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班社会:小赶集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社会:小赶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社会:小赶集教案 1
活动目标:
1.了解民间赶集的特点,收集利用多种材料开展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
2.学习扮演各类角色,分享角色合作玩买卖游戏、角色表演的经验,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等行为。
3.体验民间游戏给自己和伙伴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开展活动前,请家长带孩子参加就近乡镇的集市交流活动
2.有关赶集的视频或PPT。
3.场景准备:集市布置:各种商品及摊位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引出话题“赶集”。
师:小朋友,你们赶过集吗?
师:集市上热闹吗?都有些什么?
2.播放PPT引导幼儿观看人们赶集的图片,了解什么叫赶集。
播放第一张PPT:图片上的人们手里拿着什么?他们准备去哪儿呢?
引导幼儿讨论:“人们为什么要赶集?”
继续播放ppt,帮助幼儿了解赶集的热闹场景。
小结关于赶集的小知识:赶集又叫赶场或赶市集,赶乡场。在我们溧阳叫:交流。这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的形式。每到到赶集的'时候,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就会带上自己准备交换的物品,向集市所在的乡镇进发,集市上非常热闹,各种各样吃的用的,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3.情境游戏“小赶集”,在游戏中体验换购的乐趣。
师:今天我们幼儿园里也开了一个“集市”,你们想参加我们的集会吗?
与小朋友共同制定互换活动规则。
提出问题:如何介绍自己的物品?
怎样换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与小朋友交换物品后还能要回自己的物品吗?
当别人不愿意与你交换的时候你怎么办?
当两个小朋友同时喜欢一件玩具时你怎么办?
4.教师带领自己班级孩子参加班组里开展的换购活动。
5.结束活动,请幼儿说说参与赶集游戏的心情。
在这次活动中那些小朋友换来了自己喜欢的物品?你高兴吗?
在交换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遇到困难了吗?是怎样解决的?
反思:
城市里的孩子对于赶集热闹的场面无法想象,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每到赶集的时候会特别开心,话题也特别多:玩的、吃的、穿的……孩子间交流的都是有关集场上的所见所闻,这一点,城市中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不过通过“以物换物,淘宝大行动”这样一个活动,让孩子将自己的闲置物品与同伴分享、交流,并在物品交换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推销自己物品的办法,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了低碳、绿色的生活理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从小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大班社会:小赶集教案 2
一、活动目标
让幼儿了解赶集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知道赶集是一种传统的买卖交易活动,人们可以在集市上购买到各种生活用品和农产品等。
引导幼儿观察集市上的人物、商品和交易场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体验赶集的过程,感受集市的热闹氛围,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会挑选商品、讨价还价、与他人合作等。
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活动准备
提前收集有关集市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于活动导入和讲解环节,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集市的场景和特点。
准备各种模拟集市的道具,如玩具蔬菜水果、小摊位、购物篮、货币模型(可以用卡片或自制的纸质钱币代替)、角色扮演服装(如农民伯伯、商贩、顾客等的服装)等,布置一个模拟集市的场景,为幼儿的角色扮演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准备一些与集市相关的简单故事书或绘本,如《小猪赶集》等,在活动过渡环节或自由阅读时间供幼儿阅读,加深幼儿对集市活动的理解和感受。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约 5 分钟)
播放一段热闹集市的视频,视频中有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视频中的场景,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在哪里呀?”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在视频中的所见所闻。
教师总结幼儿的回答,引出活动主题 —— 小赶集:“小朋友们说得都很棒!这就是集市,在集市上有很多人在买卖东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小赶集的乐趣吧!”
(二)基本部分(约 20 分钟)
展示图片,深入讲解集市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集市的图片,包括集市上不同种类的商品摊位(如蔬菜水果摊、小吃摊、日用品摊等)、不同身份的人物(如摊主、顾客、送货员等)以及交易时的场景(如讨价还价、称重、付款等)。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向幼儿详细介绍集市的相关知识,例如:“这是蔬菜水果摊,上面摆满了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都是农民伯伯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顾客们可以在这里挑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看,这位叔叔在和摊主讨价还价,他们在商量价格,希望能买到更便宜的东西。” 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集市的构成和运作方式。
观察模拟集市,自由交流讨论
带领幼儿来到事先布置好的模拟集市场景前,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自由观察和探索。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在旁边倾听并适时给予引导和提问,如:“你在这个摊位上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你是顾客,你会想买什么呢?” 等等,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三)角色扮演部分(约 15 分钟)
分配角色,介绍规则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摊主、顾客、市场管理员等。教师向幼儿介绍角色扮演的规则:“摊主们要把自己的商品摆放整齐,热情地招呼顾客;顾客们要拿着购物篮去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可以和摊主讨价还价;市场管理员要负责维护集市的秩序,确保大家都遵守规则。”
开始角色扮演游戏
幼儿们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入模拟集市开始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当顾客和摊主在讨价还价时遇到困难,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当市场管理员遇到不遵守规则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如何妥善处理问题等等。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赶集的乐趣和过程。
(四)总结分享部分(约 10 分钟)
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可以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在赶集的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 鼓励幼儿积极分享自己的经历,如:“我扮演顾客,我买了很多水果,还和摊主阿姨讲价,最后便宜了一块钱!”“我是摊主,我卖了好多蔬菜,但是有个小朋友不知道怎么付钱,我就教他了。” 等等。
教师对幼儿的分享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和努力,同时对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例如:“小朋友们在赶集的时候都很认真,学会了挑选商品和讨价还价,这很棒!但是有些小朋友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声音有点小,以后要大胆一些哦。”
最后,教师再次强调集市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幼儿了解集市不仅是一个买卖东西的地方,更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它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特色,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了解身边的社会现象。
四、活动延伸
在班级的'美工区投放一些与集市相关的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鼓励幼儿制作自己喜欢的集市商品或场景,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集市的认识和理解。
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分享今天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并且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和家长一起去真正的集市逛一逛,观察集市上的人和事,回来后和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分享。
在语言区投放更多与集市、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和故事卡片,供幼儿自主阅读和讲述,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知识储备。
五、注意事项
在角色扮演游戏过程中,要确保幼儿的安全,避免幼儿因过于兴奋而发生摔倒、碰撞等意外事故。教师要提前检查模拟集市的场地和道具,排除安全隐患。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和参与度,鼓励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不太愿意参与角色扮演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逐渐融入到活动中。
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如文明购物、礼貌待人、遵守规则等,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大班社会:小赶集教案】相关文章:
赶集的教案07-17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小向导08-09
赶集教案设计10-14
大班社会活动《争做节约小使者》教案03-20
赶集11-07
赶集教案设计参考08-28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是小导游02-05
小篱笆大班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