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10 10:15:15 晓映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1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

  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

  3、猜想雨的形成。

  探究活动

  一、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

  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

  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

  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

  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

  拓展—

  一、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

  (第二课时)

  引入

  一、课前交流会

  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

  2、自由举例。

  探究活动

  一、活动:“雨的形成”

  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

  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

  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

  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第三课时)

  引入

  一、10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1、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探究活动

  一、11活动:“认识人工降雨”

  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

  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

  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

  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

  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

  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

  3、说说自己的构思。

  4、自主完成作文。

  拓展

  一、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2

  (一)课题

  《雨的形成》

  (二)课标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探究雨的形成。首先是对“冰、水、水蒸气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并能将其运用到雨的形成当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节课探究性比较强,学生对物体表面出现小水珠有了基础认识之后,针对小水珠提出问题:小水珠从哪里来的,进行探究,设计实验,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乐于动手操作,教师可指导他们独立地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提出问题

  2.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是凝结

  2.能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走近科学,了解科学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七)教学策略

  实验探究法,提出假设法,讨论合作法,教师引导法

  (八)教学用具

  环境:物理实验室

  教师:课件,视频

  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温水,火柴,镊子,水,小瓷盘,冰块,石棉网,三脚架,烧杯

  (九)课时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部分

  教师制作导学案,学生提前预习,填写导学案,内容包括: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凝结的概念雨是怎样形成的雨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2)新课导入部分

  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学,我听说啊,咱们四年级的学生都是爱观察的孩子,老师这里有一组图片,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冷藏过后的汽水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苹果刚拿出来的雪糕袋子)生:都有小水珠

  师:相信大家在生活中看到过很多类似的现象,那么你们知道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吗?同学可以猜一猜。

  教师通过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引出问题:小水珠从哪里来,学生做出假设,教师不告诉是不是正确,从而带入课堂,引出课题。

  (3)师生互动部分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利用“活动一”的实验来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出示课件,写明实验步骤,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尤其是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结束后,得出结论,各组汇报实验结果,不加热的玻璃片会出现小水珠,知道小水珠的形成过程,教师总结得出凝结的概念(课件展示凝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

  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凝结

  考虑到有些学生不会使用火柴,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转动,观察各个小组的情况,并保证学生的安全,以防止烫伤。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学生之间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负责引导,板书清晰明了,写出本节课重点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雨也是凝结的过程,提问学生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板书:雨的形成(在凝结概念的上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板书点题,升华主题由小水珠的形成到雨的形成。

  学生按照分组,根据“活动2”制定计划,教师出示材料:烧杯,水,小瓷盘,冰块,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实验过程:把水装在烧杯里,固定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然后把放有冰块的小瓷盘罩在上面,观察现象,教师在实验前强调酒精灯和热水的使用,防止烫伤,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小瓷盘出现水珠,不断落下来。教师总结得出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雨。

  考虑到有些小组实验失败,教师教导学生不要气馁,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但是时间不能过长,如果学生依然没有学会,可以告诉他,先来看看别的小组是怎样实验的,课下再做一次实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团结意识,感受科学实验的快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课件播放人工降雨的小视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更直观的看到人工降雨的过程,懂得科学造福人类。

  (4)课堂总结部分

  各组之间在说一遍雨的形成过程,加深巩固,教师总结雨的形成过程,并告诉学生水是可逆的(课件播放水的三种形态之间循环往复的变化)。

  找一名学生总结课上所学内容,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总结整堂课所学内容,加深巩固,使整个课堂更加完整。

  (5)课后作业部分

  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科学童话。(课件展示作业根据下页8幅图,嘟嘟的故事,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200字左右,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提升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作业运用本节课新知,进一步加深记忆。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安排实验探究雨的形成,在导入中我用生活中的现象,如刚拿出冰箱的苹果,进行图片导入,吸引学生眼球,引出本课教学,提出问题,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活动一”自主探究,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课件上的步骤,探究小水珠的形成,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比实验,更加清晰明了,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没有考虑到可能会有些同学无法参与到实验中,我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一个同学,实验结束后,我总结实验结果,引出凝结的概念,然后提出雨也是凝结的过程,并提出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活动二”制定计划,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并适时引导,但是高效才是根本,以往的实验都是学生按照我说的步骤,进行操作,但是这次实验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根据实验器材,自己探索其用途,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实验有些复杂,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时间过长,效率并不高,因此我应该在不改变学生的设计思路下,适当的引导,使实验高效的完成,实验结束后,汇报实验结果,我总结雨的形成,紧接着我播放人工降雨的视频,学生懂得自然界创造雨的过程,知道科学造福人类,然后找一名同学总结,我进行点评,最后以写一篇童话故事为作业,增添科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

  从本节课,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已明白雨的形成原理,懂得实验探究的方法,学生的主体性有所体现。我会继续探索,找到更新颖的突破点。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理解雨是一种大自然的凝结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说明雨的成因

  2、探究目标: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能综合运用名种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学难点:

  科学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老师课前搜集了一段有关天气的资料,想看看吗?(师出示课件)它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雨,对于这种现象,你知道些什么呢?期待学生能说出一部分有关雨前的现象,如天气变冷、出现乌云等…

  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对于雨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师:如果让你猜想,你认为雨是怎样形成的?(相机板书:水蒸气遇冷)

  师:同意他的猜想吗?还有不同的想法吗?那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并不太清楚,怎样验证呢?

