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时间:2025-02-06 17:59:48 林强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通用10篇)

  辛苦的实习生活在不经意间已告一段落了,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总结一下,写一份实习报告吧。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通用10篇)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1

  前言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把地质科学应用于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地质调查与理论性综合研究,对工程所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工程地质学首先是建立在地质学基础之上的。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均取自地球。大凡工业需要的矿产资源,农业所必须的矿物原料,国民经济先行官的交通运输大动脉——路、桥、隧道等建筑物的基础均需地质工作者去调查研究。因此,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外,通过野外实习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正在于此。

  2012年6月11—12日,在冀光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万家沟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地质外业观测。我们的实习基地——土默特左旗万家沟地区,位于察素齐镇西北公里处,沟内有一段山区公路与呼包公路想通。该路段对于山区公路颇具代表性,诸如路线之勘测,过岭高度之选择,桥、涵、隧道之定位,路堑及边坡的开挖等工程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均较适宜,而呼包公路可做为平原区公路的典型代表。万家沟地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如下:

  一、自然地理情况

  万家沟位于土左旗西北,距旗政府所在地察素齐约公里的沙尔沁村与古城村之间,行政区划属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把什乡所辖。自然地理位置为东经111°01′30″—111°02′30″,北纬40°10′00″—40°13′00″。万家沟系发育于大青山南麓的基岩冲沟沟的横断面呈U字型,为大青山前五大山沟之一,由万家沟与水家沟汇合而成。汇合以后约2公里,即出沟口,经过山前冲积扇,穿过呼—包公路和京—包铁路进入哈素海,沟口以上流域面积857平方公里,主沟(水家沟)全长公里,平均纵坡%。流域上游(武川境内)为丘陵山区,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中游为大青山石质山区,植被稍好,亦有水土流失。沟内有常流清水~立方米每秒,主要来自水家沟武川境内玉树点一带的伏流出露。洪水集中在7~9月份,变幅很大,从几十个流量到几百个流量,1958年出现过1450个流量。泥沙主要来自汛期7、8月份,多年平均含沙量公斤/立方米,推移质占10%左右。

  万家沟地区交通尚属便利。东距京包线之察素齐车站约公里,并有京包公路与铁路几乎承平行延伸。距西柜车站为4公里,上述车站有简易公路预测区联通。

  二、区域地质构造

  (一)区域地层与岩性地层由老到新如下:

  太古界—魏家窑子群石英片岩组

  Ar1Wj4灰白色厚层石英岩,黑云母变粒与石英黑云母片岩,黑云母二长片岩,部分地区由于岩浆岩侵入发生了混合岩化现象,与上覆岩层元古界马家店群大理岩组Pt1mj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元古界—马家店群大理岩组

  Pt1mj2灰白色蛇纹石化大理岩,硅质大理岩及白云岩化大理岩,与上覆岩层中生界侏罗纪大青山组J3d1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中生界—侏罗纪大青山组

  J3d1紫红色砾岩,含砾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长石砂岩的.互层,紫色砾岩、砂岩互层夹绿色砂岩粉砂岩。

  新生界—第四季全新统

  Q4al—pl为一套河流相与山前洪积裙相构成的冲—洪积沉积层。

  (二)区域地质构造

  万家沟系发育与大青山南麓的近南北向冲沟。位于阴山纬向构造带的中部南缘。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位于中国地台区华北台块的内蒙古台背斜中段偏西。

  内蒙古背斜是一个长期隆起的单元。在地理上呈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故万家沟测区内广泛出露的为一整套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其中构造极为复杂,断裂十分发育。由于强烈构造应力的作用的结果,岩石变质程度深,节理发育,岩层陡立,多数近于直立。

  强烈构造应力作用的另一结果使断层的普遍存在,主要为冲断层(高角度逆断层),水家沟口处沿一巨大断层有辉绿岩的侵入,并有外型地堑似断层,颇为典型。其中有一巨大断层,构造岩厚度最宽处可达2米。

  (三)区域地质简介

  区内广泛出露的为太古界魏家窑子群Ar1Wj4是一套深变质的结晶片岩系。由于五台运动的影响,区内未见太古界二道凹子群的出露。乃由魏家窑子群与中生界侏罗纪大青山组(J3d1)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述接触关系表明:该地区长期处于上升状态,自太古代接受魏家窑子群沉淀后,地壳曾有上升而使沉积间断并伴有构造运动,造成Ar1Wj4与Pt1mj2之角度不整合接触;元古代由于地壳继续沉降继而接受沉积形成了马家店群,此后越过漫长的古生代直接到中生侏罗纪晚期地壳沉降接受沉积才形成的大青山组。新生代时期,万家沟河谷出现了三级阶地,四级在第四季地质历史时期中处于持续间歇性的上升,由此形成了多级阶地。

  (四)区域地貌形态

  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基本吻合。万家沟系—深切于古老结晶系—石英片岩中河谷,两岸形成了陡峭的山峰,峡谷直立。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气候干燥,温差变化大,形成了强烈的物理风化。地貌单元大致可划分如下:

  1、剥蚀构造低山区

  分布与河流两岸的较高部位。相对高差250~300米,海拔为1080~1350米为石英片岩组成的剥蚀构造低山区。

  2、构造侵蚀峡谷地形

  河谷地带,由于地壳的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强烈,形成了河谷地行为U形河谷。

  3、河流侵蚀堆积阶地

  零星分布于河流两侧。一级阶地高出河床11~15米,阶地被切。割成几乎直立的陡坎,其上多有鹅卵石的堆积。而集结地大约高出河面40~50米,下为石英质基底,上多覆以河流相之冲积层。三级阶地高出地面约60~70米,亦为河流相之冲积层。左岸距河底60~70米之斜坡的试坑揭露了三级阶地的存在。由于强烈的切割作用,阶地与河流两岸时断时续,呈不对称性分布。

  4、河漫滩

  主要为河流相之冲积层。在河道中由上游到下游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卵石分为石英岩、花岗岩、片岩、蛇纹岩以及片麻岩等。

  由于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形成了一些物理风化地质现象,如倒石堆、崩塌。每逢暴雨,亦可形成泥石流,巨大垮落体在一些沟内常可见到。

  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由于分布了太古界之深变质岩系,又经受了长期构造变动的影响,加上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形成了以裂隙为主的储水构造,故意构造裂隙水为主;其次为风化裂隙水,均以下降泉形式向河流下泄,个别地段由于岩层透水性的改变,也有上升泉的形式出现,在河流两岸的低级阶地上也有裂隙孔隙水的出现。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二期排泄则以地表水的形式通过河流排出。该地区地下水质良好。

  四、野外实习路线

  路线一:基地(旧水委会)—庙沟—返回实习内容:

  1、岩性点(Pt1mj2元古代马家店群大理岩组)○灰白色,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中等风化。产状:走向251°,倾向162°,倾角87°。

  2、构造点(J3d1紫红色砾岩)○紫红色沉积岩,主要做成成分:砾岩,砂岩。硅质胶结,单斜构造。产状:走向267°,倾向180°,倾角59°。

  3、构造点○向斜褶曲,边坡(测岩体稳定性),边坡倾角小。

  4、构造点(褶皱构造)○形成原因:

  (1)构造应力不同。

  (2)段时间内,发生多次构造运动。

  (3)地质稳定性差,风化严重,有完整的褶皱

  5、构造点(断层的发育)○正断层,根据擦痕的强弱判断断层上下盘运动方向。

  6、岩性点(含卵细砂岩)○红褐色,铁质胶结。单斜构造,水流量差异大,含有铁质胶结物。中等分化,有裂隙,破坏严重。

  7、地貌点○按土层成因类型分为:残积层(无级配)、坡积层(砾的磨圆度为棱角状)、洪积层(层理杂乱,砾的磨圆度为次圆状)

