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28 10:57:45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科学教案 篇3

  重点:

  笛福和《鲁滨孙飘流记》、雨果和《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马克·吐温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音乐家贝多芬。

  难点: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绘画的艺术风格及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世界近代历史的三、四百年的时间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促使自然科学取得了空前成就的同时,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杰出的文学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同当时东方的灿烂的文化成就交相辉映,成为人类文化宝贵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首先展示文学作品简表

  提问学生:在上述表格中你读过或了解哪些作品,请学生谈。然后老师对每部作品的时代及内容作简要介绍,重点作品分析两部,让学生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角度和方法。概要如下:

  一、近代文学

  1.17世纪文学:

  (1)法国莫里哀,代表作《吝啬鬼》,人物形象:阿尔巴贡。

  (2)他以辛辣之笔、巧妙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安排,让人们在笑声中去认识封建贵族的腐朽和教会的虚伪,反映了法国的社会现实。(3)现实意义:国王为加强王权,采取了拉拢资产阶级,打击封建贵族割据势力的策略,从而使法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得到相应的提高,使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2.18世纪文学:

  (1)笛福和《鲁宾孙漂流记》:j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笛福真可谓是“大器晚成”,《鲁滨孙飘流记》就是他在59岁时才开始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1719年发表之后,立即受到英国社会的广泛欢迎,从而成为笛福的代表作,奠定了笛福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k结合时代特点讲清笛作品受欢迎的原因。

  (2)简要介绍歌德和《浮士德》和席勒的剧作《阴谋与爱情》。

  3.19世纪文学

  (1)雨果和《巴黎圣母院》。介绍写作背景;雨果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他极力宣扬和推崇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认为人道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爱情”和“仁慈”可以改变社会,创造世界,同时,雨果在这部作品中尽情地抨击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丑恶。《悲惨世界》,可作为学生课后阅读作品。

  (2)作家巴尔扎克及其《人间喜剧》。①介绍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②《人间喜剧》的文学地位和社会价值: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人间喜剧》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现实主义精神不仅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阶级力量的对比和矛盾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对资产阶级的自私和贪得无厌的剥削本性的揭示,即使当时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对于社会发展有着相当的积极作用,它的剥削阶级本性也已经表现得相当充分,这种剥削阶级的本性在巴尔扎克的笔下被展示的淋漓尽致,毫发毕露。③了解几部最出色的小说,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④简单介绍巴尔扎克文学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

  (3)简要介绍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

  (4)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他的诗歌吹响了反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号角。

  (5)果戈里和《钦差大臣》。时代背景: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理论的俄国封建专制在拼命地苟延残喘,一方面基于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品:《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的著名讽刺喜剧。

  (6)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地位: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战争与和平》的内容:是一部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巨著,描写1812年拿破仑入侵时期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他的另外两部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7)泰戈尔和《戈拉》:他是闻名世界的优秀作家和诗人,《戈拉》广泛反映了近代印度的社会生活。

  (8)马克吐温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地位: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他写了大量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触,广泛地描写了美国黑暗现实。《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描写“文明”和“礼法”的白人少年哈克和逃亡黑奴吉姆之间的深厚友谊,最后经过激烈斗争,帮助吉姆获得自由。它是马克·吐温创作高峰的标志。

  二、近代艺术

  1.近代绘画:(讲解每个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及特点)

  2.近代音乐:请学生列举著名的近代音乐家及代表作品,教师对音乐家的贡献及特点略加说明。

  3.近代建筑;(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讲明近代宗教建筑的风格和特点。(2)以凡尔赛宫为例讲述文艺复兴后的宫室建筑。(3)以泰姬陵为例讲述东方国家的建筑。

  三、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课后的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在活动课的时间向全班同学做以介绍。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预备: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预备实验材料:课桌

  2、留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题目: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闻声?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题目: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4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科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学习重点: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学习难点:对科学记数法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

  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请试举出几个例子。(学生可能会举出课本上的三个例子,引导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1、我国现在约有14亿人口,每个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粮食(米、面)为0.5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国人民需要 吨基本粮食?一个月需要吨?一年需要 吨?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大约有2亿册,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们班60名同学每人借阅2本书,那么中国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供个我们这样的班借阅?

  3、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厘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

  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甲:这些数据都比较大,比100万都大;乙:这些数据读和写都比较困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使我们便于书写和读这些比较大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板书课题:科学记数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探索科学记数法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 =10 = 10 =10 =

  讨论:10 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个0。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经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的理解)

  2、课堂练习: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00= 10000000= 1000000000=

  (通过这个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我们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 ,69600000000=6.96×10 ,300000000=

  98000000=,10100000000=,61000000= 。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表示我们开始问题中的大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 notation)。

  (通过前面问题的探讨,要求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

  三、应用举例,巩固概念

  1、强强从图书馆查了一些资料,请你把其中的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1)人的大脑约有10,000,000,000个细胞;

  (2)全世界人口约为61亿;

  (3)光的速度为300,000,000米/秒;

  (4)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630,000公顷;

  (5) 20xx年赴韩国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的中国球迷超过了1.5万人。

  2.二十一世纪,纳米技术将被广泛应用。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米=10 纳米,则55米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多少纳米呢?

