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校园楼道文化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校园楼道文化设计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园楼道文化设计方案1
一、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项目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类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代表着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的最高水准。哈尔滨师范大学创办于1951年,截止至目前共分江南、江北(主校区)两大校区,均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区内。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将江北校区行知楼门前占地面积共4.7万平方米区域进行重新规划。
(一)气候影响
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哈尔滨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长达5个月之久,夏季温度凉爽宜人,春、秋季节时长较短,属过渡季节。
(二)规划范围区域分析
校园文化景观规划范围位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江北校区行知楼北侧,总占地面积约为4.7万平方米。景观规划区域北侧为齐民路,西侧紧邻哈师大驾校,南侧为春秋北路,东侧为春秋东路。所处位置为行政办公主楼、教学楼、驾校、幼儿园、校医院所围合,属综合区。便捷的交通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地块具备了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目前景观现状
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区域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主要景观规划区域,自江北校区建校以来共经历四次规划,由于地下水位等问题一直未规划完整。地段目前在齐民路一侧现有景观绿化带,绿化带景观植物及色彩搭配较为合理,并具备良好的视觉效果。周易路两侧景观绿化带灌木为红端木树篱、红端木树球及小叶丁香树球,现栽有乔木为水曲柳,部分死亡。地段临近行知楼一侧栽有乔木林地,树种基本为青扦云杉、樟子松、银中杨。
二、哈尔滨师范大学校训及校友文化
(一)校训
哈尔滨师范大学校训“敦品励学,弘毅致远”。校园文化精神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南,以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理念和精神境界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体现陶行知先生思想真谛、而且具有哈尔滨师范大学办学特色的“行知精神”,并通过代代传承,使“行知精神”在这座北疆师范学府生生不息、茁壮成长,成为一种育人传统、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思想象征,并形成了哈师大人的精神支柱。
(二)校友文化内涵的释义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子一直秉承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精神,不仅是问道、修身明德的过程,更肩负着劝学、传道、化俗的特殊使命,所以哈师大校训“弘毅致远,敦品励学”为师范学子遵守自身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精神动力。在校的优秀教师以及一届届的优秀毕业生都是在这样的校训洗礼成就自我,所以树立哈师大所培养出的优秀毕业生以及哈师大的名师形象即是整个校园文化景观规划所要表达的内容与体现(即为主题定位),哈师大的校训则是贯穿校园文化景观规划的精神轴线(即为设计理念),故名为“校友林”。
(三)设计主题定位
设计主题主要想体现求知与明德的大学之道,也要体现师范类大学的责任与使命的同时传承“行知精神”,因此综合了校训内涵、校友文化、行知精神、思源理念等几个主要的设计元素内容从而确定校园文化景观主题为“问道劝学,行知思源”。
三、“校友林”文化景观方案设计说明
通过“园”“圆”“源”三个同音不同字不同意的元素进行方案设讯分别代表着“自然”“形态”“人文”。“园”――“自然”:通过地形、园路、建筑群、树木花草、公共艺术及景观小品等作为载体,衬托出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并结合原有绿化达到园林式景观效果。“圆”――“形态”:圆形象征着圆满、完美、和谐、团聚,亦有顿悟之意。圆的形状也为本次设计方案的主要景观设计元素,打造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赋予深刻的寓意。“源”――“人文”:不仅是校训“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体现,更是表达了庚信在《微调曲》中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一说法。
四、“校友林”文化景观方案解析
(一)设计解析
“两轴、五区”景观功能区域划分。整改方案中设计有两条轴线(主、次轴线)与五大功能分区,分别为入口景观区、名师学子区、艺术文化区、下沉广场区、等候休闲区。圆形的设计元素组合融入“问道,劝学”的教育内涵,五大区域处处体现严谨的“教风”与“学风”,自由曲线式的园路连接着各大景观节点,更是景观观赏路线,多处微地形的体现使得空间层次更丰富,且校园环境自然和谐,寓意深远。
