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

时间:2025-02-27 18:00:5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

  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分析:

  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分析:

  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

  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②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担忧。如果相爱而不能相守,只能忧伤终老。

  ③思想情感: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

  教师总结:情感至此发生了转折和变化。思乡怀人——忧伤终老

  六、诵读感悟,深入研讨。(学生齐读、或者背诵)

  1、目的:通过第三遍诵读,感悟本诗复杂情感,深入研讨论本文的艺术特色。

  2、思考: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汇总完成)

  分析:本文采用了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女主人公: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设想在外游子的孤寂痛苦。

  男主人公: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画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悬想——“诗从对面飞来”,对面落笔,含蓄蕴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三个独特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①意境高洁、清幽

  ②情感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③悬想——对面落笔手法

  教师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本节课以诵读为基础,分别完成了感知文意、感受思想情感和感悟本诗独特艺术手法的教学目的,希望能够使得同学们重视平时的诵读,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七、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请大家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完成不少于600字的赏析笔记。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的赏析;

  (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

  (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

  (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

  (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汉代无名作家

  2、《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3、作品的主要风格:用浅近凝练,自然和谐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内容赏析

  1、全篇的抒情线索:“思”。

  2、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表现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3、诗句的扩写。

  三、艺术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的手法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2、在理解应用中,复习象征、叠词、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3、掌握对写这一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多元体会诗歌浅显语言背后深刻的情感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段悠扬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今天新课的学习。好,一个小竞赛,猜一猜这首歌是哪位影视人物的代表曲目?这正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采莲曲》。的确,采莲与江南的女子有着不解之缘,采莲女轻巧的小船荡起了荷塘中多少欢乐的涟漪,而那皓腕下的红花又寄托了多少江南女子缱绻的情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恰恰与采莲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涉江采芙蓉。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读准读顺

  1、自主读诗。

  2、单人朗读,评点指正,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3、整体梳理,解决重点字词问题。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之前朗读出现的问题,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全班再次齐读。

  (二)再读,整体把握

  1、本诗的情感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有哪些?

  忧愁、孤寂、苦闷思念(题眼)

  2、做这种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达出来,使这首一无艰深之语,二无冷僻之词的短诗感人至深,流传千古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啊,我们就有必要深入文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潜藏的感情了。

  三、析读,逐句赏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诗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通过哪个举动引发的?

  涉江采芙蓉

  (2)为什么所采之花定为芙蓉,且以芳草兰泽渲染之?

  钻戒象征永恒,白纱象征纯洁,我们的主人公以莲为信物寄托情思,所以莲花在此象征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莲花的高洁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洁。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那么,这样高洁美丽的莲花,作者送出去了吗?为什么呢?

  所思在远道。

  (2)这种急转直下的心理活动,作者是用什么句式表达的呢?

  设问,问答两体。“所思在远道”是不是对“采之欲遗谁?”的'回答呢?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你能从中捕捉到什么信息?

  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此时游子不觉回望故乡,那么他看到思念的故乡,思念的亲人了吗?

  没有,他看到的是,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2)这句诗前半句叙事,后半句写景,无一字言愁而愁在其中,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叠词:内容重复,音韵悠长,使路的形象在长度和宽度上无限延伸。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此句是作者的情感在前面层层铺垫渲染之后的直接抒发,那么你看到了什麽样的情感?

  悲伤惆怅

  真情坚守

  社会批判(此处知人论世)

  (2)那么研讨至此,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看似平白直率的语言背后,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多曲折的故事,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解读再一次诵读全诗,读出你们的情感和感悟。

  四、合作探究——对写手法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采莲者应为女子。第一,采莲主要是女子从事的活动,所以才有了安小主那首江南典型的采莲曲,第二:游子之求宦多在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荚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着“夫容”,而这明是女子思夫口吻。

  还顾者应为男子。因为“旧乡”即故乡,还顾说明此人不在故乡,而漂泊在外,而为功名羁旅漂泊的定是游子无疑。

  3、指出问题所在,诗歌中出现了两位主人公,而抒情主体只能有一个。从而引出对写手法。

  4、定义介绍

  5、结合本诗诗句,具体分析。

  6、表达效果分析

  7、拓展探究——找出下列诗句中应用了对写手法的部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五、小结——深衷浅貌言浅意深

  1、那至此,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完了,现在你是否能理解前人对《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了吗?它的语言虽然不及汉赋华美,不及律诗工整,但是其明白如话,自然古朴的语言背后,却运用了、设问、叠词、借景抒情、对写等多种表现方式,使诗人的深情看似单纯,实则九曲回肠,跌宕起伏,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艺术魅力。你读懂了吗?

