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教学计划

时间:2025-02-09 12:19:45 欧敏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范文(通用8篇)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教学计划了。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鉴赏教学计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范文(通用8篇)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高中新课程的不断深入,美术课堂已发生了综合性的变化。本学期我主要负责高中美术的课程教学,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本着以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情况分析:

  美术鉴赏(高一)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从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中学会感受艺术的语言美。

  2)、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和形式。

  3)、掌握外国绘画的各个时期和各时期一些著名的画家及其作品。

  2、理解目标:

  1)、学会分析一些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能够说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3)、理解和体会部分艺术作品的特征和艺术语言。

  三、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尝试

  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1、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

  2、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

  3、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4、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

  四、具体实施计划:

  1、课堂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高中美术欣赏课与网络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起来。使用电脑课件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接触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

  段和渠道去了解美术。也可以经常的改变一些形式,从而使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很好的整合,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欢迎。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为了发展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业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优秀美术作品、画家的生平趣事等各种关于美术的知识内容,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美术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特此,我校每年的艺术节推出很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并且,为了给爱好美术的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美术老师对美术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专业辅导。

  五、教学进度安排

  略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2

  一、本计划制订的依据

  1、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中实际感受和体会。

  2、学生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领悟能力有所提高,有必要接触和理解一些绘画乃至艺术领域的其它艺术门类的文化,以提高他们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3、高中美术鉴赏内容,内容很多,知识性强,理论性强。学生要提前收集资料进行较多的预习,才能初步理解课程内容。当然,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媒体信息,去搜集书上没有涉及到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或者是著名画家的一些趣事,然后回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本计划应达到目标

  1、认知①感受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的主题结构形式美等;②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种类和形式。③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种类和形式;④了解中国传统工艺设计艺术的种类和形式;

  2、理解①学会分析一些优秀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②能够说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及相关知识;③理解和体会部分艺术作品的特征和艺术语言。

  3考核:学校成立学科新课程考核组进行考核。

  三、具体实施计划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第四课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第十二课传神写照――人物画

  第十三课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第十四课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

  第十六课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第十七课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

  四、实施设想

  由于高中美术欣赏内容很多,知识性强而且繁杂,学生必须大力发辉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查阅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包括优秀美术作品及画家的生平趣事以及时代背景等等,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很容易找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美术知识。在课堂上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语言描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美术知识,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使他们开阔视野并提高表达与辩解能力,增加学习兴趣,体会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思考

  1、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创新思维,及时参与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学习等;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与同行保持联系以沟通了解信息。

  2、多听各科公开课,多跨学科学习,以提高教学能力。

  3、多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加强沟通和理解,了解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高中美术欣赏课与多媒体技术完美的结合。使用电脑课件进行授课,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感受美术及作品。

  5、通过各种媒体收集信息,选择性的用于美术教学活动中。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3

  新学期开始了,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有责任培养同学们去观察,认识和发掘我们生活中的美,并且把这种认识上升为一种自觉的美育过程和途径,让同学们在美术的学科中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知道学好美术不只是学习课本,图片中的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发掘平凡生活中的美,现实生活中的美,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为了贯彻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并结合我校的

  实际情况,结合美术学科特点,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美术修养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情况分析:

  1、高中年级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领悟能力有所提高,因此他们可以接触和吸收一些绘画乃至艺术领域的内在高品质的文化。这也是对他们个人艺术素养的一种熏陶和提高。

  2、由于课程的定位属于美术欣赏,所以扩展性很强,如果单纯的教学课本上的理论和资料图片往往不能够提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那可以把网络信息技术给合理的应用起来,让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网络这个强大信息平台,去搜集一些书本上所没有涉及到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或者是著名画家的一些轶事,然后回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这也是提高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

  二、教材分析: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后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学生能够:1、了解中外美术的风格、流派,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2、积极参与中外美术鉴赏活动,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恰当运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交流;3、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是中外传统的优秀美术作品,也有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实用美术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美术作品,能使学生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陶冶审美情操。难点是:对教材中现代主义系列作品的欣赏,尤其是抽象主义美术作品,它能激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方法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第四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六、具体实施计划:

  1、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高中美术欣赏课与网络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起来。使用电脑课件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接触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渠道去了解美术。也可以经常的改变一些形式,从而使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很好的整合,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欢迎。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课堂教学延伸

  为了发展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后的业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是优秀美术作品,优秀的画家或者是画家的生平趣事等等,各种关于美术的知识内容。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很容易找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美术知识。在课堂上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语言描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有趣的有特点的美术知识。使他们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上一些内容单一、枯燥的东西,让学生自我选择想了解的有趣的,丰富的艺术世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4

  指导思想: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艺术的魅力与内涵。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民间工艺等艺术形式的鉴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识别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如写意画、工笔画等;了解书法的基本字体和书写规范,掌握书法鉴赏的基本要素;认识常见的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陶瓷等,并能分析其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

  一学期,每周x节课,共x节课。

  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阶段(第1-4周):中国传统绘画鉴赏。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从远古岩画到现代国画;赏析不同朝代的代表画作,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分析画作的`构图、色彩、线条运用以及所表达的意境。

  第二阶段(第5-8周):书法艺术鉴赏。讲解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介绍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字体的特点;赏析经典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等,引导学生从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第三阶段(第9-12周):民间工艺鉴赏。展示剪纸、刺绣、陶瓷等民间工艺作品,介绍其制作工艺和地域特色;组织学生参观民间工艺展览或邀请民间艺人到校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工艺的魅力。

