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20 13:11:42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总(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总(15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材P54~56)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环境问题是复杂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

  2.知道人们的行为可能破坏环境,也能够通过努力改善环境。

  3.知道处理好环境问题需要有平衡协调的措施。

  科学探究目标

  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1.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2.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家乡的环境保护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要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环境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的措施。

  难点:分析环境问题,找出平衡、协调的办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反映当地典型环境治理前后的某一区域图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前几课,我们都是探索、研讨某一个方面的环境问题,而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往往是综合的、复杂的,不同身份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可能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2.提问:自然水域中的大多数生物靠什么维持生命?(预设:干净的水、充足的食物、安全的栖息地。)

  3.追问:(教学提示:出示某河流或湖泊水体污染严重和水质恢复后的照片。)生活在自然水域周边的人们是如何对自然水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预设:人们会从水域中获取生活用水,会捕食或养殖水生生物;可能会将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垃圾排放到水域中,造成污染。)

  4.揭题:接下来,我们以某市的城中湖生态环境成功恢复为例,来思考

  【设计意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板书: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通过展示某自然水域水体情况的前后变化,让学生感受污染的触目惊心,激发他们深入研讨实际环境问题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分析某市城中湖的环境问题

  1.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4~55资料。

  2.提问:早先,未被污染的城中湖是什么样的?(预设:清澈见底,水草茂盛,鱼类繁多。)污染后的城中湖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预设:污染加剧,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生生物减少。)

  3.追问:治理后的城中湖又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预设:生态环境全面恢复,成为旅游新名片。)

  4.过渡: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环境破坏─环境治理─环境恢复的例子。从这个实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环境问题是很复杂的,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5.活动:指导学生分组,从湖周边生活的普通市民、湖区渔业养殖户、湖景区游船船主和环湖地区房地产开发商四个角色中选择一个,分析、讨论城中湖事例中的环境问题,列举本组扮演的角色在加剧城中湖环境问题严重性方面的行为,完成记录单。

  探索二:提出环境治理的解决方案

  1.过渡:不同的人由于居住的地域和从事的工作不同,在看待某个环境问题时会持有不同的态度,对解决环境问题的看法也会不同。

  2.活动:请各组同学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提出解决城中湖环境问题的三种方法,进行班级辩论。解决方法可以先从不触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来考虑,但其他小组如果利益受损,可以提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分析、平衡、协调,让学生体会实际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理解要处理好环境问题需要有平衡协调的措施。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环境问题是复杂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实际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视角来分析,处理好环境问题需要我们有综合分析的能力并采取平衡协调的措施。

  2.拓展:收集资料,了解我们所在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治理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真实的环境问题,并综合地分析、判断、评价当地的环境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了解现状—寻找原因—共商对策”的方式对城中湖环境案例进行探讨,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之间互相研讨、交流展示,既完成了知识的迁移、思维的碰撞,又培养了学生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42第三题。

  三、选择题。

  2.在选择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时,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是(

  )。

  A.老师的建议

  B.被多个小组不止一次提到的方案

  C.自己组员的意见

  3.白洋淀死鱼事件(如图)的主要原因是白洋淀上游河道的工厂向白洋淀排放大量污水,此次环境问题事件中我们可以向(

  )追责。

  ①排污工厂的负责人

  ②该区环保局工作人员

  ③渔民自己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4.请你为以上白洋淀死鱼事件选择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

  A.对排污工厂进行罚款、整顿

  B.对渔民进行赔偿

  C.整顿排污工厂,治理被污染水域,适当补偿渔民的损失

  参考答案

  三、2.B3.B4.C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教与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师:人也是动物,只不过人是个高等动物,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2)提出问题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1)小组内分别做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2)交流活动体会

  (3) 设计生命手册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一、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设计

  (1)认识眼睛的结构和成像机理。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用形成了一个凸透镜,涉及到了透镜组的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因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不必做过多纠缠。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正立的实像。

  (2)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的作用。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照相机

  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对眼保健的重要性。

  四、板书:(略)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教学难点:

  建“瓜皮桥”

  教学准备

  1、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2、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1、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1)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2)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3)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植物的分身术注意要让学生理解植物除了有性繁殖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繁殖方式,这就是无性繁殖,就是用其他的方式进行繁殖。这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首先学生进行汇报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这个部分是学生在课前准备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一个了解。学生在汇报完相关的资料后,总结植物除了用种子进行繁殖之外,其他的繁殖方式。然后出示以下植物,学生猜测这些植物(秋海棠、土豆、草莓等)使什么进行繁殖的?学生根据猜测,然后设计相应的验证试验。在学生设计实验的'之前,介绍相应的无性繁殖方式——扦插,压条,嫁接,然后进行设计方案。最后学生用准备的材料进行操作。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的问题需要注意。

