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案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时间:2025-02-10 11:19:45 诗琳 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案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练习题,多做练习方可真正记牢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则做练习效果事半功倍,必须双管齐下。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习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案练习题及答案参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案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案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1

  【课后强化】

  一、选择题

  1.(综合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反复做什么样的事,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下列表述中符合这句话意思的是()

  A.培养好习惯与改掉坏习惯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B.培养好习惯必须有完善可行的计划

  C.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D.反复是习惯之母,好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多次重复

  2.一个人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

  ①有完善的计划②有毅力③改掉坏习惯④有实际行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开放题)关于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①生活无须条理,作息不用规律,一切随意②只要有好奇心,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③要有毅力,才能克服困难④只要有良好的计划就可以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关于习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B.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人,通常不会受欢迎

  C.好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多次重复 D.培养好习惯只要有计划和决心就够了

  二、辨析题

  作为中学生,我们只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就可以了,其他的习惯长大后再培养也不迟。

  二、材料分析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颜真卿曾写过一首著名的《劝学》诗,全诗是这样写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这首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首诗有几个地方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你能发现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迁移拓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的一天》

  与往常一样,6:30分,小明准时醒来,边洗脸刷牙边听英语磁带,听完听力后就直接上学去了。

  在校园里,小明主动和老师同学们打招呼,主动捡起校园里谁不小心掉下的纸屑。小组长来收作业时,小明打开整理得整整齐齐的书包,很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叠要交的作业本

  交给小组长,自己安静地开始早读。上课时,小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间小明也分秒必争,安静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做练习。中午吃饭时,小明在食堂打饭时只选荤菜不吃素菜。吃完饭,小明又回到座位开始做作业。下午上课时认真听课,课间继续看书做练习。在班会课上,小明由于在学校出色的表现被同学们评选为“文明之星”。

  下午放学以后,小明回到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与以往一样给自己列了一张计划表,安排自己晚上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到厨房帮助妈妈准备晚饭。吃晚饭时,小明只挑自己喜爱的荤菜,很少吃素菜。妈妈不停地夹素菜给他,小明很不乐意地吃了下去。吃完晚饭后,小明对照计划表完成预定任务。在洗脸睡觉前,小明检查了明天的课表,准备好明天要带的书籍和作业。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以好习惯与坏习惯为标准,请同学们对以上习惯进行分类,并列举分类理由。(好习惯和坏习惯至少各举三个)

  (2)习惯对人有何影响?

  (3)你认为怎样才能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

  【教材探密】

  习惯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好的习惯与坏的习惯都是这样。养成坏习惯是很容易的,然而要培养好的习惯说易也易,说难也难。通常一种新习惯形成,需要12周时间。在12周内天天保持好的习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能够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好习惯的人,不仅有着一流的意志力,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用各种方式去建立一个好习惯。他们需要别人或者自己经常提醒。因为他们知道习惯初步形成期需要用某种方法提示;习惯形成了以后不做就会非常不舒服。

  【课外撷英】

  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

  第三课时 培养好习惯

  【课堂达标】

  1.(1)×导解:培养好习惯仅仅靠计划是不够的。(2)√

  2.A

  3.D导解:这句话强调当天的事要当天完成,做事要有计划。

  4.因为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而长大后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抓紧这个时期养成好习惯,将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好习惯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思维的发展,容易得到集体的认可和欢迎,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

  5.D

  6.D导解:了解课本中关于培养好习惯的要求即可。

  7.D

  8.B导解:坏习惯只要下定决心还是可以改变的。

  9.(1)必须有完善可行的计划,有毅力,必须改掉坏习惯,必须有实际行动。

  (2)第一步:制定计划,付诸行动;第二步:控制时间,约束自己;第三步:自我检查,及时调整。

  【课后强化】

  1.D导解:本题中亚里士多德主要强调了“反复”的作用。

  2.A

  3.B导解:本题首先要注意到选错误的选项,很明显③有毅力才能克服困难是正确的,故选B。

  4.D 导解:首先要看清题目的意思,本题是要选择错误的选项。培养好习惯仅仅靠计划和决心是不够的。故本题选D。

  5.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还要培养其他的好习惯。因为习惯对我们的成长影响很大,它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思维和行为。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同时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青少年时期我们要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6.(1)青少年是成才的最佳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2)要合理利用时间,不必三更起五更眠。男女平等,男儿读书,女儿也要读书。现在是信息时代,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无论黑发白发都要学习。

  【迁移拓展】

  ⑴.好习惯:①6:30分,准时醒来;②在校园里,小明主动和老师同学们打招呼,主动捡起校园里谁不小心掉下的纸屑。小组长来收作业时,小明打开整理得整整齐齐的书包,很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叠要交的作业本自己安静地开始早读。③上课时,小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④下午上课时认真听课 ⑤下午放学以后,小明回到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与以往一样给自己列了一张计划表,安排自己晚上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到厨房帮助妈妈准备晚饭。⑥吃完晚饭后,小明对照计划表完成预定任务。在洗脸睡觉前,小明检查了明天的课表,准备好明天要带的书籍和作业。

  好习惯的理由:有利于学习,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思维发展,有利于交往。

  坏习惯: ①听完听力后就直接上学去了。②课间小明也分秒必争,安静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做练习。③中午吃饭时,小明在食堂打饭时只选荤菜不吃素菜。④吃完饭,小明又回到座位开始做作业⑤吃晚饭时,小明只挑自己喜爱的荤菜,很少吃素菜。妈妈不停地夹素菜给他,小明很不乐意地吃了下去。

  坏习惯的理由:不利于身心健康,不利于思维发展, 不利于学习。

  ⑵.①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②影响着人的思维发展;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⑶.①必须有完善可行的计划;②必须有毅力;③必须改掉坏习惯;④必须有实际行动。

  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案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2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答: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答: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答: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答: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答: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答: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4分) 答: 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答: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答: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比如: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勤奋学习的习惯,爱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好的习惯和能力都是每一个用心的同学可能养成的。(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案练习题及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地理导学案答案参考09-06

口技导学案答案参考05-16

受用一生的话03-18

一生受用的句子08-11

受用一生的经典语句05-21

受用一生的经典名言10-20

初一政治导学案答案参考10-11

少年闰土导学案及答案参考06-07

让你一生受用的句子10-29

《邓稼先》导学案与答案参考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