  路线二:基地—沿左岸—万家沟水库坝址—沿右岸—返回实习内容:

  1、构造点○太古界万家窑子石英板岩组—元古界马家店大理岩组—中生界侏罗纪沉积砂岩——Q4al—pl缺失中生界岩层,可能原因:地壳发生构造运动,导致岩层不整合接触。

  2、岩性点○石英板岩(燕山侵入体)、变质花岗岩片麻岩(变余结构)、石英岩(先期侵入)褐色、花岗岩(二期侵入)。

  3、岩性点○花岗岩岩脉:

  (1)石英板岩

  (2)花岗岩侵入体断层。

  4、地貌点○发育完整的断层,花岗岩侵入岩脉(红色),结晶颗粒较大(花岗聚晶岩),地下水由裂隙水的方式储存。冲积层(洪积层)。

  5、地貌点○左岸山顶三阶阶地,有断层岩墙。右岸河床侵蚀堆积层河谷地貌。山岭地貌,剥蚀构造低山区,分化严重,断层组合。

  6、构造点○滑坡,堆积层,有大量破碎带(未发育完整),凹形体。

  7、地貌点○崩塌,破碎(上层滞水裂隙带)雨季水流充沛会溢出。

  五、个人感悟与心得

  首先,这次野外实习很有意义,让我们在俩天之内学到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得我们对实习地区的地理现象和地貌认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我们顶着炎炎烈日,在崎岖的山路,对各点的岩性和构造得到了认识,加深了我们对课本上知识的印象。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增加了我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野外实习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一定的观察细节的本领。此外,这次实习我们三个班和老师之间的友谊,也让我们从老师身上学会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我们以后工作的榜样。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2

  一、实习情况简介

  1、实习时间

  20xx年10月8日至月日

  2、实习地点

  此次实习共有三个地点:我们依次到京娘湖、天乳山及玄武岩景区进行了实地的参观学习。

  3、实习目的

  本学期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开设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这门课程,对于地质这种工程性质的学科,实用性很重要,因此,进行地质地貌野外考察实习是我们学好这门专业基本课的必须环节。开展实地考察,更好的认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进一步认识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做出基本的解释。

  通过此次实习,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二、实习地点介绍

  此次实习的三个地点相隔不远,大致都位于武安地质公园。武安地质公园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中南段,距北京约450km,园区总面积412km2,是一座集地质地貌、水体景观、地层构造,玄武岩溢流遗迹、溶洞景观、化石产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于一体的

  综合型地质公园。并是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旅游区。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丰富多彩,30亿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多次构造运动,尤其距今2.05亿年以来的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华山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观;第四纪以来玄武岩浆在柏草坪景区多期溢流,留下了奇特的岩流景观,溢流口景观,对围岩烘烤景观;岳庄寒武纪地层中找到多种属的三叶虫、腕足类、牙形石,尖山奥陶纪峰峰组灰岩中含的三叶虫、角石、腕足类、螺等化石,记录了距今5.43~4.38亿年的古地理环境;莲花洞中有多姿多彩的岩溶景观。

  公园主要由8个景区组成,其中京娘湖景区为主景区,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是上世纪60年代建造于口上村的一处蓄水工程,亦称口上水库。湖面呈倒“人”字型,分东西两支,长短各3公里。距武安城30公里,距邯郸约60公里,太行山脉腹地。

  玄武岩景区:区内有第四纪玄武岩喷溢口、三层熔岩叠置剖面,玄武岩浆对围岩的烘烤面及玄武岩中黄土包裹体,充分展示了系统、完整的火山遗迹,对研究太行山区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天乳山:

  京娘湖:

  玄武岩景区:

  天乳山位于武安市活水白云川井峪和宅清沟村之间,距离武安25多公里,该山雄伟壮丽,钟乳满山,森林茂密,天下奇景,这里的钟乳大约在一亿万千万年左右,形成了独特的钟乳奇观,全国少有。

  与之相呼应,相距不远是莲花洞溶洞,二者一外一内,交相辉映。距京娘湖、七步沟、长寿村、古武当等景点都不太远。三、实习内容

  (一)、京娘湖

  1、地形地貌:研究某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首先,应该从该地的地形地貌下手研究。京娘湖周围的地势以水为指向,建筑物也依水而建,为流水地貌。

  2、岩土类型及其构造:本区最古老的`地层为长城系大红峪组,岩性为紫红或粉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红色的石英砂岩及长石砂岩,含铁质及海绿石。区内红色石英砂岩生成于距今18—14亿年,经多次构造运动,特别是距今2.05亿年以来的燕山运动,推动太行山区地壳上升,并产生了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距今6500万年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后,太行山区地壳进一步上升。岩石受侵蚀、剥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今日的峡谷峰林地貌景观。京娘湖区内为沉积岩,沉积岩层理构造及层面构造明显。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成层的现象。层理是沉积岩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水平层理:是由平直并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物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地质实习报告篇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

  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第二章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3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湖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第三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

  (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层剖面图3张;

  (4)、1:10000地形地质图1张;

  (5)、1:10000构造纲要图1张;

  (6)、1/2千综合地层柱状图1张;

  (7)、1:10000图切剖面图2张。

  巢湖地区地理概况

  1、位置

  实习地区位于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区北部山区,三面环山一傍水,南临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区南缘,西北距合肥市约65公里,南距芜湖市80公里,东距南京市约120公里。(图1-1)。

  2、地貌

  巢湖地区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 m。

  3、气候

  巢湖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于季风副热带湿润气候,但盛夏之际非常炎热,七八月份最高温度可达39℃,一月份气温可降至-13℃,年平均温度为15℃,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无霜期230天。

  4、物产

  (1)、农副产品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源丰富,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螃蟹等,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矿产资源

  巢湖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磷矿、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矿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含量均属大型,是安徽及华东经济区水泥、化工、冶金熔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油苗显示,对于寻找石油天然气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5、交通

  本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干线可通合肥、南京、芜湖、徐州等地。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

  五、断层的描述

  本区在近ew向挤压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多期构造运动致使不同性质的断裂配套发育,断层走向有nww和nne两个方向。按整体构造体系可大致分为挤压性质的逆冲性质断层和拉张性质的正断层。nne向的断层规模相对较大,多为纵向逆断层。nww向的断层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多为横向正断层。

  1.狮子口平移断层

  断层走向约130?,北东盘为坟头组上段,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南西盘为五通组下部砾岩段,地层对顶明显。北东盘坟头组与五通组界线向南东方向侧移约120m,表明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2.狮子崖断层

  位于俞府大村向斜西翼,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冲沟处,因该地剥蚀残留断裂带形貌似狮子,故称狮子崖。

  断面产状:335?

