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属》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属》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的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师准备:铜丝、铁钉、铝丝、铜勺、铝勺、木棒、筷子、砂纸、粉笔、烧杯、热水、电池、小电珠、导线、铁锤、铁砧等供分组实验用。
生准备:金属小物品3—5件。
教学设想
通过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之后,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对金属的认识(金属的共性)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并了解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物品的金属性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哪些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展示金属物品,师板书其名称)我们所带物品有限,平时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加以补充师并板书)在桌子上放的这些物品中,哪些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分类)
2、这些金属,它们可能有哪些性质呢?(学生进行猜测,师板书)
3、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实验,研究金属性质
1)、认识铜、铁、铝等金属具有金属光泽
请同学们用眼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或用砂纸打光它们,观察到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小结:铜、铁、铝等金属都有光泽,而木棒、筷子等非金属物品却没有光泽。
2)、认识铜等金属都容易传热
学生把适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物品放入盛有热水的的烧杯中,用手拿着另一端,过一分钟后,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 金属物品慢慢变热,而非金属物品未变热。说明金属都可以传热。
3)、认识铜等金属都可以导电
把不同物品分别接入简单电路中,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
小结:铁钉、铝勺等接入电路中能使小电珠发光,而木棒等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金属都可以导电。
4)、认识铜等金属都有延展性
把不同物品分别放在铁砧上用铁锤捶打,看它们各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铁钉等金属都被捶扁了,变宽变长了,而木棒、粉笔被捶破了。说明金属都能被捶扁变长。
2、归纳金属共性,给出“金属”概念
1)、引导学生分步归纳:铜、铁、铝等都有光泽;都可以传热;都可以导电;都能被捶扁、捶长。
2)、引导学生全面归纳:这些金属材料都具有金属光泽,都具有传热、导电、延展的性质。
3)、金属:人们把具有铜、铁、铝的共同特点的物体归为一类,叫做金属。
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对金属各种性质的利用。
人们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你能结合日常生活列举一些实例?
三、巩固应用。
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
四、课后延伸
课后请你收集一些你认为是金属的东西,检验一下是否具有金属的性质。
板书:
4、金 属
金 铜 都有金属光泽
铁 都可以传热
属 铝 都可以导电
都可以延展
《金属》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2.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3.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种金属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
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
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金属》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b、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a、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b、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b、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此前,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研究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对其中表现出的金属活泼程度的不同有所了解。在这里安排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能使学生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又能通过反应上的区别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下一课时,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执教者自我分析
本人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恰当的处理教材,正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实验、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设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利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建构金属活动性顺序15 min【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金属和氧气的反应,首先来回忆一下,mg、fe、zn、au这四种金属,是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如果可以,各需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金属》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的探究,进一步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归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置换反应
【难点】置换反应的判断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做过镁条、铁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接触过锌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以后学习酸、碱、盐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地、系统地学习,本节内容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环节与活动】
课前预习
1、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2、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写出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
课堂互动
【情景引入】老师的一位朋友在网上买了一条金手链,但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如何帮他鉴别?
【师生合作】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展示各种金属暴露在空气中的变化前后的图片,写出下列方程式。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化学方程式
镁
在常温就能与氧气反应
铝
在常温就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Al2O3)膜
铁
铁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铜
在常温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加热时可以(现象平缓)
金
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
【小结】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________(相同,不相同)。
2.金属的活动性:说明____、___较活泼,____、____次之,______最不活泼。
【情景引入新知】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罐装吗?猪脚煲姜醋能用铁锅或者铝锅吗?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分成A、B两大组来做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A组(1-3小组):在4支试管里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B组(4-6小组):用稀硫酸代替A组中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A组(1-3小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稀盐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盐酸
锌和稀盐酸
铁和稀盐酸
铜和稀盐酸
B组(4-6小组):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稀硫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硫酸
锌和稀硫酸
铁和稀硫酸
铜和稀硫酸
【小结】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有;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不产生氢气)的金属有。
(2)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
【学以致用】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罐装吗?猪脚煲姜醋能用铁锅或者铝锅吗?
