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案

时间:2023-02-21 08:00:02 教案 我要投稿

《荷花》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荷花》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花》教案15篇

《荷花》教案1

  教学目的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并用小标题概括。

  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夫妻话别(开端)

  敌我遭遇——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成立队伍(尾声)

  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1)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部分内容: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小说的情感:

  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权,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的流露出对丈夫们的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返顾地为丈夫们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们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纯美的人性、亲情,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5、概括“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l)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2)学生回答“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3)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2、情景作文,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

  板书:

  课文检测题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A、机智伶俐 B、爽朗直率 C、稳重谨慎 D、性急冒失 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三、指出以下各句画线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注:以上练习中括号里和横线的文字是参考答案。

  教案点评: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3、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4、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荷花》教案2

  活动设计背景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欣赏《荷花姐姐的伞》选自幼儿园中班下期语言教材,它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它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反映了美好的大自然现象。

  我班幼儿喜欢听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美、意境美的美感知不足,缺乏联想。

  活动目标

  1、有听散文的兴趣,能感受散文语句和内容的美。

  2、理解散文内容,尝试理解散文的意境美并能进行联想;理解词语:翠绿、躲、鹭鸶。

  3、能注意地听,根据散文的节奏和意境用语言和体态动作表现散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散文内容,尝试理解散文的意境美并能进行联想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感知夏天明显的季节特点。

  (2)观察池塘中荷花、荷叶的形态和雨点(水珠)落到荷叶上的情景。

  (3)终点认识鹭鸶、观察翠绿的物品。

  2、材料准备

  (1)根据散文内容制作课件一套。

  (2)情景布置:池塘。

  (3)荷花、荷叶、动物头饰若干;轻柔的音乐。

  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优美的音乐响起,幼儿围坐在“池塘边”,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并进行简单提问:“散文里讲到了什么季节?有谁?荷花姐姐打着一把翠绿的伞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展开部分:课件演示, 了解散文内容。

  1、,分段播放课件,以递进方式提问。第一段时,老师问:“夏天,荷花姐姐打着一把什么样的伞站在池塘边?翠绿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你见过什么样的东西是翠绿色的?”第二段时老师问:“荷叶姐姐打着一把翠绿的`伞,有谁过来了?是怎么来的?它们来了之后是怎么样在荷花姐姐的伞下的呢?”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激发幼儿听散文的兴趣,让幼儿有美的享受。最后,老师以:“它们都躲在了荷花姐姐的伞下,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将幼儿引入了散文的第三段。

  教师巧妙地借助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并散文内容,突破活动中对个别词语的理解。同时,也为幼儿感受散文的意境美做了铺垫。

  2、教师配乐朗诵,请幼儿闭眼欣赏。

  老师问:“听了这篇散文你感觉怎样?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内容美,从而突破难点。

  结束部分: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容,联想夏天的意境。

  1、幼儿在情景中,站在“池塘边”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幼儿用动作表现。

  2、自主选择角色(头饰),用体态动作和语言自由表现。

  教学反思

  上本次活动时因正值夏季来临,结合到季节特征和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目标都基本达到,因活动准备充分,同时过程中根据幼儿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采用视听讲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法,使幼儿充分理解到散文的内容,和感受散文的意境美,为教学难点做好了铺垫;游戏中又充分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所以孩子的参与 性非常的高,如果再上一次,我将在幼儿感受散文意境美的方面进一步做好启发,让孩子们能真正的感受到散文的意境美!

《荷花》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看图学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白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内容不多,意境却特别美,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小朋友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考虑到这个特殊原因,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冒、破裂饱胀、等词语。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作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荷花的?

  (迫不及待)

  为什么呢?

  (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2、想看看荷花吗?

  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

  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这么美的荷花呀!

  亭亭玉立的荷花!

  千姿百态的荷花!

  洁白无暇的荷花!

  冰清玉洁的荷花!

  含苞欲放的荷花!

  翩翩起舞的荷花!

  争奇斗妍的荷花!

  3、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叶老,他是怎样看荷花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视。)

  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来可以再读一、两遍。

  (1)有滋有味地看荷花。

  (作者是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呢,是有滋有味地读荷花。)

  (2)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因为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连花瓣儿中的小莲蓬都发现了。他不但注意了荷花,还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

  (3)津津有味地在看荷花。

  4、读了书,我们体会到文章里的那个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身临其境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有滋有味地看荷花。是吧?这样看荷花那才叫美啊!我想,看荷花是这样,读荷花更需要这样。就这么仔细地、有滋有味地、津津有味地来读,先读一读二、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默读,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1)、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2)、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

  你的感觉就是最美的!

  (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你能体会到冒字很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也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跳!

  探!

  蹦!

  伸!

  钻!