  3.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

  位于金银洞北山南坡、俞府大村向斜东翼。该断层可切割的地层为d3w、c1、c2及p1q,并破坏金银洞北山纵断层。向东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横切177高地南坡。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1200米。

  断层证据:

  (1)石炭系高骊山组(c1g)沿走向突然中断,与黄龙组(c2h)直接接触,水平错开约60米。

  (2)断层破碎带宽5—8米,出现断层角砾岩,局部可见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

  (3)断层面产状在不同的地段有所变化,西段:22゜∠50゜;中段350゜∠45゜;东段:20゜∠60゜。有时可见侧伏角为50゜e的擦痕。

  (4)、断层带旁侧节理、劈理发育明显,主要有两组:①14゜∠41゜;②8゜∠70゜。断层带中有宽10厘米的方解石脉,产状164゜∠48゜,与断层线成锐角相交。

  (5)、沿断层线向东追索,可见泥盆系五通组(d3w)岩层组成的山脊沿走向明显错开,而形成错脊。

  (6)、沿断层线向西追索,构造破碎带越来越宽,至油库破碎带宽达45m,角砾岩发育;0.8—1.2米宽的方解石脉计有6条,均显张性(对生)特征,与主干断层形成“入”字形构造。

  (7)、极射赤平投影求得三个主应力方位分别为:σ1=356゜∠54゜;σ2=96゜∠6゜;σ3=190゜∠35゜。

  综上所述,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正断层,北盘下降相对东移,南盘上升相对西移。

  六、构造应力分析

  巢湖地区褶皱和断裂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形成了巢湖褶皱和一些断层。燕山运动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巢湖褶皱向南西倾伏,凤凰山背斜南部转折端向东偏转,平顶山向斜内部产生了次级褶皱,并形成了众多的横向正断层和马鞍山断层等。

  印支运动为nw—se向挤压,应力由nw向se推挤,使平顶山向斜两翼发生倒转,此应力来源于郯庐断裂的左旋平移运动。燕山运动的构造应力场早期为近sn向拉张,晚期为近sn向挤压,分别来源于郯庐断裂在侏罗纪的左旋平移和白垩纪右旋平移。

  七、矿产资源:

  巢湖地区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带来对大自然的较大破坏,矿产资源形成与沉积作用相关,主要矿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磷矿、劣质煤及铁矿等,成为本区水泥、耐火制品、化工玻璃的主要原料。

  1.石灰石与白云石矿

  区内石灰石矿发育好、分布广、矿层多、厚度大,主要岩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用于水泥制品、化工原料、建筑石料、冶金辅助原料等。

  2.耐火粘土和陶用粘土

  本区粘土层较多,分布广可,主要含矿层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及下二叠孤峰组上部。其中五通组粘土岩矿层稳定、质量较好,产出九层,厚度变化不大。褐黑色粘土岩厚6.72米,另一层为褐黑色、灰白色粘土岩厚3.56米。一般厚1—3米,矿石主要由高岭土、伊利石,其次少量石英及微量褐铁矿等。耐火度1650—1710摄食度,可素指数13—17,按成分和工艺性能可作为三级耐火粘土和陶瓷原料。

  3.铁矿

  以沉积铁矿为主,跌加有热液型。赋存层位有上泥盆统五通组和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其中炬嶂山铁矿具一定规模,产于俞府大村向斜东南翼五通组。矿层厚0.8—1.2米,沿地层走向延伸1500米。顶板为粘土岩,中—低矿石品位。较富的铁矿石中可见受构造控制的赤铁矿脉。

  4.磷矿

  区内磷矿有三处:大尖山、曹家山和炬嶂山,均为沉积型。含矿地层为下二叠统孤峰组底部,赋存于砂泥质硅质岩建造中。矿体稳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厚0.8—1.8米。矿石类型有含磷泥岩型和结核状磷块岩。因规模小,一般为民采,无工业价值。

  5.煤矿

  区内及外围含煤岩系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系栖霞组、上二叠系龙潭组及下侏罗统磨山组,有工业价值的煤矿产于龙潭组下段。煤层呈扁豆状,平均厚0.5米,局部达7.5,顶底板均为炭质页岩。煤层中含有机炭41.7—90.2%,粘土质4.2—55.2%,硫化物0.4—5.4%,二氧化硅0.2—1.6%。

  八、旅游地理资源

  实习区所在巢湖市坐落巢湖东北,市区依山傍水、湖光山色,可谓“孤城三面水,落日万重山”。山山水水、胜地美景,旅游景点多。

  巢湖秋月为巢湖市十景之一,巢湖面积820平方千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周长150多千米,因形貌状似鸟巢而得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有湖天第一胜地之美称。

  王乔仙洞位于实习区维尼纶厂西侧、紫薇山下,为石灰岩溶洞,属古地下水暗河残留,洞长40余米,宽4米,高5~7米。后人在洞内两壁摩崖石刻大小佛像520多尊,以及狮想麒麟灵兽,是安徽省唯一石窟选像遗址。

  汤麓温泉一湖之外,又有一泉,“汤麓温泉”名列十景之一。巢湖市有半阳山,山有汤池,故名半汤;或其山有冷、热二泉,时分时合,炎凉各半,因名半汤。有大小泉眼四十余处,温泉产于由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组成的半汤复背斜中,受两组断裂构造控制,水温56—59摄食度,昼夜出水三千多吨,属硫酸钙镁型水质,展布面积约12500平方米。现已建成多所疗养院。

  紫薇仙洞位于巢湖市北郊具特色鲜明的地下河型溶洞,全长1500米。洞体宏伟,景观奇特,以雄、奇、险、幽著称,为江北第一大洞。紫薇洞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黑色灰岩中,因岩层走向近南北,倾角陡立,而沿岩层层面发育紫薇洞。溶洞两壁上多留下多层溶蚀痕,洞底相对平坦,其下仍有多层地下暗河发育。

  第五节地质发展史

  根据构造层的发育情况,可将巢湖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九、活动地壳阶段(anz)

  巢湖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肥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这套地层出露于实习区西侧的浮槎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实习去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

  十、实习分析总结

  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被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自震旦记到中三叠世。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软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稳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的碎屑岩。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与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敌台早期仍既有一定的活动性,早震旦世晚期,气候建造,含叠层石和蓝绿藻,震旦记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旦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

  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子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从寒武系到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环境下的铁质层,上奥陶统五峰组缺失上部四个笔石带,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缺失二个笔石带。

  志留纪经历了海侵至海退的过程,在开阔大陆坡—陆棚—滨海环境中形成高家边组、坟头组碎屑岩沉积。加里东运动在志留纪末表现为大幅度升降,造成了上泥盆统与志留系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实习区内缺失了上志留统茅山组和下中泥盆统,但在银屏地区保存有上志留统茅山组。

  进入二叠纪,碳酸盐岩含量相对减少,碎屑岩含量增加,在滨浅海环境中,生物大量繁殖,有珊瑚、腕足、蜓、苔藓虫、海百合等。早二叠世早期为陆棚边缘盆地—浅海陆棚环境,栖霞组为石灰岩夹硅质岩沉积;晚期演变为深水盆地,形成孤峰组泥岩夹放射虫硅质岩沉积;早二叠世末,下扬子地区表现为大幅度升降(东吴运动),造成了上下二叠统间的平行不整合,晚二叠世早期发育滨海潮坪环境,形成龙潭组含煤岩系;晚期随潮坪水体逐渐加深,甚至到碳酸盐岩补偿深度以下,大隆组为一套硅质岩、硅质泥岩夹炭质页岩。

  本区三叠纪与二叠纪为连续沉积。下三叠统为次深海盆地—陆棚—开阔台地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主要生物为菊石、瓣鳃及鱼龙等。中三叠统仅出露东马鞍山组,系蒸发台地相蒸发岩建造。三叠纪明显的表现为海退序列,地壳不断抬升,海水不断退缩,气候炎热,海水盐度加大。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4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我们获得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3.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使我们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罗盘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了解地质构造对工程影响,把地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实习地点

  1.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的馒头山

  3.济南市长清区苏庄背斜

  三、实习时间

  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四、实习仪器

  地质罗盘

  五、实习内容

  第一天20xx年xx月xx日

  第一天我们实习的目的地是济南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的馒头山和灵岩寺,主要内容是观察馒头山的地质构造和馒头组、毛庄组等岩层,以及灵岩寺附近的滑坡和断层。

