球体,对幼儿来说较有难度,应让幼儿在充分的操作和比较中感知球体和圆形的区别。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目标:
1.能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2.在数石头游戏中,比较动物的轻重。
准备:
1.课件《让谁先吃好呢》。
2.排序卡、记录卡、动物与石头的比较图、铅笔橡皮若干。
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及桃子的主要特征。
1.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播放课件:图1)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都有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猴子、长颈鹿、兔子、犀牛、鳄鱼、毛毛虫;6位朋友)
(2)这些动物朋友都有自己的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和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
2.了解桃子的特征。(播放课件:图2)
(1)咦,这是什么呢?(桃子)这个桃子长得什么样?猜猜看还会发出什么味道?看到这样一个圆圆的,又大又香的大桃子,你最想干什么?
(2)长耳朵兔子、长尾巴猴子、高个子长颈鹿、大肚皮犀牛、大嘴巴鳄鱼、小小的毛毛虫和我们一样,它们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都想先吃到这个大桃子。可是让谁先吃好呢?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高矮、大小、长短排序。
(1)讨论按个子的高矮排序。(播放课件:图3、4)
幼儿讨论按照个子高矮排序,小动物们分别排第几。
(2)按嘴巴的大小排序。(播放课件:图5、)
幼儿讨论按照嘴巴大小排序,小动物们分别排第几。
(3)按耳朵的长短排序。(播放课件:图6)
幼儿讨论按照耳朵长短排序,小动物们分别排第几。
(4)按尾巴的长短排序。(播放课件:图7、8)
幼儿讨论按照尾巴长短排序,小动物们分别排第几。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1)讨论比重方法。(播放课件—图9、10)
A.刚才,长颈鹿要求比个子的高矮,鳄鱼要求比嘴巴的大小,兔子和猴子分别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长短。(出示大小、长短排序图)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会要求比什么呢?(比比谁最重)
B.用什么办法知道谁最重呢?(跷跷板)师生讨论:运用跷跷板称重,一头坐小动物,一头放石头。
C.你们平时玩过跷跷板吗?重的一头跷跷板就往下沉,轻的一头就被跷起来了,如果跷跷板是平的,又说明什么呢?(一样重)
D.今天小动物们就是用跷跷板来称重量,他们坐在跷跷板的一头,另一头放石头。那怎么样能比出谁重、谁轻呢?(只要数一数石头的数量就可以了)石头多的就表示什么?石头少的呢?
E.真是一个好主意。瞧,小动物们找来了许多一样大小、一样重量的石头,争先恐后的坐到跷跷板上,忙着称自己的体重。比高矮、大小、长短时,它们个个整齐的排好队,比得清清楚楚。可这一次它们每人一个跷跷板,谁都没法互相数一数。为了公平起见,等会儿,我们来帮它们数数每人称出了几块石头的重量。数的时候,既不要漏数,也不要重复数,幼儿按顺序数石头。
(2)幼儿数石头,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数石头结果,教师记录,拓展幼儿对“等号、小于号、大于号”实际运用的经验。
(4)比出动物的轻重。
A.现在我们一比就知道谁最重了?谁排第二个?第三重呢?第四重?第五重?最轻的是谁呀?
B.出示重量排序图。
3.按动物的高矮、大小、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的排序。(逐一播放课件图片11——13)
(1)“不行”这个时候一点也不起眼儿的毛毛虫大喊一声。“为什么不管什么顺序,都要从最大的开始!要论谁的个子最小,我是第一;要论谁的嘴巴最小,我也是第一;耳朵最短的动物,我还是第一名;要说尾巴最短的,我又是第一名;还有,要是问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的不还是我嘛!从小的顺序开始,第一名都是我!所以,这个桃子就应该是我先吃!”
(2)咦,比谁最高,长颈鹿是第一名;比谁的嘴巴最大时,鳄鱼是第一名;比耳朵最长、尾巴最长时,兔子和猴子是第一名,比谁最重,犀牛是第一名;(出示毛毛虫排序图)现在,要论谁的个子最小,毛毛虫是第一;比谁的嘴巴最小,毛毛虫也是第一;比耳朵最短的动物,毛毛虫还是第一名,要说尾巴最短的,毛毛虫又是第一名;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不还是毛毛虫嘛!