  第四阶段(第13-16周):总结与创作。引导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传统艺术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鼓励学生以传统艺术为灵感,进行创意绘画或手工制作,如创作一幅具有传统元素的绘画作品或制作一件剪纸作品。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传统艺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鉴赏作业,要求学生撰写鉴赏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观察学生在创作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创新应用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5

  指导思想:

  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为目标,带领学生探索西方艺术的多元流派。通过对西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流派的介绍和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判断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区分西方主要艺术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等;理解各艺术流派的产生背景、艺术特点和代表画家;能够分析西方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艺术价值。

  教学时间:

  一学期,每周x节课,共x节课。

  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阶段(第1-4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介绍古典主义艺术的特点,如追求和谐、对称、秩序,赏析安格尔的《泉》等作品;讲解浪漫主义艺术对情感和个性的表达,赏析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作品,对比两者的差异。

  第二阶段(第5-8周):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展示印象派注重光影和色彩瞬间变化的作品,如莫奈的《日出印象》;介绍后印象派对主观感受的强调,赏析梵高的《星月夜》、塞尚的《一篮苹果》等作品,分析后印象派与印象派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阶段(第9-12周):现代艺术流派。讲解立体派打破传统视角、追求形式创新的特点,赏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介绍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和梦境的探索,赏析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等作品,引导学生理解现代艺术流派的创新精神。

  第四阶段(第13-16周):综合鉴赏与讨论。选取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综合鉴赏,组织学生讨论艺术流派的演变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西方艺术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评估:

  开展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观点表达,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布置艺术流派分析作业,要求学生对比不同流派的特点,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展示对某一艺术流派的深入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6

  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创新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与艺术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当代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的鉴赏,让学生了解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表达欲望。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当代艺术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形式,如观念性、实验性、互动性等;能够分析当代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尝试运用当代艺术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

  教学时间:

  一学期,每周x节课,共x节课。

  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阶段(第1-4周):当代艺术概述。介绍当代艺术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如全球化、多元化、科技融合等;展示不同类型的`当代艺术作品,如当代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让学生对当代艺术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阶段(第5-8周):当代艺术形式赏析。深入赏析装置艺术,分析其空间运用、材料选择和观念表达,如蔡国强的《天梯》;介绍新媒体艺术,包括影像艺术、数字艺术等,赏析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作品,探讨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第三阶段(第9-12周):当代艺术与社会文化。选取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当代艺术作品,如环保主题、社会公平主题等,组织学生讨论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当代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四阶段(第13-16周):创作实践与展示。鼓励学生以当代艺术为灵感,结合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是装置作品、影像作品或数字艺术作品等;举办学生作品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分享创作思路。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当代艺术特点和观念的理解;查看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学生对当代艺术理念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收集学生对当代艺术鉴赏课程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建议。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7

  指导思想:

  以挖掘地域文化艺术特色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本土及不同地域的艺术文化。通过对本地民间艺术、建筑艺术以及不同地域特色艺术的鉴赏,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本地民间艺术的种类和特点,如地方戏曲脸谱、民间木雕等;认识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建筑艺术,如徽派建筑、福建土楼等,并分析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能够对比不同地域艺术的.差异,理解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教学时间:

  一学期,每周x节课,共x节课。

  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阶段(第1-4周):本地民间艺术鉴赏。邀请本地民间艺人介绍本地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戏等;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或工作室,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赏析本地民间艺术作品,分析其造型、色彩和寓意。

  第二阶段(第5-8周):地域建筑艺术鉴赏。介绍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如江南水乡建筑的婉约、西北窑洞建筑的质朴等;展示各地代表性建筑的图片和视频,如故宫、布达拉宫等,分析其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文化背景。

  第三阶段(第9-12周):地域艺术对比与交流。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地域的艺术,如少数民族艺术、国外地域艺术等;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对比不同地域艺术的特点和差异,探讨地域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第四阶段(第13-16周):创意表达与总结。鼓励学生以地域文化艺术为灵感,进行创意绘画或手工制作,如创作一幅融合本地民间艺术元素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对本学期的地域文化艺术鉴赏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参观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地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参与度;查看学生的创意作品,评估学生对地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创新应用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对地域文化艺术的认知提升情况。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8

  指导思想:

  以促进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将美术鉴赏与历史、文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理解艺术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从历史、文学、科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理解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和作品解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

  一学期,每周x节课,共x节课。

  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阶段(第1-4周):美术与历史融合。选取具有历史背景的'美术作品,如《开国大典》,结合历史事件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反映历史变迁。

  第二阶段(第5-8周):美术与文学融合。选择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美术作品,如根据《红楼梦》创作的绘画作品,对比文学描写与美术表现的异同;鼓励学生为文学作品创作插画,将文学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第三阶段(第9-12周):美术与科学融合。介绍科学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如摄影技术对绘画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等;展示运用科学原理创作的艺术作品,如动力装置艺术,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分析作品的创作原理。

  第四阶段(第13-16周):跨学科创作与展示。组织学生以跨学科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是结合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和科学原理的综合艺术作品;举办跨学科艺术作品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讲解作品中融合的多学科知识。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查看学生的跨学科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收集学生对跨学科美术鉴赏课程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高一美术鉴赏教学计划08-23

高一美术鉴赏的教学计划07-10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计划10-23

美术鉴赏说课稿范文09-13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09-26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04-15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08-13

高中美术鉴赏的说课稿(精选10篇)07-18

美术鉴赏心得体会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