  1.学生搜集资料的准备。在课上,学生资料准备不足。老师需要积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去积极的搜集的学习资料。

  2.有些问题老师不应讲的太多。在介绍用茎繁殖方式的时候,老师讲解的有太多。这个部分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进行学习。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繁殖。

  教学难点: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教学准备:

  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课后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准备:图钉 磁铁 小铁片 绳子 木板 钉锤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

  2、掰手腕比赛:

  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

  (同学评判)

  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3、认识简单机械:

  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4、 拔图钉比赛:

  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

  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 用小铁片撬

  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二、新授

  1、 简单机械的应用

  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

  将油桶送上台阶

  将桶盖打开

  将泥桶送上房檐

  将谷物磨碎

  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

  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

  2、 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

  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3、 动物的省力“工具”

  动物身体上的那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

  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啄木鸟:杠杠、斜面

  蜘蛛、蚂蚁:杠杆

  虎:斜面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1、掰手腕活动让同桌为一组进行比赛,全员参与,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用力的不同。比赛分两次,一次是悬腕,一次是支撑桌面,强调用腕力而不用臂力,体会两次不同比赛腕力的不同感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支点,可以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认识简单机械的概念、认识杠杆。

  2、活动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图下面写出简单机械的名称,再小组讨论汇报。效果会更好。使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3、吊车一图可参考课本第11页分解图认识,只要简单讲讲就行了,具体的`到讲第三课的时候再详讲。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 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 钩码 各种重物 平衡尺 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二、新授

  1、杠杆三要素。

  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1、 将重物抬起来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

  汇报交流。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

  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小结:规律 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蒜夹压汁器 夹子等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

  (1) 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2) 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3) 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从实现阿基米德的设想中去探究发现;杠杆怎样保持平衡也要让学生先思考,作出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后再实施实验。使探究的整个过程完整有序。

  省力杠杆放在探究保持杠杆平衡后面,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又可以省时。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傅科摆——地球自转

  三、认识相对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小组观察计划的设计,学会一些观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在夜间持之以恒的观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标: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学情分析:本课与上学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颗《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组成了四季星空的长期研究活动,本课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变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星空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春季星空》图片、录像。

  2、学生准备:学生的观察记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教学引入

  残雪消融,枝头绽绿,斗转星移。转眼间,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进行交流,回答

  教师播放春季星空的录象。

  提问: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再结合刚才观看的录象,你有什么发现?

  展示课题:春季星空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对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从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说出自己对星空的认识,说说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变化。

  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同学们在上学期学习了秋冬星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天上的几个主要星座从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变化,为后面的学习准备好事实资料。

  重点认识北斗七星在春季时的位置。

  自主观察

  交流总结

  一、方案制定

  经过我们的观察猎户座一天之中有变化吗?从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能不能画出北斗七星的形状吗?画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状。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测,有的觉得星座是在自西向东动,有的觉得星座自东向西动,有的觉的星座在围绕某个点在动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该怎么办呢?

  观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们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远镜?还是用自己的双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观察实施

  1、整理去年以来对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观察记录。

  2、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动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图像的绘制。

  3、仔细观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猎户座的形态和位置,你们能不能发现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4、师小结: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认识狮子座

  1、展示狮子座挂图

  2、狮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啊?

  观察狮子座的形状。特点:

  师提示:镰刀形、尾巴向东,由三颗星组成一个三角形。

  四、我们来寻找北极星

  展示挂图

  (利用北斗七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1、各小组绘制找星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利用自制学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与北极星的关系

  3、教师小结:利用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并下发北极星、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图片,供小组练习。

  4、各小组汇报找星方法结论

  5、师总结:要找到北极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北斗七星。从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线向外延伸5倍距离。看到的这颗亮星就是北极星。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坚持观察北极星,知道晚上如何运用北极星寻找北方。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3、继续观测北斗七星,为学习下一课夏季星空做好事实资料的准备。

  板书设计:

  春季星空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极星狮子座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学生在进行了长期的秋季星空与冬季星空观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春节星空的变化,了解了春节的典型星座,进一步探究了星空变化的规律。

  2我鼓励学生对星空进行长期的观测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提示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为课堂交流观察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1、交流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2、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4、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向科学家学习。

  2、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3、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故事资料,等会请各小组阅读资料上的故事,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公众为什么认为电话是贝尔而不是梅乌奇发明的?