A+BC→AC+B
【引入新知】----置换反应: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归纳】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巩固新概念】
高温
判断下列反应为置换反应的是
高温
高温
(1)CO2+Ca(OH)2=CaCO3↓+H2O
(2)C+2CuOCO2↑+2Cu
(3)2Mg+CO22MgO+C
(4)3CO+Fe2O32Fe+3CO2
(5)Fe2O3+6HCl=2FeCl3+3H2O
(6)Zn+FeSO4=ZnSO4+Fe
【学以致用】老师的一位朋友在网上买了一条金手链,但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如何帮他鉴别?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金属》教学设计 5
教学背景分析:
《金属热胀冷缩吗》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因此学生对热胀冷缩的含义比较清晰。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这给学生的观察会带来一些困难。本课借助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体积变化的现象,从而发现有些金属也有热胀冷缩性质。
本课不仅了解金属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同时也是对液体、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总结。通过学生的归纳,发现很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起始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即固体也热胀冷缩吗?然后以铜球、铁垫圈为例开展探究。
探究铜球、铁垫圈的热胀冷缩性质时,铜球实验采用共同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的方法。对铁垫圈的实验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实验的方法。两个实验体现从扶到放。
最后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在此基础上将本课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再将知识拓展,使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固体体积的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固体体积的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铜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冷水
分组实验材料:
铁钉、垫圈、木块、蜡烛、火柴、冷水、铁丝钩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天气渐渐热了,小明家的门好像变大了似的很难关上。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帮助解决吗?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导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师生交流,明确问题:可能是门这种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探究铜球的热胀冷缩性质
1.出示实验材料(铜球、金属环),提出问题:
你认为这个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根据什么现象知道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材料时一边介绍材料一边将铜球穿过金属环。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想办法给铜球加热观察其是否能再通过金属环。
2.学生交流,确定实验的方法。
3.依据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用酒精灯加热铜球,一段时间后铜球不能通过金属环。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后再将铜球拿出水面通过金属环,铜球顺利通过。
4.小结:通过实验可以证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铁垫圈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提出问题:这个铁垫圈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2.学生依据材料自己设计实验。
材料:木块、铁垫圈、2个铁钉
3.交流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 将2个钉子钉在木板上,2个钉子间的距离恰好使垫圈通过。
● 用长铁丝弯成钩,钩住垫圈在蜡烛上加热一段时间
● 尝试将垫圈通过2个铁钉。
● 如果不能通过,再将垫圈放入冷水中受冷,拿出水面后将垫圈通过2个铁钉,垫圈又能通过了。
4.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交流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发现铁垫圈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要通过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了解到金属热胀冷缩现象变化非常细微。
6.小结:依据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有的金属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与应用
1.归纳概括:通过几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很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拓展: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架设电线、铁轨、自行车打气等)
3.阅读资料:
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的,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锑的这种奇特性质曾被应用在印刷上。早些年印刷书报用的铅字就掺有锑。所说的铅其实就是铅和锑的合金。当熔化了的合金浇进铜模里冷却凝固时,由于锑热缩冷胀,字的笔画会十分清晰,而且经久耐用。
《金属》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了解金属具有特殊的性质,例如反射光线的能力、热量的传导能力、电流的导通能力以及可以拉伸变形等特点,从而初步形成对金属的概念。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的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师准备:这里有一些物品供实验分组使用,包括铜丝、铁钉、铝丝、铜勺、铝勺、木棒、筷子、砂纸、粉笔、烧杯、热水、电池、小电灯泡、导线、铁锤和铁砧。
生准备:
金属小物品3—5件。
教学设想
通过让学生进行观察、猜测和实验,他们可以自己总结出有关金属的共同特性,从而建立起初步的金属概念。同时,他们还能够了解人们如何利用金属性质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物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哪些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展示金属物品,师板书其名称)我们所带物品有限,平时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加以补充师并板书)在桌子上放的这些物品中,哪些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分类)
2、这些金属,它们可能有哪些性质呢?(学生进行猜测,师板书)
3、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实验,研究金属性质
1)、认识铜、铁、铝等金属具有金属光泽
请同学们用眼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或用砂纸打光它们,观察到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小结:铜、铁、铝等金属都有光泽,而木棒、筷子等非金属物品却没有光泽。
2)、认识铜等金属都容易传热
学生将适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物品放入注满热水的玻璃杯中,随后用手紧握住另一端,经过一分钟后,你的手会感到什么?
