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

时间:2024-12-04 16:54:27 维泽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三顾茅庐》教案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三顾茅庐》教案10篇

  《三顾茅庐》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辰(cheng chen)

  诸(zhu zu)

  卧(wowu)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案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具准备:

  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多媒体配套课件

  2、有关《三国演义》故事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谈话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补充:《三国演义》)

  3、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生交流)

  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刘备字——

  张飞字—— 关羽字—— 李白字——

  5、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

  (生讲述)

  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3、“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上官、夏侯、司马、玄武……)

  4、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这个题目你想到过什么问题?通过三遍读课文,解决了吗?还想问自己或问我什么问题呢?(生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

  7、课件打开生字版指名认读、连词、释意。

  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各自默读课文,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交流讨论。

  四、播放课件欣赏:动画演示故事、配乐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深层读悟课文。

  2、认真完成写字练习。

  《三顾茅庐》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1、重点字

  纶巾(guan)贵胄(zhòu)鹤氅(chang)愧赧(nan)拜谒(yè)鄙贱(bi)

  挟持(xié)存恤(xù)总揽(lan)殷实(yin)金帛(bó)如雷贯耳(guàn)

  箪食壶浆(dan)

  2、多音字

  曲(q) 曲艺 将 (jiang)将心比心 (q) 弯曲 (jiàng)将领

  3、形近字

  纶 (guan) 纶巾 赧(nan) 愧赧 挟(xié)挟持 伦 (lún)

  伦理 赫(hè) 显赫 狭(xiá) 狭窄

  4、重点词

  拜谒:拜访谒见。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疏懒:松懈;懈怠

  经世奇才: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思贤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

  (1)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2)仁心爱人。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3)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

  (1)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2)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3)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4)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理清人物性格之后,可分角色扮演,还原三顾茅庐情景。角色表演时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角色的独特性格。

  目标导学四:精彩段落研读,解说“隆中对”内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

  【教学提示】

  “隆中对”的`内容极具谋略性,可引导学生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体会运用军事谋略的趣味。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目标导学五: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术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试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明确:

  《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

  2.《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

  【教学提示】

  该部分照应教学导入,教师可提供适量材料,方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求贤若渴 志向远大

  诸葛亮: 才略高超 淡泊名利

  张飞: 言行鲁莽 性格直爽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介绍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降低了难度。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特色等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部分学生对名著本身未进行全文阅读,对“隆中对”中的谋略不能详尽知悉,是一大遗憾。

  2.对于本文语言特征,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做更细致的分析。

  《三顾茅庐》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朗读讨论毛宗岗的评点内容。

  2.灵活运用此法评论名著片段。

  【课前准备】

  有关文评诗词,三大名著片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涉猎古代文评,了解古代文评典故佳话,比较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一、月旦评——导入新课

  (月旦评,东汉许劭、许靖之典故)

  风流旧仰先贤传,月旦翻输后辈评(清黄景仁)

  独先月旦宜无愧,满纸清风月旦评(金元好问)

  教师导语:

  同学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学派”是中国文评第一大派,脂砚斋扛鼎;《金瓶梅》道尽古代兰陵家居生活,“金学派”不让红学;《水浒传》高举替天行道大旗,“金圣叹腰斩水浒”;《三国演义》有毛宗岗,生花妙笔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重要文学评论派,及相关重要评论家)

  二、石鼎评——理解内容

  (典故出自韩愈,借指诗文善能。)

  咫尺西风诗酒社,石鼎句(辛弃疾)

  清吟联石鼎(萨都拉)

  《三顾茅庐》教案 5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1>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2>哪些地方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3、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见面,却多次写张飞,文中是怎样刻画张飞的,有什么作用?

  小结:

  三、总结巩固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五、作业布置

  《三顾茅庐》教案 6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 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 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 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顾茅庐》教案 7

  教学目标:

  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

  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三国演义》知识竞赛:

  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

  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

  4、谁三顾茅庐?

  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技法指导:

  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多媒体展示:

  妙计一:他人介绍

  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

  思考:

  1、通过徐庶的推荐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2、师讲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通过徐庶之口了解诸葛亮是绝代奇才。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一个妙计是:他人介绍。

  3、联系学过的课文,同学们能举出运用“他人介绍”侧面写人的例子吗?

