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2.能较熟练地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写话。
3.初步领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喻意。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读书记号读懂文章,掌握因果关系句式。
教学难点:
领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1.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跳跃式讲读。
教具准备:
活动幻灯片一框,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纸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尝试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1.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惊弓之鸟》,我们知道题目中惊的意思是害怕,弓的意思是弓弦声响,之的意思是的,惊弓之鸟连起来的意思是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那么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谁能用一句话介绍更羸?
2.铺垫导法: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教师顺势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重点词句加,不懂词句加?(符号板书)
3.朗读体会: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应该读出更羸的气魄。
4.设疑争论:
①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读的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字用错了?
②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③讨论可以怎样改?
④讨论是否真要改?
二.引导发现之一,明白嘣置大雁于死地。
1.设疑: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圈出这个字(板书:嘣)
2.讨论:为什么说嘣置大雁于死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演示: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学生划出相应的句子。
4.理解:理解忙、直的`含义,齐读句子。
三.引导发现之二,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1.质疑:大雁忙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2.引导:①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边读边划。②学生汇报。③刚才你们读的句子是最后一自然的最后两句,齐读这两句话。
3.发现:我们把刚才学的总结一下
因为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响,所以(板书:心里害怕)
因为心里害怕,所以(板书:忙往上飞)
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板书:伤口裂开)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板书:直掉下来)
4.训练:
①出示卡片因为..所以,自由练说,开小火车说。
②出示卡片那是因为,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引导发现之三,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1.假设:从这个因果关系中,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现在我们假设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那么嘣的来一下,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2.设疑:看来更羸并不高明,还称什么射箭能手?那么更羸的本事又高在何处呢?
3.引导发现:引导学生读课文第6自然段。汇报,(板书:受过箭伤的鸟)
4.再质疑:更羸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一判断的呢?(板书:判断)
5.再引导:飞得慢,叫得悲惨,这是更羸所看到的现象,也就是说他所观察到的。(板书:观察)
6.再质疑:看到这样的现象,更羸会怎么想?
7.再引导:引导学生读第8自然段,再完成作业本4(1)、(2),一生上台完成板书。同时,巩固孤单、愈合的含义。
8.归纳:①这伤口没有愈合、孤单失群是更羸(板书:分析)②教师加上箭头,学生讨论更羸的本事究竟高在何处?③朗读最后一节,读出分析的语气,采用一人读一句方法。
9.朗读体会:推荐班中学生与老师对读。教师故意出错,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改成当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体会更羸注意身份、谦虚、有礼。
五.引导发现之四,初步明白惊弓之鸟的喻意。
1.设疑:读了课文之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2.讨论:四人小组。
3.汇报:
4.总结: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我们不要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空中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因此而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为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学情分析:
根据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学习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成语故事接触的比较早,也比较感兴趣,读的主动性较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加强认识因果关系复句及朗读的训练,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生字,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学习因果关系句式,会用因果倒装句进行句式转换。
3.学会用查字典找义项的方法理解“能手”及“直往上飞”、“直掉下来”两个“直”的意思。
4.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更羸说的话,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从而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
5. 通过成语故事,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冷静、从容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更羸的话,知道他为什么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2.会用因果关系的句式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掌握本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引入新知
(重点关注:分别从字音、朗读及简单问题来看孩子是否认真独立完成预习作业)
T:今天李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惊弓之鸟》,
齐读课题2遍。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T:昨天李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不知道孩子是否认真完成了预习,现在李老师要检查检查。
出示黑板上的习题,抽生上台做。
T:讲解疑惑就是怀疑,不相信的意思。
T:看来孩子们在识字方面已经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真了不起。现在,请孩子们翻书,60页。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呢?
2.检查朗读的预习情况
T:现在李老师想检查下孩子们回家读书的情况。有信心吗?
T:全班齐读课文,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孩子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
T:看来孩子们昨天的预习完成的真不错,值得表扬。李老师要问问题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的故事啊?
S:更羸 (师板书)
二、 整体入手,学习新知
1.勾画出更羸是什么样的人的相关语句。
(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及准确勾画的能力。)
T:更羸是个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请孩子们快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用直线勾出来。
抽生读,CAI出示。
T:找得非常准确。全班齐读。
2.学习用查字典找义项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T:李老师有疑问了?什么叫能手呢?我们先来看看“能”的意思。CAI出示,在能手这个词语当中,“能”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选择。
T:非常准确。“能手”的“能”就是有才干的意思。
那能手就是有才干的(人)。
文中写更羸是(射箭)能手,就是指在射箭方面有才干的人。
那我们通常把画画画得很棒的人叫(画画能手),很会下棋的人叫(下棋能手)。
T:懂得学以致用,真了不起。我们从射箭能手这个词知道了更羸在射箭方面非常厉害,在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知道更羸了不起呢?