师小结:金属物品慢慢变热,而非金属物品未变热。说明金属都可以传热。
3)、认识铜等金属都可以导电
把不同物品分别接入简单电路中,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
小结:铁丝、铝片等连接电路后,小灯泡能够亮起,而木棒等不能使小灯泡发光,这表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质。
4)、认识铜等金属都有延展性
把不同物品分别放在铁砧上用铁锤捶打,看它们各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金属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经过敲打或捶击后,可以被扁平化并且变得更宽更长。相反地,木棒和粉笔由于其脆性质,容易被破裂或损坏。这说明金属材料在受力时表现出了与其他材料不同的特性,它们能够适应外力,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其形状和完整性。
2、归纳金属共性,给出“金属”概念
1)铜、铁、铝等常见金属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表面光滑亮泽,良好的导热性能,优秀的导电性能,以及可以通过敲打来改变形状。
2)、引导学生全面总结:这些金属材料都具备独特的金属光泽,在外表上反射出独特的光线。而且它们还具备优良的传热性能,能够快速传递热量。同时,金属材料还具有出色的导电性能,能够有效地传导电流。此外,金属材料还表现出良好的延展性,可以被拉伸、弯曲或锤打成各种形状而不容易断裂。
3)、金属:人们把具有铜、铁、铝的共同特点的物体归为一类,叫做金属。
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对金属各种性质的利用。
人们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你能结合日常生活列举一些实例?
三、巩固应用。
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
四、课后延伸
课后,请你收集一些你认为是金属的物品,进行测试以验证其是否具备金属的特性。
板书:
4、金属
金铜都有金属光泽
铁都可以传热
属铝都可以导电
都可以延展
《金属》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能够进行探究金属性质的研究
2、知道金属有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的特点
3、了解常见的金属性质,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
教学重点:
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一些金属片,如铁钉、易拉罐(铝的),粗铜丝,砂纸、铁锤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今天你带来了哪些金属材料的物品呢?学生出示金属物品。金属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厨房用具、常用工具、高雅电线、交通工具、金银首饰等,哪一个方面都少不了金属。
过渡:金属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本领使得它的用途如此广泛并深受人们喜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金属。(媒体呈现生活中的金属图片)
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一)猜测金属的特点
1、师:同学们,金属有什么特点呢?生1:比较硬件生2:有的'有光泽生3:有的容易生锈生4:有的易变形……
2、师:教师已经对金属的特点做出了猜测,你们猜测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各自猜测的理由。
4、班内交流猜测成果。
组1:我们组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金属,常见的现象。组2:我们组是根据一些书上、网上所了解到的。 ……
(二)设计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理由对金属的特点做出猜测,那么怎样才能确定你所做出的猜测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首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学生做出补充。
(三)实验
1、老师出示研究材料及工具,认识实验器材:砂纸、锤子、小刀……
2、出示铁丝、铜丝、开始探究。
3、师巡视指导,特别提醒注意安全,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实验方法。
4、实验后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回报收获,教师随时板书。金属的共同性质:金属的质地一般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导热、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金属还具有导电性质
三、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展示的金属物品,你知道它是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特点吗?
生:金属的质地一般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导热、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金属还具有导电性质。
四、认识金属是人造材料。
1、师:根据生活经验来你能说说金属是从哪儿来的?
2、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能更好地了解金属的来源。(播放铁的冶炼过程)
3、师:金属不但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还能进行节约使用、回收利用金属,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便丢弃它们,我们可以收集与利用,希望我们能节约利用好金属。
《金属》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能够进行探究金属性质的研究
2、知道金属有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的特点
3、我了解到金属具有多种常见的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金属的各种用途。然而,在选择金属材料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其性质,还要考虑价格、资源可持续性以及废物回收的可行性等其他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难点: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准备:准备一些金属材料作为学生课前的学习素材,如铁钉、铁丝、铜块、铝片等。此外还需要准备砂纸和铁锤等工具供学生使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金属制品
1、出示常见金属制品,说说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要用这个做?
2、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铁、铜、不锈钢……
3、师:像铜、铝、铁等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金属”。(出示课题)
4、你知道我们这个教室里哪些东西也是金属做的?
5、金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厨房用具、常见工具、优雅的电线,还是交通工具和金银首饰,金属都被广泛应用其中,举足轻重。
6、过渡:金属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本领使得它的用途如此广泛并深受人们喜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金属。
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1、老师出示研究材料及工具,认识实验器材:砂纸、榔头、小刀……
2、下面我们将尝试进行一些小实验,以便更好地了解金属的特性。让我们一起讨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进行实验。
3、交流:可以用砂纸摩擦金属表面,看一看。
用力弯曲金属,或用榔头敲打金属。
用小刀割金属。
把金属放在热水里,过一会再拿出来摸一摸。
4、学生分别取出三种金属:铁丝、铜丝、铝丝,开始探究。
5、师巡视指导,特别提醒注意安全,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实验方法。
6、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小组成员开始进行实验现象的交流和讨论。每个人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收获与组员分享,彼此之间互相补充和协助理解。通过这次交流,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判断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在小组内部推选了一位成员,他将组内的成功经验和重要观察结果记录在黑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其他成员有机会复习和回顾实验中的关键信息,同时也使得整个小组能够共享和汇总彼此的发现和心得。这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巩固团队合作精神和促进大家的共同学习。
金属的共同性质:
7、全班看板书,说说异同。
8、金属通常具有坚硬、光泽、良好的导热性和延展性的.特点,经敲打后容易发生塑性变形。此外,金属还具备优异的导电性质。
9、金属除了具备许多重要的性质外,还有一些其他非常关键的特点,这些特点将在我们未来的学习中逐渐揭示。
三、金属的区别与不同用途
1、同学们刚刚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金属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然而,不同金属在各个方面的性能也存在差异。你知道哪种金属具有最大的强度吗?又哪一种金属是最昂贵的?此外,你知道哪种金属导热性能最好?还有哪一种金属具有最好的延展性?