  (一)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馒头山

  1.馒头山简介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这说明这山的外形特别像馒头。馒头山距济南市区仅20来公里。张夏境内群山连绵,馒头山就在这群山之间,和周围的山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山上满是杂草,零零散散地有些低矮的小树。整个山体为石质山,半山腰上散落着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名字看起来有些俗气,个头也不算太高。 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因为,它那丰富的皱纹和陈年脉络,忠实地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真可谓“浓缩的就是精华”。抬手之间,跨越五亿年顺着不太陡的山势拾径而上,在山腰处便可见一处岩层,这块岩层乍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却是无价之宝。因为,这一块岩层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该处岩层近两米高,层次非常明显。于峰介绍,最底部淡粉红色的一层是花岗岩石,与这一层对比非常明显的是,上面紧挨着的青灰色古代花岗岩,两者之间的时间相隔2.5亿年,而古代花岗岩距今约2.8亿年。也就是说,人蹲在地上,一抬手之间的距离就轻松跨越了整整5.3亿年的历史。让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变幻之快啊!再往上走,就会发现一个小土丘,土丘上布满了碎石片。可别认为它只是个普通的小山丘,这里可是有名的三叶虫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三叶虫见证了这里曾是海洋深处的历史。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在当时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洋,是古生代一霸。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约四千多种,我国是发现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有1千多种。三叶虫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它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已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在普通人的眼里,三叶虫化石是“玩物”,但它在地质科研人员的眼里却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从上个世纪初,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研究,在馒头山地区发现了17个三叶虫生物带,并确定馒头山为一处最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层型剖面,从而成为中国寒武纪地质结构划分的标准山。因此,馒头山也就成为地质界公认的世界地质名山。每年,都有无数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和相关专家造访馒头山,一睹它沧海桑田的容颜。实在的名字背后是丰厚的物产馒头山不是一个孤立的小山头,它的余脉蜿蜒相连。其中东边的一支余脉远观像一个大佛头,鼻子、眼睛、嘴巴惟妙惟肖,煞是生动。这么美丽的山当然也有美丽的传说。

  馒头山不仅地质丰富,据说还藏有金矿。相传很久以前在山的东侧有一处泉眼,泉水常年汩汩喷涌,泉水清澈见底。有一年,一个从南方过来专做修补铁锅铁盆的手艺人,走到这个泉眼处坐下休息。休息完了起身要走的时候,他竟然发现泉水里有一层亮亮的金粒儿。他大喜过望,赶紧把包袱解开,把金粒儿捞上来放进包袱里。捡了个大财的生意人在心里打起了算盘:“可不能让别人知道这里有金子,得想个办法把泉眼藏起来。”于是,他在泉眼边顺手拔了一棵草,用草堵住了泉眼。过了几天,这个生意人得意洋洋地赶了一辆大马车又来到泉眼处,想捞到更多的金子。可是等他到了跟前,傻了眼,泉眼处竟然不流泉水了。据老人们讲,他拔的那棵草正好是万年草,用它堵死了泉眼,泉水要到一万年以后才能重新流淌。馒头山到底有没有金矿,还需要地质部门的勘查,但馒头山周边盛产木鱼石可是个不争的事实。 1991年,张夏镇馒头山附近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平时用来垒猪圈的石头竟然是世上少有的宝贝——木鱼石。这是木鱼石首次在张夏镇中部馒头山被发现。据考证,形成于距今约5.5——5.8亿年之间的木鱼石,是一种珍贵的玉石石材,含26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用木鱼石制作的器皿通透防腐,此外,它还能制成各类收藏艺术精品。馒头山是块宝地,珍贵的木鱼石给馒头山周边的居民们带来了财富和商机,也是馒头山除了是地质名山外的又一骄傲。馒头山将建大型地质公园自馒头山被命名为世界地质第三名山,尤其是在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以后。当地有关部门经多方论证、研究,决定根据馒头山独特的地质风貌和考察价值,以馒头山为核心,在其周围兴建集科普、教育、研究、旅游于一体的地质公园,这也将是山东省最大的地质公园。据介绍,规划中的馒头山地质公园将划分为五大片区,中部将建成地质文化广场,设计面积200亩,主要工程是建设三叶虫概念性广场标志雕塑和区内各景点雕塑;西部是展馆片区,规划面积100亩,主要是地质博物展厅,为地质专家、学者及游客提供地质教学设施和科普知识展览;北部是大沙河片区,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突出灵山秀水的地方特色;南部是馒头山地质剖面片区,将整理修建参观场地、修建硬化参观道路及碑亭、山顶标志性建筑等。

  2.实习任务:馒头山岩层

  (1)馒头组

  第一层页岩,黄灰色,2m。

  第二层薄层石灰岩,蓝灰色,厚4m,含燧石结核。

  第三层钙质页岩,灰黄色及灰色,厚13m。

  第四层页岩,紫色,厚8m。

  第五层石灰岩,土黄色,厚6m。与另一个山体对比可发现此处为断层,为平推断层。

  第六层页岩,灰绿色,厚4m。

  第七层石灰岩,灰绿色,厚2m。岩体上孔洞发育成熟,岩体易形成溶洞,不利于工程建设,强度低于第五层的石灰岩。

  第八层页岩,紫红色,厚7m。

  第九层石灰岩,灰白色,厚2m,纵向裂隙打,孔洞发育少。

  第十层页岩,鲜红色,厚5m,风化严重。

  (2)毛庄组

  第一层云母页岩,紫红色,厚4m。

  第二层页岩,紫色,厚13m。

  第三层页岩,紫红色,厚4m。

  (二、三层中间有明显分隔带)

  第四层鲕状石灰岩,厚0.8m。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0.2m。

  第六层鲕状石灰岩,厚0.3m。

  据老师介绍说,第四、五、六层原来为海底,由于后来的地壳运动成为现在的毛庄组岩层。

  (二)长清区灵岩寺滑坡、断层

  在长清灵岩寺附近我们实习认识了山体的滑坡。

  1.滑坡的概念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2.滑坡的分类

  根据滑坡体体积,将滑坡分为4个等级:①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10×104立方米;②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104-100×104立方米;③大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0×104-1000×104立方米;④特大型滑坡(巨型滑坡):滑坡体体积大于1000×104立方米。根据滑坡的滑动速度,将滑坡分为4类:①蠕动型滑坡,人们作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③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④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3.滑坡的产生原因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第二天20xx年xx月xx日

  第二天我们实习的目的地是济南市长清区的苏庄。

  (一)断层

  1.一开始我们先是在一户农家小院里观察了一处明显的断层,此断层为正断层。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大家鉴定了该断层的上盘、下盘、断线及其断层面,并且还估计了该断层的断距与落差。

  2.关于断层

  概念: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地壳中的一个裂口或破裂带,而且沿着它相邻的岩体发生了运动。断层长度变化很大,从几厘米至几百公里不等,两盘之间的位移量也可有这样大的变化。

  分类: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要追索被移动了的地表特征时,该人需沿断层线转向左边,才能在那一边找到与这边相对应的特征。这种走向滑动断层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断层,或统称走向断层。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是一条右旋断层或滑动断层。

  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界于走向滑动断层和倾向滑动断层之间的,叫斜向滑动断层。

  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常被叫作断层落差和平错。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错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说的断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特点,即在运动中两盘的构造保持着平行。

  但也可以有这样的断层,相邻两盘块体之间发生了扭动、转动,这样的断层被称为旋转断层或剪状断层.