  (2) 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现的那样的局面?

  2、学生阅读故事并讨论。

  3、学生交流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归纳,如:贝尔用钱干什么了?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梅乌奇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公众知道电话是他发明的?

  4、教师简单小结,板书课题(交流)。

  二、明确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义

  1、 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交流?在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进行交流?

  2、 学生分组讨论。

  3、 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小结:交流就是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种形式。在科学探究中要及时让公众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与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交流的概念,那么在科学探究中,人们通常有哪些不同的.交流方式呢?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来,越多越好。

  3、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头交流的方式。

  (1)让学生描述甲虫的特征,然后请同学识别所描述的甲虫。

  (2)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了解讨论的要点。

  5、了解书面交流的方式

  (1)图表:阅读66页的图表,你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用图表的方式进行交流有什么优点?

  (2)海报:使用海报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图画:运用图画形式交流,有什么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描述、讨论、电话、辩论等;另一类是用书面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如图表、海报、图画、书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讨论使用各种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各种交流方式时要注意什么呢?

  五、讨论:如何选择交流的方式?

  六、作业布置:

  收集材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会:对确诊“为植物人”的病人,我们应该继续治疗,还是放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交流方式?

  二、辩论会:

  1、按观点分组。

  2、小组讨论,磨合论据。

  3、辩论

  4、教师点评。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任课教师:

  第一单元:春天的故事

  第一二课时:春天在哪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参与观察活动,激起对春天的兴趣,为本单元的学习作好准备。

  2.引导初步了解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和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引入:春天是怎样的。你们能在我们校园里找到春天的影子吗。

  ……

  2.师:关于春天,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填写在“问题银行”里。

  3.师: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方式来讲述春天的故事呢。(提示:诗歌、绘画、童话剧、调查报告等。)

  二、表达与交流

  (一)故事与绘画

  1.出示图片。这是美丽的春天图,图上有什么。

  (太阳、云、树、草地)

  看着这张图可以讲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先讲图上有的东西,然后再讲图上没有的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边看图边思考。

  (提示:想象屋子里、树下或草地上有一些什么动物,正在干什么。)

  2.请一同学们讲述,可以和老师说的不同,但要有次序地说清楚。评价同学们的讲述,启发同学们大胆地展开想象。

  (二)童话剧

  播放歌曲“春雨沙沙”,讨论下春雨的情景。

  组织同学们演唱并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

  三、布置作业:初步思考寻找春天的计划。

  第三课时:探访春天

  教学目标:

  1.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和基本方法。

  2.认识春季的一些特点,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教学过程:

  一、讲述目标

  本课制定“寻找春天”的计划,确定展现春天特色的表达方式,并开始实施。

  二、制订计划

  1.选择研究春天的合适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比如:春天有哪些正在发生的变化。

  春天的气温怎样变化。春天的种子怎样发芽。等等。

  调查、实验、种植、观测等,都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儿歌、绘画、观察日记、研究报告等都可以利用。

  有部分小组的主题可能不适合探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为可行的活动。

  2.填写书面计划

  ①结合教材上的表格,教师指导学生绘制计划表。

  ②填写具体的行动步骤。

  3.分工①确定小组成员的职责。

  ②准备材料。③日程安适。

  三、实施计划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分别进行调查、编写儿歌、彩排舞蹈、绘画、实验等活动。

  比如,指导学生采集、制作花的标本。

  (1)讲述:春天的花是很美丽的,如果我们把这些花采集起来,夹在书中,多好啊。书上这幅图告诉了我们采集花和夹花的方法。

  (2)采花要注意的事项:

  ①不要采公园里的花,可以采野花或家里养植的花。

  ②采集的花要完整,要带上一些枝叶。

  不要采虫咬过的花。

  ③采集春天的花后,把它们按照开花日期的先后夹在书页里。

  ④夹花时,要把花的姿态摆好,放平,夹住,压一下。

  隔一二天,再把书打开看一看,夹的花不要与书页粘连。

  第四课时:讲述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

  全面了解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及其方法,并通过概念图引导学生主动总结,提高认识。

  教学过程:

  一、表达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举行“春天的故事会”。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根据表达与交流的不同形式,设计若干交流活动区域,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多种表达与交流的形式,获得与春天有关的科学知识。