S:有名
T:“有名”的近义词?抽生快速回答:有名——著名、出名
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回答中找到答案,并快速在书上做上笔记。
师小结:原来在这么短小的一句话中有这么多信息,带上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这句。
3.整体入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T: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讲的是更羸的故事,那课文到底讲的是更羸的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孩子们默读课文。
T:同意吗?看来大家很会读书。课文开头介绍了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接着通过写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掉下来的'故事证明了他确实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让孩子整体了解课文结构,为写作奠定基础)
那么大家从哪儿知道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掉下来了呢?
S:4自然段
T:CAI出示。全班齐读。
4.通过查字典看义项的方法理解“直”
T:李老师觉得你读直往上飞的时候读得特别号好,老师采访下你,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T:字典上对这个“直”有这几种解释,你们觉得这个“直”是什么意思呢?
T:还有一个直,又是什么意思呢?
T:孩子们真会理解。带着理解,我们齐读第四自然段。
5.通过引读,引出思考
T:引读——“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男生读)
更羸笑笑说:“”(女生读)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全班齐读)
T:是啊,我们都想知道,那就听听更羸怎么说的吧!默读第8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更羸是从大雁哪些表现知道大雁受了箭伤。
6.重点分析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
更羸听到——大雁叫的很悲惨
用眼睛看,耳朵听,这就是观察。(板书 仔细观察)
更羸就用通过他的所见所闻,由此展开了思考。
CAI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
“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T: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他想……
T:更羸听到大雁叫的悲惨,他又想……
T:这只大雁飞得慢的原因是……
T:这只大雁叫的悲惨的原因是……
7.因果倒装句句式转换训练
T: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因果关系的句子。因为表示原因,所以表示结果。谁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因为( ),所以( )。
T:小结:我们在表述因果关系的句子时,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常用的句式就是因为……,所以……。而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它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不同的是,结果在前,可以省去“所以”,但后面一定要强调“因为”。
8.学生通过因果句式自主学习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
更羸通过仔细观察,做出了大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判断,由这些判断,更羸又是怎么思考的呢?
CAI出示
T:他想:(引读)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他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是啊,孩子们,你能用上刚才我们学到的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试着把这句话说清楚吗?
T:是啊,因为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所以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因为它心里很害怕,所以“就拼命往高处飞”,因为拼命往高处飞,所以“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因为伤口又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T:更羸就是通过层层推辞,缜密思考。孩子们,真了不起,我们再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更羸的思考表达得更清楚。
T:刚才我们学习了另一种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结果在前,原因在后,有信心反推试试,把它说清楚吗?
大雁掉了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伤口又裂开了,是因为“它一使劲”,它一使劲,是因为“拼命往高处飞”,它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它害怕”,它害怕是因为“听到弦响”,听到弦响,害怕是因为“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T:再说一次。
9.印证更羸之前的分析
T:看来,更羸啊,不仅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他还经过层层推理,判断出大雁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能掉下来。
事实是不是真如更羸所分析的那样呢?
CAI出示第4自然段。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心里很害怕,拼命地“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齐读
T:果然如此。更羸的分析完全正确,事实和他思考的一模一样。
10.归纳课文,理解更羸为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T:那孩子们,现在你们知道更羸为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了吗?(看板书)先自己说说
T:真了不起,今天的课你没有白上,学会了用“因为……所以……”来完整地回答问题。学有所获。
那大家是不是都会说了呢?
T:现在要考考大家了,我们不但要用上“因为所以”,还要加入“不仅而且”,谁来试试?
CAI出示句式,填空。
11.理解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
T:是啊,我们从这个只拉弓不射箭的故事中更了解更羸了,他确实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但这只大雁真的是被更羸的箭射下来的吗?它是怎么下来的?
12.理解“惊弓之鸟”
T:大雁之所以被吓下来,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听到弦响,心里害怕。
我们就把听到弦响害怕的鸟叫做惊弓之鸟。惊弓之鸟就是被弓箭惊吓的鸟儿。
T: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也像这只大雁一样,曾经受过伤害,后来一遇到惊吓就害怕,我们也可以说他们是惊弓之鸟。
T:这只惊弓之鸟,本来就受伤了,很可怜,听到嘣的一声弦响还掉了下来,真悲惨啊!那它能不能避免这种悲惨呢?