  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为什么?同学们,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迫不及待 非常高兴 欢天喜地 非常激动)

  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5、(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

  (荷花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 她想让人们都来观赏她! 她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欣赏她的美丽!)

  6、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

  (师生齐读第二段)

  7、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做我们第一朵荷花!(背第二小节)

  8、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你能用有的仿佛说说吗?(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

  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

  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9、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10、面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深深陶醉美景之中。我们和作者一样被荷花池的美景陶醉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受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小节。

  11、多么美妙的境界呀!在这样境界里,如果你是画家,会怎样呢?

  如果你是歌唱家,你怎样?

  如果你是舞蹈家呢?

  如果你是诗人呢?

  12、有许多诗人就曾经留下了不少赞美荷花的诗句,课件欣赏:《江南》《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花》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

  2、分析水生嫂的性格特点。

  3、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体会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4、分析抗战中妇女的成长。

  教学重点:

  1、目标2

  2、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喜欢看战争题材的小说或影视作品,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那么这些作品有那些共同特点呢?学生回答:……我给大家归纳一下:第一、作品中往往塑造了英雄形象,他们要么是机智、勇敢的战士,要么是运筹帷幄的将军。第二、作家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惜笔墨叙写硝烟弥漫、尸陈荒野的景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别于以上风格的战斗作品,那就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浏览课文,要求大家为这三个小片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三、研读课文

  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过程中,要求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并从中挑选一个来进行研究。(前后桌可以作为一个小组)

  1、小说的环境描写;

  2、水生嫂的性格;

  3、抗战中妇女的成长。

  四、鉴赏课文

  (一)、小说的环境描写

  1、找出环境描写的有关句段,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文章是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一提到战争,我们脑海中便不觉闪现出断壁残垣、烈火硝烟、血污泪痕。

  主要的环境描写有三处,以第一处为例:

  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芦苇、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充满了诗情画意,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宁静,而这些氛围,正烘托了水生嫂勤劳、善良、温顺、淳朴的形象。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3)段。

  (二)、水生嫂的性格

  1、本文的环境描写与众不同,本文人物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

  学生自由谈谈水生嫂的性格。

  师总结:白洋淀妇女的代表人物——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又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深明大义、坚贞勇敢。

  2、让水生嫂用另外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的是另一种个性: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儿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三)、抗战中妇女的成长

  1、“逆境造就人才”,因此残酷的战争环境,也促使人的思想性格成长成熟。

  师总结:以水生嫂为例,她也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这时候,她的心里还没有多大变化,仍是贤妻良母型的思维,对丈夫更是习惯性的顺从。

  由探望丈夫开始,她的心理起了变化,亲身感受战争,使她对丈夫从事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来,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她的思想性格也得到了一个大飞跃。

  2、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提问: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师明确: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同。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五、归纳主题

  学生对对联:

  贤惠体贴夫妻之情深

  坚贞勇敢家国之爱浓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对话,要求:a、围绕一个话题;b、对话不少于四人;c、字数不少于200字。

  2、阅读《语文读本》(第四册)上茹志鹃:《百合花》

  七、结束语

  在百花群中,荷花以它独特的清纯、淡雅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文中所表现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仿佛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也正是有着无数个像水生嫂、水生这样甘愿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我们的抗日战争才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荷花》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的神奇力量,产生美好的情感。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明白“我”被荷花美景所陶醉而产生的想象,理解那种心情。

  教学难点:能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谈话激情

  (师:孩子们,现在是阳光明媚的春天,是白花盛开的季节,你知道有哪些花儿都竟相开放了?而炎炎夏日里盛开的荷花你见过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公园欣赏欣赏那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吧!)

  2、课件激情

  打开荷花图课件,学生看荷花图,师描述荷花池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快速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荷花的美?

  三、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听朗读录音,一边听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荷叶姿态、荷花姿态的句子。

  你喜欢写荷叶还是写荷花的句子?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此段)

  (1)荷叶:

  A、这句话把荷叶比成什么?

  绿、大、圆是一片荷叶的特点,当我们放眼望去,这一池的荷叶又给人什么感觉呢?理解“挨挨挤挤”。

  B、读写荷叶的句子。(读出荷叶的美)

  (2)荷花:

  A、荷叶很美,荷花更美,荷花是什么样的?一共写了荷花的几种姿态?

  B、重点理解“冒”:

  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完成填空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教师: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3、指导学生朗读2自然段,读中感悟荷花的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都有哪些姿势呢?

  2、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活的'画呢?这位画家是到底是谁呢?