(3)师:你们觉得毛毛虫说得有道理吗?(引导幼儿各自讲述自己的道)
(4)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排到大、从矮排到高、从短排到长”的情况发生?(排队、坐座位、做操时)
三、品尝桃子。(播放课件图片14)
1.看来,毛毛虫说的很有道理。它一边说着,一边“嗖”的一下钻进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的品尝着,边吃边说“朋友们一起来吃吧,桃子真好吃呀!”6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又大又红又香的桃子。
2.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找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分成,进一步掌握数的分成的互换规律。
2.初步理解数的分成的递增递减规律。
3.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分成的互换规律。
活动准备
1. 小老鼠图片,小老鼠头饰各6个,鼠妈妈头饰一个
2.画有小河的图画一幅,西瓜形状的小船图片两个
3.1---5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小朋友们知不知道今年是什么年?”(鼠年),从而引出小老鼠。
2.讲故事,学习6的分成
老师出示图片并讲故事,“老鼠妈妈有6个孩子,它们6个一起去外面郊游,天色晚了,它们要赶回家去,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河,它们要乘坐两条西瓜船过河,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助这6只小老鼠乘上西瓜船过河回家,好吗?”
(1 )先让其中一只小老鼠坐上一条西瓜船,另外6只小老鼠坐上另外一条西瓜船,引导幼儿说出6可以分成1和5 ,并在黑板上记下结果6分成1和5
(2)根据以前所学分成的数的互换规律,将以上分成的两个数互换为6分成5和1
(3)老师让乘坐5只小老鼠的西瓜船“下沉”,告诉幼儿,这条小船载不下这么多的小老鼠,怎么办?引导幼儿让这条船上的其中一只小老鼠坐上另一条西瓜船,然后让幼儿观察现在6只小老鼠分成了几只和几只?老师在黑板上记下结果6分成2和4 。
(4)用以上互换规律将6分成2和4 互换为6分成4和2 。
(5)让幼儿一起看现在两条西瓜船能不能过河,然后老师让乘坐4只小老鼠的船仍然下沉,和幼儿一起让其中一只小老鼠再乘上另外一条船,再让幼儿说出这次分成的结果,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6分成3和3。
(5)老师操作图片并告诉幼儿:小老鼠们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可以安全过河了。
3.师生共同将分出来的结果:6分成1和5,6分成5和1,6分成2和4,6分成4和2,6分成3和3,用分成出来的两个数左边一个数依次多1,右边一个数依次少1的方法整理为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为3和3 ,6分成4和2,6分成5和1 。
4.玩游戏巩固6的分成
(1)老师告诉幼儿:“小老鼠在我们的帮助下已经安全的回到了家,正在家门口玩耍,现在天要黑了,鼠妈妈来叫它们回洞了,它们家住着两个洞,现在小朋友们来和老师一起玩小老鼠回洞的游戏,好不好?”
(2)请几位幼儿上来分成两组手拉手上举组成两个洞,然后请6位幼儿上来带上头饰扮演小老鼠,老师带上头饰扮演鼠妈妈,当“鼠妈妈”说:“天黑了,小老鼠们快回洞”,6只小老鼠分别跑进两个洞里,这时让下面的幼儿一起数一数每个洞里各有几只小老鼠,然后说出6可以分成几和几?
(3)同样的方法,再换几位幼儿上来玩游戏,得出不同的结果。
5.跟音乐玩“找朋友”游戏
每次找10位幼儿,每人胸前戴上1—5数卡中的任意一张,老师向幼儿说明游戏玩法:胸前数字可以组成6的两位小朋友是“好朋友”,当老师琴声响起时,做游戏的小朋跟着全体幼儿一起边唱边“找朋友”,找到“朋友”后,两人互相敬礼,握手,然后手拉手站在一起,这时老师与其他小朋友来看每对好朋友找的对不对,老师对做游戏的小朋友分别进行奖励。
6.老师总结所学内容,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显得很兴奋,完全沉浸在助人为乐的过程当中,不停地开动小脑筋去为鼠妈妈想办法,一次又一次的把六个鼠宝宝按不同的数量分到了两条西瓜船上,很自然的掌握了6的各种分法,看着孩子们愉快的掌握了知识,我也特激动。激动之余,我也要反省自己,在作课的时候因为一些孩子思维敏捷很快知道了答案,结果未能给反应相对较慢的孩子更多的思考时间,再有就是游戏时间还不够,孩子显得意犹未尽,如果再有这样的活动,我一定会更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给孩子更多自有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更加愉快!