T:是啊。如果它听到弦响,不害怕,不自己吓自己,继续慢慢飞,掉下来的命运就可以避免了。
三、总结全文,练习巩固
T:孩子们,学了《惊弓之鸟》,我们既认识了射箭能手更羸,又知道了什么是惊弓之鸟,那你们从他们身上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这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叫更羸,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只受过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来自这一故事,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课文首先写更羸先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没有用箭,只是拉了一下弓弦,大雁果然从半空里掉了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了他是怎么知道只要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能掉下来的原因。更羸之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分析,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教学设想:
本课虽然的确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好凭借,但它毕竟是语文教材,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本位任务一定不能淡化,于是研究的重点就落在了如何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结合点上。教学中,我注重的是如何巧妙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创新;怎样通过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对新课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展开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等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学习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成语故事接触的比较早,也比较感兴趣,读的主动性较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加强认识因果关系复句及朗读的训练,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根据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先果后因”关系的句式。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知道它的比喻意,通过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提高理解句子和句子之间关系的能力;
2、抓重点词句,感情朗读,分角色读、想象等手段,体验感悟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受到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了解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
2、更羸说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的一段话。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等。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十课——《惊弓之鸟》,谁能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
1、理解“能手” 及人物关系。
⑴理解“能手”。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①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②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同学因为唱歌唱得很好,所以是唱歌能手。
③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中也有不少能手。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的句式说一句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④“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非常丰富。)
⑵故事的主要人物还有谁?他与更羸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认识更羸与魏王之间的君臣关系。学生如果不能概括,教师可用学生熟知的同桌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进行引导。)
2、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1)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试着把它读出来。
(2)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同学们,你们相信吗?
(3)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3、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⑴就在魏王满腹怀疑的时候,只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落下来。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
⑵反馈。
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
4、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
⑴小黑板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①理解“孤单失群”孤单什么意思?“失”可以用这句话中哪个词来理解?“群”呢?
②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③读一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飞得慢——女: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男:叫得悲惨——女: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④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⑤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⑵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
小黑板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⑶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一……就……拼命)
⑷指名读,齐读。
⑸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会裂开,就会掉下来。)
⑹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5、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2、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来比喻怎样的人?
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因为这个成语故事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所以才流传了千百年,像《惊弓之鸟》这么好听有趣又有意义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来读一读,为我们的“成语故事会”做好准备。
五、课堂作业设计。
(一)、填上动物名,组成成语。
亡( )羊补牢 惊弓之( ) 双( )戏珠 守株待( )
画( )添足 老( )识途 对( )弹琴 盲人摸( )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再填空。
1、更赢一共说了( )句话。第一句是更赢看到大雁( ),听到大雁( );第二句是更赢分析大雁( )的原因。从这两句话看出更赢知道( )。
2、第三,四句写大雁(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更赢知道只需( )不需( )就能( )
3、更赢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是因为他善于( )善于( ),说明更赢的确是个射箭( )。
(三)、造句。
能手:
因为……所以……:
板书设计:
20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 gēng,不要读成 gèng。弦,读 xián,不要读成 xuán,笔画是8画。“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⑴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⑵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1、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⑴ 指名读1~4自然段:
⑵ 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⑶ 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⑷ 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⑸ 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⑹ 齐读1~4自然段。
2、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⑴ 齐读5、6段。
⑵ 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⑶ 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3、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⑴ 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⑵ 同桌交流。
⑶ 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⑷ 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
⑸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书写练习。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让课堂更加精彩。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领悟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确判断的品质。
2、能发现大雁致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3、学会朗读部分能增强语感的语句和分角色朗读对话。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释疑,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汉母语的精彩,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2、懂得遇事冷静、沉着,不做“惊弓之鸟”。
教学重点:
领悟更羸的品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教学难点:
解疑中根据现场生成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引导、点拨。
教学方法:
五步赏读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ppt2】出示第一段话: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谁来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预设:更羸是古代魏国人。更羸是射箭能手。更羸在当时很有名。
2、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ppt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习了这个成语故事,你会对更羸有更多的了解,并能揭穿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五步赏读法学习新课。
第一步:孤芳自赏 解决字词
(一)【ppt4】出示读书要求:
1、认真读课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把书读正确、流利。
2、对于预习中圈出的字词,多记几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理解“大吃一惊、孤单失群、信不过、惊弓之鸟”的意思。
(二)检查词语:
【ppt5】出示 惊弓之鸟 魏国 射箭
大吃一惊 打猎 大雁
孤单失群 本事 拉弦
信不过 悲惨 愈合 裂开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从哪看出点?
