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30 08:55:59 蔼媚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声律启蒙教学反思(通用7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律启蒙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声律启蒙教学反思(通用7篇)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1

  众所周知,声律是我国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对联是诗词歌赋上的明珠,《声律启蒙》的对词与对句节奏明快,整齐规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

  一、提倡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在本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这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二、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会附上一个成语故事,在文中也会出现这个成语故事。我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每次都是从故事入手,激趣导入。这样很快就把他们的吸引力抓过来,并且也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课文。

  三、《声律启蒙》中的节奏感很强,读起来具有韵律美,在教学时我会让学生根据意境采用各种手势,动作在表演中诵读,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节拍。让学生根据韵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联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声律启蒙》这门功课。

  四、由于《声律启蒙》文字的特点,都是什么对什么,如“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我抓住这个文字特点,让教学生进行背诵。可以在课堂上有多种方式来进行记忆。如我说上半句,学生对出下半句;或者开展竞赛的方式,男生说上半句,女生对下半句;一组说上半句,另一组说下半句等。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能很快熟读成诵。

  五、根据《声律启蒙》的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在教学《声律启蒙》时,我尽量以学生读为主线,以识韵、会意、品境、习法为课堂教学板块,尽量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学策略。尽量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国学课堂教学是中华文化经典再现的基础,学生通过对经典国学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千古不变的真理及智慧,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养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如何对待父母、如何为人处事,逐步树立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不足之处:

  一、国学教学不仅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自身也是有很大的提升。教学之后,反思自己,自身看书学习的时间少了,尤其对祖国传统的文化的营养汲取太贫乏了。当想学习时,总是以各种借口来麻痹自己、为自己开脱。课前有时对教材的钻研不充分,自身对教材吃得不透,就伧足上阵。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妥的,要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有效的课堂,就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尽量利用“四化”的教学策略,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但平心而论略,不是每节课都这样去设计教学流程的。即使是这样,也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的。在教学中在贯穿以读为主线时,由于客观因素,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诵读。在激发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的兴趣,我做得不是很好,在性急时,往往会带些强制性的。没有很好的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答疑。

  三、在会意,品境的这两个教学板块的教学中,我做的不好,显得粗超,不够细腻。没有很好的让学生诵联会意,品联悟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以致各教学环节不相扣,支离破碎没有层层推进,没有形成有体系的课堂教学。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不精彩,学生久而久之会厌烦。

  四、整个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都在赶时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材的准备上不够充分,钻研的程度上不深。对学生在课中或课后,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及时答复。更没有探求学生们在他们心中对声律启蒙这门课有什么看法,想法,师生之间沟通很少。

  五、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答疑,我没有引导好。

  对学生学习《声律启蒙》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上有很大缺陷。对课堂的应变能力还不是很强。

  总之,在进行《声律启蒙》教学之后,我们要有所反思,在耕耘中收获,在反思中进步。本学期虽然快结束了,但我已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值得庆幸,我相信,反思就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让我们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在国学教学的这条康庄大道上快马加鞭,奋勇前进!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2

  《对韵歌》取材于少儿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形式对称,读上去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在一年级新入学不久进行教学。《对韵歌》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所以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对韵歌的声韵格律,培养语感,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我对《对韵歌》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巩固象形字,生字巧记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图文、联系生活识字,更要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识字。经过上节课识字4《日月水火》的学习,学生对象形字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由上节课的师讲为主转变为本节课的的生交流为主。首先,我先让小朋友们圈画出不认识的字,每个人圈画出的不太一样,有的学生多有的学生少。对于学生们不认识的字我采用交流的方式,请认识的`小朋友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大人们的想法不一定就符合孩子的认知。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些孩子的方法是及其好的。比如说到“雨”字,翁雨萱小朋友就高举小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她说“雨”字下面像两扇窗户,四点就像是小雨点。经过翁雨萱小朋友的生动解释,一副“赏雨图”已出现在我眼前,我想孩子们一定是,这个字小朋友们一定会牢牢记在记住的。让学生自主识字,不仅能避免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举多得。

  二、诵读多形式,熟练巧背诵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拍手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朗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最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趣味性,游戏巧安排

  一节课交流热烈、形式多样,学生个个学得开开心心,效果究竟如何,要待检验方知。首先,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师说“云对——”,生接“雨”接着大家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然且也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观念很好的落实到游戏中。此外“摘南瓜”也是孩子爱玩的游戏,只有将南瓜上的字读准确才能将南瓜摘下,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跃跃欲试,学生既巩固了生字,又调整了学习状态。在巩固检验环节,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已达到极限,通过这样有趣的师生互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韵文背诵,而且也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我仍有一点遗憾。在识字教学环节我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虫字的结构的时候让孩子们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孩子们说完以后我没有再次强调,导致书写的时候有些同学记住这一点忘了另外一点。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虫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时常的反思也能带来进步。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3

