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时间:2025-04-09 14:20:15 欧敏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有录像设备的学校可以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讲述酵母菌结构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另外通过观察还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所以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首先要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在讲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谈话法。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等等。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在讲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条件的学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录像片,或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还可制作投影片。要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酵终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三、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①由教师介绍青霉和曲霉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教帅需要做的课前准备:要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另外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参。

  2.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把教材中的课后实验课融入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进行实验观察:

  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放大镜也可以用老花镜代替)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

  ②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是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以下问题:取材要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教师用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然后教师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找出青霉孢子便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营养方式的讲述,要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在讲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时,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讲述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要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20xx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酵母菌和霉菌(以青霉为例)的形态结构特点,阐述其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显著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全面、客观的视角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生活特点,以及它们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构建对微生物的基础认知,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熟练掌握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是获取直观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

  难点

  透彻理解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不同的营养方式,这涉及到较为抽象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

  准确区分青霉和曲霉在形态结构上的细微差异,这需要学生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发面时面团的膨胀、面包上的小孔、水果发霉等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为什么面团会膨胀?水果上的霉菌是从哪里来的?”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酵母菌和霉菌。

  酵母菌的学习(15 分钟)

  实验观察:指导学生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等。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观察中遇到的问题。

  结构讲解:结合学生的观察结果,利用 PPT 展示酵母菌结构的高清图片,详细讲解各结构的功能,强调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营养方式:讲解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异养生物。通过演示实验,准备两组装有酵母菌培养液的装置,一组密封(模拟无氧环境),一组敞口(模拟有氧环境),放置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并闻气味。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条件下酵母菌对葡萄糖的分解产物,总结出酵母菌在有氧时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获取能量。

  生殖方式:展示酵母菌出芽生殖的动态图片或视频,讲解出芽生殖的过程,强调芽体与母体的关系,以及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同时简要介绍酵母菌在环境恶劣时进行孢子生殖的方式。

  霉菌的学习(15 分钟)

  实物观察:提前让学生准备发霉的橘子、面包等实物,课堂上用放大镜观察霉菌的形态和颜色,描述其外观特征,如青霉呈青绿色,曲霉颜色多样等。

  实验观察:指导学生制作青霉临时装片,观察青霉的菌丝结构,区分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教师展示青霉和曲霉结构的示意图,对比两者在孢子梗形态上的差异,帮助学生准确识别。

  营养方式:强调霉菌的`菌丝体中无叶绿素,只能依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霉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殖方式: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霉菌的孢子生殖过程,讲解孢子在适宜环境中发育成新个体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孢子生殖在霉菌广泛分布中的意义。

  与人类的关系(8 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酵母菌和霉菌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如酵母菌用于酿酒、制作面包,霉菌用于制作豆豉、腐乳,但也会使食物发霉变质等。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强调要辩证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合理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同时采取措施防止其危害。

  总结(2 分钟)

  回顾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强化重点知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学生清晰认识酵母菌和霉菌的细胞结构,深入理解其营养和生殖方式,准确概括真菌的主要特征。

  借助多媒体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

  激发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探索兴趣,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酵母菌和霉菌的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这是理解真菌生物学特性的核心内容。

  利用多媒体资源清晰呈现酵母菌和霉菌的微观结构和生命活动过程。

  难点

  从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角度,深入理解真菌与细菌、植物的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自主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食品发酵和食物霉变的视频,视频中展示面包制作过程中面团的发酵膨胀,以及水果、面包发霉的动态画面,提问学生:“视频中的这些变化与什么生物有关?” 引发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的关注,导入新课。

  酵母菌的教学(15 分钟)

  结构展示:运用 3D 动画展示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从细胞壁开始,逐步呈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等结构,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酵母菌细胞,直观感受其结构特点。同时,将酵母菌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细菌细胞结构进行对比,用图表形式呈现差异,帮助学生理解酵母菌作为真菌的独特性。

  营养方式讲解:通过动画演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对葡萄糖的分解过程,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和化学反应式,让学生清晰了解酵母菌获取能量的方式。例如,有氧时,动画展示葡萄糖分子在酵母菌细胞内逐步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无氧时,呈现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动画,加深学生对酵母菌异养厌氧和异养需氧两种营养方式的理解。

  生殖方式呈现:播放酵母菌出芽生殖的高清视频,视频中特写芽体从母体产生、逐渐长大并脱离母体的过程。播放结束后,教师利用 PPT 分步展示出芽生殖的关键步骤,进行详细讲解,强调出芽生殖的特点和优势。同时,简单介绍酵母菌孢子生殖的条件和过程,用图片展示孢子的形态。

  霉菌的教学(15 分钟)

  形态观察:展示霉菌在不同基质上生长的高清图片,如青霉在橘子上、曲霉在面包上的生长状态,让学生观察霉菌的颜色、形态。然后,利用显微镜下霉菌菌丝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的形态差异,教师适时提问:“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的功能可能有什么不同?” 激发学生思考。

  结构分析:运用动画拆解青霉和曲霉的结构,重点突出孢子梗的形态区别,青霉孢子梗顶端无膨大,曲霉孢子梗顶端膨大呈球状,并用不同颜色标识,加深学生印象。同时,讲解霉菌细胞结构与酵母菌的异同,强调霉菌是多细胞真菌,每个细胞都有细胞核。

  生殖方式阐述:通过动画演示霉菌的孢子生殖过程,从孢子的产生、成熟,到孢子在空气中传播,最后在适宜环境中萌发成新个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孢子生殖的高效性和广泛传播性。教师结合动画讲解孢子生殖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防止霉菌孢子引起的食物霉变等问题。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8 分钟)