“大吃一惊”什么意思?这两个“惊”有什么区别?
“孤单失群”“信不过”呢
第二步:对读共赏 检查课文
【ppt6】出示要求:同桌合作,互相朗读课文中最喜欢的段落,或感触最深的地方,给予星级评价。(正确流利3颗星,添字漏字2颗星 )
第三步:个性欣赏 做好批注
(一)【ppt7】出示要求:
用“读、画、圈、写、思”的自学方法,为文章做批注。
(二)【ppt8】出示引领问题:
问题(一)更羸是如何射箭的?
阅读第五段,这段话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句子中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二)大雁掉下来的原因?
阅读第九段,这段话共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说一说大雁是怎么掉下来的?从中可以看出更羸是个怎么样的人?
第四步:雅俗共赏 班内交流
(一)【ppt9】出示要求:小组长做好安排,在小组内用“说、议、评、读、悟”的小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好补充、点评,再一起读一读,悟一悟。
(二)小组汇报交流
(三)班内展示做好引导
【ppt10】
1、第五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板书:弦响——雁掉
2、谁来读一读,读出弦响,读出大雁拼命上飞直掉下来的情景。
师:为什么说大雁“直”往上飞“直”掉下来?
【ppt11】(第5段中有两个直字的话)
这两个直字是一个意思吗?(在学文中品词析句,重点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意思)
3、读到这,你有问题的吗?更羸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ppt12】
1、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大雁就掉下来了?
生: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伤口没有愈合,又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更羸怎么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你能读出大雁受伤痛苦的样子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训练)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大雁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所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还有别的理由?
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它心里可能想些什么,害怕些什么?(培养学生合理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联系上下文拓展文本)
生:因为它第一次受过箭伤。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述大雁第一次受箭伤的情景。(展开想象,体会大雁内心产生共鸣)
【ppt13】(大雁飞背景图,加文字“一天,……”)
生:一天,大雁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听得“嘣”的一声响,以为是什么,没去理会,说时迟,那时快,一支箭正中它腹部,幸亏不是要害,但还是吃尽了苦头。
生:那天,大雁在天上飞,瞧见地面上有许多人朝它指指点点,很开心,以为人们在赞美它,防备之心一点儿也没有了。没想到会遭此厄运,大难不死,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我要说的是正因为它第一次受过箭伤,知道箭的厉害,吃尽了苦头,一听到弦响,以为又有箭射上来了,所以才会那么惊慌失措。
师:将 “害怕 ”、“高飞”、“裂开”、这几个词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师:用上“因为 ……所以……”来说一说大雁直掉下来的经过。
生:因为大雁听到弦响,所以心里就害怕,一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生:因为它拼命往高处飞,所以伤口就裂开了,结果从天上直掉了下来。
师:快速读一遍课文,合上课本,敢接受挑战吗?
【ppt14】说一说:
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ppt15】我来说:
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慢。它因为 ,所以叫得悲惨。它一听到弦响,因为 ,所以拼命往高处飞。因为 ,所以伤口又裂开了。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就 。
更羸他可真是一个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板书)
(体会人物语气)正因如此,更羸他才会这样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ppt16】练习
【A. 惊讶 B. 怀疑 C.肯定 D. 谦虚 E. 询问
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
2.“是吗?”“你真有这样的本事?”( )
3.“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
4.“你是怎么知道的?”( )
5.“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
师:(让学生同桌分角色朗读、表演)
【ppt17】学了这篇课文,请你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ppt18】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
故事: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人家的院子里,正想偷东西,这时,一只大黄狗扑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它一口,小偷忍着疼痛,飞快地逃跑了,后来,他一听到狗叫,心里很害怕。这个小偷就是“惊弓之鸟”
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中看到过这种人吗?
第五步:品味加赏 巩固提升
【ppt19】阅读补充材料《铁杵磨针》的故事
要求:先用“读、画、圈、写、思”的方法自学,再用“说、议、评、读、悟”的方法小组汇报交流。
【ppt20】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李白看见一间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有什么收获?那个地方让你感受深刻?
