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时间:2025-09-02 15:56:04 蔼媚 开学第一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300字(精选27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长《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300字(精选27篇)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

  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节目将带领同学们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同学们会走进“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三个英雄连队,感受战士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还会跟随新安旅行团的足迹,见证少年英雄们用“旅行”方式抗日救国的传奇故事。

  此外,节目还会带领大家走进延安,聆听《黄河大合唱》诞生的.过程,感受那激昂的旋律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的腾飞,见证人民军队装备发展的辉煌历程,让同学们明白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节目也会缅怀杨靖宇、左权等抗战英烈的不朽功勋,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让同学们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通过邀请英雄连队指导员、纪念馆馆长、抗战亲历者后代等讲述抗战故事,节目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其中,激励广大青少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2

  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主办,于9月1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节目带领同学们重温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同学们走进了“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三个英雄连队,深切感受了革命先烈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跟随新安旅行团的足迹,大家见证了少年英雄们用“旅行”方式抗日救国的传奇故事。在延安这座光明之城中,同学们聆听了《黄河大合唱》诞生的过程,领略了抗战时期的文艺力量。

  此外,节目还通过展示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的腾飞,见证了人民军队装备发展的辉煌历程,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同时,节目缅怀了杨靖宇、左权等抗战英烈的不朽功勋,铭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

  本次节目邀请了英雄连队指导员、纪念馆馆长、抗战亲历者后代等作为嘉宾,他们通过讲述真实的抗战故事,带领观众回顾了十四年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通过观看节目,广大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3

  2025年《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于9月1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该节目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主办,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节目中,众多抗日英雄的事迹被一一讲述。东北抗日联军将领赵尚志的故事令人动容,他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将“救国”作为毕生使命,在冰趟子战斗中指挥沉着,最终在34岁时壮烈牺牲,他的英勇无畏和坚定气节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杨靖宇将军的事迹也再次被提及。“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带领部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冬天气温低至零下42度,缺衣少食,但他仍率部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1940年初,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顽强周旋多日,最终壮烈牺牲,当敌人剖开他的胃,发现里面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

  节目还讲述了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事。她面对敌人的酷刑折磨,坚贞不屈,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爱国精神。这些抗日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们的事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此外,节目还邀请了英雄连队指导员、纪念馆馆长、抗战亲历者后代等作为嘉宾,他们通过讲述真实的抗战故事,带领观众回顾了十四年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通过观看节目,广大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励着他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4

  在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的激昂主题下,“白刃格斗英雄连”的故事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1940年,百团大战激战正酣。11月的`一个漆黑夜晚,日军妄图突袭25团指挥部。危急时刻,“白刃格斗英雄连”前身——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8连的炊事员张生旺,挑水时敏锐察觉敌情,火速报告。战斗瞬间爆发,连长任尚琮率1排、3排迅速抢占村东北高地,阻击敌人;指导员张万清则带领2排冲向村东南迎击。

  彼时,战士们武器匮乏,八路军的刺刀远短于日军,且并非人手一把。但面对凶残日寇,他们毫无惧色。村口,敌我短兵相接,相距仅10米。战士们怒吼着,边跑边上刺刀,眨眼间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刺刀拼弯了,就抡起枪托砸;枪托砸坏了,就用小锹砍。一名年轻战士腹部被刺中,却死死抱住敌人,咬断其喉咙,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场反偷袭战持续1个多小时,大半时间都是残酷肉搏。8连以负伤和牺牲30余人的巨大代价,毙敌40多人,成功保卫了团指挥所和群众安全,打破了八路军拼刺刀拼不过日军的谬论。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该连“白刃格斗英雄连”的荣誉称号。

  岁月更迭,如今的“白刃格斗英雄连”历经多次改编,可“逢敌亮剑、有我无敌、刺刀见红”的精神始终传承。他们在后续战斗中屡立战功,在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军事演习里,也总是冲锋在前。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青少年铭记历史,奋勇拼搏,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5

