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24-12-06 12:29:29 赛赛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通用1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通用14篇)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6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正好分完6÷2=3(盘)

  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1个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略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近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让学生动手边拨边算,重点是个位上没有珠子怎么办?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又该怎么办?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具盒里的7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试试看能编几句就几句。(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法口诀等。)

  2、最后整理出7的乘法口诀。

  师生交流:

  1、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根据七巧板的图案,写出了哪些乘法算式?编出了几句口诀?

  2、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内容。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7×1=7 7×1=7一七得七

  2×7= 7×2=二七( )

  3×7= 7×3=三七( )

  4×7= 7×4=四七( )

  5×7= 7×5=五七( )

  6×7= 7×6=六七( )

  7×7=七七( )

  3、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老师指着一个图案问:

  拼一个图案用了7块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摆两个图案要几块七巧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是什么?

  4、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七巧板的`块数?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5、拼6个图案需几个七巧板?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所用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6、“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个算式?对应哪句乘法口诀?

  7、哪句口诀能很快算出摆7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一个算式?

  8、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学生活动:

  1、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2、你最喜欢哪一句口诀?不知道四七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3、熟记口诀。

  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背开火车背集体拍手背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抢答游戏。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看图写算式。

  3、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下课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能用到7的口诀的具体事例?

  教学后记:

  通过前面2、3、4、5、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去编写,并且学生交流自己熟记口诀的方法,知道口诀是怎样得来的,更有利于掌握口诀。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学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二年级(1)班的小红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去了游乐园,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学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学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教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6

  一、教学内容

  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7~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熟记7~9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

  3、会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三、编排特点

  与第四单元基本一致。

  四、具体编排

  7的乘法口诀

  例1的编排思路与前面6的乘法口诀相同。只是右边乘法算式中第二个因数要求学生填出来。

  练习十六中除了安排一些用口诀计算的题目以外,还安排了一些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巩固7的乘法口诀的题目:第1、4、10、13、14、15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倍”的概念;例3,通过操作教学怎样计算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4,脱离实物操作,借助于形象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8的`乘法口诀

  1、例5的编排与前面一致,只是用数轴代替列表,用形象的方式得出同数连加的结果,同时渗透数轴的思想。

  2、练习十八中也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第15题,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有意义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连加、乘加、乘减,计算“每桌有多少人?”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还可以计算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9的乘法口诀

  1、例6的编排与例5一致。

  但9的乘法口诀有特殊的规律,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这些规律(十位数逐次减1,个位数逐次加1,十位数和个位数相加得9)。

  2、练习十九

  安排了一些让学生找规律的题目。如第3题,学生把9的倍数圈出来后,观察一下它们在表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第14题,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的规律,如9×1+1、9×2+1、9×3+1;10、20-1、30-2。

  五、教学建议

  让学生利用第四单元编口诀的经验自行编口诀,这一单元主要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初步了解时间的计量方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初步了解时间的计量方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学会看钟面的方法,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能记录时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问:这是什么?说明: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钟面。问:你们平时见过哪些钟?

  二、教学新课

  1、认识整时

  分别出示第一、二、三、四幅图,让学生说出几时,小华在干什么。指名学生把四幅图完整地说一遍。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就要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的`认识)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时、分。(板书:时、分)

  2、认识时、分

  (1)认识钟面

  提问:这个钟面是什么形状的?大家说说钟面上有些什么?钟面上的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说明:钟面上用1~12把一圈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让学生数出12个大格。

  再用缺口的圆纸把钟面盖好,只露出一大格,教师指着这一大格告诉学生:这每一大格里又分成相等的5小格。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一圈共有60个小格。

  (2)时和分的关系。

  钟面上的针各有各的任务。最短的针是时针,它走起来最慢,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比较长的针是分针,走得较快一点,它走1小格的时间是1小分。(用教具钟演示)

  (3)提问:时针、分针是朝什么方向转动的?(结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时针、分针远动方向的箭头图,并告诉学生什么叫顺时针方向)

  现在我们来比较时针和分针转动的快慢,看看1时和1分有什么关系?教师用实物钟演示,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然后让学生每两人一组操作学具钟,并讨论1时和60分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结:时针走1大格,就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1小时和60分的时间相等。(板书:1时=60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时、分都是时间单位,那么1分时间究竟有多长呢?1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呢?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师掌握时间,请学生汇报数的结果,再填在书上。

  提问:一节课的时间多少分钟?(40)课间休息几分钟?(10)合起来是多少分钟?再加多少分钟,就是1小时了?为什么?