【ppt21】《铁杵磨针》给我们的启示:
【ppt22】作业:1.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再品读一两篇成语故事,做好笔记,下节课汇报。
板书:
认真观察 勤于思考 成功
【参考资料】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出自《战国策·楚策论》。
〖更羸〗
战国人,更,表示人的姓。
〖魏国〗
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家,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这一课,我就以此为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学生学得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3、理清更羸的推理过程,用因果句式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
教学难点:
理清更羸的推理过程,用因果句式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成语,在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中,是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成语也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民族文化,你们一定累积了许多成语,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看看这则成语故事的背后又讲述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师板书。
二、复习
1、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他()了天上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是(),就把()。
2、检查词语情况。
同学们课前预习过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我们来看看。
出示词语:更羸、魏国、打猎、射箭、疑惑、拉弦、嘣的一声、悲惨、愈合、孤单失群、大雁、裂开
(1)谁会读?指名读。
(2)知道魏国是指哪里吗?
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请生齐读“魏国”。
三、理解课文
1、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1)学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了解了什么,或你不了解什么?
(2)什么是“射箭能手”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射箭技术(百发百中)
(3)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能手,比如画画特别好的,我们可以称他为——画画能手;唱歌特别好听的,可以称他为——唱歌能手。而更羸在——射箭方面特别有能耐,所以我们称他为——射箭能手。
2、如何射雁
(1)出示: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自然段这么长,可是却只有一句话!
你们看,它中间一连用了几个逗号?(6个)要读好它可不容易,请同学们自己先好好地读读,待会我们看看谁能非常正确、通顺地把它读下来。学生自读。齐读。
(3)虽然只有一句话,可是却又讲了好几层意思,请大家再仔细读读,看看它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
是呀!现在谁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两幅画面?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这段话讲了两层意思,你能不能再读读这段话,把这两层意思读到这个填空题里去呢?指名读,齐读(逐步出示填空内容)。
①更羸(),只听得(),那只大雁()。
②再读这段话,你有问题要问吗?引导理解两个“直”字都意思幻灯出示5-词解。
3、那你能不能把大雁当时的样子,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理解“惊弓之鸟”本意。齐读。
幻灯动画演示:先斜向上飞,点击图片“弦响”,后垂直掉下来
4、是何原因
(1)更羸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朗读第9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①更羸的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呢?请同学再自己读读这番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②跟你的同桌说说,汇报。第一句看到……,听到……(变红字)
(2)课文中先写了更羸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们就叫——观察。板书:飞得慢叫得惨观察。
①那第二句话再写什么呢?。板书:箭伤作痛孤单失群(变蓝字)
由观察而进行思考想象,我们就叫做——分析
请学生再齐读第一、二两句。
②也就是说更羸看到……想到……;更羸听到……,想到……。
3、那后面两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也一起来读读。(变绿字)
(1)是呀,正是因为大雁的害怕导致大雁直往上飞,最终直掉下来。那它害怕什么呢?当时,它在想些什么呢?生说,理解“惊弓之鸟”一词的表面意思。
4、你能用因果句式想魏王说说更羸的推理过程吗?学生练说,齐读
5、你有什么话对更羸说吗?
四、走进《惊弓之鸟》,领悟人生哲理
1、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们来说说到底是什么害死了这只大雁?
生答。预设:它自己;它自己的胆小;它自己吓自己;它自己因为受过箭伤,当再次听到弓响,就过于害怕,以致于伤口裂开而掉下来了。
2、如果你是那只大雁,你觉得怎样做或许还有生的希望?
3、是呀!可见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吗?而现在,我们常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人。你能说说惊弓之鸟的近义词吗?幻灯出示13
4、那你们在读过的故事里或现实生活中见过这种像“惊弓之鸟”似的人吗?
(1)老师先来说一个: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人家的院子里,正想偷东西,这时,一只大黄狗扑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它一口,小偷忍着疼痛,飞快地逃跑了,后来,他一听到狗叫,心里很害怕。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可以是什么?
(2)你們也有这样的小故事吗?