  生:做实验。

  二、引导探究

  那么你准备怎样来做这个实验,要用到什么材料呢?请同学讨论一下。

  师:老师这里有个友情提示,可以降低你们实验难度,师出示问题:1、怎样快速制造出水蒸气?2、怎样使上升的水蒸气受冷?

  师:我相信有了这两个提示再加上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想出好的实验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

  师:你们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材料,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师: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案。

  生:生汇报——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就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再用冰使水蒸气遇冷。

  师: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学生补充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应加少量的热水可以节省时间。

  生:我认为作为制冷装置的冰不能离水蒸气太远,免得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

  师:你们想到的,老师早就为你们准备好了。

  师:实验方法设计好了,下面我们该做实验了,在实验前老师还要提醒你们几点,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生:自己读注意事项。

  师:注意事项明白了吗?老师希望你们注意安全,认真实验,请各小组长到前面领冰,小组实验。

  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随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三、构建新知

  师:我们的实验到此为止,其它仪器不要动,把酒精灯轻轻的从三脚架下移出来,并熄灭它。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形成许多白气,然后凝结成小水滴,水滴越来越大,最后掉了下来,我们得到结论:雨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评价)刚才我们在实验室里成功的模拟了雨的形成,那现在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师相机提问那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怎样来的?(水变成的)真的有酒精灯给它们加热吗?(没有)那是什么给它加热的?(太阳)在实验是我们用冰使水蒸气受冷,天上真的有一个大冰块吗?(没有)那水蒸气是怎样受冷的?据老师了解,每往空中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摄氏度,那么几万米的高空气温会怎样?(非常的低)。

  师:同学们的推想和科学家的无数次验证基本一致,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生:看关于雨的形成动画片。

  四、拓展延伸

  师:现在我们国家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水资源非常贫乏,经常会有干旱发生,学了雨的形成,你能不能给他们下一场及时雨呢?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结束部分: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有了这莫大的发现,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想继续研究自然中的奥妙吗?老师会一直关注着你们,并期待着你们成功。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重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难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凝结现象的图片、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试管夹、温水、铁架台、烧瓶、胶塞、玻璃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你们见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吗?

  师:这些现象有哪些相同点吗?

  (二)学习新课:

  1、小水珠从哪里来?

  (1)师:上面图片中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3)学生填写解释。

  (4)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你们猜一猜,哪个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

  (5)学生汇报猜想并进行实验。

  (6)汇报实验结论。

  (7)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2、雨的形成。

  (1)师:在上一个实验中,如果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

  (2)师:由此推断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3)师: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制定小组的.研究计划吧!

  (4)小组合作制定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研究计划。

  (6)师:根据各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吧!

  (7)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8)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情况进行评价并小结。

  (三)巩固练习:

  (1)阅读科学在线,进一步指导学生对雨的形成的认识。

  (2)教师小结: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我们把像水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可逆的。

  (四)布置作业:

  根据本课内容写一篇科学童话,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体现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

  水蒸气 遇冷 水

  凝 结

  教学反思:

  课堂是孩子的,应该还给孩子,教师只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与点拨和指导。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太阳头饰一个、小雨滴头饰若干、酒精灯一个、水一杯、玻璃片一块、教学课件、录音机。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雨滴旅行进入活动室,组织幼儿坐好。

  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下雨的情景),引导幼儿边看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充分想象与猜测。

  2、老师做实验,请幼儿观察,并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点燃酒精灯(注意点燃的方法),把烧杯中的水进行加热,并让幼儿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说说发现了什么?

  3、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教师小结:水热了就会产生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提问幼儿:你还在哪里见过水“蒸发”现象?

  5、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提问:热水倒在杯子里,用玻璃片盖在杯子上,会发现什么?

  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幼儿讨论后回答)

  6、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7、让幼儿重新看录象,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8、教师与幼儿讨论雨的危害与好处。

  9、做游戏:“太阳与小雨滴”

  分给幼儿小雨滴头饰,教师扮演太阳。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交代游戏规则:太阳出来,小雨滴蒸发了,太阳下山了,水蒸气遇冷变成小雨滴了。

  10、发给幼儿图画纸,让幼儿添画小雨点。

  延伸活动

  区域活动时继续添画。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风形成》教学设计10-31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案10-17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09-06

小学科学雨的形成课件(通用10篇)04-21

大班科学雨是什么教学设计06-20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09-06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08-05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06-03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09-04

四年级科学上册云和雨教学设计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