  在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的主题篇章里,“白刃格斗英雄连”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震撼着每一位同学的心灵。

  “白刃格斗英雄连”的`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8连,组建于1938年1月。1940年,百团大战的烽火燃遍大地。11月的一个夜晚,日军妄图偷袭25团指挥部。8连炊事员张生旺在挑水时敏锐发现敌情,迅速报告。战斗瞬间打响,8连连长任尚琮率1排、3排迅速抢占村东北高地阻击敌人,指导员张万清则带领2排冲向村东南迎敌。

  彼时,战士们武器简陋,八路军使用的刺刀长度远短于日军,甚至不是每名战士都能配备。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寇,他们毫无惧色。在村口,敌我短兵相接,相距仅10米。战士们怒吼着,边跑边上刺刀,瞬间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坏了,就用小锹砍。一名年轻战士腹部被刺中,仍死死抱住敌人,咬断其喉咙,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场反偷袭战,持续1个多小时,大半时间都是残酷的肉搏。8连以负伤和牺牲30余人的巨大代价,毙敌40多人,成功保卫了团指挥所和群众安全,打破了八路军拼刺刀拼不赢日军的“神话”。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该连“白刃格斗英雄连”的荣誉称号。

  时光流转,如今的“白刃格斗英雄连”已历经多次改编,但那股“逢敌亮剑、有我无敌、刺刀见红”的血性特质,始终在连队中传承。在后来的战斗历程里,他们参加大小战役战斗200余次,先后6次被授予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0次、三等功8次。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冲锋陷阵,还是和平时期的抢险救灾、军事演习,他们都用行动诠释着英雄连队的担当。

  “白刃格斗英雄连”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新一代的青少年,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6

  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段血与火交织的艰辛岁月。在纷飞的战火中,革命先辈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谱写了壮丽篇章。

  忆往昔,长征之路,红军战士们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雪山高耸入云,皑皑白雪掩盖着危险与死亡,战士们却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一步一步攀爬,单薄的衣衫无法抵御刺骨的寒冷,可他们心中的理想之火熊熊燃烧。草地广袤无垠,处处是吞噬生命的沼泽,饥饿如影随形,野菜、皮带成为他们维持生命的食物。敌人的围追堵截,更是让红军战士们时刻处于生死边缘。湘江之战,鲜血染红了江水,战士们前赴后继,用生命捍卫着革命的`希望。

  再看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中,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但中华儿女并未屈服,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宁死不屈,跳下悬崖。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那段岁月,充满了苦难与牺牲,先辈们用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应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想想长征战士们面对的艰难险阻,以此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在生活里,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以先辈为榜样,在奋斗中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7

  观看2025年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段充满血泪与艰辛的峥嵘岁月,心中满是震撼与敬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进行残酷围剿。红军被迫长征,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求生与革命之路。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泸定桥的木板被敌人抽掉,只剩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横亘在大渡河上。桥下是汹涌澎湃的.河水,对岸是敌人的重兵把守,枪林弹雨不断。红军战士们毫无惧色,组成敢死队,攀着铁索,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他们有的被子弹击中,坠入河中,瞬间被河水吞没,但后面的战士毫不退缩,继续冲锋,最终成功夺下泸定桥,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通道。

  抗日战争时期,更是一段山河破碎、全民抗争的悲壮历史。日军实行“三光”政策,无数村庄被烧毁,百姓流离失所。在河北狼牙山地区,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与日军激战一整天。他们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面对敌人的劝降,他们宁死不屈,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这些先烈们的事迹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铭记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从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要像先辈们攻克艰难险阻一样,坚持不懈,努力钻研;在生活中,面对挫折,要以先辈们的坚韧为榜样,勇敢前行。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8