5、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听。排演课文。
板书设计:惊弓之鸟
观察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分析心里害怕↗ ∣
∣听到弦响↗ ↓
判断掉了下来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能手、信不过、大吃一惊、悲惨、愈合、作痛、孤单失群、拼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句句紧密相连的表述方式。
思想教育:
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更赢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赢的分析是正确的。
2.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准备:
搜集成语故事、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惊弓之鸟》。
二、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正确,并要求:
(1)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用指定符号标出,即词用“△”标出,句子用“________”标出。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让学生说说读书时遇到哪些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筛选后纳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
3.教师适当解决一些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系的问题。
四、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及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即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能手”是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射箭能手”,可理解为具有射箭技能,对射箭特别熟练的人。
“有名的射箭能手”,可理解为射箭技能一定是出类拔萃,炉火纯青,远高于一般射手。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初步了解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更羸对射箭非常熟悉,有高超的技艺,能百发百中。
3.谈话导入:更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2至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准备回答。
即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从天上掉下来了。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电脑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3)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4)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怎样让学生体会“直”的具体形象,增加感性认识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组线条,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判断。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即更羸只拉弓,不取箭,就让大雁掉下来。
6.谈话导入:更羸的本事就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思考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______”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
”标出更羸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第1句和第2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2句和第3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3句和第4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用因果、果因句式练习说话。
4.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理清了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清楚地了解到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来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受过箭伤,并且伤口未愈,又能据此分析出它听到弦响会受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5.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五)揭示课题,总结全文。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比喻受过惊吓,遇事胆怯的人。
3.成语今用。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成语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六)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七)作业: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伤口作同)
受过箭伤
边飞边鸣(孤单失群)
直往上飞(心里害怕)
直掉下来(伤口裂开)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惊弓之鸟、射箭能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难点: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全文不仅用字极为准确,而且在写法上也极有特点,那就是: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都是通过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来谋篇布局的,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教学思路:
这节课我从更羸的名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再由“更羸为什么有名?”延伸开去。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有名表现在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让大雁掉下来,懂得更羸对事物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我将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一段话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逐层分析推理,师生接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同时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的推理过程,使学生受到正确思维方法的训练。接着,我让学生找出魏王的两句话,通过对魏王说的话反复品读,从中体会到魏王对更羸的佩服,从而更加深入体会到更羸的有名。最后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和寓意。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带着“更羸为什么有名?”这个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
2.动画演示法。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两个“直”含义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动画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体验法。在教学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体会魏王的两句话,通过揣摩魏王的心理,在不断的角色体验中,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惊弓之鸟》(看老师写课题,提示“惊”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弓”字第三划是竖折折钩。)生齐读。
【我运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力求简单明了,为下文学习指名了方向。】
(二)新授
师: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一个个挺直腰杆,认真读着,相信已经读得很好。现在我来检查一下,第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呢?
生:更羸
师:“更”是个多音字,还可以组词为打更,三更半夜等。谁知道它另外的读音?你能给他组个词吗?看到“羸”字,你发现了什么?和“赢”字很像,怎么记住“赢”字,可以拆开记,羸:亡、口、月、羊、凡。
出示课件: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更羸,那更羸是什么人?
生自由说(更羸是个射箭能手……)
师:课文是怎么说的?生交流
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课件:
师:你怎么理解“能手”(课件点红)?
师:比如某些同学很会画画,我们就叫他画画能手;很会唱歌,我们就叫他————唱歌能手。而更羸射箭百发百中,我们就叫他————(生)射箭能手,而且他可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是魏国──生(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一点的?自由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生交流
课件出示: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师:是这句吗?是啊,更羸不取箭,只拉弦,就能让大雁从半空中直掉下来,这件事真奇怪,让我们再来读读。
“弦”注意正音,不要读成“玄”。师可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肯定:“弦”这个生字你读得可真准。
师:这是弓,出示“弓”的图片,这是箭,出示“箭”的图片。弓上哪一部分是弦呢?拨动弦会发出什么声响?“嘣”师正音,后鼻音,谁能读好它
你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
预设:嗯,弦声还不够响,大雁没听见,所以没掉下来。再读读。
再请一生读。
师:嗯,这么响,连老师都吓了一跳,难怪大雁吓得直掉下来。
师: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这句话中竟然有两个“直”,仔细读读,这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生读句子体会
交流(飞得急掉得快)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句子。
师:是啊,(动画演示)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地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从半空中直往下掉,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奇怪的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生交流。三人次。
课件演示:
师:刚才你们交流到的内容都在课文的哪一部分?(9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这段话一共有几句?你能从中读懂什么?生自由朗读这段话。
师:反馈:
①读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个生词,你来读──悲惨,再读──悲惨。理解“悲惨”。这是更羸──看到的,听到的)
前文中有一句话也讲到了这个意思?找找(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板书
课件出示:
②更羸大雁飞得慢,叫得很悲惨,看到这些,他想到什么呢?
