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

时间:2025-04-29 17:45:54 欧敏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范文(精选6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相信写教学计划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事情,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范文(精选6篇)

  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 1

  一、指导思想

  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体质训练与体态训练,同时在美学角度推化学生的素质成长与德育思想的渗透。转变教学方式,用更直白,清楚的语言,形象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教学内容,易于较小年龄学生明白与接受,使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要求用更细心、耐心的心态,手把手带学生去练习,去进步,不断的给于鼓励,有信心的熟练动作的节奏和,展现自我,达到训练体态的目的。利用好培养一些对音乐和舞蹈有兴趣的学生,重视他们对音乐和舞蹈活动中主动参与,让学生在音乐和舞蹈中启发自己想象力创造出民族自身的舞蹈。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提高学生艺术的表现能力和艺术的创造能力,并且我们重点培养一些对艺术有天份的学生。使促进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

  二、重视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对形体训练的爱好,形成持久的训练习惯。形体训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而兴趣与习惯的养成又是在形体训练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通过吩咐多彩的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饿运动习惯。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该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从形体训练中受益。为形成良好的体形、体态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有饱满的教学激情和教学智慧,而教学的智慧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积累起来的;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坚持不懈地苦练段。而音乐舞蹈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舞蹈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舞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搞好舞蹈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抓课外活动

  学校舞蹈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共性与个性、课堂与课外、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建立音乐(舞蹈、)特色项目,打造艺术优质品牌。

  四、舞蹈特长班计划

  首先是舞蹈基本的训练。少儿舞蹈基本训练一般分为地面训练、把杆训练、中间位置训练。地面训练的内容包括头、颈、肩、肘活动,勾绷脚、卧姿踢腿、跪下腰练习,通过这些训练,能使学生身体得到较自然、全面的活动,增强动作关节的灵活性。把杆训练的内容包括绷脚擦地、蹲、小踢腿、腰、大踢腿,这部分活动量大,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训练效率。例如,在进行踢腿训练时,有的学生怕踢腿疼,不舍得用劲,我就给学生讲清楚踢腿练习的目的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只有腿的软开度增强了,胯、膝、踝三部位的软开度也随之提高了。通过把杆上的训练,能规范学生动作,提高动作的软开度。中间地面训练,主要是练习手位、脚位、手臂姿态、基本舞步等,通过学习能使学生了解身体各部位舞蹈动作的要点,使动作轻巧、敏捷、稳重、有持久力。例如我在教学生走步时,首先让学生听音乐走步,要合拍,能行进或原地走,然后随着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动作水平的提高和方位知觉的发展,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人物、不同情绪、不同节奏、不同特点等。为提高学生动作训练的兴趣,还可加入学生喜欢舞蹈小组合及游戏。使学生在愉快的模仿动作过程中,达到走步训练的目的。

  总之,基本训练教学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句话,即:动作要领先讲清,精讲多练不放松,勉励学生勤练功,循序渐进量力行。

  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 2

  一、教学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身体柔韧性、力量、协调性和控制力,夯实舞蹈基础。

  熟练掌握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多种舞蹈风格的基础技巧和动作组合,实现技巧突破。

  培养学生规范的舞蹈训练习惯和自我纠错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柔韧性训练(第 1 - 4 周)

  每周 2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内容包括地面压腿(前、旁、后)、踢腿、下腰、耗腰、开肩等基础柔韧性练习,通过循序渐进的拉伸训练,逐步增加身体的柔韧度。

  力量与控制训练(第 5 - 8 周)

  每周 2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力量训练涵盖核心力量练习(如平板支撑、仰卧起坐、背肌训练)、腿部力量练习(如深蹲、蛙跳、小跳组合);控制训练包括舞姿控制(如阿拉贝斯、探海控制)、动作延伸控制等,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身体控制能力。

  技巧组合训练(第 9 - 16 周)

  每周 3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古典舞技巧组合:云手、圆场步、平转、四位转、大跳等;民族民间舞技巧组合(以傣族、蒙古族为例):傣族的三道弯组合、蒙古族的硬腕、马步组合等,通过多样化的技巧组合训练,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技巧水平。

  三、教学方法

  示范教学法:教师进行标准动作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要领和舞蹈风格特点。

  分解教学法:将复杂的技巧动作分解为多个步骤,逐步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掌握每个环节。

  纠错教学法: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动作,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四、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出勤率、训练态度、动作完成质量等。

  期末考核:学生完整展示所学的柔韧性组合、力量控制组合和技巧组合,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 3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舞蹈编创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的编舞技法。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舞蹈作品传达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艺术个性。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舞蹈编创基础理论(第 1 - 2 周)

  每周 2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讲解舞蹈编创的'基本概念、要素(动作、节奏、空间、表情等)、结构形式(如二段式、三段式)等理论知识,通过优秀舞蹈作品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编创理论的理解。

  编舞技法训练(第 3 - 8 周)

  每周 3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学习重复、对比、变化、递进等编舞技法,进行动作元素的提取与发展练习、短句编创练习、舞段编创练习等,逐步提升学生的编舞技能。

  主题编创与艺术表达(第 9 - 16 周)