  2025年《开学第一课》的“铭记与奋斗”主题,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那段血与火交融的艰难岁月,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回溯到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遭遇的困境超乎想象。在长征途中,战士们跨越千山万水,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防备敌人的袭击。大渡河水流湍急,河上的泸定桥摇摇欲坠,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攀爬铁索。他们的双手被铁索磨破,鲜血染红了铁链,却没有一人退缩。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战士们常常面临断粮的危机,只能靠挖野菜、煮皮带充饥。许多战士因饥饿和疾病倒在了草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但队伍依然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残暴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城市被轰炸成废墟,乡村被洗劫一空,无辜百姓惨遭杀害。然而,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在敌后战场,抗日游击队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机智灵活的斗争。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术,让敌人防不胜防。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无数将士们舍生忘死,用生命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在血与火中坚守,为的是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未来。

  那段岁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难的`时期,但先辈们用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享受着和平与繁荣,更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将先辈们的奋斗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在奋斗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9

  2025年《开学第一课》聚焦“铭记与奋斗”,“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事迹震撼人心,将我们拉回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

  1937年9月25日,全民族抗战爆发不久,日军气焰嚣张。八路军115师685团2营5连,也就是后来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奉命在关沟以北高地伏击日军先头部队。战斗打响,“猛子”连长曾贤生咬破手指立血誓,全连士气高涨。老连长高喊“跟我上”,挥舞大刀率先冲入敌阵。战士们如猛虎下山,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但日军凭借装备优势负隅顽抗,机枪火力凶猛。关键时刻,指导员杨俊生带领突击排冲向妄图抢占制高点的'日军,老连长侧翼包抄,与敌人展开白刃战,连杀十多个鬼子,刀刃卷了就用枪托砸。激战中,老连长不幸身中数弹,被敌包围,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高呼“中华民族万岁”,与敌人同归于尽。全连官兵怀着满腔怒火,子弹打光用刺刀,刺刀断了用枪托,枪托折了就与敌人扭打,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此役,全连160人仅幸存30余人,却成功完成任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展现出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作为新时代学子,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想想突击连战士面对强敌毫不退缩的勇气,激励自己刻苦钻研;在生活里遭遇挫折,以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为榜样,勇往直前。让我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让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0

  2025年《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其中“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故事,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那段充满血泪与抗争的抗战历史,也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奋斗之火。

  平型关战役,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突击连的战士们在这场战役中,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战斗前夕,他们便立下必死决心,“猛子”连长曾贤生的血誓,激励着每一位战士。战斗打响,面对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日军,突击连毫无惧色,率先冲入敌阵。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他们的身影坚定而决绝。有的战士被子弹击中,却依然向前冲锋,直至倒下;有的战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以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钢铁武器。在激烈的战斗中,老连长不幸牺牲,但全连没有一人退缩,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继续与敌人殊死搏斗,直至取得战斗的胜利。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传承和弘扬“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们要勇于挑战难题,像突击连战士攻克艰难险阻一样,坚持不懈,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以他们的勇气和坚韧为指引,不轻易放弃,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平型关突击连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激励着我们不断砥砺前行。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1

  2025年《开学第一课》围绕“铭记与奋斗”主题,生动讲述了“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英勇事迹,带领我们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力量。

  平型关大战中,突击连承担着伏击日军先头部队的艰巨任务。战斗伊始,战士们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和优势兵力,他们毫不畏惧,奋勇向前。老连长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激烈交锋。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为了阻止敌人抢占制高点,指导员杨俊生带领突击排迅速冲了上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老连长也从侧翼包抄,与敌人短兵相接,他亲手斩杀了十多个鬼子,直至刀刃卷曲。然而,不幸的是,老连长在战斗中身中数弹,被敌人包围。在绝境之下,他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连长的牺牲激发了全连官兵的斗志,他们怀着满腔怒火,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惨烈的白刃战,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为平型关大捷立下了赫赫战功。

