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夏至节气手抄报素材简单又漂亮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手抄报吧,手抄报字行间要整齐,字体不宜太小,忌潦草、错字。手抄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至节气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夏至节气手抄报素材简单又漂亮
夏至节气由来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夏至节气农事
夏至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
夏至的物候特点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角解: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蜩始鸣: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气候气温
对流天气: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暴雨天气: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高温天气: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的习俗仪式
祭神
前言有说到,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而这个习俗从周代就开始有了,朝廷除了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祈祝国泰民安。而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宋朝时期,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煮汤给牛喝
夏至日之后天气炎热,我们要改善自己的饮食,而在山东省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意思是说夏至日煮麦仁汤给牛喝,这样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互赠折扇脂粉
在古代的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成为制度。而在古代的大辽国,夏至日有妇女互相赠送折扇、粉脂囊,除去身上的汗渍味的风俗。《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吃什么
吃馄饨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中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人们不仅吃“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做薄饼,烤熟,夹着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称“夏至饼”
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这大概是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诗句
1、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宋·杨万里《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
2、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杨万里《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其一》
3、独坐黄昏谁是伴,紫微阁上四厨书。——宋·魏了翁《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其一》
4、拂拭书窗入长夏,试评沉李与浮瓜。——清·郑孝胥《夏至》
5、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宋·范成大《夏至二首·其一》
6、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左河水《夏至》
7、夜半惊岚偃旗旌,朝闻远鸦方初醒。——长卿《夏至》
8、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宋·洪咨夔《夏至过东市二绝·其一》
9、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宋·陈与义《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其二》
10、堂开垂柳下,默默坐移时。岁序一阴长,愁心两鬓知。——明·张正蒙《夏至对雨柬程孺文》
11、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天。——中唐·令狐楚《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12、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13、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避暑北池》韦应物
14、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夏至》左河水
15、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夏至日作》权德舆
16、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和昌英叔夏至喜雨》杨万里
17、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白居易
18、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夏至后得雨》苏辙
19、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夏至过东市二绝》洪咨夔
20、林密知夏深,仰看天离离。——《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陈与义
21、桃暗柳明终夏至,菊凋梅褪又春回。——关汉卿《杂剧·刘夫人庆赏五侯宴》
22、夏至禾见秒,晷景中天映。——全祖望《明洪武钦定五权歌为嶰谷兄弟作》
23、夏至熟黄瓜,秋来酿白酒。——樊阜《田间杂咏(六首)》
24、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25、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白居易《思归(时初为校书郎)》
26、冬至炼朱砂,夏至炼水银。——白玉蟾《赠潘高士二首·其一》
27、事白夏至秋,然后得南旋。——方回《过嘉兴道中接待寺丁丑十二月赴逮扬州遇雪留》
28、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巳半亦堪哀。——刘基《夏日杂兴七首·其六》
29、夏至老秧含寸荑,平田回回不敢犁。——叶适《祷雨题张王庙》
30、银夏至今劳使者,玉门终古老将军。——郑琰《赠庞西达将军》
31、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章甫《田家苦》
3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3、别后歌断云间,娇姿黯无语。——高观国《祝英台近·荷花》
34、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3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36、风蒲猎猎小池塘。——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37、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38、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9、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杜甫《夏夜叹》
40、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41、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42、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4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醉书》
44、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白朴《得胜乐·夏》
45、兰舟斜缆垂扬下,只宜辅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白朴《得胜乐·夏》
46、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夏日山中》
47、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喜晴》
48、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49、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
50、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
【夏至节气手抄报素材简单又漂亮】相关文章:
简单又漂亮的手抄报素材12-18
雷锋手抄报素材简单又漂亮03-25
雷锋手抄报素材简单漂亮02-29
霜降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素材10-24
夏至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精选8张)06-19
夏至简单漂亮手抄报(精选8张)06-19
夏至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精选21张)06-16
夏至手抄报素材08-25
简单又漂亮抗疫情手抄报素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