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

时间:2023-02-01 13:42:52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音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3、教师提示: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诗人渴望什么?渴望重建失落了的理性,而重建理性后的感性显现是什么模样呢?是阳光普照,每天都是一次美好的回忆,就像一首和谐、生动的诗,就像这首诗中美妙动听的每一个音节。有美好而温柔的夜晚,有生动活泼,洁晶如星,有赏心悦目,馥郁如白丁香。在这样温柔的春天,那曾经狂热地挥动过的旗子和心中曾有的那一团理想的火,应像它本来应有的样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现实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寒冷、寂寞、孤独、凄凉、黑暗。诗人只能在深沉的夜里凝望着遥远的天空,寻找星星的安慰,渴望星星能在心中的太阳熄灭之后,为他驱散寒冷和失望,帮他重新燃起一盏希望的灯。这样,他便可以停止写失落了理性后充满了苦难的诗,可以缓解他那充满了压抑的生活。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本着朦胧诗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巧妙的与音乐学科进行了整合,导入我通过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把学生带入一种朦胧的优美的意境当中,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用凝炼的语言创设意境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想像,感受再对比这首诗歌作者创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朗读时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学生通过不同的画面及老师的引导,很快很准的把握住了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另外,作业布置,我设计一类让学生调查远近时代经典歌曲,赏析歌词,有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诗。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我相信他们课后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因为兴趣是很好的老师。

  这节课让我充分的体会到了学科整合的魅力,通过整合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诗歌教学重在让学生进入意境当中体会诗人的感情,除了用课件帮助之外重点应该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而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很多学生的朗读欲望被调动起来,但我确没让学生读,而是通过听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提,教师补充,而我忽视了课堂上应随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问题是为了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没有进一步的去读。

  3、拓展写作我设计让学生试写诗歌,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应该让学生根据好的句式进行仿写,或者通过“增、换、删、改”语言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2

  【课文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教学思路】

  1、适当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引导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教育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

  二、学生交流课前自主搜集的有关信息

  1、朦胧诗。

  2、诗人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

  四、生成探究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可参见《读写导航》):

  1、诗中多用比喻象征,指出星星、萤火虫、春天、鸟以及夜、冰雪、冻僵的土地等物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有哪些变和不变之处?

  5、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在意境上有何转化?

  6、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7、理解诗中一些比喻句的寓意。

  五、综合创新

  1、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2、课外阅读一些朦胧诗作,选择摘抄几首自已最喜欢的诗来班里朗颂交流。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 法。 (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生初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凝望(ning)颤动(chan)萤火虫(ying)安慰(wei) 闪烁(shuo) 朦胧(menglong) 疲倦(juan)冻僵(jiang)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明确: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总结: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 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C、“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四、介绍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解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两节异同: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六、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 浪漫 ———————————————寒冷、残酷

  (对比) 附课后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05-20

初三上册课文《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04-06

星星变奏曲教案03-19

《星星变奏曲》教案03-17

《星星变奏曲》教案10-12

《星星变奏曲》初中语文教案04-14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优秀02-01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星星变奏曲》教案10-26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