  突击连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时代,更应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此时,我们要以“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战士们为榜样,学习他们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勇气,学习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2

  观看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四个字如同重锤,一次次叩击着我的心灵。当镜头聚焦“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那些泛黄的照片、老兵的讲述,让我仿佛看到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白刃交锋中坚守。没有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宁课堂。

  最让我动容的是新安旅行团的故事。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少年,背着行囊走遍大半个中国,用歌声、话剧唤醒民众抗日热情。他们没有温室可躲,却把“救国”二字刻进青春——这让我明白,“少年强”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是无论何时都心怀家国的担当。

  从延安窑洞传出的《黄河大合唱》旋律,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的跨越,更让我看见“奋斗”的`力量。铭记历史不是沉溺于伤痛,而是像先辈那样,把对英雄的敬仰、对祖国的热爱,化作书桌前攻克难题的坚持,化作成长路上不服输的韧劲。这堂课,让我读懂了“中国脊梁”的模样,也让我下定决心,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让英雄精神在我们这代人手中薪火相传。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3

  “为什么要铭记抗战历史?”《开学第一课》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给了我最有力的答案。当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的细节被提及,当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通过史料还原,我攥紧了拳头——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同胞用生命写下的警示:落后就要挨打,遗忘就是背叛。

  节目里的“装备变迁”篇章,更让我感受到“奋斗”的`重量。从抗战时期简陋的步枪,到如今翱翔蓝天的歼-10战斗机,这不仅是武器的升级,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强国有我”的誓言。先辈们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中仍能造出“土武器”保家卫国,我们如今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更该为祖国的发展拼尽全力。

  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让我想起自己的生活。他们用“旅行”救国,我们可以用“学习”报国;他们在颠沛中传播希望,我们可以在校园里积蓄力量。这堂“开学第一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让我把“铭记”刻进心里,把“奋斗”扛在肩上,立志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青少年,从未忘记历史,更在为创造更好的未来而奔跑。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4

  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钥,打开了一段厚重的历史。当“刘老庄连”82名战士全员牺牲却无一人退缩的故事响起,当《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在延安窑洞重现,我深刻理解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先辈们用生命践行的信仰。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节目中“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当年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徒步宣传抗日,如今的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当年战士们用落后武器抵御外敌,如今人民军队拥有先进装备守护疆土。这种变化,是无数人奋斗的结果,更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接续的使命。

  杨靖宇、左权等英烈的名字,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不是为了让我们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和平来之不易,奋斗永无止境。作为中学生,我们或许不能像先辈那样奔赴战场,但可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生活中践行责任,把对历史的铭记,变成成长的动力。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让我懂得:青春的意义,在于接过先辈的接力棒,用奋斗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强国篇章”。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5

  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带领我们走进了延安这座具有深远意义的光明之城,深入聆听了《黄河大合唱》诞生的动人故事,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触动。

  延安,在抗战时期是无数有志之士向往的革命圣地,它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与梦想。1939年春天,诗人光未然因前线坠马受伤来到延安疗伤。在此,他与冼星海重逢并决定再度合作,创作一部大合唱。光未然将自己两次渡过黄河目睹船夫与风浪搏斗的场景,以及在吕梁山的战斗经历,在病床上用5天时间一气呵成写成400行长诗,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冼星海拿到歌词后,虽忙于开荒生产且身患伤风头痛,但创作热情丝毫不减。因喜爱吃糖果却难以买到,光未然便用白糖代替。冼星海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民族灾难的忧愤和对革命战争的颂扬,全部倾注到作品中。经过六天六夜的.努力,《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1939年5月11日,在纪念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黄河大合唱》首演。尽管当时乐队简陋,却烘托着热血青年激情澎湃的演唱。毛主席连声称赞,此后它迅速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是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不懈奋斗的成果。它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更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6

