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说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密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密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高,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并更好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我采纳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首先让学生分别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这一教学方法包括了讨论、启发、探究式教学和生活实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学法是教师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好的教法,都必须能够培养好的学法。由于物理学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符合这些特点。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后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高度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实验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2分钟)
首先我会创设故事情境:拿戒子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同学们,怎样鉴别戒子的真伪呢?
学生积极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程。
(二)新课教学(30分钟)
课堂教学是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进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让同学们从体积和质量的角度来归纳每组图片有什么异同?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
2、学生实验,猎取有效数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密度概念建立的基础。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并发给每小组相应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可以节省时间,二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及科学的探究态度。学生实验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分析给予鼓舞引导及评价。
3、寻找规律,引出密度概念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经过讨论、综合分析各小组测量结果后得出的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得出物质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个物质特性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分布的密集程度。如实验中比值大的铁物质分布密集些,而比值小的松木物质分布稀疏些。这就像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拥挤些,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分散些。因此我们把物质的这一特性称为密度。
4、举例分析,加深理解概念引导学生由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定义式、两个常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并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密度公式:
(1)弄清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记住公式及其推导公式和应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要一致。
(2)明确公式中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3)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应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而与质量、体积无关。
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示若干道相关练习题,学生认真思考独立作答,从而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课堂小结:(2~3分钟)。
(四)课堂作业:(4~5分钟)。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六)布置作业。
针对八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课时达标练与测
七、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2、教学策略的选用。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密度》说课稿 2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说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说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说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
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
③一木块,体积为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
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练习
①向自行车轮胎内打气,轮胎内空气的密度如何改变?
②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和V的关系如图所示,谁的密度大?
《密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密度》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本节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它们的质量相同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天平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并告诉学生三种物体的边长分别为2CM。请三个组的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另外三个组的学生根据边长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再出示体积为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各个组的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实验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并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4) 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同种物
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第三环节:学习新知