  结合2自然段中“挨挨挤挤”、“冒”、“露出”、“饱胀得要破裂”等词语来理解,感受荷花的竞相开放勃勃生机和活力)

  小结:这一池荷花不仅美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作者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3.感情朗读二、三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朗读录音,想象一池荷花的美。

  2、小组合作、讨论:

  师: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这部分内容,你喜欢哪句话就和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演一演。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师相机指导。

  (1)第一句话:

  A、在这句话里,理解“仿佛”一词。

  B、作者为什么会穿着雪白的衣裳,因为荷花是白色的,用“雪白”这个词还能表现荷花的美。

  C、那么这句话该怎样读呢?大家练一练

  (“仿佛”“雪白”这几个词应读得重些,语调很轻柔,感情充沛,让人感受到了荷花的美。)

  (2)第2、3、4句话:

  通过分析字型、表演理解“翩翩起舞”一词,感受作者随荷花舞动的美。

  指导朗读2、3、4句话。

  (3)最后两句话:

  想象:蜻蜓、小鱼都告诉你什么了?还会有那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师: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赞美荷花:“荷花!。”

  五、品读诗句,回味情感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课外延伸,迁移情感

  学了《荷花》一文,孩子们也写写自己春天里看到的美丽的花儿吧!可以用“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作为开头写一段话。仔细地去观察,大胆地去表达吧,相信你们一定行!

  板书设计:

  叶美

  /

  21 荷 花

  花美

  一幅活画

《荷花》教案6

  《荷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观察想象的同时,师生互动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教师主导解难与点拨,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提炼实践活动。是师生互相参与,评价,探讨与交流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新时期小学教学指南》中指出:注重教法转化为研究学法,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无需要教”和“无师自通”的效果。

  设计特色:

  以“读”、“看”、“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训练为思想主线。以引导和更改为教学主导思想。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强、自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氛围中有所创新与评价。

  教学范文实例:《荷花》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扣住“荷花”的独特之处。

  1.设疑。师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它们一般生长在哪儿?生长在水中的花儿可否见过?

  2.揭题。激趣,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板书:莲叶)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板书“莲蓬”)

  好!在这孟夏之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迷人的画卷,一起欣赏给你这水中芙蓉吧!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被花的神采、清香、高洁所倾慕,所陶醉!

  3.学生互相说一说,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能说多少说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深层阅读,激发阅读欲望,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这样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助于构建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能力。〕

  二、略读课文,感悟类容。

  1.精读课文,(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师问: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情况下去看的?(学生置身于情境,快速阅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与反馈。玩的同时,闻到了清香才跑出去看的。

  学生A:时间?(清晨),地点:(公园),看到了:(荷花),起因:(玩得同时,闻到了清香才跑出去看的。)

  老师:板书。闻——清香——看(荷花)

  3.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综合板书:

  我去看

  看着

  想着

  看着

  三、图文结合,理解类容。(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1.精读课文,互动学习。

  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问:“作者跑出去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请同学们细读以下两段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再争议。

  教师: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莲花?

  学生B:“看到了全部绽开的荷花!”

  老师:“是吗?”

  学生C:“老师,应该说是形状各异的荷花!”

  老师:“谁能说得具体一点,让大家听听。”

  学生D:“作者先写叶,再写花。写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大圆盘。写花,分类写。有的已开出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绽开了,有的才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老师“说得很好!那位能否把叶子的形状特点和花开的三种类型再简练一下?”

  学生:E(举手):叶子的形状是“密”,形状是“圆”。

  学生F(举手):写花有三种类型;半开的,全开的,未开的(花骨朵)。

  老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十分恰当!请大家在想一想,作者用什么的手法或者说方法将这荷花写得如此神妙,形象,逼真?”

  学生G:“作者写叶时,用运了比喻的手法。”

  老师:点头赞许。

  学生H“:作者写荷花时是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老师:点拨归纳。“这两位归纳的真是准确!老师认为作者写得如此传神,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细节描写更精彩!清同学们把描写动作和神态的词或者句子画出来!”(细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看起来饱胀得像要破裂似的。”)

  学生I:(疑问)“荷花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是描写荷花的动作还是神态?

  老师:请全班同学思考!“荷花像大圆盘,荷花挨挨挤挤。”是什么描写?又是什么修辞?

  全体学生:(异口同声)神态,既是比喻又是拟人。”

  过渡质疑,学习第3,4自然段。

  老师:“如此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画卷,我们是怎么感想的?凭着自己的想象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学生J:“我想象自己成为一名画家,描绘着美丽的景色……”

  学生K:“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条小鱼,在这碧绿的帐篷下自由的穿梭……”

  学生L:“我想自己变成一名摄影师,留住这动人的瞬间……”

  学生M:“我想象自己和青蛙为朋,蝴蝶为友,与荷花永结成姐妹,翩翩起舞……”

  学生全体:(哈哈大笑)

  老师:“说得好,说得妙!此种感想就在下两段,请集体朗读!”