  观看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的主题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那段山河破碎却脊梁挺直的岁月。当镜头聚焦“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我仿佛看到了硝烟中战士们握着刺刀冲锋的身影——平型关的炮火里,他们用血肉之躯撕开敌人防线;白刃交锋时,他们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也绝不后退半步;刘老庄的阵地上,82名勇士以生命为代价守住了阵地。这些英雄连队的故事,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精神图腾。

  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更让我动容。他们本该在学堂读书,却带着宣传抗日的传单、乐器,用“旅行”的方式走遍大半个中国。没有精良装备,他们就用歌声唤醒民众;没有充足物资,他们就靠步行跨越山河。这份“少年志”,让我明白“爱国”从不是成年人的专属,而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责任。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在延安窑洞前响起,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奔涌的咆哮,也听到了中华民族不甘沉沦的呐喊——那是苦难中开出的希望之花,是绝境里挺立的民族精神。

  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的跨越,更是让我读懂了“奋斗”的意义。先辈们用牺牲换来了和平,我们便要用努力守护这份安宁。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或许不用上战场,但“铭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把英雄的精神融入日常:课堂上认真学习,是为了将来能为国家贡献力量;生活中坚守底线,是为了守护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正义。这堂特殊的“开学课”,让我懂得了:唯有铭记历史,才能不负先辈;唯有接续奋斗,才能让英雄的精神永远传承。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7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2025年《开学第一课》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为我们解答了这句话的重量。当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棉絮和树皮”的细节被提及,当左权将军写给家人的家书在屏幕上浮现,我再也忍不住眼眶的湿润——这些英烈不是课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牵挂的家人,却为了更多人的团圆,选择把生命献给祖国。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被再次讲述时,课堂里格外安静。那些泛黄的照片、幸存者的`证词,提醒着我们: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先辈们用牺牲换来的礼物。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战火,却必须记得:忘记历史,就是对先辈的背叛;轻视苦难,就无法真正珍惜当下的幸福。

  最让我心潮澎湃的,是人民军队装备的发展历程。从只能仿制的八一式马步枪,到自主研发的歼-10战斗机翱翔蓝天,这不仅是装备的升级,更是国家实力的飞跃。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奋斗,是一代代中国人“不服输、不放弃”的韧劲。作为学生,我们或许无法直接参与国防建设,但可以像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一样,把“爱国”变成具体的行动:学好每一门学科,打好知识基础;关注国家发展,树立远大理想。

  这堂《开学第一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让我明白,“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奋斗”,“少年强”才能“中国强”。我们要带着先辈的期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英雄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8

  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钥,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当镜头从平型关的战场切换到延安的窑洞,从少年旅行团的足迹延伸到歼-10战斗机的航迹,我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80年的“精神对话”——与英雄对话,与历史对话,更与未来的自己对话。

  “白刃格斗英雄连”的故事,让我读懂了“勇气”的真正含义。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明知危险,依然选择向前;不是没有牵挂,而是把对家国的爱,放在了个人安危之上。那些握着刺刀冲锋的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从不缺脊梁”。而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则让我看到了“少年力量”的无限可能。他们没有枪,却用歌声凝聚人心;他们年纪小,却用脚步丈量爱国的深度。这份“以小我护大我”的担当,值得我们每一个新时代少年学习。

  《黄河大合唱》诞生的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在延安最艰苦的岁月里,冼星海用激昂的旋律,把黄河的`咆哮、人民的苦难、民族的希望熔铸成一首歌。当“风在吼,马在叫”的歌声响起,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中国人从苦难中站起,向着光明前行。这让我明白,文化不仅是传承,更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武器”。

  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从杨靖宇的棉絮到南京大屠杀的警钟,这堂“开学课”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不是过去的尘埃,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奋斗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把“铭记”刻在心里,把“奋斗”落在实处——认真听好每一节课,积极参与每一次实践,努力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唯有如此,才能告慰先辈,才能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19

  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铭记与奋斗”的主题下徐徐展开。其中,新安旅行团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段艰难的抗日征程。

