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2.仿照课文第二段,描写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教学难点:
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描写一处景物。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充分熟悉课文第二段,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简要分析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方法,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本文写法,让学生觉得写作不难,发现身边的美景,展现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有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你能找到吗?对,是第二段,请大家用心朗读这一段。
(二)写法探究
1.关键词语──景物描写有顺序。
(1)圈出这个语段中结构上的关键词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这组关键词语,哪个是内容强调的重点?
预设:“单是”后边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突出了儿时百草园的趣味无穷。
(3)景物描写有顺序: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4)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都写了什么景物。
(5)你还关注到这段景物描写中的其他顺序了吗?
【预设】高低相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到高写,第二个“不必说”从高到低写;
动静结合:低处写静物,高处写动物;
远近结合:第一个“不必说”写近处,第二个“不必说”写远处。
【设计意图】从形式到内容的学习本段描写,熟悉语言材料,为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做准备。
2.修饰词语──景物描写抓特征。
(1)作者笔下的景物,各自有特征。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当然是离不开修饰词语的运用。找出第二段中的修饰词,体会景物的特征。
预设:石井栏“光滑”,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而且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玩耍的时候,一定用手触摸过,才有了这么具体的感受,写出了石井栏的特征。
叫天子“轻捷”,其实不单是写这种鸟的轻快敏捷,还写出了一个孩子轻轻地从背后想去捉到这种鸟,不料这种鸟永远是那么机灵,很让孩子羡慕地高飞了。
(2)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景物的特征。
3.色形味声──景物描写多角度。
(1)调动起我们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2)用“我看见……”“我听见……”来梳理本段的景物描写。
预设:
我看见(颜色)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
我看见(形状)皂荚树的高大,黄蜂的肥胖,何首乌的臃肿,覆盆子的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我听见(声音)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
我吃到覆盆子又酸又甜。
我触摸到石井栏的光滑。
(3)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这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在读读背背中,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如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为运用此种方法进行仿写做准备。
(三)仿写练习
仿照第二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二百字左右。
(四)当堂点评
预设:
(1)是否用上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用上了是为了突出“单是”后边的内容,要注意前后语意的重点。
(2)是否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一处景物?比如,描写校园的某个角落,看见了什么颜色,听见了什么声音等。
(3)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比如写校园里的树木,突出其高大、枝繁叶茂等。
(4)在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热爱。
(五)课堂小结
景物描写要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我们不妨就先仿照名家的作品去写,写出我们的精彩作品。
(六)布置作业
1.修改课堂上仿写的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请同学们以《难忘的童年故事》为题,写一写自己童年的故事。
【设计意图】1.注意读写结合,关注作文的讲评与修改。2.从名家名篇中积累语言素材,养成背诵的好习惯。3.愿意将自己的童年往事与老师同学分享。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教学重点 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司、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难点 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教具 朗读法、自主合作、小组字习
课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刚才大家听得都挺投入的,从歌中,你们都听出了些什么呢?
大家谈得都很不错,尤其是能从游子的思亲感受到父母的思子。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 自主学习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 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1、 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2、 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4、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3、 归纳与总结: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二课时
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
1、 导入: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VCD片段。
2、 指3、 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明确: “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 在失败时,(2) 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3) 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4、 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
5、 请找出具体的语句
6、 并理解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7、 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8、 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四、学生参照第1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习
五、布置课后练习:
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庸( )碌 谀( )词 扶掖( )
廓然无累( ) 涕泗横流( ) 枘凿(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 枘凿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回答问题,并从课文中再摘抄几句含义深刻的语句。
(1)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问题,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2)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仿照课文,写一次有趣的活动。
教学内容
分析《赶海》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歌曲《大海啊,故乡》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看图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我希望在大家欣赏歌曲的`时候,能够仔细的观察画面,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
(播放《大海啊!故乡》,出示课文插图)
(相机板书:海)
2、海水退潮时,人们到海边去捕捉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人们称之为“赶海”(板书课题)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听老师读文,(师配音朗读)
2、解决字音:要读好课文,必须先扫清生字,大家看看这几个词你会读吗?
3、文中还有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兴假似将
4、自读课文了,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谁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优美的朗读?