  学生全体:(“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

  4.板书提纲,进行整理。

  5. 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6.有感情读全文〔播放视频,再次欣赏荷花的美丽,配乐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正是要让学生自主地融入到文本之中,旨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满足学生多样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从而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教学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之后,感想如何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少,特别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形象逼真的写作手法,给人以身临奇境的感觉!课后,我们把观察和阅读作为长期的写作素材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题要,转入主题。

  1.质疑,探讨。

  同学们,昨日学完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之后,对我影响颇深。今天,谁能说说叶圣陶爷爷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把荷花观察的透彻入微?

  学生A:“从高到低,由外到内!”

  老师:摇头,示意不确切。

  学生B:“俯视!俯视!”

  老师:“何以见得?”

  学生C:因为文中字里行间没有“茎”,“杆”的描述,只有“花”和“叶”的写照!

  老师:“有道理,有没有其他意见?”

  学生D:“有,瞧!叶圣陶爷爷站在很高的桥墩上,正在向下俯视池塘里的荷花呢!”

  学生全体:(哄堂大笑)

  老师:点头肯定,再次激发。这种写法在说明中叫什么顺序?(空间顺序)“二位说得均有独到之处,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新发现。”

  图文结合,情景交融。

  老师:谁来先“添加”一笔仰视所看到的情景?

  学生:“我添!我添一笔有关茎的句子!”

  老师:“什么样的茎和杆?说出来!”

  学生F:“笔直的茎和杆!”

  老师(引申):“这时的叶又像什么呢?”

  学生G:“像手!”

  老师:“说生动点嘛!回味一下叶圣陶爷爷写出了叶子的什么特点?”

  学生H(举手抢先回答)“像……像……像一双…一双宽大的手掌!”

  老师:“比喻的好妙啊!我认为应该说成像一双双暴出青筋的玉掌更贴切!同学们再仔细想想,这时的茎和叶连起来又像什么呢?”

  学生I:“像点点白帆……”

  老师(弥补):“像点点的白帆拉起一艘艘绿色的网船!”

  学生(全体)拍手称绝。

  二、鼓励创新意识,提高写作欲望。

  老师:想不到同学们把这“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水中芙蓉写得如此绝妙,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学生:“我们能否仿写一下!”

  老师:“好啊!还不快拿出本子动脑动手!”

  学生(全体):发出沙沙的书写声。(老师巡视学生的笔下生花)

  学生1写道:“怒放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黄莲,如典雅文静的小公主,庄重高贵……”

  学生2写道:“含苞欲放的荷花,娇娇滴滴,舞动着它丰满的身姿,露出含情脉脉的睡眼,犹如羞红脸蛋的少女走出沐浴的澡池……”

  学生3写道:“望着这超群脱俗的荷花,我自己仿佛也变得玉肤冰洁,晶莹无暇了!”

  学生4写道:“未绽开的花骨朵像妙龄少女抹上了淡淡的胭脂……”

  三、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1、我会写: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我也要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

  2、我会说:交流有关描写荷花的文章、诗文、体会。

  3、我会做:上网收集相关视频、画面、文字资料、制做有关荷花的网页。

  4、我会背: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试背。

  5、我会种: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可在水盆中养观赏性荷花,体验实践的乐趣。

  〔设计意图:安排此项分层作业,是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更是为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开放。〕

  四、总结要点,归纳整理。

  今天,我们在互动教学中,同学们参与课堂活动,师生共讨课题,留心观察图文,丰富联想题材,在总结写作特点的同时,不断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今后我们继续学习钻研新课题,新教法。

  五、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思考: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荷花》一文时,针对学生对荷花的有关情况不是太了解的实际情况,课前鼓励学生自由查找资料,增加感性认识,开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颜色不同,姿态各异的荷花创设情境来激起学生内心向往美的情感,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品赏美丽的荷花。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热情地去读,独立地去读,欣赏性地读,从而发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美,然后利用网络优势,进入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阅读环境中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和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探究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利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二)重视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荷花》一文,语言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浓浓的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的感情。我引导学生多层面地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个性体悟荷花美等方式方法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坠入了文中优美的画境之中,领悟到荷花的神韵,获得了审美体验,反复品读欣赏后,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腔,他们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一言一语饱蘸着深情,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荷花》教案7

  第一课时

  熟悉课文: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在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

  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分析情节线索:

  1、让学生概括文中几个场面的内容:

  ①月夜编席

  ②夫妻话别

  ③探夫遇敌

  ④助夫杀敌

  ⑤学夫杀敌

  2、让学生找出这篇小说的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崐──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3、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4、小说要表现那些人物?

  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学生集体朗读: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并思考:

  ⑴、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⑵、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⑶、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讨论明确: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益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3、朗读再品味:

  二、鉴赏人物对话:(注意神态描写)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问题⑴: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⑴、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总是”有自豪也有嗔怪。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这是她的顾虑。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也表现了她的忠贞。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4、作用:

  a: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

  b:发展故事情节,交代事情经过。

  板书:

  追问 体贴、温柔

  对 机敏、稳重

  赞同 顾大局

  话 明大义

  应嘱 吃苦耐劳

  勇敢

  5、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三、小说的主题:

  描写了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

  四、艺术特点:

  语言简洁传神,充满诗情画意。点面结合,剪裁得当。

《荷花》教案8

  第一课时

  (一)咏读古诗,引入情境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大家想读吗?