  交流点拨:《驿路梨花》中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瑶族老人和哈尼小姑娘的讲述,侧面写出了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赏刘备一顾茅庐时看到的景物。多媒体展示:

  妙计二:景物烘托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思考:

  1、这段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觉得住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

  2、通过诸葛亮幽静、秀雅的居住环境侧面写出了诸葛亮是个高人逸士,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二个妙计是:景物烘托

  3、运用景物烘托来侧面写人的方法,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交流点拨:《邓稼先》一课中用戈壁滩恶劣的工作环境烘托出邓稼先勇于奉献的精神。《木兰诗》中用征途环境的凄凉烘托出木兰的离家越远思乡越切……。

  四、品刘备二顾茅庐时看见的对联。多媒体展示:

  妙计三:相关物品

  ⑴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⑵描写诸葛亮家内外陈设的古诗:……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⑶画一轴(西川五十四州地图)

  思考:

  1、通过对联、并结合他床头堆积的书和刘备拜访前就准备好的地图,说说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交流点拨:淡泊名利、内心恬淡、热爱读书、神机妙算、智谋过人

  2、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三条妙计:相关物品。

  3、联系课内学过的课文,举出几例通过一些物品就能侧面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例子。

  交流点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他整整齐齐的书桌和剪得整整齐齐的绳头侧面写出了鲁迅先生的一丝不苟和认真细致。《驿路梨花》一文中通过茅屋内的水、米、盐巴等物,侧面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和周到。……

  五、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五、识刘备前两次拜访时误认的人。多媒体展示:

  妙计四:以宾衬主

  博陵崔州平

  颍川石广元

  汝南孟公威

  其弟诸葛均

  岳父黄承彦

  思考讨论:

  1、刘备为什么把以上五人误认为诸葛亮?

  交流点拨:①刘备求贤若渴②这五人不凡不俗,让刘备觉得他们很有才华。

  2、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在这几个人身上?

  交流点拨:写他周围的人是为了侧面衬托诸葛亮的超凡脱俗、高才卓学。

  3、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四条妙计:以宾衬主

  4、联系课内文章,举出以宾衬主的`例子。

  交流点拨:《卖油翁》中用陈尧咨的善射来衬托卖油翁的善酌。

  六、看刘备听过“隆中对策”后的反应。多媒体展示:

  妙计五:旁人反应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思考:

  1、从刘备的反应来看,他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满意吗?

  2、刘备的满意反应想表现诸葛亮的什么呢?

  交流点拨: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好,侧面表现诸葛亮运筹帷幄,有经天纬地之才。

  3、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五条妙计:旁人反应

  4、联系课内文章,举出运用旁人反应来侧面写人的例子。

  交流点拨:《孙权劝学》中用鲁肃的吃惊反应来侧面写吕蒙学识进步惊人。《老王》一文中用我的心理感受和吃惊侧面写出老王病情的严重。……

  技法总结:多媒体展示

  写出人物的精神

  妙计一:他人介绍

  妙计二:景物烘托

  妙计三:相关物品

  妙计四:以宾衬主

  妙计五:旁人反应

  总结: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描写的手段,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写出一个人物的精神除了运用正面描写外,还要适当的运用侧面描写,这样会让文章更生动、具体。

  写作练习:

  选择一种或几种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展现身边一个人物的精神。

  1、学生当堂写作

  2、全班交流展示

  3、师生共评

  板书设计:

  写出人物的精神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三顾茅庐》教案 8

  教学目标:

  1、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舍”,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初步感知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 谈话揭题。

  同学们,中国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刘备、关羽、诸葛亮、张飞……)

  同学们有的喜欢(诸葛亮),有的喜欢( ),说不定还有没说的同学喜欢(赵子龙、黄忠、马超)的。那么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一些智慧的化身,这一些五虎上将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着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读题

  2、 解题。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子里的谁?(板书:诸葛亮)顺带讲解复姓、字、号。(包括刘关张的)

  3、 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我,想问问你自己?

  (刘备三顾茅庐为了什么?刘备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亲自去?派个人去不行吗?)

  二、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 交流反馈:

  (1) 生字新词。

  (2) 刘备三顾茅庐是什么时代?是为了什么?(东汉末年)(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3) 诸葛亮答应出山没有?(答应了)像诸葛亮这样智慧超群的人请他的人肯定很多很多:曹操有没有派人去请过他?孙权有没有派人去请过他?董卓、吕布这些个群雄有没有派人去请过他?为什么诸葛亮前面人家请他,他都不出山,偏偏刘备请他,他就出山了呢?刘备的哪一点打动了他?同桌交流交流看。(a、同桌交流b、全班交流:说说看,刘备的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c、还有不同的吗)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 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看来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地方不少,最关键的就是诚心诚意。下面请你们拿出笔来,到课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把关键的词和句划出来,看看谁找得准,谁找得多。)(教师巡回)

  2、 同桌交流,彼此看看找了几处,说说理由。

  3、 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你体会到了吗?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大家呢?[学生发言]那好,接下来我们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谁先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 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 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 写话训练。

  (刘备乃大汉皇叔,一方诸侯,有身份有地位,连曹操也说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两个。可47岁的他却对一个只有27岁,当时只是一介草民的诸葛亮又是下拜,又是谒见,又是恳请,这一份诚心诚意足可以感动——)

  (同学们寻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分析得也很透彻,但只是零星地、分散地表达。现在我们增加难度,要求大家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把这些词句整合起来概括地回答。先自己动笔在纸上写一写。)

  (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顶着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多地就早早下马,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就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性格,人物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你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几个人分角色读。等下竞赛。

  五、拓展延伸

  1、 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知道有哪些胜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智降姜维、草船借箭、空城计)(你们的知识真丰富!)