生交流。
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想到(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理解“愈合”(板书)
更羸听到大雁边飞边悲惨地叫着,想到(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孤单失群”(板书)
师引读:(它飞得慢,因为……
它叫得悲惨,因为……)
你看,这几句话中原因都在后面,结果在前面,这就是因果倒装句。
③正因为受过箭伤未愈,孤单失群,所以大雁听到弦响,就(非常害怕);因为心里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因为拼命往高处飞,所以(就要使劲);因为一使劲,伤口就(裂开了);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它就掉了下来)。(板书)
你们看,以上接读的过程,就是更羸的推理,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更羸的推理过程说一说。(一层一层地对着板书说,再请一生连起来说完整)
课件出示:
师:(对着板书)这段话共有4句,第一句是更羸看到、听到,第二句由看到听到而想到的,第三、四句是由前面看到、听到、想到的而做出的推理分析,让我们再来读读。你佩服他吗?为什么佩服?
生交流
师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推理分析。
师:我们佩服他,在场的魏王也很佩服他,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
生说并出示:“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如果你是魏王,你会说,生初读。我还没感受到魏王对更羸的佩服,
如果你是魏王,你还会说,又一生读,嗯,有一点点佩服。
如果你是魏王,你还会说,又一生读。嗯,让我感受到了你的确很佩服更羸。
我们一起读。
课件出示:
师:是呀,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让大雁从半空中直掉下来,真是眼见为实呀,可是魏王一开始相信吗?
生交流并出示:“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半信半疑你能读好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
出示:“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读出相关语气。
课件出示:
师:是啊,魏王由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对更羸由衷地佩服啦!难怪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课件出示: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
师:他的有名不仅是他射箭百发百中,更在于他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推理。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题,“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呢。(是那嘣的一声响)是呀,嘣的一声响,给大雁带来了惊吓,这是一只受不得半点惊吓的鸟,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
课件出示: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至于该成语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板书: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
【教材简述】
这篇课文写的是射箭能手更羸在打猎时,见到一只边飞边鸣的大雁,经过仔细观察,不用射箭,只拉空弓就让大雁掉了下来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告诉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第三单元第二课,写的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了,难点在于怎样让学生学会主人公善于思考、勤于观察的思维过程,做生活的小能手,这也是三、四年级阶段孩子所缺乏的,所以课堂上要着重讲解。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有关大雁的知识;
2、收集有关大雁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成语,你能告诉老师吗?(点名答: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
2.很好,看来你已经把学过的成语都牢牢记住了。(出示一些成语)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3.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惊弓之鸟(PPT呈现课题)
4.看老师板书课题:惊弓之鸟。
5.师:“齐读课题(学生读),很好,再来一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到底讲了什么样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带上你们的好奇,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遇到的不认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读书)
2、通过预习,生字词都认识了吗?下面老师检验一下你们预习得怎么样?
(1)(PPT呈现生字词)齐读生字词两遍。齐读都会读了,那找同学读可以吗?
(2)点名读(要求学生仔细听,一起检查他读得怎么样)
(3)大家说他读得好吗?(生答:好),那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吧。(如果读得不够好,下一人来读)
三、指导写字
1.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充分,生字词都掌握了,下面我们来写写生字。
2.PPT呈现“我会写”生字(齐读、点名读)
3.师:下面请同学说说你们认为这些字书写时都该注意哪些地方?(点名答,师进行集体点拨)
弓:第三笔要一笔写成;
魏:“委”上下对正,“禾”右边的一捺变为点,“鬼”第十四画是撇,第十六画是撇折,竖弯钩要伸展;
射:是翘舌音,结构上“身”做偏旁的撇不要出头;
箭:和箭相似的字我们学过的还有哪些(剪、煎)“前”的第三笔横较长,要托上盖下;
雁:里面是两个“人”,要左长右短;
弦:字音是“xian”而不是“xuan”;
惨:是平舌音,结构上左边先写两点后写一竖,“参”下面三撇宜长,最下撇最长;
愈:字音是“yu”而不是“yue”
痛:里面结构的左边一竖没有勾
4.教师指导范写:魏;射;箭;雁;痛
5.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走查看书写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二、学习课文
让学生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那课文讲了谁的故事?(生:更羸)
师指导学生:“更”是一个多音字。
同学们了解到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点名答:是一个能手;射箭能手......)很好,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PPT呈现第一自然段),那什么样的人能成为能手呢(PPT中能手变红)?
师:那我们试着理解能手是什么意思?(点名答:擅长某种能力的人)
师:文中说更羸是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PPT中射箭能手变红),射箭厉害的人。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到九自然段
过渡: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射箭技术到底有多好,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到八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
全班交流
从文中哪里看他的射箭技术好?
(PPT呈现第二段)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很自信、爱观察)
指导朗读:用肯定的语气,读出更羸的自信(点名读)师:读得很有自信
师:“更羸说他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你信吗?是啊,老师也不相信,那文中谁不相信更羸呢?(生齐答:魏王)那魏王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呢?