  当节目讲述新安旅行团的故事时,我被深深震撼了。一群和我年纪相仿的少年,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踏上了以“旅行”为名的抗日救国之路。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充足的物资,只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坚定的信念。他们行走万里,用歌声、戏剧等形式,向广大民众传播抗日思想,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

  他们的“旅行”充满了艰辛与危险,却从未放弃。在街头巷尾,在乡村小镇,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喊出抗日的口号,用生动的表演展现日军的暴行。他们让我明白,年龄从来不是爱国的阻碍,只要心中有国,就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相比,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优越的条件。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这些少年英雄们的付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习中,我们要像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一样,勇于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在生活中,我们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少年强则国强”的深刻内涵。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新安旅行团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篇章。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20

  观看2025年《开学第一课》,新安旅行团的事迹如同一首激昂的青春抗战之歌,在我心中久久回荡。

  节目中,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那坚定的眼神、勇敢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他们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以笔为枪,以舞台为战场,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事业贡献力量。他们穿越战火纷飞的地区,把抗日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

  他们排演抗日剧目,如《放下你的鞭子》,用逼真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日军的残暴和人民的苦难,激发了无数人的抗日斗志。他们还通过写标语、发传单等方式,向民众宣传抗日道理。他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抗战的意义,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来。

  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爱国的真谛。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他们的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鼓舞。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但我们不能忘记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所经历的苦难和付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

  我们要以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续写新安旅行团的精神传奇,让青春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21

  《开学第一课》中,新安旅行团的事迹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那段抗战历史的认知,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爱国精神的强大力量。

  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旅行”的方式,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他们的`勇气和担当,让我敬佩不已。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选择了充满艰辛的抗日之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含义。

  他们在旅行中,不仅向民众宣传抗日思想,还积极组织募捐活动,为前线的战士们筹集物资。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安旅行团的精神,是一种爱国精神,是一种奋斗精神,更是一种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铭记新安旅行团的精神,传承爱国力量。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以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为榜样,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新安旅行团的精神,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22

  2025年《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带我们重温了抗日战争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其中,《黄河大合唱》诞生的过程,让我深受触动。

  节目中,我了解到1938年秋末,光未然随演剧三队横渡黄河,亲身感受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激流和船夫号子的铿锵节奏,这为他的创作埋下了灵感的种子。1939年初,光未然因坠马受伤到延安治疗,在病床上,他仅用5天时间就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词。

  1939年3月11日晚上,在延安的窑洞里,光未然朗诵了这首长诗,冼星海听后激动不已,一把抓住歌词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随后,冼星海在简陋的窑洞里,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整部作品的谱曲。他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的搏斗融入音乐,把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交响乐形式相结合,创造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里程碑。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次奏响,现场掌声雷动,它如同一把利剑,劈开了沉重的战争阴霾。毛泽东观看后赞不绝口,周恩来更是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它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让《黄河大合唱》的怒吼声永远在我们心中回荡,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23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黄河大合唱》诞生的事迹,则是画卷中最耀眼的一笔。

  当听到光未然在壶口瀑布旁,被黄河的磅礴气势所震撼,从而激发创作灵感时,我仿佛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股来自母亲河的力量。他在病床上忍痛创作歌词,将黄河对民族的哺育、屈辱与呻吟、觉醒与怒吼都融入其中,那400多行诗句,是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冼星海的谱曲过程更是令人敬佩。他在简陋的`窑洞里,不顾寒冷和身体的疲惫,仅仅用了6天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他巧妙地将黄河号子的音型融入其中,让作品既有西方交响套曲的逻辑推进,又有中国传统音调的旋律韵味。这种创新和融合,让《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的首次演出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让延安的军民热血沸腾,也让全国人民听到了抗战的最强音。“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句歌词,如同一声声战斗的号角,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黄河大合唱》所传达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铭记那段历史,以先辈们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发出属于我们的“黄河怒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24