  在音乐声中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咏读想象,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读)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在你的心目中,荷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你喜欢吗?如果可以,想不想再欣赏欣赏?

  (二)课件欣赏荷花

  师: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欣赏到的荷花的美。

  师:同学们的词语很丰富,句子也很美。说起看荷花最入迷的人要数叶圣陶爷爷了,他看着荷花时仿佛自己也变成荷花少女,而且在风中翩翩起舞!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

  (三)欣赏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四)抓2,3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引导学生读描写荷花美的句子。

  抓住“挨挨挤挤”,“碧绿”,体会荷叶的长势美和形态美。

  师: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也来读一读!

  2、抓住“有的……有的……有的……”学习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师:课文中一共描写了荷花的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生自由读书)

  3、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随机出示相关文字(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4、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学生自由谈,也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5、荷花的姿态这么多,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的美?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

  抓住“冒”字教学,给“冒”换个字,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6、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7、指导学生质疑。

  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8、小结指点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这一课,通过读课文,初步感知荷花的美。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

  (二)、初步感受荷花之美

  1、师:现在你们想欣赏一下荷花吗?那就随老师的摄像机镜头一起到荷花池边美美地欣赏一下那多姿多态的荷花。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设,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的时候,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发出赞叹,可以相互议论。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2、学生观察荷花视图。

  3、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很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4、学生汇报。

  (三)分析品味荷花之美

  1、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观察,能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么叶圣陶爷爷看

  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的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3、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我可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第一时间让好朋友与自己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赶快行动吧,(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4、学生相互交流

  5、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

  读给他们听一听,把人的感受告诉我们。

  6、生:汇报

  片断a冒

  (1)师:我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吧!(使劲)

  (2)师:那你能读出使劲的感觉吗?

  (3)师:那还觉得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快)

  (4)师:那你能读出快的感觉吗?

  (5)师: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学生汇报(跳、探、钻)

  (6)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我想如果今天

  (7)师:叶圣陶爷爷在现场的话,他一定会为你们而骄傲的。课件展示荷花,冒出图片,学生观赏。

  (8)师:同学们,这就是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呢?

  (9)师: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片断b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1)、学生汇报:挨挨挤挤

  (2)、师:作者写得好,你也读得不错!还有觉得这句好的吗?(多)

  (3)、生人来写a多b茂盛c当人来写

  (4)、师:你能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体会到荷叶长得多,长得茂盛,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公共汽车、火车站、超市等)片断c(半开、未开、全开)

  (1)学生汇报(半开、未开、全开)

  (2)展示课件,学生观察

  (3)学生个别读、齐读。

  7、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姿势,同学们,荷花池中的荷花还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8、师:同学们用心去品味作者写出的荷花,才能有这么多的感受,作者写出的荷花太美,我就美美地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学生读)学生齐读第三段

  9、师:你们读的太美了,这一池荷花也太美了,看一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你们也像作者那样,被陶醉了,你们就像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一样,绽放自己的美丽笑脸。你们愿意变成一朵荷花吗?(愿意)

  10、师:让我们静静地在荷花池中听听会有什么动人故事。

  11、展放课件,教师范读。

  12、师:可爱的孩子们,可爱的荷花仙子们,能说说你们刚才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吗?

  13、学生展开想象汇报。(翩翩起舞梦)

  14、看课件,朗读表演

  15、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作者刚才为什么自己是荷花,现在却不是荷花呢?)

  16、是的,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现在我们美美地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17、学生齐读。

  (四)、总结、课外延伸。

  1、荷花开得很美,不过荷花是从河底的淤泥中生长出来的,但她开的洁白、清雅、秀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以她为题材,吟诗作画。小朋友,这么美的荷花你们不想把她画下来吗?这么美的文章,你们不想把它背下来吗?下课以后,自己试着画一画,背一背。

《荷花》教案9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安排两教时。

  2.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荷花》教案10

  【设计理念】

  “美”是大自然绚丽多姿的真实体现,也是人对大自然情意的自然流露。

  《荷花》一课以优美的语言赞扬了大自然的景物──荷花的美。本文教学时旨在以读为主,“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感知美,细读品味欣赏美,情感升华想象美,课外拓展延伸美。以达到“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阅读优秀诗文语感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

  2、欣赏荷花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荷花的美,并能联系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从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宋代周敦颐写过这样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意思是说从淤泥里出来不被污染,用清水洗过,它粉得似霞,白得如雪,美丽极了,但它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你们猜猜这是在赞美哪种植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把课题齐读一遍。预习过这篇课文的同学举手。那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的读音。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自由读读这些生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文,读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美)

  2、学生交流感受。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内容,看看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

  三、细读品味,欣赏美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荷花的?