规划区域由行政办公主楼(行知楼)、教学楼、驾校、幼儿园、校医院所围合,设计中,充分考虑周边建筑性质对本次文化景观方案的影响,做到交通便利,最大化满足各周边区域的功能需求。(图1)交通动线方面不仅充分满足机动车、人行交通及景观交通的便捷,也考虑车行、人行以及景观节点交通环境之间的影响。三级景观道路的划分能够有效连接景观主要功能区域的同时便捷周围不同使用者的同行需求。设计理念遵循“行、停、观、游”,即“交通便捷、休憩休闲、文化游览、艺术观赏”四大功能体现,彼此保持独立交通环境的同时又能够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景观效果。(图2)
视觉效果中齐民路形成了较强的视觉进深,形成了开敞的视觉和视距设计效果;春秋北路、驾校一侧及教学楼一侧通过灌木、乔木组合形成了封闭私密的空间界线,起到了隔断、吸音、降噪的作用。
(二)主要的景观节点
入口景观区域是景观环境空间序列的起始,具有提示、引导的作用,设计过程中半围合的'景观设施结合校训字体具有庄重、包容之感,坡面的设计手法符合最舒适的视觉观赏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的起到引导作用。
下沉广场是校园文化景观的重要区域,下沉式的设计手段,具有包容、团聚及安全的心理感受,满足学生聚集、文娱活动、休闲阅读等功能需求,也提供给师生丰富的垂直交通变化和空间层次的变化,结合四周古树及两侧半弧形花池形成景观广场区域一抹亮丽的色彩。(图3)
名师学子园是方案中的主题区域,也是设计主题的内涵所在,同心圆式设计布局,表达名师学子最核心的校友“源”文化林。中心圆形广场为名师园,由四个半弧形景观浮雕墙组成,记载着哈师大的名师学者;外侧的圆为校友林,栽种核桃、山桃稠李等阔叶乔木,寓意桃李满园。(图4)学子坪由开阔空旷的草坪区域组成,结合周围的公共艺术、乔木、灌木的围合从而形成独立优美的开阔区域,为学子们提供读书、聚谈、拍照的空间场所,也是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休息、呼吸”的点睛之笔。
(三)植物设计配比
景观植物设计中以绿色设计为指导思想,充分保留原有青扦云杉、樟子松、银中杨等林地树种及齐民路南侧景观绿化带。针对设计要求及交通动线进行局部的改造和移植,结合原有植物环境进行设计,在保证整体设计效果的条件下疏密有度,形成视域空间与景观环境的有机结合,倡导绿色设计理念。丰富的微地形变化和地被植物,结合不同花期的灌木、乔木,打造“春赏花、夏观叶、秋育实、冬有形”的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将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景观(校友林)打造成四季皆宜的校园景观环境。
(四)景石的设计
校园景观石不仅美化环境,打造自然氛围,营造儒雅情趣,更是文化积淀,思源情怀的承载和有效的表达手段。景观石设计以景观功能景石及校友赠送景观石形式体现,传达师生共同完善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理念。
(五)公共设施
休闲座椅是景观环境中,尤其是校园文化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下沉广场区域利用台阶设置休息座椅,节省空间的同时围合气场,形成凝聚力的空间氛围;其次通过树池的变化和功能结合,形成心理上的虚拟空间,具有安静、私密、休息休闲的空间属性。
校园楼道文化设计方案2
一、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1、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大学。
2、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3、服务面向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与装备业、航空业及吉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4、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5、学校发展目标
到2015年,将学校建成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结构合理,部分学科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以工程应用研究为重点的综合科研能力较强的科学研究基地;建成具有特色鲜明的综合型大学。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2000人,为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到2015年学院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将达到32万平方米,室内外体育场馆8.5万平方米。到2020年,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将达到36万平方米,逐步将学校建成省内外重点科研基地。
二、设计依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
4、《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5、学院总体规划
6、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7、国家其他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
三、项目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1、满足高校新时期教学任务的需求,功能合理、设施齐全,为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提供坚实基础的现代化教学实验大楼。
2、自然和谐,结合老校园的环境特点,使新的实验楼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并具有大学校园建筑特有的文化气质。
3、功能合理,充分考察和借鉴现有实验楼的功能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减少污染,对实验设备进行优化设计,为学院提供一个优质、合理、先进的实验大楼。