  展示一系列图片和简短的视频片段,展示酵母菌和霉菌在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如酵母菌用于酿酒的过程、霉菌生产抗生素的场景,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的作用。同时,展示食物霉变、霉菌引起的疾病等负面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趋利避害。

  教师总结真菌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强调科学利用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总结(2 分钟)

  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在 PPT 上回顾本节课酵母菌和霉菌的重点知识,包括结构、营养、生殖及与人类关系等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学生全面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通过分析生活实例,有效提高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难点

  从生活现象深入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生理过程,如从面包制作理解酵母菌发酵,从食物霉变理解霉菌生长条件等。

  引导学生设计简单实验验证生活中关于酵母菌和霉菌的生物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实验设计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与酵母菌和霉菌有关的物品,如面包、葡萄酒、发霉的衣物等,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怎么和微生物联系起来的吗?” 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微生物作用的思考,导入本节课内容。

  酵母菌的学习(15 分钟)

  生活实例分析:以面包制作过程为例,讲解酵母菌在其中的作用。提问学生:“为什么面包制作时要加入酵母粉?面团为什么会变大?” 引导学生思考酵母菌发酵的原理。

  结构与生理讲解:结合面包制作中酵母菌的活动,讲解酵母菌的结构。说明酵母菌在适宜温度和营养条件下,通过吸收面团中的糖类进行生命活动,在有氧时大量繁殖,无氧时进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形成面包中的小孔。用简单的示意图展示酵母菌在面包制作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生殖方式探讨:提问学生:“在面包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数量不断增加,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酵母菌的生殖方式。然后展示酵母菌出芽生殖的图片,讲解出芽生殖的过程,强调这是酵母菌在适宜环境下快速繁殖的方式。同时提及在不利环境下酵母菌的孢子生殖方式,与出芽生殖进行对比。

  霉菌的学习(15 分钟)

  生活中的霉变现象:展示发霉的水果、墙壁、衣物等图片,让学生描述霉菌的外观特点,如颜色、形态等。提问学生:“霉菌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生长?” 引导学生思考霉菌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来源。

  结构与营养讲解:讲解霉菌的菌丝结构,包括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说明营养菌丝深入营养物质内部吸收有机物,直立菌丝用于产生孢子。通过对比霉菌在不同食物上的生长情况,分析霉菌的`营养需求,强调霉菌是腐生生物,从死亡的生物体或有机物中获取营养。

  生殖方式分析:以橘子发霉为例,展示橘子上霉菌从开始出现少量菌斑到大量繁殖布满橘子表面的过程图片,讲解霉菌通过孢子生殖的方式。说明霉菌成熟的孢子在空气中传播,遇到适宜环境就会萌发成新的霉菌个体,这是霉菌在生活中容易引起物品霉变的原因。

  与人类的关系(8 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酵母菌和霉菌在生活中的利与弊,如酵母菌在食品制作、工业发酵中的应用,霉菌在食品加工(如制作腐乳)和产生危害(如引起疾病、破坏物品)等方面的实例。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合理利用酵母菌和霉菌,防止其危害。例如,在食品保存中,如何创造不利于霉菌生长的环境;在制作发酵食品时,如何控制酵母菌的发酵条件等。

  总结(2 分钟)

  请学生回顾生活中与酵母菌和霉菌有关的实例,总结它们的结构、营养、生殖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化知识记忆。

  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准确归纳真菌的特征。

  显著提升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和讨论,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

  难点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确保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引导小组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从探究结果中归纳出真菌的一般特征,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复杂的发酵食品制作过程图片,如制作泡菜、酸奶、米酒等,提问学生:“这些美味的'食物制作背后,离不开微生物的帮忙,其中酵母菌和霉菌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导入本节课的小组合作探究主题。

  实验准备与分组(5 分钟)

  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酵母菌培养液、长有青霉的橘皮、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等。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 5 人,明确小组分工,如实验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

  酵母菌探究(12 分钟)

  实验观察:小组合作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记录员记录观察到的结构特点。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互相指导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讨论分析:结合观察结果,小组讨论酵母菌的结构与植物细胞、细菌细胞的异同,分析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如提问:“酵母菌没有叶绿体,它靠什么获取能量?”“从观察到的酵母菌形态,能推测它的生殖方式吗?”

  总结汇报:每组汇报员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酵母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生殖方式。

  霉菌探究(12 分钟)

  实物与显微镜观察:小组先用放大镜观察长有青霉的橘皮,记录霉菌的颜色、形态等外观特征。然后制作青霉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结构,区分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记录员做好记录。

  讨论与总结:小组讨论霉菌的营养来源和生殖方式,结合生活中霉菌生长的环境,分析霉菌的生活特点。教师引导小组思考:“霉菌的颜色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霉菌容易生长?”

  汇报与点评:各小组汇报员汇报霉菌探究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霉菌的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强调霉菌作为多细胞真菌的特点。

  真菌特征归纳(6 分钟)

  教师引导各小组综合酵母菌和霉菌的探究结果,讨论真菌的主要特征,如细胞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等。

  每组派代表发言,共同归纳真菌的特征,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完整的真菌特征表述。

  总结(5 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强调小组合作在生物学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七年级生物上册《酵母菌和霉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5-28

七年级生物上册《裸子植物》教案01-0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12篇)03-19

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教案范文07-24

霉菌对人体的危害03-03

初中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说课稿范文10-21

七年级生物上册《蕨类植物》教案(精选8篇)01-13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07-24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题01-10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05-30