生答:“第3自然段”(PPT呈现第三段)
师:这段中哪些词最能表达魏王的态度?(生答:信不过、本事)变红
指导朗读:读出怀疑的语气(点名读)师:从你读的语气中我们看出魏王对他的不相信
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魏王态度的?
生答:“第6自然段”(PPT呈现第六段)
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生答:大吃一惊)变红
师:魏王从信不过,怀疑到大吃一惊,说明了什么?
生:更羸真有这样的本事。(点名答)
指导朗读:读出惊讶的语气(点名读)师:读得很棒,同学们向他学习,再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
那更羸是怎么做的,让魏王大吃一惊?(PPT呈现第5段)
带动作朗读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更羸真的有这样的本事;他是怎么做到的)对呀,这是什么原因?
PPT呈现第九自然段
师:这段话中哪些是他看到的.,哪些又是他听到的,用直线画出来。
生:第一、二句是看到的和听到的,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点名答)
板书:飞得慢 叫得惨
师:看到这些现象,更羸又是怎样分析的呢?(你来读一读他怎样分析的句子,“2句”)
师:答得很对,看得出来,这位同学也是一个很仔细的人。
板书:分析
师:更羸通过仔细观察,他分析出了大雁飞得慢是因为什么?(点名答: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大雁叫得惨又是因为什么?(点名答: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第二句话是采用了先说结果(飞得慢;叫得惨),才引出原因(受过伤......;离开同伴......)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呢,想一想。
师继续: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判断,同学们以后写作中也可以试着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进一步分析,更羸知道了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雁了?引导进入3、4句学习。
师:所以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害怕,就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啊,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齐读
全文分角色读,男生组合女生组,教师旁白(要求:有感情朗读,读出大王的信不过、大吃一惊等语气。)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总结:更羸通过观察、分析、进一步观察、判断出来大雁不用箭,只拉弓就会掉下来,可以看出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点名答: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同学都说得很好,更羸就是一个乐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生活中的小能手。
板书: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师引导: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来,拼命像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答)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点名答:被箭惊吓怕了的鸟)
师:答得非常好,“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弦的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鸟”是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PPT呈现成语解释)
四、作业
1、和爸爸妈妈分角色朗读课文。
2、写本课生字词。
3、做语文同步。
板书设计
飞得慢 善于观察
10 惊弓之鸟
分析
叫得惨
善于思考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成语意思,会在语言中运用,受到启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叹句。
4、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大胆推断。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能说说什么是射箭能手吗?各行各业都有能手,纺织纺得特别好的就是纺织能手,你还知道哪些能手?那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2——8自然段
(1)那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大家2—8自然段,体会魏王和更羸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尽量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2)生自由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说说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活动。
(4)师:这是刚才同学们读到的第5自然段,谁愿意在读读。出示这段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一是更羸的行动,一是大雁的行动。)
(5)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怎么样?(“那只大雁直往上飞,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6)这一句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各是什么意思?(课件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几种解释,谁愿意读读。(显示:“直”三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一个劲儿,拼命)
“直掉下来”呢?(笔直)
(7)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8)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是怎样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大家了?
2、学习第9自然段。
(1)指名读第9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读读,这句话写的是什么?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叫得悲惨是他听到的,这也就是更羸观察到的。
同时板书:慢 悲惨 观察
更羸是怎么观察这只大雁的?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的(更羸仔细看了看)?
师引读:更羸仔细观察,发现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3)出示第二句。师领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师读“果”,生读“因”。
师:飞得慢,因为……
师:叫得悲惨,因为……
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
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什么是孤单失群?
这两个分句哪说的是原因,哪说的是结果?
这两个分句都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这样的句式叫果因句式。平时我们都先说事情的原因,再说结果,这样的句式叫因果句式。那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
(4)齐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
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说说。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弦响,所以 …….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
因为它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
因为它伤口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所以更羸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板书:拉弓 掉下来)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证明了更羸的这一判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更羸的判断真准确!
3、教师。
通过学习,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更羸通过观察发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从而分析出这是一只箭伤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进而作出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看来更羸不光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下面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更羸的这个判断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揭示课题,拓展延伸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的成语故事是惊弓之鸟,那你知道什么是惊弓之鸟了吗?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后就害怕得不得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出示案例。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四、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 慢 悲惨
更羸 分析 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判断 拉弓 掉下来
【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12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方案07-01
三年级下册《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05
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5
三年级下册《荷花》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08-07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09
《惊弓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0-16
三年级下册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13
小学语文《惊弓之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