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练习试题

时间:2025-04-15 15:50:16 小英 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试题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练习题,多做练习方可真正记牢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则做练习效果事半功倍,必须双管齐下。你所了解的习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练习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试题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试题 1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销声匿()迹连翘()翩()然

  农谚()差()异孕()育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shū()。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zhù()。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yèméi()、西府hǎitáng()、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三、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活页月刊()

  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A.生动活泼;不死板。B.生存;有生命。C.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改革开放()

  A.(花)展开。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四、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六、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2)()(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这其中很有一番道理呢!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这篇短文围绕中心,主要从哪三方面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2.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不得超过20个字):

  3.给这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不得超过10个字):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试题 2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

  匿迹(nì)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里形容大地昏迷后醒过来)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一个挨着一个)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合适,相宜)

  3、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___果实的时期。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__________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__________避免。

  (4)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_________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5)物候学__________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A、养育丰盈可以要求记录B、培育丰厚可能适宜记载

  C、生长许多能够影响记载D、孕育丰富可能适应记录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2)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回来。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6、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7、第2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句。()

  A、第①句B、第③句C、第⑤句D、第⑥句

  8、第2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9、第2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A、总分B、并列C、解说D、补叙

  10、第2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B、列数字C、举例子D、打比方

  11、“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12、选文第1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________;选文第2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_________。

  13、选文第1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14、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试题 3

  一、基础知识

  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纬度wěi 连翘qiǎo 怠惰du 孤寂jì

  B.藐小miǎo 描摹mó 凝神níng 蜉蝣yóu

  C.欢畅chàng 恬静tiǎn 栖息qī 呵护kē

  D.无稽jī 浑然hún 上乘chén 宇宙zhu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衰草连天______ 鬓毛衰______

  (a.shuāi b.suāi c.cuī d.chuī)

  ②差异______ 差遣______ 差劲_______ 参差_______

  (a.chā b.chāi c.chà d.cī e.chài)

  ③观测_______ 道观_______

  (a.guàn b.guān c. guǎn)

  ④落叶_______ 落枕_______ 丢三落四_______

  (a.luó b.lu c.là d.lào)

  ⑤播种_______ 耕种_______

  (a.zhng b.zhǒng c.zhōng)?

  3、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荣枯 俗语农谚 耐人寻味 俯首贴耳

  B.离愁别苦 凝神静听 不记其数 少见多怪

  C.苍海一粟 无忧无虑 千呵万护 涵养水分

  D.饱学之士 雅俗共赏 不胜玫举 昂首挺立

  二、阅读

  (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冰雪____化,草木____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____然归来。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的落下来。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____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____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____、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____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4、.横线上依次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加点的词: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 ②风雪载途____________

  ③年年如是____________ ④次第____________

  6、用下列词语各写一句话:

  ①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运用了_______、准确的语言,请在选文中按要求各摘录一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一段写了四季自然景象的变化。试将句子的序号填入下列对应的季节后的横线上。

  春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

  9、四季景色有时并无明显的分界线,尤其在幅员辽阔的我国,更是如此。⑦⑧

  两句可以说是写的`___________末__________初的景色。

  10、.⑨句在选文第一段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两段的大意。

  ①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文

  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 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 去的欢快身影

  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 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乙文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阴霾( ) ②点缀( )

  ③驯良( ) ④翘尾巴( )

  ⑤连翘( )

  13、.概括甲文三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果你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来概括对松鼠的介绍,你将选哪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乙文介绍了松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漂亮的形态。

  16、.甲文第1段先写冬季萧条冷落毫无生气与鸟的归来后的勃勃生机形成鲜明_______。作者把冬季称为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共列举_________类动植物的生命现象。

  17、.甲文第2段,先写莺的惹人_________之处,再说莺之多及其________之广。第二段中莺的可爱之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全文看莺的主要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过乙文,松鼠给你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乙文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这也是松鼠的特点,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莺时用到“灵巧”一词,写松鼠时用到“乖巧”一词。试比较两词差别。

  灵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乖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两文都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_______所写,都运用_____________的语言。

  参考答案

  一、1.B 2.①a c ②abcd ③ba ④bdc ⑤ba 3.A

  二、 4、.融、萌、翩、簌簌、际、连、枯、莺

  5、①隐藏②满路③这样④一个挨一个

  6、.略

  7、.生动①花香……语言②大地……苏醒过来 ;… …传语……暗示……唱歌。③阿公……插禾

  8、春①—③ 夏④—⑤ 秋⑥ 冬⑦⑧

  9、. 秋冬

  10、总结句,点明四季更替,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

  11、.①具体叙述生动的四季物候景象 ②根据物候现象安排农事,点题。

  12、.①mái ②zhuì ③xún ④qiào ⑤qiáo

  13、.①鸟是春的使者 ②介绍莺的特性(或可爱习性) ③介绍莺的毛色

  14、.松鼠是……动物。

  15、.面容、身体、四肢、尾巴

  16、对比 六

  17、.喜爱、活动范围;活跃 、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 善唱(叫)

  18、.活跃 爱唱歌

  19、漂亮 惹人喜爱

  20、.它们常……送东西吃。

  21、.灵活而巧妙;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22、.布封 生动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试题 4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

  和平( ) 落叶( ) 差劲( )

  和面( ) 落枕( ) 出差( )

  和了( ) 丢三落四( ) 参差( )

  2.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1)物候——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A.观察 B.观测 C.观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A.耕种 B.播种 C.耕地

  (3)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A.区别 B.区分 C.区划

  (4)如果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A.延迟 B.推迟 C.推长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抒情 比喻 拟人

  B.证明 拟人 比喻

  C.叙述 拟人 比喻

  D.描写 对偶 拟人

  4.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5.下列文字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它为物候。

  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综合练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李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oC,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什么?

  3.产生“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的原因是什么?

  4.在这几段文字中,除了举例子,作者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抄在下面。

  5.在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时,作者一共举了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

  6.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文中哪句话所说的意思一致?

  答案

  【基础练习】

  1.hé huó hú lu lào là

  chà chāi cī

  2.(1).B (2)C (3)C (4)A 3.D 4.D 5.③⑤①④②

  【综合练习】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3.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形成山脚冷而山腰不冷(没有霜)的现象。

  4.下定义: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作比较、列数字: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5.有必要。因为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6.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试题】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10-17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试题12-18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及答案08-29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04-08

运算练习试题09-27

大自然的语言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10-19

小升初数学练习试题06-08

喜鹊的阅读练习试题08-07

韩愈《晚春》练习试题08-12

小学语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测试题和答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