  2、你从哪个句子中体会出来的?形容一个人的心情很急切的,除了用急迫以外,还可以用什么词。你能把作者这种急迫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他为什么这么急切地想看到荷花呢?

  (板书:香)

  指导朗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作者迫不及待地来到荷花池边,看到荷叶是什么样的,荷花有是什么样的呢?

  1、小声地读这一段,把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做上不同的记号。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出示第二自然段,读读这几句话,你认为哪个句子美,把你的原因说给大家听听。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美读课文。

  6、欣赏荷花池美景。

  学习第三自然:

  1、自由读文,看看谁在真心诚意地夸奖荷花。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呢?

  3、在文中找出赞美大自然的句子读一读。

  四、情感升华,想象美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配乐读文,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自由读文,师生配合读。

  3、联系课文内容发挥想象。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这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2、师小结。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学完这一课,你想对荷花说点什么?

  2、你准备给自己设计哪些作业?

  【板书设计】

  荷花

  荷叶:多大圆

  美

  荷花:香冒姿势

《荷花》教案11

  一、活动目标:

  1、是否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2、是否积极投入地参加活动

  二、活动重点难点:

  幼儿在活动中能遵守游戏的规则。

  三、材料与环境创设

  户外塑胶地

  四、设计思路:

  我班的孩子特别的活泼好动喜欢到户外的.场地玩,最喜欢玩的就是抓人的游戏,但我也发现个别幼儿不知道怎样逃避不被别的小朋友追赶、抓住,没有一定的技能和技巧。针对孩子们的这一兴趣和需要,我开展了这次活动,让幼儿了解这个游戏的玩法。

  五、活动流程:

  做准备活动——自由玩——集体活动——放松

  1、做准备活动

  幼儿跟老师做热身操

  2、幼儿自主玩

  让幼儿自主玩你追我赶。

  3、集体活动,荷花荷花几时开

  介绍玩法,规则。幼儿进行活动。

  4、放松、休息、擦汗

《荷花》教案12

  设计意图

  《荷花朵朵开》是体验式教材中班“夏天来了”主题中的数学活动,数环形排列的荷花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让幼儿确定起点,活动中采用了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环形数数时必须先确定起点。在引导幼儿找起点的环节中,设置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通过比较异同确定起点数有差异物体的环形排列图,第二层次是通过借助辅助物决定起点数一模一样物品的环形排列图。环节的组织采用了幼儿自主探索——共同交流——教师提升的策略,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数数经验。

  活动目标

  (一)尝试用确定起点的方式数环形封闭状排列的'物体,丰富数数经验。

  (二)能仔细观察画面,根据事物的特征或借助辅助工具等多种方法做起点标识。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确定起点的方式数环形封闭状排列的物体。

  难点:探索确确定起点的多种方法。

  活动准备:

  (一)图片1:不同特征的荷花10朵,排列成环状;图片2:一模一样的荷花10朵,排列成环状。(幼儿人手一份图片2,其他环形排列的图片每人一份)

  (二)笔、夹子、回形针。

  活动过程

  (一)六月荷花开

  1.认识荷花

  一一这是什么花?你认识吗?(教师出示图片1)

  2.自主数数

  ー一请你数一数,这星一共有几朵荷花?

  3.交流讨论

  ——这儿一共有几朵荷花?(请幼儿说说自己数的结果。)谁来数一数?(可请个别数数有误的幼儿演示,并与之互动交流,如你是从鄢里开始数的,为什么停下来不数了等。)

  一一你们觉得他这么数可以吗?为什么?怎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并请数对的幼儿交流、演示自己的方法。)

  ——(教师小结)数一圈东西的时候,要记住从哪朵数起的,才不会数错

  (二)朵朵荷花开出来。

  1.学习根据事物的明显特征找起点。

  ——你想用哪朵花作为起点?可以用什么办法让自己记住这朵花是起点?(引导幼儿自主交流自己的思考。)

  ——(教师小结)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荷花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根据荷花的颜色、形状或者位置的不同来确定起点,这样就很容易记住了,也就不会重复地数了。

  2.学习用做记号的方式找起点

《荷花》教案13

  一、听写生词,复习导入。

  1、老师与同学一起听写(在家里已复习好的同学给大家读词)。课下请会默写的同学督促写错字的同学修改(个别字重点强调)。

  2、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不懂的地方。

  二、学习文章,品评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于海洋:“莲蓬”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后齐读。结合课文插图解释“莲蓬”意思--莲花开过后的花托,里面有莲子。

  王政勋:“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朗读后做动作理解。

  李泽齐:就是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你理解的不错。仅仅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吗?