小百科:6是5与7之间的自然数。是阿拉伯数字,是自然数字中的一员。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尝试列出得数是2的加法算式,理解加号、等于号的含义。
2、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愉悦,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物质准备:
1、城堡图一幅(三层)第一层:鱼塘第二层:花园第三层:水果店(1条热带鱼+1条金鱼=1条热带鱼1条金鱼)图一幅
2、幼儿操作材料(+、=40个,数字1、1、2各40张)、水果用具若干(每名幼儿两种)、水果购物券84张。
知识准备:幼儿会以游戏的方式进行2的组成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游戏:复习2的组成
“小朋友,今天有一个国王要请我们到他的城堡里去做客,我们快快乘上2次列车出发吧,呜呜呜,火车来喽!”
师:“嘿嘿,我的火车1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
幼:“嘿嘿,你的火车1点开,我的火车也是1点开。”
二、登城堡,看图学习2的加法
(1)“小朋友,看城堡王国到了,(出示城堡图)国王的城堡一共有几层?(三层)国王听说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要考考我们,问题就在城堡里,我们快来登城堡吧。”
“看,第一层城堡,有什么呀?(鱼)有几条鱼?(1条)今天我们也带来了1条鱼送给国王,我们把它放进去,现在城堡里有几条鱼?(2条)噢,原来1条鱼添上1条我们的鱼变成了2条鱼(教师语气慢)谁再来说一说(请3-4名幼儿来说一说)
(2)理解“+、=”
“那我们用一个符号把它们合起来(出示+)你认识它吗?(认识的幼儿给予表扬)
‘+’的用处可大了,它要把1条鱼和1条我们的鱼合起来,我们把它放在中间,谁来找一找它的位置(请1名幼儿到黑板上来操作),加号是什么意思来?(几名幼儿回答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
小结:加号它把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合在一起,它的位置放中间。
“现在前面是几条鱼(2条)我们把前面的鱼放在这个方格里,后面的鱼放在另一个方格里,小朋友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一样多)
“也就是相等,我们也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它的名字叫‘等于号’,谁来找找它的位置?(请幼儿来试一试)你来说说‘=’有什么意思?”
小结:等于号前面两个数的结果和后面的数是相等的。
“现在我们把小鱼都用数字来表示,也要用上‘+’‘=’,谁来试一试?(1+1=2)他用数字摆出了一个算式,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让幼儿说一说)
(3)幼儿动手操作
“小朋友太厉害了,我们快去看看第二层城堡吧,有什么呀?(花)有几种花?(1种花)国王为了欢迎我们,又派人去买了1种花来打扮他的花园,问问现在花园里一共有几种花?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用一个算式告诉我你的结果,算式中要有数字1、1、2,记得用上‘+、=’,列出式子后放在位上不动。”
(4)分享、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请个别幼儿来说一说)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的时间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三、内化迁移——游戏:买水果
“国王说,这些小客人真聪明,现在国王要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水果券到我这儿来换水果吃,每个小客人两张水果券,一张水果券换一种水果,现在小客人可以去换水果吃了。”
设计意图:
计算活动是一门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学科,为了能让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好,我们必须抓住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爱好什么?在一次偶然动画片活动时间,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之类的动画片兴趣浓厚,尤其是它们住的城堡、宫殿,幻想自己也能住在其中,于是我设计了《学习2的加法》这节活动,让幼儿动手操作,边拿边说,实现其满足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同时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能让幼儿感受和体验计算的乐趣,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保护了幼儿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分类_大班数学教案07-07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等分_大班数学教案07-05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数字_大班数学教案07-05
大班数学教案:分苹果_大班数学教案07-05
大班数学教案:《纸的力量》_大班数学教案07-13
大班数学教案:趣味抽奖_大班数学教案07-13
大班数学教案:数的守恒_大班数学教案07-05
大班数学教案08-20
大班幼儿数学教案07-02
大班数学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