1、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2、教师引导学生从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m/v 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v 和v=m/
3、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3=1×103Kg/m3
4、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3的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1、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巩固练习
1.根据密度公式=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跟质量m成正比
b.密度m跟体积m成反比
c.密度既跟质量成正比,又跟体积成反比
d.密度大小只由物质本身决定,跟体积、质量大小无关
2.表中记录的内容是一位同学学习密度概念时做的实验记录,请你根据表格中记录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铁块1 铁块2 铝块1 铝块2
m/g 79 158 27 54
v/cm3 10 20 10 20
m/v(g/cm3)7.9 7.9 2.7 2.7
(1)铁和铝两种不同物质的相同点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
(2)铁的密度________,铝的密度_____________。
(3)根据这个实验结果,请你分析并回答: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或属性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说法不一,这是为什么?人教版教材说是“特性”,而北师大教材说是“属性’,类似情况还有。作为编写物理教材的权威部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应该统一。以免给物理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带来不便。
《密度》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密度》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密度》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核心内容,承接质量概念,为后续阿基米德原理奠基。教材通过 “相同体积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的实验引入,抽象出密度的'物理意义。教学重点是理解密度是物质特性,难点在于突破 “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 的认知误区。
二、说教法
采用 “问题驱动 + 分组实验” 教学法:
创设情境:用 “鉴别真假黄金” 悬念激发兴趣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测量铜块、铝块质量与体积
数据建模:用 Excel 绘制质量 - 体积图像,直观发现比值规律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经历 “观察→猜想→验证→归纳” 科学探究四步法,通过数据对比自主建构密度概念,培养控制变量法思维。
四、说过程
情境导入(5min):展示 “体积相同的铜块与木块称重” 实验
探究活动(25min):分组完成三次测量,计算质量与体积比值
概念生成(10min):对比数据发现同种物质比值恒定
应用拓展(10min):解决 “盐水选种”“鉴别合金成分” 等问题
五、板书设计
密度
一、定义: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公式:ρ=m/V
三、特性:与m、V无关
四、单位:kg/m(1g/cm=10kg/m)
《密度》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聚焦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整合 “材料选择”“密度与浮沉” 等内容。重点是理解密度对工程设计、资源勘探的指导意义,难点在于解释 “空心物体密度计算”。
二、说教法
采用 “案例分析法 + 项目式学习”:
案例研讨:分析 “飞机选材用铝合金”“热气球升空原理”
项目任务:设计 “测量盐水密度” 的.家庭实验方案
三、说学法
通过 “观察生活→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实践验证” 的自主学习路径,培养工程思维与数据处理能力。
四、说过程
生活探秘(8min):播放 “沉船打捞”“地质勘探” 纪录片片段
深度解析(20min):分组讨论 “密度计刻度为何上小下大”
实践任务(15min):用饮料瓶、细沙制作简易密度计
总结反思(7min):撰写 “密度与生活” 观察报告
五、板书设计
密度的应用
1. 材料选择:ρ小→轻质材料
2. 鉴别物质:对比标准密度表
3. 测量工具:密度计、比重瓶
《密度》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融合数学(函数图像)、化学(物质特性)、地理(矿石分类)知识,构建多维认知体系。重点是用数学方法描述密度,难点在于理解密度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关联。
二、说教法
采用 “跨学科项目式教学”:
数学建模:用坐标系绘制不同物质的 ρ-V 图像
学科联动:结合化学讲解 “合金密度计算”
地理延伸:分析 “土壤密度与肥力关系”
三、说学法
通过 “跨学科案例拆解→建立知识网络→迁移创新应用” 的深度学习模式,培养综合素养。
四、说过程
学科链接(10min):对比 “密度” 与 “浓度” 的`异同
实践探究(20min):测量不同浓度盐水的密度并绘图
创新任务(15min):设计 “鉴别假币” 的多学科方案
总结评价(5min):制作学科关联思维导图
五、板书设计
密度的跨学科视角
数学:斜率=ρ 化学:混合ρ计算
地理:矿石密度分类 物理:ρ是物质指纹
《密度》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阶梯式目标:
基础层:掌握密度计算
提高层:解决空心问题
拓展层:推导混合物密度公式
二、说教法
实施 “分层任务 + 动态分组” 教学:
基础组:完成课本例题计算
提高组:探究 “体积相同的'实心与空心球密度差异”
拓展组:推导合金密度的加权平均公式
三、说学法
采用 “自主选层→组内互助→成果展示” 的协作学习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四、说过程
目标分层(5min):公布三层任务清单供学生选择
分组探究(30min):教师巡回指导,适时调整分组
成果汇报(15min):各层代表讲解解题思路
总结提升(10min):绘制分层知识图谱
五、板书设计
密度分层突破
基础:ρ=m/V计算
提高:空心问题辨析
拓展:混合密度推导
《密度》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以 “设计防汛沙袋” 为项目载体,整合科学(密度测量)、技术(材料选择)、工程(结构设计)、数学(成本核算)要素。
二、说教法
实施 “工程设计流程” 教学:
需求分析:确定沙袋防洪性能指标
方案设计:选择填充物(沙石、泡沫等)
原型测试:测量不同填充物的密度与承重
三、说学法
通过 “团队协作→原型迭代→优化方案” 的工程实践,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四、说过程
项目导入(10min):模拟洪水场景提出设计要求
设计制作(30min):分组制作沙袋原型并测量密度
测试优化(20min):进行防水、承重性能测试
成果答辩(10min):展示设计报告与成本分析
五、板书设计
STEM项目:防汛沙袋设计
科学:ρ测量 2. 技术:材料筛选
3. 工程:结构优化
4. 数学:成本计算
【《密度》说课稿】相关文章:
《密度》说课稿范文06-09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0-29
《密度》说课稿(精选10篇)07-06
初中物理密度说课稿范文10-08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精选10篇)12-05
水银密度和水的密度05-22
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的区别09-15
海水的密度10-26
盐的密度08-10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说课稿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