  李晓然:在地面上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也可以。那么这两个同学的意思合起应该怎么说?

  李西:就是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说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做做这个动作理解一下这个词。谁还有不懂的地方?(巡视后没有再举手的了。)你感到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金起明:开始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通过这一段描写,我觉得作者被眼前美丽的荷花迷住了,他也想变成一朵荷花,加入到里面。”

  师:你说得真好!可从你的语气中,你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没有?(没有。)你再试读一遍好不好?(练读,较有感情。)通过他刚才的阅读,你们被这美丽的荷花迷住了没有?(没有。)。嗯,请同学们闭上眼,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画面。

  生:老师读完后,睁开眼学着老师的语气练习朗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我,假如你是一只蜻蜓,清早看到这么美丽的荷花,会告诉它什么?如果你是一条小鱼,从这么美丽的荷花脚下游过时,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想象的真丰富!我想你肯定是被这一池美丽的荷花陶醉了。作者为什么会被荷花陶醉?除了你们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好外,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

  呼文妍:“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这一段,我看出作者写荷花的样子非常详细,就好像我们也看到了一样。

  毕凯鹏:这段话里作者把荷叶想象成了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你们说得都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感情练读一下这一段。一会儿咱们要合上课本画一画这一段中荷叶、荷花的样子。(学生练读课文。)

  师:指名四个同学到黑板上分别画出文章中作者所描写的荷叶及三种荷花的'样子。其他同学在下面画。

  生:开始画画。画完后根据课文内容排出顺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读出荷花充满活力的语气)。

  师:这么美的荷花各有各的姿势,所以作者说:“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是了不起。”谁能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想象,具体说说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徐海歌:这一池荷花长得很旺盛,有生命力,像一幅画。

  师:你理解的不错。还有吗?请同学们想想:荷花先从花骨朵,长成展开两三瓣花瓣的样子,最后再全都展开,并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这荷花的绽开过程也就是什么?

  毕凯鹏:荷花绽开的过程就是它的成长过程。

  师:说得真好!叶圣陶爷爷和某些同学一样,思想爱开小差。不过,个别同学在课堂上是胡思乱想,他是被眼前美丽的荷花陶醉了,所以,想做一朵荷花。下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遍课文,仔细体会、想象一下荷花的美丽。

  生:自由朗读课文。(剩余几分钟时间背诵)

  自评:

  通过和其他老师探讨和学习网上的一些教案,现在上课终于又有了一点儿眉目。鉴于孩子们记挂着要去看电影(第二节课刚下就站队),所以,课堂效果感到不错。下午教研活动观看了靳家言老师执教的《珍贵的教科书》,感到又受益匪浅。看完后再叙吧。

《荷花》教案14

  清泉第一小学 张东华

  说教材

  《荷花》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重点理解体会“挨挨挤挤” “冒”词语的含义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会运用类似语言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美丽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物(荷花)

  2.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着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3.读了文章,你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荷花?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一、二、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默读,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2)、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

  (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你能体会到“冒”字很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也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跳”!“探”! “蹦”! “伸”! “钻”!

  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迫不及待 非常高兴 欢天喜地 非常激动)

  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5)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

  (荷花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

  她想让人们都来观赏她!

  她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欣赏她的美丽!)

  引导学生读描写荷花美的句子:抓住“有的……有的……有的……”学习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师:课文中一共描写了荷花的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2、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师生齐读第二段)

  3、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4、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赞颂她!让我们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四、大自然这么神奇,给我们奉献了这么美的画,除了文章中描写的荷花以外,还有哪些花儿让大自然挥洒的如此美丽呢?

  说一说,生活中的花。仿照文中描写荷花的句子写一写。

  展评文章。

  五、总结:

  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看了荷花之后,有了许多的感想,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荷花》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以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生字卡片,录音磁带,录像带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1荷花)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来猜一则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打一种植物。(荷花)(板书:21荷花)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荷花的诗?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的是初夏时节的荷塘景色。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去公园玩儿的时候,看到不少荷花已经开了,就把自己看荷花的感受写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写他眼前的一池荷花,以及自己的感受的。

  二、初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书中插图,荷花图)

  2、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一说。

  3、作者到公园来玩儿,怎么想起去看荷花的呢?指名读第一节。“一……就……”说明作者是一阵清香所吸引。哪个词说明了作者此时的心情?“跑”“赶紧”。说明作者在闻到了荷花的清香后,迫不及待地想马上看到荷花的急切心情。齐读第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作者来到荷花池边,看到了怎样的一幅图景呢?书中的哪一部分写了作者看到的荷花?(第二、三节)

  1、大家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师范读第二、三节,感受作者眼中的荷花。(配乐:录像片)

  2、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荷花的美的吧。

  3、我们先来看第二节。小组讨论:在这一节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或哪几句?或者一句中的哪一个词?有感情地把它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4、讨论交流:(出示:第二自然段)