  《声律启蒙》我授课的对象是太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人认知水平,在国学与音乐这两部分我采用的都是由浅入深。

  国学部分的内容我通过五种读,看图片,看注释,了解其中的意思并联想感受意境美。

  音乐部分的内容共有四个阶段:一是有节奏的朗读,二是有节奏的拍手,三是旋律伴奏,四是乐器演奏有感情的歌唱。

  通过这两部分的教授学生能够快速记忆,学生感兴趣,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但是,在教授的'内容上,我发现国学部分涉及的环节过多,内容量较大,因此,在二次备课中,在了解大意,感受意境美得关节,可以用直观的看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感受。

  在音乐部分,我应该给他大家《声律启蒙》的歌曲旋律打出来,又便于学生直观的学唱。

  课后思考,国学教学不仅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白身也是有很大的提升。教学之后,反思白己,自身看书学习的时间少了,尤其对祖国传统的文化的营养汲取太贫乏了。当想学习时,总是以各种借口来麻痹自己、为白己开脱。课前有时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充分,自身对教材吃得不透,就伧足上阵。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妥的,要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有效的课堂,就必须先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4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在一个多月的《声律启蒙》教学中,使我更加意识到,应该倡导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此外,在学习中,更应该注意的是:要剔除糟粕,留其精华、古为今用。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5

  《声律启蒙》教学中,我曾陷入 “重背诵、轻理解” 的误区。初期要求学生逐篇背诵,虽能快速积累素材,却发现多数孩子仅停留在机械记忆,对 “云对雨,雪对风” 的自然关联、“三尺剑,六钧弓” 的`文化典故毫无感知。

  一次抽查中,学生能流利背出 “沿对革,异对同”,却不知 “沿” 指沿袭、“革” 指变革,这让我意识到教学需重构逻辑。调整方案后,每课从 “意象联想” 切入:讲 “花对树,鸟对虫” 时,带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用绘画呈现对仗关系;解析 “谢蝴蝶,郑鹧鸪” 时,引入谢逸、郑谷的诗词典故。同时,将平仄知识转化为拍手游戏,用 “强拍对弱拍” 的节奏体验替代抽象术语,学生对 “平平仄仄” 的敏感度显著提升。

  但新问题随之而来:文化拓展常超时,导致韵律训练仓促。后续需优化时间分配,让韵律感知与文化浸润形成互补。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6

  传统《声律启蒙》教学多是 “教师范读 — 学生跟读 — 分组背诵” 的线性流程,课堂氛围沉闷。一次尝试让学生自编对句,竟收获意外惊喜:当讲到 “春对夏,秋对冬” 时,有学生对出 “蝉对雪,荷对松”,虽不严谨,却充满童真与观察力。

  这启发我设计 “对句创作工坊”:先给出 “山对__”“红对__” 等基础题型,再升级为 “明月对__”“书声对__” 的情境对句。学生为 “炊烟对暮鼓” 争论时,自然理解了 “时空对应” 的对仗原则;用 “篮球对画笔”“操场对课堂” 等现代意象创作时,更体会到传统韵律的'当代生命力。

  但部分学生因词汇量不足产生挫败感。后续计划建立 “意象积累本”,分类收录自然、器物、人文类词汇,同时增设 “对句接龙” 小组竞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 7

  教学《声律启蒙》时,我常困惑于如何打破 “课堂与生活脱节” 的困境。学生能背 “仁对义,让对恭”,却在课间争执中寸步不让;熟知 “勤对俭,巧对乖”,却对家庭劳动毫无概念。

  为此,我设计 “韵律生活实践” 活动:布置 “寻找家中的'对仗” 任务,学生发现 “筷子对勺子”“窗帘对门帘” 的日常关联;结合传统节日,让 “元宵对端午”“春联对年画” 的对句有了生活依托。在 “孝对忠” 单元,引入 “给父母捶背”“向国旗敬礼” 的实践作业,使抽象伦理具象化。

  然而,文化差异带来新挑战:部分学生对 “君臣对父子” 等传统伦理难以理解。这提示我需用历史语境解读,强调 “取其精华”,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让经典在当代生活中焕发合理的生命力。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声律启蒙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07-28

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的区别08-09

《月光启蒙》的教学反思09-14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08-18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10-01

《难忘的启蒙》教学反思8篇08-03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08-25

启蒙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反思09-22

《启蒙运动的兴起》教学反思范文09-20

声律之美小学作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