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16 09:46:41 诗琳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

  古诗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生翻看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生: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师:谁体会到了?

  (生1:吟是有感情。生2:声音大。生3: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诗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准确默写《望天门山》。

  借助注释、插图及多媒体辅助,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养成主动积累古诗词的习惯。

  通过小组合作、想象画面、角色扮演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三首古诗,掌握诗歌节奏与韵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理解诗句大意,明确每首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二)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体会三首诗在语言运用、意境营造及情感抒发上的独特之处,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次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思维能力。

  想象拓展法: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展现祖国壮丽山河的视频,视频中涵盖高山、江河、枫叶、夕阳等美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视频里的景色美不美?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着无数如诗如画的美景。从古至今,许多诗人用优美的诗句描绘过这些景色。今天,让我们跟随李白、杜牧、白居易三位诗人的脚步,一同去欣赏他们笔下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介绍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简要说明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的准确、诗句的停顿以及节奏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桌之间相互倾听、纠正读音。

  指名几位学生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价朗读的优点与不足,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全班齐读三首古诗,读得整齐、流利、有节奏。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尝试理解每首诗的大致意思,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诗句。

  (三)精读古诗,感悟意境与情感

  《望天门山》

  引导学生观看天门山的图片及长江流经天门山的视频,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险峻和长江水的汹涌澎湃。

  学习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提问学生:“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你们能想象出那是怎样壮观的场景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结合视频讲解 “中断”“开”“回” 等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体会长江水的磅礴力量,以及天门山的巍峨险峻。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读出江水的'汹涌、山势的险峻,可通过语气的轻重、节奏的快慢来体现。

  学习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青山扑面而来的画面。

  提问:“这里的‘出’字用得非常妙,换成‘立’字好不好?为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体会 “出” 字赋予青山的动态美。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是怎样的?从诗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豪迈之情,以及对天门山美景的赞美。

  再次播放视频,学生看着视频,跟着教师的节奏,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

  《山行》

  展示秋天山林的图片,图片中包含蜿蜒的山路、远处的人家、飘浮的白云、火红的枫叶等景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画面。

  学习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结合图片讲解 “远上”“寒山”“石径斜”“生” 等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深秋山林远景。

  提问:“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山路的崎岖和环境的幽静。

  指导朗读,读出山路的悠长和山林的宁静。

  学习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组织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停车?从 “坐爱” 一词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比霜叶和二月花,让学生说一说霜叶的特点,感受枫叶在深秋时节的独特魅力。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枫林,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气要热烈、真挚。

  请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述诗句描绘的画面,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话将画面描述出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最后背诵《山行》。

  《暮江吟》

  播放一段夕阳西下,江水波光粼粼的视频,营造氛围,导入对《暮江吟》的学习。

  学习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结合视频讲解 “残阳”“铺”“瑟瑟” 等字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傍晚时分江面的景色。

  提问:“诗人为什么用‘铺’而不用‘照’呢?” 引导学生体会 “铺” 字所表现出的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

  指导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这两句诗,展现出江面的宁静与美丽。

  学习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展示夜晚江边露珠晶莹、弯月如弓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夜景。

  讲解 “可怜”“真珠” 等字词的意思,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这美好夜景的怜爱之情。

  提问:“你们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 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指导朗读,读出夜晚的宁静、美好以及诗人的喜爱之情。

  组织学生对比诗中傍晚和夜晚的景色,体会诗人对不同时段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描绘,然后配乐背诵《暮江吟》。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根据诗句内容画一幅画,并在画旁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解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画作,并向全班同学介绍创作思路和对诗歌的感悟,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推荐学生课后阅读三位诗人的其他作品,或者与这三首诗相关的其他古诗,拓展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这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描绘的景色以及表达的情感,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通过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体会情感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更多的古诗词。

  强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希望学生能够热爱古诗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做到书写工整、规范。

  选择一首古诗,将其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要求融入自己的想象,不少于 200 字。

  收集整理其他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词,至少三首,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古诗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认读并书写三首古诗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准确掌握多音字 “抹”“磨” 在诗中的读音与用法。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精准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三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扎实掌握三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清晰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明确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诗歌营造的画面美。