  (二)苏庄背斜

  苏庄背斜距济南长清区政府以南约3—4公里,是一处非常典型的两翼不对称的背斜构造。

  1.概念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苏庄背斜的垭口处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剥蚀,往往给人造成假象它是向斜,其实不然,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岩层走向仔细判断,最终得出了此处为背斜的结论。

  2.褶皱要素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以描述褶皱的形态和产状。包括﹕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⑥轴﹐理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褶轴只是具有表明几何方位意义的线段﹐圆柱状褶皱的枢纽方向代表了褶轴的方向。非圆柱状褶皱可有枢纽线而没有统一的褶轴﹐只有把它分解成许多近似圆柱状褶皱的区段﹐才可分别确定其褶轴﹔脊线和槽线﹐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为脊﹐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反之﹐褶皱面在剖面上的最低点称槽﹐同一褶皱面上槽的连线称为槽线。

  3.褶皱的野外识别

  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认为背斜是山,向斜为谷,但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背斜长期遭受剥蚀,不但可以逐渐的夷为平地,而且往往由于背斜轴部的岩层遭到构造作用的强烈破坏,在一定的外力条件下,甚至可以发展成谷地。所以向斜山与背斜谷的情况在野外是比较常见的。因此,不能完全以地形的起伏情况作为识别褶皱构造的主要标志。

  褶皱的规模,有的较小,有的较大。小的褶皱,可以再小范围内,通过几个出露的地面的基岩露头进行观察。规模大的褶皱,一则分布的范围较大,二则常受地形高低起伏的影响,既难一览无余,也不可能通过几个露头就窥其全貌。对于大型褶皱构造,在野外需要采用穿越的方法和追踪的方法进行观察。

  (1)穿越法。就是沿着选定的调查路线,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用穿越的方法便于了解岩层的产状、层序及其新老关系。如果在线路通过的地带岩层成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则必有褶皱构造。再根据岩层出露的层序及其新老关系,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进一步分析两翼岩层的产状和两翼与轴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判断褶皱的形态类型。

  (2)追踪法。就是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观察的方法。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追踪观察,便于褶皱延伸的方向及其构造变化的情况。当两翼岩层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展布时为水平褶皱,如果两翼岩层在转折翼闭合或呈“S”行弯曲时,则为倾伏褶皱。

  (三)地质罗盘的使用

  第二天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地质罗盘的使用了,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1.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2.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3.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①.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②.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③.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子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下面表格内为三组现场实测数据:

  组号走向(度)倾向(度)倾角(度)

  第一组NE∠54.5 NE∠319.5 WN∠45

  第二组NE∠64 NE∠349 WN∠33

  第三组NE∠59 NE∠334 WN∠69

  六、实习总结

  为期两天的实习匆匆结束了,在这两天里面,虽然天气不太好,但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带领下,实地认识了断层、滑坡、褶皱、岩石构造以及向斜背斜的地质构造。这次实习的亲身经历,使我们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巩固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5

  一、实习的性质和任务

  10级采矿工程学生的煤矿地质野外实习于20xx年6月18日至6月19展开,由煤矿地质学关英斌老师和李海梅老师带领队伍对邯邢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分类的讲解,这次实习不仅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而且也是为了加强了同学们对地质知识的印象,对各种地质名词的解释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进一步具体化的了解了地层的形成,岩石的'种类,以及煤层的分布情况,这次实习也是对煤矿地址学的一个总结,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次地质认识实习的任务是:

  1、让学生体会地质工作的方法和特点。

  2、观察、认识主要煤系地层、地质构造。

  3、认识岩浆侵入体。

  4、建立一套完整的地层层序。

  二、实习时间

  本次地质实习共计二周十天时间,其中野外工作2天,编写报告3天。

  三、实习区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

  实习区位于邯郸市,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西依巍巍太行山,东依华北大平原,邻接晋鲁豫三省。

  1、地理位置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北纬36°10’至37°2’,东经113°30’至115°28’。西依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北距省会石家庄150km,离首都北京450km。邯郸市总面积12000km2,其中市区面积457 km2。邯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各等级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是连接晋冀鲁豫四省的交通枢纽。邯郸市地势西高东低,是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平原沉降区之间的过渡带。大致以京广铁路为界,东部地区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西部为侵蚀剥蚀地形,山脉、丘陵、盆地相间,河谷辗转穿越,地表形态差异很大。境内最高点是太行山中的老崖寨主峰,海拔1898.7m;最低点是曲周县五间房村,海拔仅32.7m。

  2、资源环境

  邯郸市与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主要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邯郸市水资源总量为8.63亿m3。区内由南向北分布有漳河、滏阳河、洺河,均属海河水系。漳河源于山西省,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9.3亿m3,区内建有岳城水库,库容10.9亿m3。滏阳河源于峰峰,平均天然径流量为3.98亿m3,区内建有东武仕水库,库容1.52亿m3。洺河源于武安西部山区,属季节性河流,上游建有口上水库(京娘湖)、四里岩水库、车谷水库等中小型水库,总库容量0.82亿m3。邯郸矿产资源蕴藏丰富,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达40多种,主要有煤矿、铁矿、水泥用灰岩、铝矿、粘土矿等。其中煤和铁矿石储量相当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焦动力煤和铁矿石产区之一。金属资源有:铁、钴、铜、汞、钼。非金属资源:煤炭、铝土矿共生耐火粘土矿、石灰石、瓷土、石膏、水泥用黄土、大理石、重晶石、石墨、兰石棉、石英岩、玄武岩、钾长石、斜长石等。邯郸是国家级历史名城,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现有名胜古迹500多处,主要古迹和游览景点有武灵丛台、黄梁梦吕仙祠、娲皇宫以及响堂山石窟等,还有新开发的长寿村、京娘湖、武当山等民俗风景区。

  3、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邯郸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6.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2.11亿元;分别增长4.0%、11.7%和1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712元,增长9.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214元,人均消费性支出498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6.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61元,比上年增长3.6%。200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粮食总产量达373.4万吨,比上年下降3.2%;棉花产量79812吨,下降2.5%;油料产量195903吨,下降3.0%,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邯郸工业在占有能源、交通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以冶金、机电、建材等重工业为主,轻纺、制药等轻工业为辅,门类齐全的工业格局。2002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4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年产钢668万吨,比上年增长24.7%;产铁819万吨,增长16.6%;产原煤1601万吨,增长5.2%;纱11.7万吨,增长14.2%;年发电量211亿千瓦时,增长27.5%。随着国家对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邯郸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占全市GDP比重的35.3%。全市第三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338.1亿元,增长14.9%,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38.3亿元,增长14.2%,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3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3929元,增长9.8%,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8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689.7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478.6亿元,增长11.0%。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407元(折合1909美元),增长14.1%。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劳动报酬15328元,比上年增长1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3元,增长13.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0%,降低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3平方米,增加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29元,增长9.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4%,下降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2平方米,增加0.7平方米。

  4、人口

  邯郸市2002年末总人口84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9.8万人,非农业人口161.4万人。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4‰,市区人口136万人。城市人口居河北省第三位。

  5、气候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具有”春燥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最低气温~21℃(1951年1月3日),最高气温42.5℃(1955年7月24日),年平均气温在12.6℃~14.1℃,年降水量489~585mm,其中7~8月份占56%,山洪也多集中在这个时期。

  四、组织状况

  1、带队老师:xx老师。

  2、分组情况:以班为单位分组实习。

  3、参加实习人员:资源学院10级采矿工程专业的全体学生。

  五、实习工作量

  1、观察路线:本次实习共安排两条线路,分别是:

  线路一:仁义村—黑龙洞—京娘胡

  线路二:漳清河—槐树岭—涉左公路—129师师部

  六、结束语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使我对煤矿地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虽然只有为期两天的实习时间,但是时间的紧迫不仅是对身体素质的一次锻炼,也是促使我们对地质思维加强了锻炼,更是对我们所学的地质知识的巩固,训练我们将来在写实习报告上需更加谨慎,运用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

  当然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显露出不少的自我问题,例如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具体完善,应该在实习前将课本知识复习了解一遍。由于个人知识有限,对于地质的整体把握还欠缺很多,还不能独立系统地承担考察任务,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认识还不全面、不成熟。实习过程中应认真了解每一处地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煤矿地质实习的目的是初步掌握典型区域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及岩石特征与鉴别标志。熟练掌握剖面图的画法,利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及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通过本次煤矿地质实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独立思考,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所以说同学们的收获是多方面的。通过本次实习充分反映出关英斌老师和李海梅老师不辞劳苦的优良品质和为人师表的好作风,同时也体现了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希望以后这样的实习能够经常办,对我们的学习以及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6

  一、实习时间

  20xx年6月23日~20xx年6月27日

  二、实习地点

  阳泉矿区。主要路线为:水泉沟线;狮脑山线;娘子关线;

  三、实习目的

  在《普通地质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普地认识学习,以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了解及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充实课堂所学的地质基础知识,加深对地质学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为继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通过实习,学会对典型地质现象观察,描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培养学习独立思考,注重实践、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实习内容

  1、实习区概况

  本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刘备山的南麓,由于地壳长期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切割较深,沟壑纵横,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中低山地貌。井田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边界处,海拔,最低点位于南部的桃河,海拔为最大相对高差为。

  本区属于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区域北部东段蜿蜒横亘的低山山脉为区域分水岭,岭南为桃河水系,岭北为温河水系,桃河从井田南边界外通过,桃河河床坡度平均为1%,流量平均为3/s,夏秋季一般较大,可达2-3 m3/s,干旱季节多干涸或仅有细流,雨季有洪流。

  2、实习区地层特征:

  通过水泉沟线和狮脑山线的观察,我把实习区地层总结如下: 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

  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地层之基底,由深灰色层状石灰岩和泥灰岩组成,中部夹角砾状石灰岩组成,厚度100m左右。

  (2)石炭系

  中统本溪组(C2 b)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灰色铝土质粘土岩及3层深灰色石灰岩组成。本组厚度,平均。

  上统太原组(C3b):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根据本组沉积旋回特征可分为三段。

  下段:为灰褐色中厚层细-中粒砂岩,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底部有一层灰白色细砂岩(标志层K1),厚度,平均厚度。所夹煤层编号15、14号,其中15号煤层为可采煤层,14号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为,平均厚度为。

  中段:为灰黑色、黑色粉砂岩、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三层青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和3层煤层。三层石灰岩为区内的标志层,自下而上为K2灰岩(俗称“四节石灰岩”)、K3灰岩(俗称“钱石灰岩”),K4灰岩(俗称“猴石灰岩”)。K2灰岩中一般有泥(页)岩夹层,厚,平均。K3灰岩位于K2灰岩之上约15m左右,厚度,平均。K4灰位于K3灰岩之上约19m,厚平均左右。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13、12、11号,其中12号煤层为可开采煤层,其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平均厚度。

  上段:为褐色中厚细粒砂岩、粉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9、8号,为区内可采煤层。本段厚度,平均。

  本组厚度为,平均。(3)二叠系

  下统山西组(P1s):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岩性为:灰白色细-细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页)岩、夹6煤层。底部以一层灰白色粗砂岩(K2)与太原组分界。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6、5、4、3、2、1号,其中3、6号煤层为采区内可采煤层,其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组厚度,平均。

  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厚度,平均,根据岩性和特征可分为二段:

  下段(P1x1):由灰黑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带绿色的砂岩组成。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的中-细粒砂岩(K8),厚度,平均。中部一般为细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下部多为砂质泥岩含1-2层鲕粒粒和鳞片状的粘土岩夹菱铁矿结核,还出现2-3层煤线,上部多为粗粒砂岩。该段厚59m。

  上段(P1x2):由灰黑色砂质泥岩与黄绿中粗砂岩组成。底部为一层灰白色中-粗粒砂岩(标志层K9),泥质胶结,疏松易风化,厚度,平均。上部由1-2层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和2-4层黄绿色的砂质泥岩及一层黄红色和灰白色的铝质粘土岩组成。顶部为一层黄红色、灰白色的铝土泥岩(K10),俗称“桃花泥岩”,厚度,平均。可作为划分上下石盒子组的辅助标志。上段厚。

  上统下石盒子组(P2x)

  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上。由黄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细粒砂岩组成。井田内上部地层均遭剥蚀,残留厚度130m左右。

  (4)第四系(Q)

  不整合履于各时代地层之上,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平坦的山顶和平缓的山坡地带。

  中上更新统(Q2+3):红棕、红黄色、浅黄色粉砂土和亚粘土,富含钙质结核,孔隙较大,垂直节理发育。厚度。

  全新统(Q4):分布于桃河河床,由砂卵岩、碎石及粉砂组成。厚度。

  3、实习区构造特征 水泉沟一线观察及阳泉矿区多年开采可知,区内构造简单,总体呈一宽的向、背斜组合构造,北部向斜,背斜轴向为EW或近EW。西南部背斜轴向为NE。北部测得地层倾角约14°,南部较北部平缓,倾角为3-10°。断裂构造不发育,目前尚未发现有断层存在。但陷落柱较为发育,是影响开采的主要构造因素,尤其是井田中部为陷落柱密集区数量多,范围大。采掘揭露的陷落柱,其特征多呈圆形、椭圆形,剖面上呈下大上小的柱体形,呈群状分布。陷壁角一般多在70°左右。

  4、实习区煤层

  区内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

  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共含煤6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3、4、5、6号,其中3、6号煤层为井田内发育稳定,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本组地层平均厚度,煤层平均总厚,含煤系数x%。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含煤7层,编号自上而下为8、9、11、12、13、14、15号,其中8号煤层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9、12、15号煤层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11号煤层稳定不可采,13号煤层不稳定不可采。本组地层平均厚度,煤层平均总厚,含煤系数x%.各煤层特征见表1。

  表一 含煤地层中煤层特征一览表

  5、娘子关水文地质及岩溶地貌

  娘子关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是山西的东大门,地处桃河与温河交汇处下游段,由11个泉眼构成。区内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发育,构成主要的含水岩层。溶洞、石柱、钟乳石等随处可见。

  6、阳泉矿区影响生产及安全的主要地质因素有:

  1、大地构造对瓦斯生成的控制

  本区在古生代时期地壳的沉降作用控制下,沉积了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太原组和山西组,形成了瓦斯的生气母岩煤层及瓦斯储气层。以往的研究表明:在煤生成的泥炭化阶段生成的瓦斯大多放散与古大气中,煤层瓦斯主要是在煤变质阶段生成的。随着变质作用的发生,煤分子的芳香烃缩合度增高,失落的烃基、羧基逐渐增多,他们的结合便形成了瓦斯,所以煤层变质程度的增高,煤层生成的瓦斯量越大。

  由于本区在古生代时期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全区没有褶皱作用、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所以煤层的变质作用主要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表现为随着煤层的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层的变质程度增高,因而生成的瓦斯量也越多,但是此阶段的煤层的变质程度不高,生成的瓦斯量也不太多。

  中生代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和新生代第四纪玄武岩的多次喷发使本区的地温增高,煤质的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热变质作用。因此,本区煤层瓦斯主要是区域热变质作用的产物。