  《开学第一课》中关于《黄河大合唱》诞生过程的讲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抗战历史深入了解的大门。

  光未然在横渡黄河时,被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场景所打动,那铿锵的号子声,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创作激情。回到延安后,他在病床上奋笔疾书,用5天时间完成了歌词创作,将黄河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紧密相连。而冼星海,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听到光未然的朗诵后,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谱曲的重任。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着自己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祖国的热爱,仅仅6天就完成了这部不朽的作品。

  《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出时的场景,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浮现。简陋的舞台,朴素的服装,但演员们那充满激情的演唱,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激昂的旋律,让现场的观众热血沸腾,掌声雷动。

  《黄河大合唱》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抗战史诗,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抗争。它让我们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像黄河一样,勇往直前,永不屈服。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铭记《黄河大合唱》所传达的精神,传承抗战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奏响激昂的乐章。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25

  《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带领我们重温抗战岁月,每一个篇章都让我心潮澎湃,深刻懂得了铭记历史与奋勇前行的意义。

  节目中,“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的故事令人动容。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气概,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更让我震撼,他们以“旅行”为武器,用演讲、演出唤醒民众,小小的身影里藏着大大的爱国心。还有延安的《黄河大合唱》,那激昂的旋律背后,是无数人对民族解放的渴望,是绝境中不屈的呐喊。

  这些故事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如今的我们,虽无需直面战火,但英雄们的精神仍需传承。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的跨越,更让我看到,奋斗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

  这堂特殊的“开学课”,让我明白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奋斗。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要以英雄为榜样,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续写民族的辉煌,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26

  观看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的主题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历史的认知,也让我对“奋斗”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节目里,杨靖宇、左权等英烈的'事迹让我热泪盈眶。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以草根、棉絮为食仍坚守阵地,直至牺牲;左权将军为掩护战友,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战场。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爱国”的重量,也让我们看清了南京大屠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铭记苦难,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而人民军队装备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的发展,更像是一部奋斗史诗,从落后到强大,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彰显着民族复兴的决心。

  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让我看到,爱国从不分年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出力,这份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对英雄的崇敬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这堂《开学第一课》,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召唤。铭记历史不是停留在过去,而是要带着英雄精神,在奋斗中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让民族的脊梁永远挺拔。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 27

  2025年《开学第一课》围绕“铭记与奋斗”展开,带领我们走进那段血与火的抗战岁月,每一个片段都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让我懂得了历史与奋斗的紧密联结。

  走进延安,聆听《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故事,我仿佛看到冼星海等创作者在窑洞里奋笔疾书,用音符点燃民众的抗日热情。那激昂的曲调,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呐喊,让我感受到文化力量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而“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等英雄连队的事迹,更让我明白胜利的来之不易——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杨靖宇、左权等英烈的不朽功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时刻提醒我们:忘记历史,就是对英雄的背叛。

  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的腾飞,是国家实力的见证,更是无数人奋斗的.成果。这让我意识到,“奋斗”不是口号,而是一代代人接力的行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以史为鉴,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日常学习中,用知识和汗水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这堂《开学第一课》,让我收获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前行的力量。铭记历史,是为了坚守初心;奋力拼搏,才能不负英雄、不负时代,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章。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相关文章:

2024开学第一课在线直播观看入口08-30

开学第一课在线直播观后感05-11

央视CCTV1开学第一课在线观看入口202408-28

《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通用34篇)02-25

秋季开学第一课在线直播观后感(精选10篇)07-15

秋季央视开学第一课在线观后感(通用26篇)04-14

央视秋季开学第一课在线直播观后感(通用41篇)03-27

央视2022年开学第一课在线直播观后感(精选10篇)07-15

央视秋季《开学第一课》在线直播观后感(通用6篇)07-15

央视2024开学第一课学生在线观后感(精选21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