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 1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最后,让他们面对残垣断壁说一段话,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倾吐,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课件的形式,以老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另外,如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给他们心灵的震撼。
这节课中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刻骨铭心的国耻。做句式练习“大火将化
为灰烬,大火将为灰烬”,在学生说出大火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大火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时,学生看到的仅仅是表面层次上的毁灭,我应该还要再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所饱含的深意:大火还将中华民族的尊严化为了灰烬。
这节课中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 2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经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并且能背诵课文。而经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职责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异常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我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所以都有话可说。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经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经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之后,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此刻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
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职责感。最终,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比较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 3
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将 “情感共鸣” 作为核心目标,通过播放圆明园复原图与遗址图的对比视频,引导学生感受 “辉煌与毁灭” 的强烈反差。课堂上,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怒情绪被有效调动,但课后发现,部分学生仅停留在表面情绪,对 “文化瑰宝” 的`理解不够深入。
反思教学环节,虽然用了大量图片展示圆明园的建筑特色,但缺乏对 “西洋楼”“十二生肖兽首” 等具体文物的细节解读。若能引入《圆明园四十景图》的局部放大赏析,结合文字描述让学生想象其工艺之精,再对比现存文物的流失现状,或许能让 “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一概念更具象。此外,课堂讨论时间分配不均,导致后半段 “如何铭记历史” 的思辨环节略显仓促,后续需调整时间规划,让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形成闭环。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 4
本课尝试通过多维度史料拓展学生视野,课前布置搜集圆明园相关史料的任务,课堂上展示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片段。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侵略者的'虚伪,但史料呈现方式过于密集,部分学生出现信息接收疲劳。
成功之处在于用 “圆明园流失文物回归时间表”(如牛首 2000 年回归、马首 2019 年回归)串联历史与现实,让学生体会民族复兴与文物追索的关联。
但史料与文本的结合不够紧密,比如雨果信件中 “两个强盗” 的表述,未能与课文中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形成互文解读。改进方向应是精选 3-4 则核心史料,每则搭配 1-2 个聚焦文本的问题,避免史料成为课堂的 “附加品”。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 5
为落实 “以读促写”,设计了 “给流失文物写一段话” 的练笔环节,要求结合课文中 “瑰宝”“精华” 等关键词。从成果看,多数学生能表达对文物的`惋惜,但语言缺乏个性,多为 “真可惜”“太愤怒” 等直白表述。
问题根源在于朗读指导不够精准。课文中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句话,本应通过重音、语速变化体现递进关系,但课堂上仅强调了齐读次数,未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自豪与痛惜。若能先让学生给这句话标注停顿和重音符号,再结合个人理解朗读,写出来的文字或许会更有感染力。此外,练笔后缺乏同伴互评环节,未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表达。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 6
本课尝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让学生围绕 “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有多大” 展开讨论。部分小组能结合课前查的资料,从文化、历史、艺术等角度分析,但也有小组陷入 “侵略者罪行” 的重复表述,偏离讨论主题。
反思分组方式,按座位就近分组导致能力差异过大,优生主导发言,学困生参与度低。下次可采用 “异质分组”,每组搭配资料搜集员、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明确分工。同时,应提前提供 “损失分析维度表”(如建筑价值、文物价值、历史研究价值),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语也需更具体,避免用 “还有补充吗” 这类泛化提问,可改为 “从文物种类来看,损失体现在哪些方面?”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 7
为增强直观性,课堂使用了大量多媒体资源:3D 复原动画展示圆明园布局,纪录片片段呈现毁灭过程,甚至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战争场面。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对战争场面印象最深,但对课文中 “众星拱月般的布局” 的`理解仍模糊。
多媒体使用存在 “喧宾夺主” 的问题。动画播放时未暂停讲解,学生只顾观看画面,忽略了与文本 “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的对应。改进措施:播放视频前明确观看任务,如 “注意看西洋楼在圆明园的哪个方向”;将 3D 动画截图打印成学习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标注建筑位置,实现视听与文本的深度融合。此外,战争场面的血腥镜头应适当删减,避免分散学生对 “文化损失” 的聚焦。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 8
本课的德育目标是 “激发爱国情怀,树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课堂最后设计了 “我们能为文化遗产做些什么” 的讨论,学生提出 “好好学习”“保护文物” 等答案,但多停留在口号层面。
德育渗透过于生硬,缺乏与学生生活的连接。若能结合本地文化遗产(如本地古建筑保护现状)展开讨论,或展示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讲解的案例,会让 “保护” 变得可感可知。课文中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这句话,本是德育的关键节点,却因急于推进教学而一带而过。下次可在此处设计 “静默一分钟” 活动,让学生在沉默中感受文字的重量,再引导联系现实。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 9
对比去年教五年级和今年教六年级的同一课时,发现学段差异对教学效果影响显著。五年级学生更关注 “谁毁灭了圆明园”“怎么毁灭的” 等事实性问题,而六年级学生能思考 “为什么会被毁灭”“现在该怎么做” 等深层问题。
之前未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教学方案大同小异。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应减少对 “历史事件” 的重复讲解,增加 “历史背景分析” 环节,如补充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力衰退的`资料,让学生理解 “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同时,高年级可引入更具思辨性的话题,如 “重建圆明园是否有必要”,结合课文中 “化为灰烬” 的不可逆性,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记忆与现实发展的关系。教学衔接的关键,在于把握 “事实性学习” 向 “思辨性学习” 的梯度。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4-3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9-2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的反思10-0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11
[精选]《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3-09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2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9-26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0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8-19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