  2、 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更是如此。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代名词了。)

  3、读原著中的一些句子,引导学生去看原著。

  (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我们四年级已经有能力去看原著——

  如原著中对卧龙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屏幕显示):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低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簧交翠。这段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如原著中诸葛亮的草堂有副对联: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副对联对刻画人物有用吗?

  又如原著中诸葛亮醒来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又有什么含义呢?

  因此,去读原著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顾茅庐》教案 9

  学习目标:

  1.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三个重点词语。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学习思路:

  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回忆《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有名人物,重点谈论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四人,前三者在桃园为振兴汉室而结义,那诸葛亮又是怎样加入这支队伍的呢?

  引出:三顾茅庐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一下这篇课文——《三顾茅庐》。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

  板书:三顾茅庐

  二、整体感知文本,读课文。

  1、同学们,已经初读过课文了,那应该知道(a.谁三顾谁的茅庐?b.为什么三顾茅庐?c.结果怎样?)

  理解课题:刘备三次去草屋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大业。

  2、“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

  (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在课文中,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呢?

  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三、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可从刘备的语言来探究:

  a.品读刘备、张飞第一次对话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重点品悟:胡说、大贤及反问句。

  b.自由对读后三次对话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c、刘备、诸葛亮的对话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

  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归纳:同学们寻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分析得也很透彻,但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表达,现在我增加难度,要求同学们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把它整合起来概括地回答。先自己试试。

  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你知道有哪些胜仗?

  ……

  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板书:三 顾 茅 庐

  刘备 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比喻句的学习,明白本体、喻体间的关系,并透过比喻句认识诸葛亮是个人才,具有雄才伟略。

  4、通过品词析句,感悟刘备求贤若渴、尊重人才、求才至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文中插图——邮票)

  1、指导看图。

  2、交流:图上描绘的是什么故事?谁能够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将图中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讲清楚。)

  3、解题。三顾茅庐,“三”是什么意思?“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这的“三”是三次还是第三次的意思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仔细找找。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并用笔画一画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体会,并用因为……所以……将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说出来)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讨论:“三顾茅庐”的“三”是指三次还是第三次的意思呢?

  这三次刘备是怎样去邀请诸葛亮的?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诚心诚意)

  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前去邀请诸葛亮?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

  三、解读诸葛亮

  1、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邀请诸葛亮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那是因为诸葛亮是个人才。诸葛亮是个人才吗?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了解。(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课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让你感受到诸葛亮是个人才。(学生边找边感悟)

  3、重点结合三个比喻句,理解诸葛亮是个具有雄才伟略的人才。

  4、感悟比喻句中本体、喻体的关系。

  四、齐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抓住单字突破词语理解。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积累词语。

  3、摘抄比喻句,并练习写两个比喻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诸葛亮是个旷世奇才,他深藏于隆中,精读史书,关心国事,对于群雄纷争的局势了如指掌,他善于运筹帷幄,有雄才大略。对于这样的人才你们将以什么态度与他交往呢?刘备又是这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自由读课文,自主感悟刘备求贤才的诚心诚意

  要求:用心找一找、用笔画一画、用嘴读一读文中能够说明刘备诚心诚意、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词句。

  三、交流自主学习的收获

  关键细节品析:

  1、上路前——责备张飞(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刘备为什么责备张飞?说明了什么?)

  2、快到时——下马步行(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路,刘备为什么下马步行?他当时心里怎么想的?你明白了什么?)

  3、到达后——耐心等候(来到诸葛亮家,刘备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他当时心里怎么想?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又会怎么想?为什么?)

  4、见面后——茅塞顿开(想象一下,刘备与诸葛亮会面时的情形,刘备会说什么?会怎么做呢?理解“茅塞顿开”再次感受诸葛亮的雄才伟略。)

  5、得才后——如鱼得水(刘备怎么对待诸葛亮,为什么刘备说他得诸葛先生如鱼儿得到水一样呢?)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悟

  五、质疑问难,延伸交流

  1、课文中写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为什么在第三节中花大量笔墨写景呢?

  2、品析隆中景色的绝妙。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小练笔。

  2、背诵课文三四节。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案整理03-02

《三顾茅庐》教案范文06-01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09-09

《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07-01

苏教版小学《三顾茅庐》教案06-20

课文三顾茅庐教案2篇09-10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案10-11

三顾茅庐课外延伸教案09-01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教案(通用12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