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5-07-10 14:56:38 晶敏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反思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反思 1

  一、教材分析:

  1.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典范。

  3.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教学设计:

  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

  3.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材料安排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质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思维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及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研读第二部分,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题,品味本文语言。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关于鲁迅这一大师你了解多少?(学生说一说)

  2.教师小结: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无味的冬日里难得的情趣;严肃勤奋的学习生活,偶尔淘气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这位大家的童年,体味其丰富的情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引导学生约度注释并记忆,教师适当讲授。(课件)

  2.写作背景:

  教师下发相关材料:《朝花夕拾》介绍及作者小引。学生阅读增强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老师播放课件学生听读,了解文意并画出自己的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处理字词。教师明确(课件)。

  3.学生竞读,师生点评。

  4.引导学生谈谈读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师抓住题目提示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明确空间变化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据此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大意。(课件)

  5.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过渡段,初步谈谈此段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的结构(课件)

  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课件)

  4.进一步研读:

  听读第二段作者是怎样写百草园景物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听读)?小组探究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描写的角度、情感等。(课件)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课件)

  访写句子: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课件)

  5.作者写景中,为什么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吗?学生结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明确插叙及作用。(课件)

  五、应用:说一说你儿时的乐园,注意要做到层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读第一部分,体会鲁迅在百草园中的乐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师总结:百草园是荒园但在我却儿时乐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爱眷恋怀念之情。

  八、听读第一部分,结束本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百草园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百草园,我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把我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研读过渡段

  1.学生听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蕴含的眷恋、惆怅、无奈、担忧、猜测之情。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3.学生自荐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三、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代表发言

  3.师生求同存异,教师明确,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相比很单调、严肃、受约束但是不乏乐趣,仍然充满了欢乐与天真,体现了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生活仍让作者留恋,难以忘怀。

  四、理解本文主题

  1.教师出示几种观点,让学生探讨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教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课件)

  五、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传神,除描写景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外,再写儿时游戏时更是用词准确

  1.课件:学生填入适当动词

  2.对照课文品味用词的准确性

  3.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儿时做过的一种游戏

  4.除此外,你还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说一说理由。

  六、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童年的鲁迅离我们遥远吗?(课件)

  七、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八、听读,结束 (课件)

  教学反思

  一、语文作为社会学科其人文性无与伦比,因此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取听读,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争取引起学生共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其基础性更不容忽视,本课设计重基础,注意培养学生读、听、写、说的基本能力比较成功。

  1)令作课人困惑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的分配与操作问题,怎样做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难以收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学习。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反思 2

  一、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写。

  感悟真情实感,体会童年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感受,理解文章主题。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对三味书屋生活描写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两种生活的对比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童年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经历。大家能分享一下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吗?(请几位同学发言)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跟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童年,看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介绍写作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写了哪两个地方的生活?作者对这两个地方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感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文章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的生活。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喜爱,觉得那里是自己的乐园;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既有怀念,也有读书之余的乐趣。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研读百草园部分

  请学生找出描写百草园景色的段落(第二段),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总结: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准确生动的词语,如 “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等,描绘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充满了童趣。

  让学生模仿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就有……” 的句式进行仿写,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研读捕鸟段落(第七段)

  请学生朗读第七段,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语。

  让学生上台演示捕鸟的过程,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总结:作者通过 “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上”“牵”“看”“拉”“罩住” 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之情。

  (五)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生活的描写,想表现什么主题?

  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观点,教师引导和总结:文章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如通过对比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和三味书屋的单调枯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批判;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回忆中展现了成长的历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提问:百草园使鲁迅的童年生活多彩多姿、回味无穷,你有自己的 “百草园” 吗?讲给大家听。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童年中类似百草园的有趣经历。

  (七)课堂小结

  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强调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以及在写作中要融入真情实感。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段。

  以 “我的乐园”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朗读感悟、合作探究、情境教学等,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通过对百草园景色描写段落和捕鸟段落的研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 “百草园” 经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童年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在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是小组讨论时间不够充裕,或者小组分工不够明确。

  在讲解文章主题时,虽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角度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讲解不够深入浅出。

  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有待提高。布置作业环节略显仓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理解作业要求。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引导,合理安排讨论时间,明确小组分工,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讲解文章主题等较难理解的内容时,要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加强对教学时间的把控,在备课过程中更加精细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过程紧凑有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理解作业要求。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09-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0-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08-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范文08-0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思06-0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5篇10-0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精选10篇)10-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2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15篇12-0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15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