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苦与最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
(一)我是课堂小主人
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文章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思考: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
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
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
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七、思维拓展:
(一)我说你说明责任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
(二)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八、结束语
九、作业:
1、积累:
请摘抄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写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写一写你感受到的苦与乐
十、板书设计
最苦未尽责任与最乐尽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
2.学习作者如何讲责任与未尽的苦处与乐处,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章提到的责任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与脉络。
2.难点:理解责任的内容,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苦乐
1、谈话导入新课。
2、读课题看看标题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二、自读自悟
1、介绍略读方法。
2、给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学习。
自读提示内容:用换标题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与乐》——结合课文内容找观点
《最苦与最乐》——结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学生自读学习
三、互动质疑
1、既然讲的是苦乐,为何标题不是《苦与乐》?
2、《最苦与最乐》能表现作者思想,为何标题不是《最苦与最乐》?
教师围绕自读提示,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明确课文内容与结构。
四、 点拨反馈 (结合实践,谈苦乐)
1、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围绕“你还觉得苦吗?”谈苦乐。
五、感悟分享(补充资料,自主展示,说责任)
1、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明确“责任”。
2、给出梁启超的资料,感知“责任”。
六、总结拓展(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引导拓展)
谈收获,明责任。
七、推荐作业。
1、微作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作者是如何把责任与苦乐这么大的话题说的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再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试从写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最苦与最乐教案 篇3
一、课题释疑理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
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
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 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 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
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板书:未尽――责
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
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
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 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师:这与课题有关系吗?
生16: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通过大家对文题的审读,我们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这不算读懂了课文。真正读懂课文还得走进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从文中读出自己的影子来。怎么读出自己的影子来呢?比如老师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这句话,就想到我今天上这节课,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给了我压力,我就有了一种责任。要是我推掉这节课,身体可能会轻松些,但是我就会担心其他老师们会怎样评价我,也许就有人。
最苦与最乐教案 篇4
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字,号别号。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著有《》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无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远
孟子如释重负
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
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
1、学生自我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文中"最苦"指,"最乐"指,中心论点是。
4、读罢,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
5、结合课文,怎样理解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
6、请写出二到三则有关"责任"的名言。
最苦与最乐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学习本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品味、学习本文凝练轻灵流畅亲切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二、 教学方法
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习。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激趣解题
1.老师提问: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2.有关作者梁启超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二)、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两遍,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
2.师生交流讨论。
(三)、 研读课文 品析交流
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
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
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 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
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
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
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
(二)、研读课文 品析交流
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2.学生根据抽到的问题,品读课文相关内容。
3.设计的问题是:
①前三段已经讲清了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第四五段还有必要写吗?为什么?
②举例说明“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③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④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⑤以“梁启超,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300字的短文。
⑥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3句以上。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5.操作要领同上。
(三)、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最苦与最乐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情感目标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最苦与最乐教案】相关文章:
最苦与最乐教案08-28
最苦与最乐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最苦与最乐教案13篇09-01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04-05
精选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07-17
最苦与最乐教案八篇06-07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03-25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08-17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11-13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