  2、区域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由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本区地层发生褶皱,太行山逐渐隆起。本区东部及北部的抬升使地表地层遭受强烈的腐蚀,煤系地层中的瓦斯大量的逃逸。这种抬升作用使地下水的侵蚀基准面迅速下降,煤系地层下部的奥陶系石灰岩溶蚀加快,娘子关泉系的雏态形成。控制本区地下水的娘子关泉系的特征为北、西、南三面扇形补给,在东面的娘子关泄出。因此娘子关泉的`水平面成为控制本区地下水活动重要的侵蚀基准面。它的升高或下降直接控制着矿区地下水径流状态及侵蚀强度。

  从娘子关地区奥灰岩受侵蚀的地质现象可以看出:自娘子关泉形成以来,由于受太行山深大断裂的影响,其东部的华北拗断一直在迅速下降,由此引起娘子关泉水位的迅速下降,从而造成阳泉矿区地下水向下侵蚀作用的不断加强。矿区东部、东北部及东南部,基本沿沁水煤盆地翘起的边缘地带,受地下水的影响作用较矿区西南部大。其影响表现为:一是地下水沿地层的断裂构造有强烈溶蚀形成了大量的溶孔和溶洞,由于溶洞的不断扩大,上腹煤系地层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坍塌,形成了陷煤柱,为瓦斯的逃逸增加了通道;二是地下水的流动带动了瓦斯的运移,带走了溶于水的瓦斯;三是由于地下水吸附于裂缝表面减弱了煤层对瓦斯的吸附能力。

  五、实习心得

  短短五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7

  一、实习地点

  xx市xx区xx水库。

  二、实习目的及要求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2、认识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a、地形地貌条件。

  b、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c、地质构造。

  d、水文地质条件。

  e、物理地质作用。

  f、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4、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各种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

  三、实习内容

  xx水库及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简介。

  xx水库(中型)位于高明区杨梅河上游,水库集雨面积为xx,库容为xx,兴利库容为xx,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设计高程为xx,顶宽x,最大坝高xx。溢洪道为开敞式,底高程为xx,宽xx。在坝后建有一座发电站,装机发电功率为xx。水库在xx年安全鉴定为二类水库,但是经过几年的观察,前期所进行的除险加固措施未能彻底消除水库的安全隐患,主要还存在坝体渗漏严重、放水涵管漏水、大坝坝体单薄、反滤体存在失效迹象等安全隐患。另外移民工作也留下一些问题。水库下游xx村的村民未能迁往他处,这样不但给水库的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更严重的是,群众在水库管理范围外,溢洪道尾水两侧承包责任田里兴建住宅房屋,逐渐遍及了整个大坝下游的泄洪区域,涉及房屋xx,人口xx。由于下游泄洪渠道仅x宽左右,加上淤塞严重,一旦水库泄洪将淹浸和冲刷下游农田和这些房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该工程任务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等别为ⅲ等中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x级,临时建筑物为x级。水库永久性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按x年一遇设计,xx年一遇校核;溢洪道消能防冲防洪标准按xx年一遇设计。“十一五”期间计划对xx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需土方xx万m3,石方x万m3,混凝土x万m3,计划总投资xx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大坝坝体采用高压摆喷防渗,上游坝坡坡脚增设抛石压脚,下游坝坡坡脚新建排水棱体,重建输水涵管,重建坝后电站,整治溢洪道下游归河段长xxm,完善大坝观测和水库自动化监测等。本工程招标范围为水库部分、排水渠部分、水土保持专项部分及电站部分。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8

  一、 实习时间:

  12月29日—12月30日

  二、 实习地点:

  金牛山公园后山

  三、 实习目的:

  学习并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通过实地的野外实习,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并现场认识风化、滑坡、泥石流、断层等地质现象。

  实地选择一处断层,用地质罗盘测量其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并对其定位。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观察岩石标本,了解矿物及岩石的种类及其物理性质。

  四、实验仪器:

  地质罗盘、铁锤

  地质罗盘的使用:

  1— 反光镜;2—瞄准觇板3—磁针;4—水平刻度盘;5—垂直刻度盘;6—测斜指示针(或悬锤);7—长方形水准器;8—圆形水准器;9—磁针制动器;10—顶针;11—杠杆;12—玻璃盖;13—罗盘底盘

  l 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

  l 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l 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锥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

  五、实习地点(金牛山)简介:

  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楼区北侧闽江乡新建村,海拔163米,主要由岩浆岩构成。我们上山实习的道路旁可见多处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还有山体出现的多处滑坡,崩塌,断层以及随之出现的马刀树,公路裂缝等现象。

  六、实习概况与内容:

  (一)概况:

  12月27日上午10:30在学校北区4号教学楼201教室,老师统一教授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并且到教学楼下进行实践操作教学。12月29日上午8:30全体同学在金牛山后门脚下集合后上山,开始实习。实习过程:上山过程中,老师实地教我们辨别风化壳、滑坡、马刀树、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现象,并为我们讲解它们的一些主要特征;到达高处后,我们进行了对断层产状的实地测量。11:30基本完成任务。12月30日上午8:30在岩石标本实验室观看各种类型的岩石,分析并记录各岩石的物理性质与特征。

  (二) 内容:

  1、风化壳

  我们对岩石还不能很熟练地用肉眼辨别,老师便让同学拿着锤子,敲击岩石,生动地让我们看到、听到、理解了岩石风化的一些基本内容。当用锤子圆头一端敲击岩石,能明显听出有的岩石声音非常沉闷,有的却非常清脆。当用锤子剪头一端敲击岩石,发现有的岩石一击,表面就掉落了下来(全风化);有的岩石却只是在表面留下痕迹(中等风化);还有的用脚轻轻一踢就全都散落下来(残积土)。这些岩石中,声音沉闷,一击就掉的岩石几乎都是颜色较深,说明它们由于温度的影响,膨胀和收缩幅度大,风化严重。后来我们了解到,金牛山的岩石大部分都是岩浆岩,而且大部分都是粗粒结构和中粒结构。还有很多岩石的风化程度不一样,所以有的岩石比较坚硬,有的比较酥脆。

  2、滑坡

  在山上水泥路的某处我们发现了一处小型的滑坡,它应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上面已经长满了杂草、灌木(滑下来的路径上没有树木)。在该处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见证了真正的“马刀树”。但由于滑坡很小,所以该处基本很难看出滑坡完整的形态。

  3、泥石流

  我们发现了一处早期形成的泥石流(在金牛山里没有近期形成的泥石流),它大多已经被矮小的灌木给盖满了,没有很明显的迹象。但我们会很明显的看出那里有一个很狭窄,很深的沟(靠近公路处有唯一的一颗已经枯萎的树),说明在此处是泥石流的流通区。由于后期的公路建造破坏了地质地貌,泥石流的堆积区我们已经没办法看出了。

  4、崩塌

  在金牛山上的马路后壁有一处岩体裸露的特别明显,整体斜坡较大能看到明显的棱,下面有岩石的堆积物。走进观察知道岩体较为破碎,多数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小块,经了解该处的岩石是一些厚层灰岩、砂岩、砾岩和喷出岩。该处的坡度很高,很陡峻。

  5、断层实测—– 测定岩层产状

  确定山体旁两颗很明显的大树为盆架,记左边第一棵棕树为树1,右边最高的树为树2.测定图中的断层位置相对树1的位置为SW230,对树2的位置为SW256(如下图所示)。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可知道是逆断层。

  根据要确定位置测得的岩层的产状为:NW275°,NE6°,∠82°( 如下图所示)