  (二)教学难点

  深刻领悟诗人在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能够比较三首诗在语言风格、意境创设及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提升古诗词综合鉴赏水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相关的高清图片、精彩视频,播放优美的音乐,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与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诗人,模仿诗人的语气、神态,朗诵诗歌并讲述创作灵感,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播放一段充满古韵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身着古装闪亮登场,模仿古人的语气说道:“今日,吾将带诸位学童一同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笔下的绝美风光。” 接着展示一幅祖国山河的水墨画,提问学生:“尔等可知,有哪些诗人曾为这般美景留下千古名句?” 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介绍三位诗人的趣闻轶事,如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牧的风流才情、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为学习古诗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古诗,扫清障碍

  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三首古诗,同时做出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展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节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开展 “朗读小能手” 比赛,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其他学生当评委,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出表现最佳的学生,给予小奖品奖励。

  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诗句。

  教师集中讲解生字新词,通过字形分析、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生字,理解词义。对于多音字 “抹”“磨”,结合诗句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明确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和用法。

  (三)精读古诗,品味诗意与情感

  《望天门山》

  展示天门山的高清图片,图片中突出天门山的雄伟险峻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学习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教师提问:“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诸位学童,尔等能想象出江水是如何‘开’天门山的吗?”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结合图片,详细讲解 “中断”“开”“回” 等字词的含义,让学生感受长江水的磅礴气势和天门山的巍峨险峻。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能读出江水的汹涌和山势的险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习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播放一段小船顺流而下,两岸青山迎面而来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视角。

  提问:“此句中‘出’字用得极妙,若将其换作‘现’字,效果如何?”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体会 “出” 字赋予青山的动态美。

  让学生扮演诗人,站在船头,吟诵这两句诗,表达出诗人的豪迈之情和对美景的赞美。

  引导学生思考:从整首诗中,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全体学生配乐朗诵《望天门山》,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背诵全诗。

  《山行》

  展示一幅秋天山林的全景图,图中有蜿蜒的石径、远处的人家、飘浮的白云和火红的枫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学习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沿着这条蜿蜒的石径向上攀登的情景,提问:“此时,你心中有何感受?” 让学生体会山路的崎岖和环境的幽静。

  结合图片,解释 “远上”“寒山”“石径斜”“生” 等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深秋山林远景。

  指导学生用舒缓、悠扬的语气朗读这两句诗,展现出山林的宁静与悠远。

  学习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提问:“诗人为何停车?从‘坐爱’一词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体会诗人对枫林的喜爱之情。

  展示霜叶和二月花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霜叶的颜色、形状等特点,感受霜叶在深秋时节的独特魅力。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秋天看到枫叶时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枫林美景。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惊喜和对枫林的赞美,语气要热烈、真挚。

  开展 “诗意绘画” 活动,让学生根据对《山行》的'理解,在纸上画出诗中的画面,然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作,并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最后背诵《山行》。

  《暮江吟》

  播放一段夕阳西下,江水波光粼粼的视频,视频中融入轻柔的音乐,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导入对《暮江吟》的学习。

  学习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教师提问:“诗人为何用‘铺’字,而不用‘照’字?” 引导学生结合视频中夕阳的柔和光线和江面的平静状态,体会 “铺” 字的精妙之处。

  结合视频,解释 “残阳”“铺”“瑟瑟” 等字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傍晚江面的独特景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指导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这两句诗,读出江面的宁静与美丽。

  学习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展示夜晚江边露珠晶莹、弯月如弓的高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讲解 “可怜”“真珠” 等字词的意思,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这美好夜景的怜爱之情。

  教师提问:“在这样的夜晚,你若与诗人一同漫步江边,会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人的心境。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夜晚的宁静、美好以及诗人的喜爱之情。

【古诗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0-05

暮江吟教学设计08-26

《暮江吟》教学设计10-19

白居易暮江吟古诗07-12

暮江吟古诗赏析09-11

暮江吟古诗及翻译09-27

古诗白居易的暮江吟09-14

课文暮江吟教学设计06-17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10篇)03-07

古诗《望天门山》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