  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你认为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这句话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把碧绿的荷叶比作了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和形状。“挨挨挤挤”,是一个叠词,“挨”和“挤”的意思一样吗?请几个同学上来表演一下。(生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发现“挤”比“挨”靠近的程度更深。 “挨挨挤挤”说明荷叶长得怎么样?荷叶长得非常茂密,就像一个个绿娃娃,顽皮地挨在一起,又挤在一起。这里还有哪一个词也说明荷叶长得多,长得密?“一个个”。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个别读,齐读)

  ②过渡:刚才我们学了描写荷叶的句子,知道荷叶长得很茂盛。哪些是描写荷花的句子呢?你喜欢哪一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

  “冒”用得好。你能换个其他的词吗?“长,露,挤,钻……”叶圣陶先生是语言大师,他为什么选择了“冒出来”?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写出了荷花的生命力非常茂盛的样子。你能在“冒出来”的前面再加一个形容词吗?(出示:课件)“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冒出来。”(拼命,争先恐后,生机勃勃,探头探脑,亭亭玉立……)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冒出来。”仿佛要干什么?你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们当作人来说一说吗?(出示:课件):“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仿佛深深吸一口新鲜空气。仿佛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这一句是概括地描写荷花的姿态。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比赛读,读出白荷花的生机勃勃)

  ③作者具体写了哪三种荷花的姿态?指名读,其他同学用手势把荷花的姿态表示出来。看谁做得最美。

  (出示:课件)“有的才……有的…全都……有的还是……”

  理解“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莲子。(出示:课件)

  “花骨朵儿”又叫“花蕾”。书上是怎么形容的?“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做手势。做出“饱胀”的样子,仿佛一使劲,花朵就啪的一声马上要炸开似的。(出示:课件)

  自由读描写荷花姿态的语句,指名读,分组读第三至六句。

  ④小结:在这一节中,作者写了这一池荷花的哪些颜色?(白,绿,嫩黄)

  颜色非常和谐,让人感到十分清新雅致。

  ⑤试着背一背第二节。

  5、白荷花只有这三种姿态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指名读第四节。(出示:第四自然段)

  ①“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说明荷花不仅多,而且各有各的姿势。谁能用一个四个字的词来形容荷花的'姿态多:“千姿百态”。

  ②这些千姿百态的荷花都很美,作者有没有把每一朵都写具体了呢?没有。

  为什么?作者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荷花美的姿态。小组讨论:看哪一组说得最美。

  (出示:课件)“看看这一朵,_______________,很美;看看那一朵,__________________,也很美。”

  ③这么美的荷花,作者不由赞叹道(生接读):“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作者为什么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比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出示:课件)画毕竟是平面的,“一大幅活的画”,说明这幅画不仅美丽,而且是活生生的,充满了生机。显示出荷花生长得很旺盛,生机勃勃。

  ④这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呢?(是神奇的大自然)。是美妙的大自然使作者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你想怎样赞美一下大自然?怎样赞美一下荷花?

  “大自然!_______________。”“荷花!_______________。”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男、女生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幅美丽的活生生的画。(配乐:录像片)

  1、师旁白: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儿,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去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师范读第四节)……”。

  2、(出示:第四节)。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呢?是由于“我”被这美丽多姿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住了,看荷花都看入了迷,仿佛把自己也化成了一朵洁白的荷花,微风吹来,与满塘的荷花共同翩翩起舞。请全体同学站起来,体会一下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翩翩起舞的感觉。(生齐读第四节,表演动作)

  3、请表演好的同学上来表演。师旁白:一阵微风吹来……风停了……蜻蜓飞过来了……小鱼游过来了……

  你是蜻蜓、小鱼还会说些什么?现在我们每人都是一朵漂亮的白荷花,还会有哪些动物,也是你的好朋友,会过来和你打招呼?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我”深深地被这美景陶醉,“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生接)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六、欣赏

  大家有没有欣赏够?老师也没有看够呢!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婀娜美艳的荷花图。(配乐:课件荷花图)你想给它起个名字吗?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首诗,也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关于荷花的诗。是作者清早在杭州净慈寺这个地方,送他的好朋友林子方时,看到满塘的荷花后,写下的诗句。(齐读)(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七、作业

  课文学完了,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喜爱之情?

  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进行语言的积累。可以画一幅荷花图,并配上一首自己写的小诗,来赞美荷花……也可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

【《荷花》教案】相关文章:

《荷花》教案06-21

《荷花》教案09-03

荷花教案01-02

《荷花》教案09-12

荷花荷花几时开大班教案12-04

荷花荷花几时开大班教案10-01

《荷花》优秀教案08-25

《荷花》 教案范文08-25

课文《荷花》教案08-26

荷花教案模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