  6、 岩石标本的观测

  1、黄玉

  黄玉又叫黄晶,是含氟硅铝酸盐矿物,它是由火成岩在结晶过程中排出的蒸气形成的,一般产于流纹岩和花岗岩的孔洞中。由于它经常与锡矿石伴生在一起,因此可作为寻找锡矿石的标志。黄玉一般呈柱状或不规则的粒状或块状,颜色有多种多样,一般为黄、蓝、绿、红、褐等浅色,有玻璃光泽,有的无色透明。其晶体属正交(斜方)晶系的岛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形态多呈斜方柱状,柱面常具纵纹,集合体形态为柱状、粒状、块状。黄玉的颜色在阳光长时间曝晒下会发生退色。黄玉可作为研磨材料,也可作仪表轴承。透明且漂亮的黄玉属于名贵的宝石。

  2、 钟乳石

  钟乳石,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称为“钟乳石”。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3、石英

  石英,无机矿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少量杂质成分如Al2O3、、CaO、MgO等,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晶体,一般乳白色,质地坚硬。石英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即低温石英(a-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矿物种。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b-石英)。石英块又名硅石, 主要是生产石英砂(又称硅砂)的原料, 也是石英耐火材料和烧制硅铁的原料。石英砂是一种坚硬、耐磨、化学性能稳定的硅酸盐矿物,其主要矿物成分是SiO2 。石英砂的颜色多种多样常为乳白色、无色、灰色。硬度为7,性脆,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油脂光泽,相对密度为2.65,其化学、热学和机械性能具有明显的异向性,不溶于酸,微溶于KOH溶液,熔点1750℃。具压电性。

  4、 黄铁矿

  黄铁矿因其浅黄铜的颜色和明亮的金属光泽,常被误认为是黄金,故又称为“愚人金”。 浅黄(铜黄)色,条痕绿黑色,强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参差状断口。摩氏硬度较大,达6-6.5,小刀刻不动。比重4.9―5.2。在地表条件下易风化为褐铁矿。黄铁矿分布广泛,在很多矿石和岩石中包括煤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影子。一般呈黄铜色立方体。黄铁矿风化后会变成褐铁矿或黄钾铁矾。黄铁矿可经由岩浆分结作用、热水溶液或升华作用中生成,也可产于火成岩、沉积岩中。黄铁矿化学成分是FeS2,是提取硫、制造硫酸的主要矿物原料。其晶体属等轴晶系。成分中通常含少量钴、镍和硒,具有NaCl型晶体结构。常有完好的晶形,呈立方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立方体晶面上有与晶棱平行的条纹,各晶面上的条纹相互垂直。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或结核状。

  七、实习心得

  对于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是特别长,但感触还是蛮多的。

  首先,刚开始上山走的都是小道,加上雨天路滑,有的同学都滑到了。我觉得这无形中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土木工程尤其是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就是以能吃苦耐劳而深受施工单位的喜爱,虽然这次爬山没有吃什么苦,但是我觉得从细小的地方就可以联系到以后更大更远的方向。我们必须培养起这种精神,并一直把这种好品质带到学习中、以后的工作中、生活中去。

  接着,老师在上山途中给我们讲解、教我们判别了许多地质现象。这让我感触很大。比如风化:以前看山上的石头,只是觉得它们长得不一样,从来没想过它们的声音、硬度会不同。没想到只是敲一敲它们这样很简单的动作,就可以有很多的收获。外表看起来都是石头的岩石其实内部有这么多的不同。再如滑坡: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山上有些区域是不长树的,更没想过为什么这些地方不长树。看到树歪了也从来没有产生过一点的质疑。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深深地觉得工程地质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它一点也不“难”。

  最后,在山上实测断层的产状。在测量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不顺。比如之前没有注意到在测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通过实践,我们小组的成员互相讨论解疑。当自己亲手用地质罗盘测出断层产状的时候,有一种成就感。再一次觉得工程地质就在我们的身边。顿时我对工程地质这一学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与此同时,我觉得这次的实习活动让我们更加贴近大自然,而通过对工程地质学知识的掌握,让我们对近在眼前的大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外出实习的机会,更感谢老师一路对我们的教导。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9

  1.实习概况:

  20xx年10月,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2 实习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3实习内容:

  昌乐火山口

  昌乐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是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圆锥形,石头呈红褐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内充填的玄武岩栓,经过200多万年的长期风化剥蚀,被剥露出地面,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呈辐射状,向上收敛,向下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考证认定,该火山口为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1800多万年,它的发现,对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介值。一色的红褐圆棱柱石,竖指苍天,凡经开凿者皆显露出明显的喷发纹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喷发,近百平方公里内的几十座山包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远古火山群。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约22公里处,面积约13平方公里。实习相关大全()地质公园地处鲁中隆起区中的临朐凹陷,公园内总体由两个次级小盆地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围均为由玄武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为季节性河流。地质公园以闻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环境的火山地貌为特色。

  公园内各种地质遗迹丰富,一是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1800万年山旺玛珥湖沉积岩层(科学上划分为山旺组地层---硅藻土),沉积厚度25米左右,具有标准的层型剖面,现已成为国际上中新世生物建阶的重要依据。由于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被古人形象地比喻为"万卷书"。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层层型剖面所处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组玄武岩、第三纪中新世时期湖相沉积岩(山旺组)、第四纪黄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质现象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时期(距今XX万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锥、熔岩流动特征等各种火山地质现象,如黄山、尧山、擦马山、灵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区的理想场所。特别是擦马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直径近于80cm,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尧山西侧,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台地,经长时间风化剥蚀,形成了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石楼"。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 10

  一、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对《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多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用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的能力,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学会辨认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地质的地位以及与自然地理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思想。

  二、实习内容

  远在xx亿年前的太古代,xx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泥砂物质、火山喷出物等,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这些物质变成了石英砂岩和火山岩。

  在距今xx到xx亿年前,xx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xx山运动,使海底沉积的石英砂岩和泥质岩石变质,形成了石英岩。xx山主要由一些坚硬的、不易风华的石英岩组成。石英岩是由砂岩经变质而成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所以岩石既坚硬,抵抗风化的能力又强。强烈的地壳上升运动,把它抬升起来高出中原数百米,形成群山耸立,层峦迭嶂的山势。

  《诗经》上称“嵩高为岳,峻极于天”,古有“峻极峰高四望雄,中原颖气弱天下,西连华岳三峰渺,下瞻黄河一线通”的说法,都是对xx山高大雄伟的形容。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xx山地质博物馆。

  第三天和第四天,我们去了xx庙和xx水库。了解了元古界的岩石——砂岩、河流阶地和洪积扇、河漫滩三种流水地貌单面山。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河床加深,河漫滩相对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位,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岸,这种地形就叫做河流阶地。其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谷底,后来河流向下侵蚀。

  在实习中我们发现,由于人们长期的开矿、挖山铺路,致使当地的`许多地质地貌遗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研究地史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第五天,学习判断断层。断层上盘前缘所形成的崖坡或陡坎。断层是岩石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

  该破裂面称断层面,断层面在地面的露头称断层线。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断层盘。如果断层面是倾斜的,则断层面上的盘称断层上盘,下面的盘称断层下盘。

  三、实习总结

  通过为期xx天的xx山地质实习,我们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野外观察到的景象相结合,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使得我们对基本的地质地貌状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次实习也是对我个人的一次挑战,从来没有爬过山的我,这次对我个人的意志品质是一次考验,我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锻炼。

【地质类实习报告参考】相关文章:

地质类实习报告04-01

地质类实习报告10-24

编写地质类实习报告范文10-13

地质类实习总结报告11-08

地质类的编写实习报告范文07-16

工程类的述职报告参考03-28

地质实习报告06-16

地质实习报告06-27

地质类实习工作总结范文11-29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