  3.教学例1。

  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1)出示第1个钟面图。提问:钟面上分针指着几?(12)时针指着几?(2)这是几时?(5时)怎样写呢?教师范写。

  (1)出示第2个和第3个钟面图。让学生先说再写。

  4.教学例2

  如果分针不是指着12,那么怎样看时间呢?就要看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这时就是几时几分。

  (1)演示教具钟:时针走过1,分针指着3。

  问:时针刚走过几?(刚走过1,就是1时多)分针从12起走到了几?(走到3)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15小格,是15分)那么这是的时刻就是1时15分。怎样写呢?教师书写。

  (1)继续演示,出示2时50分的钟面图。让学生说几时几分。

  (2)把钟面拨到10时45分,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小结学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填填连连。

  第1、第2题让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2题。

  五、总结。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8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时、分的概念,进一步巩固看钟表的方法和时刻写法,能比较熟练地说出钟表上是几时几分,并能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刻,正确、熟练地记录时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加强时间概念的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

  (1)学生看题,让学生说一说三种交通工具每分钟大约行多少米。

  (2)让学生在书上填写,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2、请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数数,看一分钟内能从1数到多少。

  3、你早上几时到学校的?现在是几时几分,到学校大约已经几小时?

  三、练习看钟表、写时刻

  1、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1小时、1分钟各有多长,还要能看钟表上的时间,并且能写下来。看练习十八第4题。

  (1)让学生拨5:00。提问:你是怎样拨的?教师演示。7:00怎样拨?

  小结:钟表面上的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12,就是几时。

  (2)让学生拨6:30。提问:6时30分时针刚走过几?分针要指着几?教师演示。让学生继续拨4:05,10:45,2:15。集体订正。

  小结:几时,时针就是刚走过几;分针要从12起走过几小格。

  2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1)请学生看老师拨钟,让学生说出拨的.时间。(2:00、2:05、2:15、2:30、2:45、2:55)提问:为什么是2:55分,而不是3时55分?拨到3:00、3:05,让学生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2)拨出12:30、6:00,9:15、3:45,4:40、8:20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八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八第7题。

  四、时间单位的应用

  1、做第5、8题。提问:为什么第5题用除法?第8题用乘法?

  2、我们一节课40分钟,现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从上课到现在,用了多少分钟?你是怎样算的?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

  课本82页练习十八6~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

  1、完成82页第6题,集体订正。

  2、完成第七题。

  1)先在书上练线,找出每个乘法算式的答案。

  2)根据所选的算式说出相应乘法口诀。

  3、引导完成8~9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4、解答第10题。

  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后自行解答。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法。

  三、拓展学习。

  1、在□里填出合适的数。

  39=□×□+□ 61=□×□+□

  39=□×□-□ 61=□×□-□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8-16=8×□ 5×7+21=7×□

  四、板书:8的乘法口诀练习

  几个几相加

  教学后记:

  强化8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了解和记忆。巩固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在本课都体现得较好。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592+109= 615-457=

  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

  (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1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两步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练习十七第4—9题。

  教学目标:

  1、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要求学生记住7的乘法口诀。

  3、带着练习用口诀计算和巩固两步式题的练习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7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7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令。

  二、指导练习第4—9题。

  1、第4题是对“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多少”数量关系的抽象认识,要使学生真正明白7的6倍就是6个7,5的4倍就是4个5。

  2、计算。

  5=□ 5=□

  2=□ 4=□

  7 × 4=□ 6× 3=□

  7=□ 7=□

  6=□ 6=□

  7×6+7 7×4-4 7×2+7

  7×7-7 7+6+7 5×7+5

  3、指导练习第7—8题。

  三、练习作业。

  四、板书:倍的认识

  分别说出是几的几倍,并计算。

  5=□ 5=□

  2=□ 4=□

  7 × 4=□ 6× 3=□

  7=□ 7=□

  6=□ 6=□

  教学后记:本课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口诀熟的很容易。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5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3= 6×5= 7×1= 7×0=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完成口诀。

  二七( )三七( )六七( )

  四七( ) ( )七三十五( )七四十九

  3、第4、9、10、14、15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15题外,每道题目都是以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第15题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看谁算得快。

  7×2= 5×7= 6×7= 7×5=

  4×7= 7×7= 7×4= 6×4=

  7×3= 2×7= 6×6= 5×6=

  6×5= 7×6= 3×7= 5×5=

  5、接龙背口诀。1—7的乘法口诀。

  6、指导第15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四、随堂练习。

  五、板书:7的乘法口诀练习

  二七( )三七( )六七( )

  四七( ) ( )七三十五( )七四十九

  教学后记: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诀越来越多,学困生压力很大,有个别的甚至干脆想自己放弃。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3)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第六单元《统计》的教学反思10-04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参考07-30

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03-20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01-13

第六单元燃烧与灭火单元总结03-15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06-09

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教案09-03

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教案09-25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