  要求:把观点讲清楚,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积极参与交流活动。

  二、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围绕“谁选择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比较合适。谁表达的内容清晰准确、形象生动。”展开讨论。

  2.填写“评议鉴定书”。

  三、总结

  指导学生概括大家的表达与交流方式,填写表达与交流方式概念图,总结表达与交流的常用形式及其方法,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

  四、活动延伸

  开展“季节信箱投递”活动,引导学生随时发现各个季节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将研究过程和结果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投向季节信箱,在今后的学习中与大家一起交流。

  第二单元:变幻的天气

  第一课时:气象万千

  教学目标:

  1.了解气象的基本常识。

  2.制定《气象科普小报》编辑计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确定主题,感受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心天气。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这个日期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吗。外星人友友又将与同学们一起经历编写《气象科普小报》的全过程,我们来给他说说地球上的气象吧。

  师生举例:草船借箭、借东风、排涝抗旱等事例。

  讲述:世界上有些地方没有冬天,终年炎热,挥汗如雨,人们不知道雪是什么模样。

  有些地方千里冰雪,寒冷刺骨,人们住在冰块砌的屋内烤火取暖。

  有的时候,晴空万里,骄阳当头;有的时候,阴雨连绵,寒风刺骨。

  这说明了在现实社会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学习,无一不与天气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了解每天或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了解天气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交流:还有哪些人比我们更加关心天气,为什么。(如渔民、旅客、农民、战士、建筑工人等。)

  结合教材P12,教师指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与科学相结合,用儿歌、古诗等描述天气情况。

  2.角色扮演:呼风唤雨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自己对天气变化的感受。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姿体语言来表达同学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达到补充、巩固的目的。

  二、明确目标

  讲述: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编写一份《气象科普小报》。

  1.讨论内容

  我们准备向外星朋友介绍什么。

  讨论:全面比较地球上气象的种类,筛选出一些典型的、常见的气象,并了解它们形成的基本原因。

  确定《气象科普小报》的主要组成部分。

  2.了解编辑科普小报的一般流程

  (1)确定主题。

  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爱好或社会热点选择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特点。

  (2)搜集素材。

  针对主题,有目的地通过实验、访谈、调查、查阅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包括文字记录、图片、表格等,并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必要的整理、选择。

  (3)排版编辑。要求做到版面生动活泼,图案新颖贴切,不出现科学性错误。

  (4)展示交流。

  展示自己制作的科普小报,互相参观学习,虚心听取修改意见,不断改进编辑水平。

  3.计划与组织

  编辑科普小报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涉及诸多的环节,所以,组织、准备程序十分重要。

  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参考教材P14,制定出书面的“编辑计划” 。

  三、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调查下一周的天气情况数据。

  根据各组的`计划,搜集相应资料。

  第二课时:春风拂面

  教学目标:

  1.会做模拟“风的形成”的实验。

  通过搜集资料和实验,了解风的成因。

  2.能用5个以上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的风。

  教学过程:

  1.交流、提问

  (1)引导:友友所在的星球上可能没有风,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友友对风很好奇,“风”是一种地球常见的气象,我们来向友友介绍一下吧。

  (2)交流:介绍不同类型的风。

  采用了教材上“找词语”这种形式,要求能用5个以上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的风。

  通过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判断使用的准确程度,来体会地球上各种不同的风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人类、环境的关系。

  (3)提问:友友问了许多问题,同时,同学们也可能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一起来填写“问题银行存折”吧。

  2.假设、计划

  (1)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一个感兴趣、通过实验可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如:风是怎么形成的。

  (2)作出自己的假设性解释。

  (3)制定研究计划,准备验证这个假设性解释的正确性。

  3.验证性实验

  (1)观察P17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南方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从烟囱排出;南方的空气变少,压力变小,冷空气从左箱北方的孔流人补充,向南方移动,然后又受热上升……形成空气流动,产生一股小风,这股风的动力就是蜡烛燃烧的热量。)

  (4)小结: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4.研究自然界的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的风是什么力量产生的。是人力、电力、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

  (2)思考并讨论:根据刚才做的模拟实验,想一想自然界里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实验表明:由于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受热程度不同,热的空气会上升,冷的空气会下沉并向低气压区移动,空气的移动就形成了风。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3-08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3-03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2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必备]01-23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滑轮》教案05-22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03-03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03-22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华(15篇)06-03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华15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