4、经济适用,充分体现校园建筑的特点,采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和建筑材料,合理的控制建设成本和造价。
四、项目总体建设方案构思
1、延续、呼应原有实验楼造型序列,与校园有机统一。
建筑立面造型依照灰色石材(原有实验楼材质)外饰为基调,与通透玻璃幕墙以及柱廊(原有实验楼外立面处理手法)相互穿插、互为依托,使建筑呈现庄重大方和谐的性格。整个建筑以长方型体量为主,实验楼A和实验楼B通过架空连廊连接,配合灰色石材、玻璃幕墙、柱廊的运用,使之庄重而不失严肃、简洁而不缺乏细部,现代感强烈而不流俗,延续原有实验楼造型序列,与校园和谐共生。
2、室外广场、庭院式空间,室内共享中庭为学生和老师创造交往空间
实验楼A主入口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属于交通集散空间,实验楼A和B通过连廊连接,即联系了实验楼A、B空间又分格了庭院空间,连廊与东侧原有实验楼形成的院落以硬质铺装为主,属于半公共空间,以群体活动为主,连廊西侧集中绿地以自然景观、小品为主,属于半私密空间,以交往活动为主。建筑与环境一张一驰,相互贯通、穿插,使整个建筑群富于韵律。集中绿地设计上采用大面积草坪、乔木、灌木花丛点缀,其中配以景观小品,增强了环境的可观赏性,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主体建筑。院落广场由于建筑布局形式的处理有极强的向心性,使整个环境更具有整体性,且每个室外疏散广场和庭院均设可供学生休息的花坛、坐椅,激发了同学、老师的交往,有利于学术交流。室内入口设置四层通高门厅和中庭,在中庭四周设置休息椅、展廊、报刊,营造了学乐融融的共享空间。
3、总平面布局
根据对建筑所在地分析,场地中间被东西走向的排洪沟一分为二,场地南侧为学校集中绿化广场,场地东侧为原有实验楼和排球场地,场地西侧和北侧为老区住宅楼,故本建筑采用分体布局,南侧为实验楼A,面对校园中心绿化,环境优美,北侧为实验楼B,排水明渠从两楼中间庭院穿过,两楼均获得了较好的采光面和较好的视野,实验楼A、B通过架空连廊连接,连廊东侧为学生疏散广场,采用台阶和硬质铺装架于排洪沟之上,方便人流疏散;连廊西侧和建筑东北空地为自然绿地,以自然景观、小品为主,创造了优美的自然庭院,彻底成为本建筑的“私家园林”,同时也能阻挡排球场喧闹噪音,给学生提供怡人的学习环境。
4、人流疏散
交通组织上采用人车分流,在建筑周围设置环形消防车道,集散广场与道路相连,保证学生出入安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驻流的场所。
五、绿化工程
项目绿化工程总面积4200m2,主要以种植绿色草坪和矮松树为主。
1.门前绿化
门前广场两旁绿化应与道路绿化相协调,可种植高大乔木,引导人流通往住院楼。门前广场中间可布置花坛或花台,但要注意高度,不能遮挡车辆和行人的视线。围墙绿化设计要充分体现防火、防风、抗污染和减弱噪音的功能,并与周围的景观协调一致。
2.道路绿化主干道两侧行道树多采用行列式布置,创造林阴道的效果。若主干道较宽,中间也可设立分车绿带,以保证行车安全。场内一般道路、人行道两侧可种植季相变化丰富的花灌木。道路与建筑物之间的绿化要有利于室内采光,防止污染,减弱噪音。
3.绿化的形式应与建筑形式相协调,实验楼附近一般采用规则式布局,可设计花坛、雕塑等。远离大楼的地方则可根据地形变化采用自然式布局,设计草坪、树丛等。
六、节能设计方案
1、建筑的规划设计
本项目建筑的.规划设计按照建筑节能原则要求,主要考虑建筑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平、立剖面形式、太阳辐射、自然通风等气候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为了体现文化艺术建筑特点,本项目外形设计有一定的变化凹凸,其体形系数若大于0.4时,需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设计判定。
2、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区属和耗热量指标
项目所在吉林地区属寒冷B区,设计计算采暖期为168天、室外平均温度te(°c)-7.9、HDD18度日数Ddi(℃·d)5007,项目建筑耗热量指标为20.7(W/m2)。
3、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项目建设区域的气候分区属于严寒地区B区,项目建筑推荐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聚苯乙烯板、气密隔热塑钢门窗等节能材料和技术,使其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在标准值以内。
4、外窗和外门
本项目推荐建筑设计的窗墙面积比≥0.45。
七、结论
1、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符合吉林省经济发展培育高等人才的需要,符合学院制定的发展规划,对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和加快改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和及时的。
2、项目的实施可完善高校教学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扩大学校的招生能力。
3、项目所处地理位置良好,交通便利,水、电、暖齐全、场地平坦,建设条件齐备。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是迫切的、必要的,项目建设方案是可行、合理的。
校园楼道文化设计方案3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教育建筑的设计也越来越被重视。学校建筑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的建筑设计对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中小学建筑的设计,应该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独特的校园空间是他们成长的舞台和背景,校园环境也将成为其未来记忆中的一个重要片段,具有独特的情感寄托作用。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拟新建学校规模为全宿制普通高中60班,总规划用地面积113115平方米(合计约169.67亩),地块南偏东32度,呈不规则多边形,原始地形东高西低,存在1至3米的高差起伏。