  2、配乐,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作业布置:试着诗歌改写为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能准确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人公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同学们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读

  (多形式朗读,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遗读wèi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读出节奏——五言诗的断句:二三格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学习任务:

  1、自由诵读,扫除字音障碍,整体感知。

  2、整体诵读,把握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

  3、点名诵读,因声求气,体悟情感。

  活动二

  1、诗句研读

  学习任务:小组交流(在总体感受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谈谈你喜欢诗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意象分析:“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有着香气清幽、品质高洁的特点,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忧愁想到今后的生活。两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却万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

  “忧伤”是全诗的诗眼。

  2、探究学习

  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A、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家乡的女人在采莲;后四句则是女子在想象自己远在他乡的丈夫思念他的情景。故前实写,后虚写。(女生诵读)

  B、是男主人公。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虚写,后实写。或本诗为实写,写男子采花送花,望乡思人。(男生诵读)

  C、两者皆有。前四句是家乡女子在采莲并思念丈夫的情景。后面是在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子。均为实写。(男女分角色诵读)

  三、诗歌小结

  小结:《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不改变,永不消失。

  四、拓展迁移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备注】:此诗是高考浙江卷试题。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五、作业布置:

  1、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训练写作能力)

  2、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

  诗眼:忧伤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潜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这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2、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鉴赏品味

  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述“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述,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完美。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完美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能够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能够寄托对亲朋的完美祝愿。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朗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提问:全诗其他六句都能够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讨论、交流: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但是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5、朗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思考: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情绪,还能体会到什么?

  讨论、交流: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讨论、交流:思妇对远在外地的游子的思念。(或: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采用“悬想”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最后两句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四、问题探究

  1、古代诗歌从情感上大致能够分为这几类:思乡怀人之绪、怀古伤今之悲、羁旅闺怨之愁、怀才报国之愤、边塞征战之壮、即事抒怀之慨、隐逸出世之恋、吟山咏水之美、描花绘鸟之趣等。《涉江采芙蓉》属于哪一类?(明确:思乡怀人之绪)

  2、说说同学们明白的“思乡怀人”的诗歌。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讨论“思乡怀人”诗情感的审美价值。

  提问:朗读上面的诗句,你是不是觉得它们很美呢?为什么?

  讨论交流:(1)借助优美的形象来表现完美的情感。

  (2)唤起人们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普遍的、完美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思妇--无尽忧伤--游子

  芙蓉--真挚笃厚--望乡

  以乐写哀--悬--想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

  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

  四、深层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以乐衬哀”的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板书设计:情节艺术手法突出特点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

  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意境高洁、清幽

  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

  五、《古诗十九首》中叠音词的魅力:

  《涉江采芙蓉》和这首诗都运用了叠音词。“漫浩浩”一词,运用叠音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文本探析

  找意象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赏析诗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明确:“还顾”动作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如果不是思念至极,恐怕不会情不自禁地回头望家乡吧?可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让我们看到一个孤独、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合作探究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

  (生讨论,找代表发言)

  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

  生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 。 (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fú róng) 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读解全诗。

  ⑴ 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 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

  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 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 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 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⑴ 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 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

  2. 掌握诗歌的语音和意义,领悟其深层含义;

  3. 学会运用想象力描绘诗歌场景,合演诗歌,理解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借助联想和想象,重塑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准确捕捉优美的画面和深情的诗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频、PPT.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相爱无法相守则令人惋惜。秦观在《鹊桥仙》中发出了无奈和安慰。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被赞誉为"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领略其中的《涉江采芙蓉》是如何描绘相思之情的。

  活动任务一 文学积累

  1. 萧统与《文选》

  2. 《古诗十九首》

  (此处省略原文相关内容)

  二、课堂活动

  任务活动二 朗诵诗歌,身临其境

  (此处省略原文相关内容)

  任务活动三 品味诗歌,体验情感

  (此处省略原文相关内容)

  任务活动四 合作描绘,情境重现

  (此处省略原文相关内容)

  三、拓展提高

  1. 背诵诗歌,体会情感;

  2. 描绘诗歌画面(至少150字)。

  【设计意图】(此处省略原文相关内容)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11

  1. 学习目标:

  (1) 熟悉《古诗十九首》的文化背景;

  (2) 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深度;

  (3) 借助想象力描绘诗歌的艺术场景。

  2. 教学重点、难点:

  (1) 运用想象力还原诗歌画面;

  (2) 透过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提升诗歌鉴赏技巧。

  3. 课程时间:

  一课时

  4. 教学流程:

  I. 导入

  - 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文字。

  II. 文化背景介绍

  - 《古诗十九首》概述及影响

  III. 诗歌欣赏分析

  1. 抒情主人公情感表达方式及其目的

  2. “兰泽”、“芳草”的艺术效果

  3. 三四句问答形式在诗歌中的`功能

  4. 芙蓉采撷场景的真实性及其写作意图

  5. “还顾”、“漫浩浩”的表达作用

  6. 最后两句表达的内容及深层含义

  7. 诗歌艺术特色的总结

  IV. 问题探讨

  - 抒情主人公性别解读

  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给出合理答案,不需要强求一致。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意象,品意境。

  3、找诗眼,抓主旨。

  4、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

  ①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②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相关文章:

涉江采芙蓉教案09-09

《涉江采芙蓉》10-29

涉江采芙蓉09-15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09-03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09-29

《涉江采芙蓉》赏析12-17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08-22

《涉江采芙蓉》语文教案05-19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12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