2、学生猜测
3、你们说的对不对呢?快看书上的表格。(看懂图示,了解不同金属的特点)
4、由于不同金属在地球上含量各不相同。“物以稀为贵”,所以它们的价格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人们在使用时除了考虑金属的性质也会考虑到它的价格。
5、讨论:根据上述资料,我们来思考一下,在制作以下物品时应该选择哪种金属,以及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锅、易拉罐、项链、斧头……)。首先,我们考虑制作锅的材料。对于锅来说,我们需要选择具有良好导热性和耐腐蚀性的金属。不锈钢是一个常见的选择,因为它既具有优秀的导热特性又能抵御锈蚀。接下来,我们来考虑易拉罐的材料。易拉罐需要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可回收性。
铝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因为它轻便且容易回收利用。然后,我们来看项链的制作。项链通常需要选择美观、耐磨损和抗氧化的材料。白金和黄金是常见的选项之一,因为它们都具备这些特性,并且还能增添珠宝的价值感。最后,我们考虑斧头的材料。斧头需要具有强度和耐用性,因为它将用于砍伐木材。钢是一个常见的选择,因为它具有高强度和耐蚀性,非常适合用于制作斧头。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物品,我们应根据其需求选择具有相应特性的金属材料。
6、师补充一些特殊金属:汞也叫水银,它是很特别,常态下是液体的,所以一般可以做温度计中的液柱。但汞有毒。铅也是有毒的金属,也会使人引起铅中毒。
7、总结: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同它的性质和价格紧密联系的。性质决定应用。合理使用金属可以为生活带来方便,当然,如果选择不正确则有可能带来灾难。
《金属》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与、 、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与反应只生成氧化物,与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的活泼性,应该是。分析了碱金属与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碱金属元素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原子半径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碱金属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过氧化钾、淡黄色)(超氧化钾)
(2)与反应
(白烟)(剧烈)
(爆炸)(剧烈爆炸)
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
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
[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四)焰色反应
1.定义:(见课本第38页第三自然段)
2.作用:利用焰色反应,可以测定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金属》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晶体内原子的几种常见排列方式
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金属晶体内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
【教学难点】金属晶体内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归纳总结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引入
上堂课学习了金属原子二维平面的排列及非密置层在三维空间排列的两种情况,请两位同学分别描述一下二维及简单立方和钾型堆积的特点倾听、回顾、思考、交流
代表发言温故知新
情景
设计非密置层堆积有简单立方和钾型两种,思考密置层的原子按钾型堆积方式堆积,又会得到几种基本堆积方式?自己动手把密置层的小球粘合在一起,再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使上层球填入下层球的空隙中。仔细比较两种类型的不同。
交流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巡视对学生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互动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代表发言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课件展示观看,思考。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设疑如图两种堆积方式原子的空间利用率多大,如何计算?思考、动手计算,讨论、回答。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讲解算法首先把堆积方式抽象成晶胞模型
均摊法计算晶胞的微粒个数,计算微粒所占的体积
计算晶胞的总体积
空间利用率等于微粒总体积比晶胞总体积思考记录
培养思维和计算能力
板书
一、密置层的原子按钾型堆积方式堆积,会得到两种基本堆积方式,(1)镁型如下图左侧,按ABABABAB……的`方式堆积;
(2)铜型如图右侧,按ABCABCABC……的方式堆积.
这两种堆积方式都是金属晶体的最密堆,配位数均为12,空间利用率均为74℅,但所得的晶胞的形式不同.
整理记录归纳总结能力培养
投影总结堆积模型
采用这种堆积的典型代表
空间利用率
【《金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化学《碱金属》教学设计08-24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10-15
《金属的来历》科学教学设计范例10-06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0-11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07-30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0-15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通用14篇)11-18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07-15
《金属》 教学反思05-10
金属的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