  3.《国际新闻》节目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

  联合国劳工组织预计受20xx年“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全球旅游业可能有9×10 人失业,美国保险公司安邦集团认为此次恐怖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将高达1×10 美元,其中仅美国市场的损失预计超过1×10 美元。

  这则消息中的数据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的,请你把它们所代表的原来的数表示出来。

  4.把调查北京在所有申奥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众支持率,支持北京申奥的北京市民有1299万人,小明与小颖打算把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但他们的想法却不一样。

  小明认为结果是:0.1299×10 人

  小颖认为结果是:12.99×10 人

  你有什么想法呢?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目的是通过该组题目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必然性)

  四.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生活中有很多比100万还大的数,这些数在书写和读都比较困难,学生往往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寻找出一种表示大数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6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分有籽和无籽两种。

  2、知道籽是种子的一种

  活动重点:

  了解有籽和无籽的水果

  活动准备:

  1、有籽和无籽的水果。

  2、水果去皮放上牙签装盘。

  3、水果小图片。

  活动过程:

  1、水果品尝会:

  幼儿分别拿一块水果品尝

  ——“吃的是什么水果?味道怎样?有不能吃的东西吗?”

  请幼儿将籽放在自己的盘子里。

  幼儿互相观察面前的盘子: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盘子里有籽,有的没有?”

  小结:水果有有籽的和无籽的。

  2、观察有籽和无籽的西瓜:

  观察两只西瓜,猜猜哪只是无籽的?

  切开西瓜幼儿观察,有籽和无籽的不同,无籽西瓜是不是真的无籽?(有籽,只是白色的、软软的,感觉不到。)

  尝尝两种西瓜的味道。

  讨论:

  ——“你喜欢吃哪种西瓜?为什么?”

  “你还吃过哪些 水果没有籽的?”

  3、幼儿每人拿一张水果卡片。

  按有籽和无籽分类,将卡片分别粘在两棵树上。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能量。

  2、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了解它们的作用。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4、能够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火箭”及“发射器”,实验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问:“你们知道是什么让风筝飞翔吗?”“什么让水车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让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现投影:图片)

  2、生答:风、水、太阳。

  3、再出现各种图片:它们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呢?

  4、生答。

  5、师小结:像这样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能量。风有风能,水有风能,太阳有太阳能。你还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称?师相机板书。

  二、讨论各种能量的作用。

  1、师述: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种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2、讨论后回答(看哪个小组说得多)

  (2)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插图(逐次出示)。

  (3)学生回答:

  a、太阳光可以使植物生长,还能用来发电,还能使热水器里的水变热,能把衣服晒干……

  b、热能可以将水烧开,还能发电,能把饭煮熟,能给我们取暖……

  c、电能可以使电灯发亮,还能使电动机转动,使电视机出图像,使电瓶车跑起来……

  d、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还能使我有力气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车转动,可以发电,可以冲洗车辆……

  f、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还能使水面泛波……

  g、风能……

  3、师小结:太阳能可以发电、晒衣服,热能可以煮饭、烧水,电能可以使家用电器“工作”,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一句话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能量,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1、过渡:那么能量的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们就用这“火箭发射”的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2、教师演示:这是“火箭发射器”,橡皮筋拉伸后产生一定的能量,然后把橡筋猛地一松,火箭会弹出去,这个能量的大小与“火箭”发射的高度有何关系?

  3、猜测:橡筋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

  4、讨论方案:怎样才能使橡筋能量变大?

  生:把橡筋拉长一些。

  师:老师为了方便大家测量,在吸管上标上了刻度,(边说边演示)拉得越长,刻度越大。

  师:这是个对比实验,那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完成实验方案。

  5、汇报方案:

  生:对比实验应该注意控制变量,只能有一个变量。

  师:这里的变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师:如何改变?

  生:橡筋拉得长、短来改变能量大小。

  师:不变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发射器都不能改变,发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变。

  师:火箭和发射器可以保持不变,那么位置应如何不变呢?

  生:把发射器的下端与桌面平行,放一点在桌面上,以做支撑,保持不变。

  师: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还要注意、观察、记录。

  师:每个刻度可以发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准确一些。

  6、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

  学生带实验表格,上如汇报。

  师生补充、修改。

  8、小结:从大家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橡筋拉得越长,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体运动是不是也这样呢?如风越大,风筝就飞得越高,太阳越大,热水器的水就越热……我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做个探究。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6-12

关于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种子》科学教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