二、总体规划
本项目拟建行政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四大功能区块,按照规划条件书要求,校园主入口设于学前路上,学前路与校园基地以一溪相隔,因此拟建设桥梁相互连接。本项目地形呈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因此拟将校园室外运动场地与之配套的1500席体育馆共同布置于基地东侧,结合地形高差设计,以达到减少土方量挖掘,控制造价的目的。并以此为大前提,为使建筑与基地地势走向相协调,本案的建筑群体布局经多轮推敲,确定最终走势为顺应剩余地形南北狭长走势,依次为行政区,教学区与生活区。由此校园整体布局规模已初现轮廓。
为满足家长接送学生的停车用地需求,拟在主入口处设置约3000㎡的接送区域,并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与主入口的校外缓冲广场互相融合为一体。
三、交通流线
本方案校区主入口位于学前路上,配备有约3000㎡的家长接送停车区域,主入口前广场处分开设置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以实现人车分流。人行流线通过校礼仪广场,穿过建筑之间的连廊,能够到达校园内部各处。车行流线以最大范围环绕整个校区建筑群布置,使校区环境尽可能不被车行流线干扰,校区内机动车停车需求设置在行政楼底下的地下车库与东南侧的地面停车解决。环山北路上的校区次入口为主要后勤入口,环山东路上的次入口为运动场地的独立管理而设计预留。
四、平面布局
教学楼体现全天侯的设计理念,在充分满足日照通风和动静隔离的前提下,将教学区作为一个主体来考虑。各教学楼之间以连廊连接,使师生在校园的学习、工作更加方便,不受天气的影响,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楼拟设计为4层,一共设有60间普通教室及相应的年级办公室,谈话间,卫生间。设计上着重考虑活动平台的设置,在教学走廊的每一层尽头设计了一处放大的景观活动平台,以获得良好的课间活动空间。教学楼均南向单廊式布局,充分满足日照通风和动静隔离,并与实验楼和行政办公楼通过连廊相互紧密联系。实验楼除布置专用教室外,还在主入口正对处设计了1至2层的德育展览大厅与校文化宣传走廊,为开放性空间。
五层行政办公楼与两层图书阅览楼搭接穿插设计,满足各功能用房布置。
食堂拟设计为三层,一至二层主要为学生餐厅,三层主要为教师餐厅,及若干包厢,可容纳3000余师生同时就餐。
体育馆设计为两层,规模为1500观众席位的运动场馆,设计有乒乓球区、篮球区以及相应的附属用房和若干功能性教室。
五、立面造型
本案拟建建筑主要为坡屋顶建筑。立面造型上力求古朴、大方,强调河姆渡文化元素的体现,并着重突显余姚“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文化底蕴。
以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干栏式”建筑“短檐、高床”及榫卯结构构架为母题,在建筑形式设计上着重处理了筑于高床之上的体育馆、食堂与行政楼三个建筑的造型,经过简化之后的榫卯结构建筑语言重复出现在建筑形体构思中,以加强建筑文脉的延续与文化的积淀,使其形成一个醒目、标志性的文教建筑外观,创作出独具个性的建筑形式。
本案在空间组合上强调了校园空间的`交流属性,借鉴传统院落式空间布局手法,采用连廊将各功能区联系在一起,使空间呈现出层次丰富、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态。建筑之间的庭院、平台、连廊等为师生提供了多种类、多层次的交流空间。在色彩上,以黑白灰三种主色强调突显文教建筑的儒雅气质,古色古香又与时俱进,并能够与周边山体景色互相融为一体。
六、景观布局
在本案中,景观是提升校园环境,改善人文气息,彰显时代校园特色的有效利器之一.同时又是展示河姆渡文化特色,体现余姚“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点睛之笔.
1.空间功能布局
在布局中,主要强调了从主入口到体育馆以及教学区至宿舍区的两条景观轴线。在主入口至体育馆的景观轴线上设计以校前礼仪广场为主要景点,整体布局严谨.规整.对称.采用具有一定厚度感的植物配置为主,并以较长的场地纵深来提升校园主广场的整体气势。在主入口处用水池结合花坛的空间格局,避免了场地纵向的一览无余,中部部分场地抬升,并设立了主要的雕塑小品,以提升河姆渡文化主题的表现力.而在广场的设计初期,就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柳暗花明的障景手法,以中心实验楼为背景作为景观分隔和视线阻挡.主轴线分为前后两个广场,结合实验楼地面台阶的起伏抬升,增加了广场的空间层次,虚实的过渡。而对于教学区至宿舍区的轴线部分,主要采用草地和乔木相间为主要形式,整体上惯穿教学楼教学庭院,通过景观湖自然过渡至宿舍区内部庭院.以中心位置的景观湖作为主景使教学活动与宿舍生活动静自然过渡,即丰富了景观形式又添加了乐趣,是整个校园的主要景观载体。
2.主题文化的融入
本案的景观设计在表现内容上通过植被选取,地形地貌,小品设施以及道路铺装来提取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校园楼道文化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楼道文化标语09-22
校园文化设计方案10-25
校园文化墙设计方案03-03
校园文化设计方案(优秀)04-21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方案03-22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03-03
校园文化设计方案优秀(15篇)07-02
小学校园文化设计方案08-30
校园楼道安全警示语汇总02-28
[通用]校园文化墙设计方案(10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