  每周 3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设定不同的主题(如亲情、梦想、自然等),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舞蹈作品的编创,并注重在作品中融入情感表达和艺术创意,通过排练和修改完善作品。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的编创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舞蹈编创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反馈教学法:对学生的编创作品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

  四、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评估学生在编创训练过程中的参与度、创意表现和团队协作能力。

  期末考核:学生展示自己编创的完整舞蹈作品,从编创创意、舞蹈技巧、艺术表达、完成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 4

  一、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提高舞台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自信心,能够出色完成舞蹈表演任务。

  让学生了解舞台表演的流程和要求,掌握舞台表演的技巧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舞台表演基础训练(第 1 - 4 周)

  每周 2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包括舞台礼仪、表情管理、眼神运用、舞台方位认知等基础内容的学习和训练,通过模拟舞台场景进行练习,让学生熟悉舞台表演的基本规范。

  舞蹈剧目排练(第 5 - 12 周)

  每周 3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选择适合学生水平和风格的舞蹈剧目进行排练,如古典舞剧目《扇舞丹青》、民族民间舞剧目《奔腾》等,在排练过程中注重舞蹈动作的准确性、表现力和团队协作。

  舞台实践与演出(第 13 - 16 周)

  安排至少 2 次校内舞台实践演出机会和 1 次校外交流演出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舞台环境中锻炼表演能力,积累舞台经验。演出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表演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方法

  模拟教学法:通过搭建模拟舞台,设置不同的表演场景和突发情况,训练学生的舞台应对能力。

  观摩教学法:组织学生观看优秀舞蹈演出视频,学习他人的表演技巧和舞台经验。

  个别指导法:针对每个学生在表演中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训练。

  四、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观察学生在剧目排练中的表现,包括动作掌握程度、团队协作、舞台表现等。

  期末考核:根据学生在舞台实践演出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分,评分标准涵盖舞蹈技巧、舞台表现力、舞台形象、临场应变等方面。

  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 5

  一、教学目标

  系统学习多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风格、文化内涵和舞蹈特色,拓宽学生的舞蹈视野。

  熟练掌握至少 3 - 4 个民族民间舞的基础动作、组合和剧目,提高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表演水平。

  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民族民间舞文化理论学习(第 1 - 2 周)

  每周 2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介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舞蹈起源和发展,以及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

  单一民族民间舞训练(第 3 - 8 周)

  每周 3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分别学习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汉族秧歌等民族民间舞。每个民族舞蹈安排 2 周时间,第 1 周学习基础动作(如藏族的屈伸、踢踏;维吾尔族的`移颈、翻腕;朝鲜族的鹤步、扛手;汉族秧歌的十字步、扭腰等)和短句组合,第 2 周学习完整的舞蹈组合或小型剧目。

  多民族民间舞综合训练与展示(第 9 - 16 周)

  每周 3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将所学的不同民族民间舞进行综合编排,形成一个多民族舞蹈串烧或主题晚会形式的节目,进行排练和展示,强化学生对不同民族舞蹈风格的转换和融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

  文化导入教学法:在学习每个民族民间舞之前,先介绍其文化背景,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舞蹈,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比教学法:对比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动作特点、节奏韵律、风格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民族舞蹈的独特之处。

  实践教学法: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和组合,提高舞蹈技能。

  四、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记录学生在民族民间舞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动作学习进度和质量等。

  期末考核:学生完整表演所学的至少 3 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组合或剧目,从舞蹈风格把握、动作规范度、表现力、节奏感等方面进行评分。

  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 6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突破传统舞蹈思维,探索现代舞独特的身体运动方式和表现形式。

  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即兴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培养学生对现代舞艺术的审美和创新意识,形成个性化的舞蹈风格。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现代舞基础理论与身体认知(第 1 - 2 周)

  每周 2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讲解现代舞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创作理念等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身体感知练习(如放松练习、身体重心转移练习、身体各部位的独立运动练习),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现代舞的身体运动规律。

  现代舞技术训练(第 3 - 8 周)

  每周 3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学习现代舞的基本技术,如收缩 - 放松、倒地 - 爬起、螺旋运动、即兴流动等,通过地面练习、站立练习和空间移动练习,逐步掌握现代舞的动作技巧和运动方式。

  即兴创作与现代舞剧目排练(第 9 - 16 周)

  每周 3 课时,每课时 90 分钟。

  进行即兴创作训练,通过设定不同的主题、音乐、道具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即兴表演能力。同时,选择或创编现代舞剧目进行排练,将所学的技术和即兴创作理念融入到作品中,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水平。

  三、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感受现代舞的独特魅力和身体运动方式。

  即兴教学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合作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和表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现代舞的艺术表达。

  四、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即兴创作表现和对现代舞技术的掌握情况。

  期末考核: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和现代舞剧目展示,从即兴创意、舞蹈技术、艺术表现力、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舞蹈特长生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舞蹈教学计划06-30

舞蹈教学计划10-03

舞蹈教学计划05-24

舞蹈教学计划09-12

舞蹈教学计划05-24

高三音乐特长生的教学计划09-24

中班舞蹈教学计划11-07

小班舞蹈的教学计划06-25

小学舞蹈教学计划09-28

舞蹈课程教学计划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