6、解决字形:你觉得哪几个生字特别难写,能想个办法记住它吗?
7、解决字义:哪些词的意思你理解了,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扎根字词,把文章读通顺,试理解本课生字词。
三、理清脉络
1、你能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课文写的是哪时发生的事?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能用“每当……便想起……”说句话吗?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输理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文章写法,为下文“写”作准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导初读,感受其“趣”1、轻轻打开课文,读读2—4自然段,你觉得什么很有趣,动动笔,在旁边作上记号。
2、交流。出示句子和插图
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有的捡贝壳……”
(1)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2)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我们来边看图边想像,把它们找出来。
(3)趣事真多啊!谁来在横线上填上你最感兴趣的。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有的,有的……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既认识了省略号的作用,又利用插图,发挥想像,练习了说话。
二、精读课文,体验其“趣”2、引导学生交流。
(1)乐趣一:引导学生读出“我”兴奋的语气。小结:浪花回头,有趣;追赶浪花,更有趣。(板书:追浪花)
(2)乐趣二:引导学生抓住“咦”、“哦”来体会作者的心情;通过“武将”和“俘虏”的对比,及“伸”、“捏”、“只一……就……”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成就感。
(4)乐趣四:小伙伴捉螃蟹。交流、示句:“那边一个小伙伴――夹住了他的手!”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有趣的,最后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件事的有趣表达出来。
(5)乐趣五:满载而归。把句中的“战利品”换成其他内容,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可以怎么说?
3、让我们闭上眼睛,一同来感受清凉的海风、一同来回味赶海的无穷乐趣吧。(《大海啊,故乡》、海浪声)创设情境,抓住关键段落,通过品读字词深入体验小作者赶海之趣,多角度把握,感受到文章是如何把这赶海之趣写活的
语文教案 篇4
12.树林和草原
屠格涅夫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 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 学习写景顺序。
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写景语言的特色
难点:课文写景顺序的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自读课,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学前提下,结合“思考与练习”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及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并把握一些生词及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1. 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教师补充:《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 基础知识训练。
4. 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赏析课文
1.品味语言
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2.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
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3.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沾满了露珠的发白的草原
B.“草地很快变干了”
C.“青草、灌木丛,周围一切顿时变暗”
--描写角度:以时间为顺序
4.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A.“这是怎么的呀?”有何作用?
B.“二十开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狗在黑暗中隐隐发白。”
三、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意境美
2、品味语言,了解语言美的写法
3、拓展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表现方法
三、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游济南请老舍做导游
1、作者简介(图1)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戏剧:《茶馆》《龙须沟》
2、老舍先生将带我们去神游济南(出示课题)(图2)
济南的冬天
3、说到冬天,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图3、4、5、6)
4、总之是冰天雪地,那么,济南的冬天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听老舍的介绍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读课文
2、思考并回答
(1)作者告诉我们济南的冬天的特征是什么?
(2)文章写作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归纳(补充图2)
济南的冬天
语言美
温晴
(三)品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其表现方法,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
1、逐段品读,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言并说明理由
2、回答:怎样才能使语言优美?怎样描写景物?
3、阅读第二节时,出示幻灯片
4、穿插比较句子的优劣
(图7)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的冬天特别暖和。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快日落时,阳光斜照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1、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第三节的色彩美(图8)
()的矮松
()的山尖
()的蓝天
()的山坡
()的阳光
()的薄雪
色彩艳丽如水墨画
小结:本文使语言优美的方法是什么?本文是怎样写景的?
(补充图2)
济南的冬天
运用修辞——比喻拟人
语言美展开联想
倾注感情
抓住特征——温晴
写景
多角度描写——山水
(四)拓展感悟
运用上面学到的知识,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只苹果”
(图9)
一只苹果
1、大小
2、形状
表面3、颜色
4、手感
5、香味
6、内核
内部
7、尝味
(五)课外延伸
以《**的秋天》为题,写一篇散文
(图10)
谈桥的秋天
蜜梨飘香
丰蚕茧满簇
水稻弯腰
收鱼虾满塘
鸡鸭欢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8-05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08
语文园地教案10-10
语文《荷花》教案10-10
语文《台阶》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